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 八

  八月乙亥,熙河奏,招到西蕃部族。涇原奏,已於減猥鹽池增築一堡子守護。西人謂鹽為減,謂窪下處為猥。有鹽池長十里,有紅鹽、白鹽,如解池無異,可作畦種。涇原等路運判李諺見經畫蓄水,召解州畦夫種鹽次。

  學士院諮報,昨郭知章等所持國書,是六月書詞,云「方兹隆暑」,今以十月往,恐合换書。余以謂郭知章等本以六月行,虜人約令十月過界,恐不可换。兼知章到相州,已曾奏北朝起发。上及同列皆以為然,遂降旨便不改,止用舊例,俟進發日申密院付給。

  丙子,同呈熙河五狀,奏接納西番次第,仍云:「溪巴温未見其能得與不得青唐,未可應接,徐觀其事势,隨宜措置次。」此夔意也。

  再對,皇太妃殿中人鄧繼英,以殿閤當敘轉供備庫副使寄資。上云:「太妃殿恐非殿閤,不當寄資,但與併理磨勘可也。」

  丁丑,同呈鄘延青領板精賞功。孫路奏,王瞻收復邈川,乞建為湟水軍。余以謂才得邈川一處,便乞建軍,恐將來乞創置郡縣不一,非朝廷累降約束、令於邊防經久簡便可行及不得增廣邊費之意,此請末可從。夔力欲從之,同列亦皆依違無定論。上云:「洮州須置州,恐亦須有合置州軍處。」余云:「洮州置州,乃臣所論。臣謂先朝以熙、河、洮、岷為一路,今乃方得洮州;又先朝以熙、河為熙河蘭會路,今乃方得會州,皆所以成先朝之志也。」卞遂云:「若如此即一般。」余云:「不同。若以邈川、青唐皆置州郡,臣恐未易績餉。孫路嘗云,諭西蕃部云云:一丘一隴地不要他底。今創置州軍,官吏、將佐、兵马戍守之費,皆須朝廷馈運應副,經久未易支梧。兼朝廷所少者非土地,一向貪荒遠之地,但疲敝中國爾。先朝創熙河一路,元祐之人皆以謂財力不及可弃,今乃更於熙河之外創置州縣,岂易供給 」上云:「元祐之人云:窮天下之力以奉熙河一路,又以為可弃;此言皆不當,莫不足取。」夔、轄紛然以余為非先朝而是元祐也。余云:「元祐之人以熙河為糜費財力,不可久。臣於《時政記》中具道其非,亦嘗納陛下前,必記憶。臣今日之論,但謂於黄河之外青唐、邈川創置郡縣,則為不便,非以熙河為非也。兼夔嘗言,得青唐、邈川,則如臣之說,置一都護總領最為穩便,今若創置州郡,則自有知州、知軍,更安用都護,莫與從初開陳之語不同否 然此皆紛爭之語,不足煩聖聽。臣以為當俟一切撫定河南邈川之後,然後據地利緊慢畫一措置,甚處係最要害人口建置州軍;甚處係以次人口差兵將人馬戍守;甚處祇令以本路首領心知向漠有力量者守把住坐;俟奏到朝廷,折衷乃可定。」左轄云:「適三省論議,亦俱如此。」余云:「臣愚慮如此,亦不曾聞三省論議,亦不曾說與三省,但適方於陛下前開陳爾。」眾皆以為當然,上亦稱善,遂依此降指揮。再對,余又言:「臣適及熙河事,蓋以為先朝措置熙河如此,尚不免後人論議,今若於青唐多置州軍,廣增戍守兵馬,則未易供馈,何以免後人論議 臣於措置邊事,不敢不為遠慮,故不敢詭隨眾人,望陛下裁察。」上頗欣納。是日,上及洮州不可不建州事,夔云:「曾布初不肯築會州,祇要築吧囉、淺井,亦如今日事。」余云:「臣不曾言不築會州,不知在甚處說 有何人見 」夔云:「蔡卞以下俱見。」上目卞,卞云:「不記得。」余云:「如此是臣無此語。當時經營靈平、平夏,即有築天都及會州之意,及鍾傳築淺井,便議黜逐,皆臣首建議,何緣有不築會州之語 」夔默然。再對,余又言:「初引章楶作帥是李清臣,陛下必記此事。」上云:「記得。」余云:「初命章楶作秦帥,楶願就涇原,乃是欲經營天都之事,臣亦以此丁寧諭楶,令次第經營。楶既到官,是年春,遂興此役。臣何緣有不築會州之語 今孫路與王瞻爭功,眾論猶以為非、矧在廟堂,卻欲爭占進築會州不出他人是出己意,此與孫路何異 如此豈不取笑中外 」上極晒之。余又對三省言:「臣向曾言西事,欲且畫河為界,章惇以臣為雜賃院子裹婦人之語,今日又自天都、會州,遂收斂邊事,惇亦稱善。昨罵臣時,三省所共見。」眾皆默然。余又云:「臣得事陛下已五六年,前後議論無不可復,卻不似他人,一日說得一般。」上笑而已。

