首页 / 正文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天津教案

法越之役

中日天津条约议和

日本停战条约及遇刺

中日和约及其功罪

李鸿章之负重望于外国也以外交,李鸿章之负重谤于中国也亦以外交。要之李鸿章之生涯,半属外交之生涯也。欲断定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为最大之公案。故于此事特留意焉。李鸿章办外交,以天津教案为首。时值发捻初平,内忧甫弭,无端而有津民戕教焚法国领事馆之事起。同治九年,法人借端要挟,联英美以迫政府,其欲甚奢。曾国藩方任直隶总督,深察此事之曲在我,而列国蹊田夺牛手段,又非可以颟顸对付也。乃曲意弥缝,镇压津民。正法八人,议罪二十余人,而法人之心犹未餍,必欲重索赔款。且将天津知府、知县置诸重典。国籍外之应付西人,已极竭蹶,而内之又为京师顽固党所掊击,呼为卖国贼(京师湖广会馆将国藩匾额拔除摧烧,即此时也)。白简纷纭,举国欲杀。于是通商大臣崇厚,恐事决裂,请免国藩,而以鸿章代之,明诏敦促赴任。是为李鸿章当外交冲要之滥觞,实同治九年八月也。

彼时之李鸿章,殆天之骄子乎,顺风张帆,一日千里,天若别设一位置以为其功名之地。当其甫受任督直隶也,普法之战顿起,法人仓皇自救,不复他及。而欧美各国,亦复奔走相顾,且汗且喘,以研究西方之大问题,而此东方小问题,几莫或措意。于是天津教案,遂销沉于若有若无之间。中国当时之人,无一知有世界大局者,以普法一役,如此惊天动地之大事,固咸熟视无睹,以为是李鸿章之声望韬略,过于曾国藩万万也。于是鸿章之声价顿增。

天津教案以后,日本战事以前,李鸿章所办交涉事件以十数,而其关系最重者,为法国安南之役、日本朝鲜之役。光绪八年,法国有事于安南,耽耽逐逐,思大有所逞。与中国既定约,而复借端毁弃之,于是中法战事开。法水师提督格鲁比预定战略,其海军先夺海南,次踞台湾,直捣福州,歼我舰队。其陆军则自越之东京,出略云南、贵州。如是则水陆两者,必大有所获,将来东方权力,可以与英国争衡。于是格鲁比一面电达本国,请给军需,并增派军队;一面乘福州之无备,轰我船厂,坏我兵船;一面以陆军迫东京。当时南方之天地,大有风云惨淡之观。李鸿章乃行伐谋、伐交之策,思嗾英德以牵制法人。时曾纪泽方充英使,受命办此事,虽未能成,而法政府因之有所顾忌。增兵筹饷之案,在议院否决。格鲁比时方攻台湾之淡水不能下,安南之陆兵,又为黑旗所持,不得行其志,忽接此案否决之报,大愤几死。法人乃请和于我。李鸿章此役以后,其外交手段,始为欧人所注视矣。

当法事之方殷也,朝鲜京城,又有袭击日本使馆之事。盖华兵、韩兵皆预有谋焉。朝鲜之为藩属为自主,久已抗议于中日两国间,??????葛未定。日本乘我多事之际,派伊藤博文来华交涉,及方到而法人和局已就。李鸿章本有一种自大之气,今见虎狼之法,尚且帖耳就范,蕞尔日本,其何能为?故于伊藤之来也,傲然以临之。彼伊藤于张邵议和之时,私语伍廷芳,谓前在天津,见李中堂之尊严,至今思之犹悸。盖得意时泄宿憾之言也。伊藤此行,亦不能得志。仅约他日朝鲜有事,甲国派兵往,须先照会乙国而已,所谓天津条约者是也。虽然,此约竟为后此中日开衅之引线矣。

