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前曾在「清季外交史料选辑」的一弁言」中,指出『近代中国外交史料的彙编,始自清廷官纂的道、咸、同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同时,并引述原书蒋廷黻先生的序言:『有了「筹办夷务始末」及「清季外交史料」二书,以前的著作(按指研究外交史者以外国发表文件为根据的著作)均须大加修改;并且这二书已引起全世界的学者注意,此后他们将逐渐知道中国材料的重要』。现在编印这本「筹办夷务始末选辑」,特先重述一过,藉以说明本书的史料价值与重要。
按清廷自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议禁鸦片起,至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日兵侵台事件结束止,分朝纂有命名相同的「筹办夷务始末」三书;通常所称,即係并指三书而言。三书的卷帙,道、咸两朝各八十卷、同治朝一百卷,合为二百六十卷;故宫博物院影印本,分装一百三十册(这三书进呈写本,原藏清廷内府,并未印行;故宫博物院于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故宫物品时发见,原订二百六十册。至十九年(一九三○),始行影印。现在台湾另由国风出版社再行缩印,合订七册)。凡先后历时近四十年间与洋务有关的朝廷谕旨以及枢臣疆吏摺奏暨与外国往来的照会书札,倣「清实录」例编年、纪月、按日详载。本书对于同治十三年日兵侵台事件部分,因前已据以编有「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文丛」第三八种),不再重複;但就选取其馀关涉台湾的资料,分道、咸、同三朝,辑为三卷。书末,并採辑前清廷军机处存档中一些有关文件,作为「附录一」与「附录二」。
兹将本书内容,作一提要。
卷一,道光朝(原书自十六年议禁鸦片起)。台湾在这时期所发生的涉外事件,即为鸦片战争期间英船的侵犯鸡笼(今基隆)与大安港及其馀波。按鸦片战争,开始于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九月。二十年(一八四○)六月,英军陷定海,旋在天津提出和议。至十二月,战事重起,英军复攻陷虎门外沙角、大角两砲台,和议遂破裂。此后连陷厦门、舟山列岛、宁波、乍浦、镇江各地,直至二十二年(一八四二)七月,始订约了结。闽海自战事初起不久,即有英船游奕;二十年六月间,并屡至台湾及澎湖外洋。闽浙总督邓廷桢先后奏报筹办水陆巡防,清廷并派在籍前任提督王得禄协同台湾镇、道防护台湾;后王得禄专驻澎湖,台湾防务全由台湾总兵达洪阿、道员姚莹负责。二十一年(一八四一)七月,厦门一度失守(旋英军退踞鼓浪屿);大陆对台湾虽尚有福州五虎门对渡淡水八里岔、泉州蚶江对渡彰化鹿港可通,但由于内、台主要航线厦门对渡台湾府鹿耳门一路中断,使台湾「形势愈觉孤危」。至八月初,南、北路外洋均有英船发见。同月十六日,竟有一艘进犯鸡笼,守军还击,英船折桅触礁;经分头追逐,颇多斩获。据达洪阿、姚莹奏报:此役『前后共计斩馘白夷五人、红夷五人、黑夷二十二人,生擒黑夷一百三十三人,同捞获夷砲十门、搜获夷书图册多件』(后九月中,另有一船至鸡笼口滋扰)。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又有英船在淡水、彰化交界之大安港口发见,达洪阿、姚莹遵照「不与海上争锋」之旨,于三十日计诱一船进入土地公港搁浅,予以击破。据奏报,此役『计破其舟,溺毙斩馘无数,生擒白、红、黑夷四十九人,夺获砲械、图书,并将通夷汉奸(五人)一同拏获』。四月初,清廷接据奏报,谕令『取供之后,除夷目暂行禁锢候旨办理外,其馀各逆夷与上年所获一百三十馀名均著即行正法,以抒积忿而快人心』。