  是日,再對,令張世永再任。

  戊寅,同呈陘原進築减猥畢工,賜帥臣以下銀合茶藥。

  再對,令熙河依界道圖樣,以十里為一方,以見金城寨等地名,考尋古驛程相去地里,畫西蕃圖聞奏。

  河東奏:朔州同知爭賈胡疃事宜寧息。北人自去歲欲遷東偏頭税場於賈胡疃,徑入久良津買賣。朝廷以創改事端,令邊吏移文拒之云:「久例於東偏頭村往來買賣,難議創行改移。」後數移文至,不肯收受。又於賈胡疃創建税場屋宇,及開石牆越漢界,於天澗及黄河取水,至以兵仗擁護取水人過界,射傷巡卒。林子中日一奏,以為北人恐因此生事,又云欲以黄河分水為界,又云聚兵數千,欲據界取水。朝廷亦令折克行相度應接。余數諭子中,以為探報皆虚聲,建税場、破石牆、過界取水,皆同知者麄暴妄作,不足恤。子中憂恐不已,既而果無事,仍奏云:「更不發日奏。」上亦哂之。是日,未時,皇子生。己卯,同三省外殿致賀,上亦遣近璫宣答,皆再拜。既對面慶,皆以為此宗社大慶。上亦喜,仍云:「兩宫尤喜。」眾云:「非獨兩宫,此天下所共慶悦。」

  是日,遣御藥蘇哇告諸陵;又遣執政、宗室、近臣以十二日告南北郊、太廟、社稷、高禖;又遣蔣之奇、葉祖洽以十七日奏告諸陵。又以十三日賜龍喜宴。又以十日夜鏁院降德音,四京諸路流罪已下並放。再對,余因言:「天下安寧無事,邊鄙罷兵,今元子降生,則太平之福可謂具備,此宗社非常之慶。」上亦喜見於色,遂及中宫事。是日,同呈戒孫路措置青唐事。庚辰,旬休。庚辰,賜包子稍增於前日。是夕,鏁院。辛巳,同呈河東築四堡寨畢功,賜帥臣以下銀合茶藥。環慶築萌門、三坌畢,亦賜茶藥。賜涇原減猥寨名曰定戎,環慶萌門寨曰寧羌。苗履申:築會州川口,興功三日,孫路移文令移兵於比娘原進築,而比娘原地形險惡枯燥,不可建州,履不從。得旨,孫路候進築會州了日取旨。

  又以金部員外郎許幾押伴西人。

  又詔洮西王瞻等收復邈川城,軍兵與特支。

  再對,北虜報,今冬於西京雲仲甸受禮。自去冬探報果不虚。近诏,以三十日龍喜宴,是夕,令中書别選日。

  壬午,造朝,未及下馬,閤門報前後殿不坐。遂與三省會於都堂。上遣御藥劉瑗傳宣云:「別無事,祇為飲食所傷,服動化藥,故不欲出。」瑗亦云勞動。遂入劄子問聖體。各赴局,至未時出。已而傳宣開封府,寺觀三日,以癸未為休務。再入問聖體劄子。