李鸿章对朝鲜之外交种种失策,前章已言之矣。然因此之故,天津条约,遂至变为马关条约。呜呼!庄生有言: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善奕者每于至闲之着,??々不肯放过。后有当此局者,可无慎欤!战事至甲午之冬,中国舍求和外,更无长策。正月,乃派张荫桓、邵友濂讲于日本。日本以其人微言轻也,拒不纳。乃更派李鸿章,二月遂行,随带参赞李经方等,以二十四日抵马关,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开议。翌日首议停战条件。日本首提议以大沽、天津、山海关三处为质。辩论移时,不肯少让。乃更议暂搁停战之议,即便议和。伊藤言既若尔,则须将停战之节略撤回,以后不许再提及。彼此磋磨未决。及二十八日,第三次会议,归途中突遇刺客,以枪击鸿中左颧,枪子深入左目下,一晕几绝。日官闻警,来问状者络绎不绝。伊藤、陆奥亦躬诣慰问,谢罪甚恭,忧形于色。日皇及举国臣民,同深震悼。遂允将中国前提出之停战节略押画。口舌所不能争者,借一枪子之伤而得之。于是议和前一节,略有端倪。当遇刺之初,日皇遣御医、军医来视疾,众医皆谓取出枪子,创乃可瘳。但虽静养多日,不劳心力云。鸿章慨然曰 :“国步艰难,和局之战,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宁死无割 。”刺之明日,或见血满袍服,言曰,此血所以报国也。鸿章潸然曰 :“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其慷慨中愤之气,君子敬之。

遇刺后奉旨慰劳,并派李经方为全权大臣,而李鸿章实一切自行裁断。虽创剧偃卧,犹口授事机,群医苦之。三月初七日,伊藤等将所拟和约底稿交来。甫一日,李备复文,将原约综其大纲,分四款:一朝鲜自主,二让地,三兵费,四通商权利。除第一朝鲜自主外,余皆极力驳议。十五日,复另拟一约底送去,即拟请赔兵费一万万两,划奉天南四厅县地方等。日本亦条条驳斥。十六日,伊藤等又备一改定约稿寄来,较前稍轻减,即马关条约大概也。是日鸿章创已愈,复至春帆楼,与日本全权大臣面议,刻意磋磨,毫无让步,惟有声明若能于三年内还清偿款,则一律免息,及威海卫驻兵费减一半耳。

观李鸿章此次议和情状,殆如春秋齐国佐之使于晋。一八七○年法爹亚士之使于普,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犹为酸心,况鸿章历其境者。回视十年前天津定约时之意气,殆如昨梦。嗟乎,应龙入井,蝼蚁困人,老骥在枥,驽骀目笑,天下气短之事,孰有过此者耶!当此之际,虽有苏张之辩,无所用其谋,虽有贲育之力,无所用其勇,舍卑词乞怜外,更有何术?或者以和议之速成为李鸿章功,固非也。虽无鸿章,日本亦未有不和者也。而或者因是而丛诟于李之一身,以为是秦桧也,张邦昌也,则盍思使彼辈处李之地位,其结局又将何如矣?要之李之此役,无功焉,亦无罪焉,其外交手段,亦复英雄无用武之地。平心论之,则李之误国在前章所列失机之十二事,而此和议不过十二事之结果,无庸置论者也。

猜你喜欢
  卷八十九·列传第二十七·脱脱
  卷四百三十四 元祐四年(己巳,1089)·李焘
  ●卷一百四十三·徐梦莘
  ●卷十二·司马光
  ●卷二十五·赵翼
  卷之一千三百二十一·佚名
  一百零七 江宁织造曹寅奏报熊赐履临终情形摺·佚名
  张玄素传·欧阳修
  周必大传·脱脱
  曹钦程传·张廷玉
  职官七一·徐松
  卷三十二·孔毓圻
  卷四十一·徐天麟
  钦定南廵盛典卷三十·高晋
  叶可梁·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以夫·唐圭璋

      以夫字用父,号虚斋,福之长乐人。郧国公德钧七世孙,彦括第四子。生于淳熙十六年(1189)。嘉定十年(1217)进士。历知邵武军、漳州,皆有治绩。嘉熙初,为枢密都承旨。二年(1228),拜同知枢密院事,淳祐初罢。寻加资政殿学士、进吏部尚

  • 第二歌 栀子花开十六瓣·刘半农

    栀子花开十六瓣,洋纱厂里姐倪只讨饭篮!情阿哥哥问我“吃格啥个菜?”“我末吃格油汆黄豆茶淘饭。”阿,助语词,无所取义。汆,俗字,浮也,读如吞上声;此言炸。淘,浇也。

  • 王之道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王之道(1093—1169)字彦猷,濡须(今安徽合肥)人。宣和进士。靖康初,摄历阳令。建炎间,金兵陷无为军,率乡人据险共保,扰击金兵。绍兴二年(1132),进承奉郎,镇抚司参谋官。六年,知开州。八年,通判滁州。以反对和议,忤秦桧,坐废二