嗣经迭加审讯,据供出敌情甚详。五月间,达洪阿、姚莹遵旨除将「夷目」颠林等十一名禁锢及病毙者以外,馀一百三十九名均予处决。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江宁条约(亦即所谓「万年和约」)签订;不久,英人追寻前事,援约索还台湾俘囚。待获悉大部分已遭处决,英使■〈口僕〉■〈口鼎〉喳(Pottinger)乃控诉前在台湾各船俱係遭风被达洪阿等「妄称接战俘获,冒功捏奏,混行杀戮」,欲将达洪阿「抵偿籍没」。经由闽浙总督怡良渡台查办,以「一意铺张,致为藉口指责,咎有应得」为词,奏准将达洪阿、姚莹革职交部审讯定拟。延至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八月,上谕终以「姑念其在台有年,尚有微劳足录」,「业已革职,著毋庸议」,了此公案。
卷二,咸丰朝。在这一朝十一年中,台湾所涉的外事乃为开港问题。开港的承诺,则为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分别与英、法、美、俄所签的天津条约。先是,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以后,淡水厅属之鸡笼山一带洋面,时有英船游奕。三十年(一八五○)三月,英使兼香港总督呅咹(Bonbam亦译呅■〈口翰〉)照会闽浙总督刘韵珂,要求採购鸡笼山煤炭(同年正月,先曾照会粤督提及此事)。随后,又有一英船赴津过鸡笼,以船中缺煤,求为代买。不久,又在报章喧腾:呅咹在港表示『福建港口(按指福州)不好,亏折甚多,因思另换台湾地方作为港口』。直至咸丰八年英、法联军北犯,法有『请将浙江温州海口及距厦门不远之山岛有买卖处通商』之要求,并称『暗地早已交易,惟求明定章程』。同时美国亦提条款,谓『现有数处早经私开贸易,咸可立为通商正港』;并列举『如粤之琼州、电白、潮州之沙头、闽之泉州、台湾、淡水、浙之温州等处』。至五月间,与四国先后签订之天津条约准开的通商口岸,除五口(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外,俄约有台湾府、琼州府二口,美约有潮州、台湾二口,英约有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等五口及长江三口(后开镇江、九江、汉口三处),法约有琼州、潮州、台湾、淡水、登州、江宁等六口。法约在台湾(按指台南)以外,增加淡水一口;由于各约有最惠国之条款,事实上法约所增之淡水同为各国通商口岸。在此前后,英船并以调查遭风难民为由,曾至台湾沿海巡历一周。九年(一八五九)五月,以白河之衅,英法联军二次开仗,换约搁置;嗣美约与俄约先行互换,美国即首先要求依照新约在潮州、台湾二口先行互市。同年十二月,闽浙总督庆端等奏以台湾开市通商,惟以淡水沪尾(即八里岔)为宜,并委派候补道区天民赴台会同镇、道筹办设关事宜。后以美国领事迟未到台,延未实施。十年(一八六○)八月,英法联军入京续订北京条约后,恭亲王奕诉于十二月奏准「办理通商善后章程」,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指定五口及内江三口、潮州、琼州、台湾、淡水各口通商事务归钦差大臣江苏巡抚薛焕办理。十一年(一八六一)五月,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奕诉等与总税务司英人赫德(RobertHart)议商税务,由于台湾尚未正式开港,据赫德估计,台湾连同琼州、宁波每年应收进出税银并船钞、子口税暨洋药税(鸦片税)银通共一千零六十八万两;而徵税费用,则又与牛庄、琼州合为七万二千两云云。此外,是年德国(布路斯)继英、法、美、俄之后要求订立通商条约,并「欲在台湾之鸡笼、浙江之温州通商」;是又为基隆开港之先声。