  甲申,赴崇政朝,至横門,傳宣:為氣力未完,不視事。又同赴都堂,少選劉瑗來宣云:「昨日方動化,已無事,祇為氣力未完,來日與卿等相見。」遂再入劄子問聖體。各赴局,未時出。

  乙酉,同呈涇原奏:「減猥與打繩川分畫地界,事干兩路,議論不同,乞斷自朝廷。」詔以打繩川係熙河路合進築處,令熙河管認地分。

  再對,免河北被水保甲冬教。

  是日,二府同問聖體,不拜。上諭云:「以飲食所傷,服孔元軟金丸動化,耿愚進理中丸之類,初覺吐逆,多痰涎,每吐幾一盞許,今已寧帖,但不喜粥食,心腹時痛。」眾皆云:「服理中丸之類已當,更當精加調護。」再對,上諭以全未能進粥食,余云:「近經服藥,再傷動化,固須如此。然不可勞動,自延和至崇政甚遠。」上云:「亦不妨,欲更一兩日後殿視事。」余云:「更三五日亦無妨。」上云:「不妨。」是日,見謝辭及上殿班並隔下。

  是日,議罷孫路熙帥,未果。是日,传宣十六、十七日後殿視事。

  丙戌,同呈王瞻申:「經暑司句追河州,宗哥首領方乞歸漢,已遣使臣部五十餘騎往據宗哥城,而經暑不肯應副兵馬,恐溪巴温旦夕入青唐。」遂得旨,孫路知西京,胡宗回帥熙河,高遵惠帥環慶。青唐既亂,溪巴温入溪哥城,王瞻首經營招納,遂度河入邈川城。孫路欲掩其功,乃令王愍申云:「經略司指授方略,令前去邈川招納。」仍令王瞻一聽王愍指揮,既而卻攜王愍歸熙州,今又以將官馬用誠、李忠招納邈川部族,遣王瞻歸河州撥發糧草,蓋欲歸功經略司,而逐瞻使不得與事。朝廷察其為姦欺,累降旨令專委王瞻經畫。詔旨未到,聞路前後指揮不已,乖錯日甚一日。夔初主之,數與余爭論,既而理屈,乃云:「章縡曾言,孫路對人多不語,及獨坐即自語言,如病心狀。」余對三省,亦嘗以此語奏知。是日,上云:「孫路果是失心。」夔亦力毁短之。再對,上又云:「孫路如此,須行遣。」余云:「赖瞎征、溪巴温相持未決,故遷延反覆如此,未至敗事,不然,且不誤邊計 」

  是日得旨,以二十二日大宴。同三省問聖體,上云:「祇是全未喜粥食。」眾云:「氣未和,食不可强。」再對,上亦再三顧語如初。

  丁亥,同呈河東築八堡寨畢功,再賜銀合茶藥一次。

  王瞻以招納到西蕃部族不少,已收復邈川城,特與復禮賓使,候旨,置青唐等事了,别無違戾差失,更優與推恩。

  左轄言:高遵惠以元祐中言事可采,詔還户部,未幾又補外。朝廷雖以擇帥故不得已,今去,外議但云,遵惠以攻賈種民忤執政,故逐去。」上云:「别有何人可差 」夔云:「亦曾商量,无可帥者。」余云:「若稍加旌寵,足以解眾疑。適亦與三省議,且與改龍圖閣待制亦可。」右轄云:「亦祇是待制。」上云:「與寶文直學士。」左轄云:「甚好。」上云:「與龍圖閤直學士亦不妨。」眾皆以為好。余因言:「遵惠進職,則胡宗回不可不除職。宗回築五城寨,昨復待制,祇速得兩月。」上顧眾執政云:「合與否 」眾默然,唯夔與鳳云:「當推恩。」遂除寶文直學士。