  • 卷一百八十一·毕沅

      ◎宋纪一百八十一 ∷起旃蒙大渊献正月,尽七月,凡七月。   ○帝   帝显,度宗第二子,母曰全皇后,咸淳七年九月巳丑,生于临安府之大内。九年,封嘉国公。十年七月癸未,即皇帝位。德祐二年三月丁丑,入元,降封赢国公。   

  • 卷十四·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十四元 胡一桂 撰隋隋文帝【庙号高祖】姓杨氏名坚弘农华阴人【其初西北普茹六氏种族後改姓杨史饰之以为汉太尉震八代孙】父忠事周文帝为太傅封隋国公帝袭封事周武帝周聘帝女为太子妃太子立是

  • 姚最传·令狐德棻

    姚最是姚僧垣的次子,字士会,自幼就聪明机敏,长大以后,博通经史,特别喜欢著述。十九岁时,随姚僧垣入函谷关。世宗大聚学徒,在麟趾殿校订书籍,姚最也参与其事,任学士。不久,被任命为齐王宇文宪府水曹参军,主管记室。被宇文宪特别礼

  • 周必大传·脱脱

    周必大字子充,又字洪道,其祖先是郑州管城人。祖父周诜,宣和年间在庐陵任副职,因此定居在这里。父亲周利建,是太学博士。年少时就特别杰出,父亲死后,他被寄养在外祖母家,母亲亲自督促他学习。绍兴二十年(1150),周必大考中进士,被

  • 汉纪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丁未、47)·司马光

    汉纪三十六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丁未,公元47年) [1]春,正月,南郡蛮叛;遣武威将军刘尚讨破之。 [1]春季,正月,南郡蛮人反叛。东汉朝廷派遣武威将军刘尚讨伐,将蛮人击败。 [2]夏,五月,丁卯,大司徒蔡茂薨。 [2]夏季,五月丁卯(初八),大司

  • 第三十五章 暴风雨之来临【蒙古入主】·钱穆

    一、蒙古之入主南宋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政权,他渐渐地从北方迁到南方,而终于覆灭。 蒙古民族入主中国,中国史开始第一次整个落于非传统的异族政权的统治。中国的政治社会,随着有一个激剧的大变动。蒙古入主,对

  • 卷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内阁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均由特简赞理机务表率百寮补授後请旨兼殿阁及六部尚书衔钦定殿阁名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尚书协办阁务满汉各一人○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满六人汉四人掌

  • 卷八十五·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八十五    宋 卫湜 撰其庶姓别於上而戚单於下昏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郑氏曰玄孙之子姓别於高祖五世而无服

  • 卷八·姚际恒

    春秋通论卷八新安首源姚际恒文公僖公子,母声姜,在位十八年。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僖公薨于上年十二月,故踰年即位。即位必于岁首,不问已葬未葬也。二月癸亥,日有食之。天王使叔服来会葬。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天王使毛伯

  • 第40章·老子

    【原文】反者道之动,强者道之用(1)。天上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题解】这一章,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指出“道”向着跟它相反的方面变化、运动,这是一条辩证法的重要原则。他又提出“弱者道之

  • 卷九十六·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九十六庶人之孝爱亲左传赵宣子【盾】田于首山舍于翳桑【桑之多隂翳者】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遣之使尽之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九·欧阳竟无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一]地品第三   如前所說十三住中應知隨彼建立七地.[二]前之六種唯菩薩地.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   立爲地。何等爲七。一種姓地

  •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智顗

      师言安般守意。当知色心相因而息。犹然火缘薪以烟。睹烟清浊则览燥湿之形。察息耎粗用镜真邪之候。守之者庶使望云造浦候岸。制篙识其机道船获济矣。师言身安意正其若油净灯明。是故既欲守意先在安身。安身者。安

  • 西隐集·宋讷

    十卷。明宋讷 (1311—1390)撰。宋讷,字仲敏,号西隐,滑县(今属河南)人。元至正中举进士。官河北盐山知县,弃官归。洪武十三年(1380)征为国子助教,后升翰林学士,文渊阁大学士。迁国子祭酒,卒于官。正德中,追谥文恪。事

  • 王文正笔录·王曾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一名《沂公笔录》。北宋王曾(封沂国公、諡文正)撰。一卷,有《百川学海》、《学津讨原》、《榕园丛书》、《说库》、《粤雅堂丛书》、《十万卷楼丛书》等本。全书凡三十余条,所记多为北宋初年太祖、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