卷三,同治朝(十三年日兵侵台事件除外)。在这一时期,台湾对外关係愈趋複杂;先则各口正式开市,继之纠纷迭起。台湾先行互市的要求,原由美国提出;而先到台湾开始正式通商者,却为英国。英领事郇和(RobertSwinhoe)于咸丰十一年六月抵台,遂定议以沪尾为口岸,并于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六月二十二日开关徵税。后以福州关税务司法人美理登(DeMeritens)请将鸡笼作淡水子口、打狗港(今高雄)作台湾府子口,经通商大臣李鸿章议改子口为外口,鸡笼于二年(一八六三)八月十九日设关启徵,安平(即台湾府口)与打狗亦于次年继之(此两口开关文件缺)。于是原定台湾、淡水二口,至此成于四口。六年(一八六七),发生有美船「罗妹」号(Rover亦译作「罗发」)事件。是年二月初七月,「罗妹」号在红头屿(现称兰屿)遭风衝礁击碎,船长以下十四人驾划逃生,至琅■〈王乔〉龟子角鼻山登岸,被「生番」杀害十三人。随后美国驻厦门领事李让礼(LeGendre亦译李善得或李仙得)乘兵船至台,照请台湾镇、道拨兵会勦;台湾总兵刘明灯等虽允设法查办,而美舰採取直接行动,轻进受挫。待刘明灯统兵进至琅■〈王乔〉,而李让礼却已亲入「番」地,与头目卓杞笃迳行交涉,议定和约;且要求刘明灯撤兵免究,就此了事(李让礼于次年二月曾再往「番地」,详见「文丛」第四六种「台湾番事物产与商务」。十三年日兵侵犯琅■〈王乔〉,又作了日兵的嚮导。关于「罗妹」号事件,所有文件,因已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四六种:「台湾番事物产与商务」书中作为「附录」之一,本书不再重複;请参阅前书)。七年(一八六八),又有樟脑纠纷与壮勇杀死教民事件。台湾樟脑向归官售,英商必麒麟(W·A·Pickering亦译北麒麟)等则勾通奸人潜入内山及梧栖等不通商口岸设栈自行收买,被官阻截;加以壮勇杀害教民等案陆续发生,形势极为严重。于是闽浙总督英桂委派兴泉永道曾宪德渡台查辨,与英领事吉必勳(JohnGibson)议商樟脑章程。讵吉必勳性情粗暴,必麒麟等又复怂恿其间,遂于十月初八日率领武官■〈口茄〉噹(Gurdon)管驾兵船两号至安平示威。十二日,■〈口茄〉噹竟向安平开砲,并率兵登岸占踞营署,杀伤兵勇;副将江国珍仓猝遇变,自戕殒命。同日,澎湖领饷师船,亦被■〈口茄〉噹掳去。后经双方协议,樟脑章程仍照原议办结;所有两国失职官员,亦经后来分别议处(关于这些事件的内情,书末所辑「附录二」,可供参考)。同年,又有英、德人合谋占垦大南澳事件。有英人名康(Horn)者,承领称为咸伯(Hamburg亦译汉堡)国领事的德国商人美利士(JamesMilisch)所给执照,前往噶玛兰(今宜兰)大南澳伐木垦荒,经地方官制止无效;后由总理衙门照会英、德两使查禁,并未戢止。次年,美利士且亲至大南澳视察,康更积极开垦。美利士后并自沪尾、鸡笼运载食物、火药赴苏澳贩卖,且向山民勒抽勇费勇粮,私典煤山、偷运樟脑。几经总理衙门交涉,始由英、德两使饬令离去占垦之地。此外,同治六年预筹与各国修约,总理衙门所拟条说与福州将军英桂覆奏,均曾议及台湾穵煤一事;七年四月英使所送修约节略,并提出台湾樟脑应禁包揽;八年(一八六九)九月与英新修条约善后章程,亦有关于鸡笼煤矿开採之约定。再,九年(一八七○)因天津教案所引起的筹肪措施,亦曾及于台湾。
附录一,嘉庆及道光前期有关台湾外交史料。按故宫博物院曾搜辑嘉庆(一七九六~一八二○)及道光元年至十五年(一八二一~三五)有关各国交通之文书,以补「筹办夷务始末」之不足,并以「清代外交史料」之名印行。本书所取,大多为琉球与日本遭风难船漂泊事件;而道光四年(一八二四)间闽浙总督赵慎畛奏参「防犯夷船不严」之摺谕,与后来之鸦片战争有关(惜「清代外交史料」一书不全,嘉庆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及道光十一年六月至十五年均付阙如,可能尚有资料遗漏)。