  是日,有旨,十八、十九日後殿。

  戊子,同呈差姚雄知會州,姚古權鎮戎軍。賜河東八堡寨名,曰大和、彌川、寧河、通秦四堡,各附四寨為名。

  夔是日不復問聖體。再對,余獨問上云:「皇子誕降已旬日,中外慶喜。」上云:「閭巷之間亦皆欣悦,今日已十日,極安帖無事。」喜見於玉色。

  己丑,同呈鄜延奏繳宥州牒奉,云:「人使未見赴闕,已是疑阻,又諸路修築城寨,虜掠人口未已,請止绝。」延安答以:「諸路進築,係西夏作遇已來先得朝旨,本路難議移文止绝。人使已於二日赴闕,候到朝廷,必有處分。」

  割安西城以北六寨隸會州。

  吴靖方改右班副都知。

  章楶乞致仕,候來春取旨,仍劄與照會。

  熙河苗履奏:「硬探人殺仁多洗忠,斬首不及,為西人奪去,但得其所乘聰馬及器甲等。洗忠乃保忠之弟,挺身出戰,為眾所殺。」

  再對再問聖體,上云:「今日已喫軟飯,食亦未美。」余云:「二十一日六參官起居,恐久坐,若改坐常朝甚便。」上云:「甚好!甚好!」

  庚寅,旬休。

  辛卯,同呈惠卿奏,乞許西人依例遣進及行弔祭。令奏聽朝旨。

  孫路又奏,遣王愍赴宗哥。詔專委王瞻,令王愍就近照應。上云:「孫路真失心也。」以余言路方自河州帶王愍歸熙州,今卻遣赴宗哥,未問害王瞻,措置如此,岂不疲敝兵馬 上故有是語。

  再對,呈廣西宜州事宜。上云:「桂師程節亦尋常。」余云:「誠如聖諭,廣州柯述亦常才,大約所在之人爾。」

  是日,改常朝。

  壬辰,赴集英龍喜宴。榜曰:元子誕慶排場,排場名乃學士所命,識者頗嗤其鄙浅。天顏甚悦,中歇,遣使賜從官以上羅花,二府、親王别賜小花五十枝,花甚重,殆不可勝戴。再坐,遣御藥勸二府、親王酒,飲必釂,仍每盞奏知。既退,遣御藥劉瑗押賜對衣、金帶、鞍、轡、馬於都堂,製作皆精。對衣皆造成者,有紅羅繡抱肚、白綾袴、黄綾襯衫、勒帛紫羅公眼各一,金帶、笏頭、并魚袋全工巧,殊勝私家所造者,夔三十兩,餘執政二十五兩。繡鞍并鞍子亦繡鍍金鬧裝,夔八十兩,餘七十兩。馬皆次御馬,有鞍架、鞍帕。又各賜銀一合,夔三千兩,餘二千兩。二十四日,乘所賜鞍馬,服衣帶,同二府曲謝於殿上,夔致詞。先是,劉瑗傳宣,不許辭免。又面謝以慶賜非所敢當,兼宣諭不敢固辭。上亦慰勞再三。是日,聞親王亦有此賜,四王遂陳所賜鞍馬歸第。

  癸巳,歇泊。

  壬辰,各面受劉瑗謝表。夔書送二百星,余百五十星,從人錢三十千,騎馬直以下等第給錢。

  甲午,同三省曲謝訖。

  同呈熙河王瞻等奏事宜。

  又呈孫路奏,前後招到西蕃大小首領、蕃僧等三千餘人。

  又苗履奏:會州城去河三百餘步,矢石不及,不可繫橋。又河中有灘磧,自中灘至河北岸五里,懸崖陡岸,無可置關之地。

  又河東奏,乞建葭蘆為軍。詔以葭蘆寨為晉寧軍,以知軍為嵐石路沿邊安撫使,兼嵐、石、隰州都巡檢使,石州知州更不兼都巡檢,知軍以下聽經略司奏舉,一次置通判、職官、都監、曹官、主簿共六員,所省廢沿河津寨官十八員,今日寧并八堡寨置官十九員,所增者知軍一員而已。嵐州減通判、職官各一員,故除大和寨堡隸麟府路,餘六堡寨并神泉、烏龍、吴堡皆隸晉寧。

  是日,以宴罷謝宴,多一拜失儀。

  再對,奏事訖,曲謝,上旨不拜。又諭:「昨日所賜,皆後苑作製造。」余謝曰:「慶賜優異,眷遇如此,何以報稱。」上甚悦。

  又進呈隨龍人取旨推恩,上語及劉惟簡,極嗟惜之。余亦言:「臣在高陽,惟簡作屯田都監,嘗聞其言,陛下踐阼之日,扶持擁護皆是惟簡。」上云:「誠如此。馮宗道是時差出,卻不與此事。」

  乙未,王瞻奏:「瞎征有蕃字來,乞歸漢,要職官。及蕃官温玉等申,瞎征已披袈裟為僧,心牟欽氈等以三百騎迎溪巴温父子入青唐城。瞎征蕃字已移居青唐新城裏,印亦掉在舊城裹也。」安惇言:「青唐邊事,不可令一人獨有之,須分隸首領,則久遠易制。」乃夔所論爾。上云:「記得莫是。」余云:「朝廷固欲如此措置,然溪巴温未定,恐未能如意爾。」眾皆默然。是日,以諸路築城寨了當,吕惠卿移鎮,林希改資政殿,仍遷太中大夫,孫覽復實文閤待制,舆小郡。上云:「孫覽祇恐人言未已。」初欲止與轉官,既而令舆復職。

  鄜延奏宥州牒,西夏欲以國母亡遣使遣進。惠卿言:「西人恭順不虚,乞與接收,及行弔祭之禮。」詔令受宥州牒,諭以候奏得朝旨牒報次。

  又促熙河相度築打繩川。

  再對,呈隨龍人馮世寧、藍從熙各與遷遥郡觀察使。余云:「都知皆遥防,押班遥察,恐不順。」上云:「此兩人皆在朕產閤祗應,與他人不同。」劉瑗已寄皇城使,舆遥刺;郝隨已遷遥刺,更與減三年磨勘;韓濟與通事舍人;餘各轉一官,諸色人轉一資;亡没者馮宗道,與有服親轉一官,劉惟簡與白身人一資恩澤;各賜絹。石、璘、武、球、考、弼等六人更不推恩。上旨,又令檢會劉惟簡已贈官取旨。又言:「吴靖方久在前省,合舆遷後省。」仍云:「先帝曾任使。」余云:「先朝與梁從政同列在前省,誠已歲久。」上又云:「每語及先帝,即流涕被面。」余云:「此眾所共知,乃出於至誠也。」上云:「待批出於後省。」

  上又言:「中書舍人闕,殊未有可除者。」余云:「以次補,則起居郎、舍人皆當遷。」上云:「周常近方除,孫傑如何人 」余云:「職事亦頗振舉,但未知文采如何爾。」上云:「諭賈種民事亦皆當。」余云:「高遵惠論種民事亦當。」上云:「遵惠亦補外。」余云:「臣初欲引為都承旨,如遵惠詳熟曉事豈易得。」上問:「誰可帥者 」余云:「實難得人。孫覽恰復職,又未可便擢。」上云:「且候。」余又言:「詞臣尤難得人。如前日龍喜宴,朝廷慶事,樂詞無一堪者,不足以稱揚朝廷慶賀之意。」上云:「殊無可道,文字極少,祇數句爾。」余云:「祇如皇子慶誕,降一德音,乃與四方同慶,詔語亦殊不足稱副盛事。」上大笑,極以為然。因言:「蔣之奇如何 」余云:「之奇文字雖繁,然卻有可道,亦時有好語,非蔡京可比。」上云:「蔡京誠不可比之奇。」余云:「何以逃聖鑒。」因言:「文學之士雖為難得,然以天下之大,文物鼎盛之時,岂可謂無人!但以執政好惡,人材隔塞者多。如陳瓘輩,文采作舍人有餘,然執政不肯用。陛下向排眾論,擢葉濤、沈銖等,莫不稱職。今如濤輩未見其人。」上云:「郎官中有能文者否 」余云:「三省所稱,但如葉棣輩爾。」上云:「鄧棐如何 」余云:「臣不識之,亦不知文采何如。昨舍人闕,三省用劉拯權,及制詞出,取笑中外。」上又問:「劉逵如何 」余云:「如逵人物,亦恐可進擢。陛下以中外闕官為念,誠今日急務。祇如陝西、河東、河北三路皆闕提刑,陝西止有孫賁一員,又以體量到三路皆冬教保甲之處,豈可全闕。又如淮南兩轉運使俱罷,亦不除人。如此,諸路豈不闕事 望更留聖念。」上再三然之。因言:「王發訟劉何事,一一皆實,并孫賁皆將默責者。提刑不過於運判、提舉官、省郎、府推判宫中除,想亦不至此難得也。」