附录二,同治年间台湾壮勇拆抢教堂杀死教民案。故宫博物院另辑有「文献丛编」,其所集「教案史料」中存有「台湾壮勇拆抢教堂杀死教民案」(见「文献丛编」第三十辑),即为同治七年与樟脑纠纷相关联的事件。该院缀有前言云:『同治七年三月十九日,台湾壮勇居民殴伤教民高长,并将教堂拆抢;四月十一日,复杀死教民庄清风。同时,更有扣留英商潮脑,札伤洋行伙计等案发生。初由英领事向地方官交涉,地方官始不收理;收理后,复淡然视之。英领事遂带领兵船,占踞安平,杀伤兵勇、焚燬军装火药等局库:时为同治七年十月十二日;延至八年二月结案。「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六十五所载奏摺,与此颇有出入』。按全案均为英使阿礼国(R·Alock)给总理衙门的照会,足补「筹办夷务始末」之缺。
至于这本「选辑」对于原书资料之取捨,颇费考量。凡直接关係台湾之文件,当一概照录,自无问题;所感为难者,厥惟一般事项而涉及台湾之资料。此项资料,取则为量颇多,不为篇幅所许可;捨则对于某一事项的发展,又不易明其所以然。最后决定:鸦片战争中闽海筹防涉及台湾者录之,江宁条约签订后伊里布、耆英等摺奏有关英人索还战俘者亦录之。英法联军之役,法、美等国所提条款涉及台湾开港问题,录之;其馀在谈判中偶亦影涉台湾者,从略。英、法、美、俄四国天津条约为台湾开口通商之创始条约,全录;同治年间与其他各国所订通商条约,或谓「通商各口照有约各国一体贸易」或列举口岸均包括台湾、淡水在内,因事同一律,从略。咸丰十年(一八六○)九月北京续约订立后有「代运南漕」之议,云美商情愿领价採买台米、洋米运津;后经总理衙门参酌曾国藩、薛焕等议奏,未予实施。此事虽涉台湾而不果行,且牵连借助外兵攻勦太平军问题,文案繁複;略之。津约实行后,总税务司赫德所提税务节略固仅略及台湾,却与全盘对外通商事务有关(台湾自亦包括在内),录之。同治六年以后有关修约问题亦牵连台湾在内,选录其一二。即上述所录各种资料,凡可删割部分,仍从略(均已注明「略」或用……表示之)。
原书对于外人的人名、地名,在道、咸两朝间有于字旁加「口」,如■〈口英〉、■〈口法〉,如■〈口僕〉■〈口鼎〉喳、呅咹,不一而足。但至同治朝,则已去之。固不论其当初用意何在,能随时代之转移,不可不说是进步的现象。本书一仍其旧,以存其真。至书中有关批评外人之字句,随处可见;这是历史资料,这是时代邅变的轨迹。选辑这些史料,旨在提供学者利用;诚如新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的「海防档」「例言」所云:『有关批评外人字句,均係当时当事者之主观见解。此项史料之刊行,旨在便利学者研究,务求其真,并非编者同意此种见解』。(伯琴)
猜你喜欢 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班固 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刘昫 第十四回 失兵机陈王毙命 免子祸婴母垂言·蔡东藩 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两宫返跸 撤戍违约二国鏖兵·蔡东藩 太平天国战记·罗惇曧 仁宗昭皇帝实录(卷三)·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十三·佚名 卷之五百八十六·佚名 卷之九十·佚名 九四六 闽浙总督富勒浑奏奉旨改建文澜阁估需价银片·佚名 卷二十二·李天根 方从哲传·张廷玉 第五章地基租·佚名 野史无文卷三·郑达 卷之八十五 瑯琊漫抄(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