  是日,晚批出吴靖方除入内副都知。又得旨,令具馮世寧、藍從熙除押班歲月,亦將遷也。既進呈,上云:「已遷遥察,更不須遷。」余云:「兩人者歲月亦皆末及,兼有著令,觀察使以上止得改使額。謂横行也。不得更遷,如有特旨,亦須執奏。」上又問:「吴靖方文字已行否 」余云:「亦有著令,入内都知押班通不得過四員,然近馮宗道未卒時,已是五員,以此更不敢奏稟。」上云:「先朝任使之人,不可不遷也。」

  丙申,同呈環慶奏張誠以下冒賞將佐。得旨:蕃官與免降資,借職以下依熙、秦冒賞人例,以殿侍、軍將、效用等名目降資。再對,劉惟簡以隨龍,特贈節度使。自乙未,夔連日留身奏事,是日,有三割子留御榻上。上頗余曰:「滿月在近。」余未諭旨,但稱慶而已。又問以何日為滿月,上曰:「用七日。」蓋京師俗禮,云男子縮一日故。是日,夔以惠卿移鎮赴宣麻,余詢兩省云:「夔連日留身,今日又留三劄子,何也 」沖元笑云:「必是大差除。」余云:「莫是薦士否 」元慶云:「非也。」余默思之,蓋議中宫爾,故有滿月之問。

  是日,禁中有宴,後殿視事。内侍會計二府,欲減進呈文字。

  丁酉,同呈王厚申:瞎征、心牟欽氈等皆有歸漢之意,得王愍、王瞻兵馬早到,則青唐旦夕可定,乞降招納例物。而王瞻十五日奏云已到邈川,而王愍先馳五十騎往宗哥城,云愍與西蕃人情不熟,萬一人情未順,不可退縮,乞詳酌指揮。又云:「瞎征、心牟欽氈等昨累遣人欲歸漢,既而孫路令瞻歸河州,卻聞心牟欽氈與契丹、夏國公主,已遣馬二匹,一載虎皮蕃語謂之蟲虎。錦袍綵服,一載鬧裝鞍轡,往迎溪巴温、隴拶父子入青唐,人心已是中變,見招納次。」孫路又奏:乞錦襖子千領、銀帶一千、交椅、涼傘二百。詔令户部如數製造,差使臣押送經暑司,并指揮王愍依十九日指揮,就近照應王瞻,不得違越誤事。又令以賞格招納瞎征等,瞎征與舊官,溪巴温與瞎征一等推恩,心牟欽氈等與正任刺史,賜銀、絹、錢各三千,餘以次與遥郡、諸司使副、崇班、侍禁等,賜金帛亦有差。

  再對,余因言:「昨日蒙宣諭皇子滿月,臣倉卒間奏對有所末盡。皇子降生,嬪御例有恩命,聖意必已素定。」上笑云:「已令三省檢故事。」余云:「陛下欲有所建立,當從中出,不知所檢故事如何 」上云:「須上表。」余云:「宰臣率百官上表乞立后,此有典故,不須檢。陛下若以元子故欲加册命,則《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又祖宗故事,章獻以仁宗為己出,亦遂建立。」上云:「章獻乃是假託,真廟以此故册立,仁宗亦不自知。」余云:「章獻上仙,仁宗年二十四,尚未知非其所出。今日於義理典故,皆無不可。然出自中詔,或出兩宫,或付外施行,皆須素議。以臣觀之,不若稟兩宫,降手詔以告中外,於義為順。」上云:「卿之言大是。」又云:「真廟當日無母后可稟。」余云:「臣亦嘗再三思之,非稟兩宫不可。」上云:「極是。」余又云:「臣嘗言祖宗逮事皇太后者無幾,若逮事皇太妃,乃近世所未有,此皆朝廷盛事也。」上又問:「真宗母是元德 」余云:「元德上仙,事亦草草,初藁殯於普安,及真廟登極,方設幄殿,歲時遣中人行祭享之禮。及祔定陵,啟殯宫,而中有紫藤纏繞梓宫,去地一二尺,此神物護助也。至慶曆中,乃克祔廟。」上甚悦。

  是日,以三省斷河北路分都監石舜臣特勒停、展三期敘太重,欲與免展期敘,上欣然從之。軍頭司權官乞罷,余云:「宋深不久出使,恐不須罷。」上亦以為然。因言:「宋深生疏。」余云:「郭知章深病之,至欲免行。」上云:「亦來此說,王殊可使否 」余云:「殊固可使,但恐已開報北界,重於改易爾。」上云:「祇與戎飾。」余云:「卻降一聖旨戒約,必不敢不悛。」退以語三省,皆稱善。

  晚見沖元,因言:「大差除已行矣。」尋問之,當以何日上表。沖云:「夔數日空勞攘,上乃云自有故事,夔卻令中書檢故事,答以不敢,且令他自檢閱,亦不可說與《實錄》中事,稍不當即相誣赖也。」余云:「上表乞立后,无所指名,有何不可 夔不唯勞,兼祕密不肯使他人與同,尤可笑,不知他人已先聞之矣。」

  戊戌,假。

  己亥,旬休。

  是日,以大名棺柩已施丹漆,欲出城祭告,而底板有未漆處,未可告,遂止,以俟後旬。

  九月庚子朔,朝崇政。授衣节。同呈會州進築畢,賜苗履以下銀合、茶藥。慕容將美令引見上殿。

  再對,改比較諸將殿最法。舊法通一路比,不計分數,以最多者為最,少者為殿。有一路應最者,分數卻在别路應殿者之下,假令一將九分為最,即八分者亦不被賞;若分數俱少,則三:分者,亦須取一將為最,皆減展二年半磨勘,殊未平允。遂立法,馬軍六分、步軍七分以上遞減磨勘,不及六七分者,遞展磨勘,雖不該殿最,而理須懲勸者,臨時取旨。因為上言:「元豐法未盡,恐不可不改。」上欣然從之。孫路已替,胡宗回未到。是日,夏國訃告謝罪人使見。

  夔及右轄近數議,欲令開封府舉人應舉以大學羡額解人。而左轄云:「元豐七年已罷,不可復」遂無敢啟口者。余知上睿明,理有可陳,若敷敘明白,無不從者,亦未嘗以元豐已行之法為不可改,但怙權挾偏見者以此語劫持眾人爾。夔亦嘗云:「科場事理,豈无帝所命,正是卞及舒亶、朱復之徒建此議爾。」故今日藉先朝為說,以拒眾論,眾亦以為名言。其他政事若此者,不可悉數。是日,中批以劉拯權禮侍,曾畋少旼。

  辛丑,同呈河東沿邊安撫司奏,北人打圍,不依例牒報。以下代州定牒本,尋指狀内所陳,止慶曆、熙寧中有例,元豐亦不曾牒報,俟定到牒本取旨次。

  西驛申:夏國使副問押伴許幾云:「本國有謝罪表,不知朝廷有何指揮 」乞申兩府。幾答以不敢承受。

  再對,差曹平北虜生辰副使,李希道正旦副使。

  又詔:禁軍犯罪,除班直外,密院批降指揮移降特配,更不取旨。

  是日,聞三省已上表乞立后,鳳云嘗諭夔云:「此大事,當與西府同之。」夔不聽。

  壬寅,宣仁忌。

  學士院史來,賜三省乞立后答詔。

  是日,聞議定賢妃為后,兼以初八日降制。

  癸卯,同呈回夏國詔本,兩府同命詞於景靈,亦余所請也。余又言:「告哀詔未答,亦止令兩府命詞。」上然之。尋撰詞進入。

  安惇奏,乞擢西蕃歸順子弟為將領。上問云何,眾皆云不曉,右轄在殿廬首笑其所請,眾亦皆訝其强聒也。

  又詔:夏國使副八日朝辭,十一日進發。

  再對,因言:「臣昨日在景靈見三省答詔,臣初以謂宰臣當率百官上表,既而密院亦不與聞。」上云:「三省言故事如此。」余云:「此事斷自聖意,若聖意所欲,三省無敢不奉行之理。若非聖意,岂三省所可議及。」上云:「此固非大臣所可建議。」余云:「然則三省亦不足為功。」上亦哂之。余云:「此事當稟兩宫,從中降詔,乃為得體。」上云:「已稟兩宮,皇太后甚善。」余云:「聞已擇日降制。」上云:「八日吉日已定。」王瞻以書日,夔云然。

  甲辰,從駕恭謝於醴泉觀。午後,宣坐,賜酒五行,作樂,未正罷。申初還内。日賜酒果。是日,賜小團密雲,又賜香藥。

  丙午,歇泊。

  丁未,同呈熙河路奏,瞎征出漢至邈川,已差人引押赴經略司。又王瞻稱:孫路遣李澄等帶邊厮波結往山後攻討,擒郎阿章,搔擾部族。詔胡宗回體問虚實,及李澄等可與不可留山後,又可與不可令聽王瞻指揮措置,仍具聞奏。

  又令許幾答西人,以回詔中已有指揮,候施行訖,令進誓表。又令鄜延依詔旨回牒宥州照會。

  再對,因賀上云:「今日皇子滿月,中宣制,朝廷慶事何以如此!邇來天意助順,邊事就緒,西夏哀祈請命;青唐不用兵甲,幾於俯拾。以至乘輿游幸,繼日晴霽温暖,次日便大風慘。」上笑云:「昨日卻是蔣之奇當制,兼宣召面諭。」又云:「蔡京奏言語不得。」余云:「此不可强,之奇必稍稱旨,然手詔之意,不可不知。」上云:「昨日已面付舆。」余云:「如此甚善。」上手詔云:「咨稟兩宫,皆以為宜立賢妃劉氏為后,朕祗奉慈訓,即頒禮命故也。」上又云:「西人未嘗如此遜順。」余云:「誠如聖諭。元祐中固不論,元豐中表章極不遜,未嘗如今日屈服也。」前一日,上降手詔付三省,余亦不聞,至造朝及殿屏惇方出笏記相示,因相率同於殿上草賀。是日,宣制。惇自初議,凡五日留身,眾皆哂之,唯恐他人之與聞也。左轄初以不平,鳳曉之云:「何可得他如此。」轄亦釋然。是日,以夔、鳳為押册使副,攝太尉、司徒,左轄撰冊,又書篆冊寶。

  戊申,重九。

  己酉,旬休,欲詣普照祭告,又以雨淖及腹痛,未果行。

  庚戌,同呈河東修八堡寨,轉運司官賜茶藥銀合。

  鄜延乞廢丹頭寨,從之。

  孫路奏,苗履申會州末可置僑闸。

  安惇劄子,乞教習保甲,月分差官按試。余因為上言:「保甲固當教習,然陝西、河東連年進築城寨,調發未已;河北連併水災,流冗未復;以此未可督責訓練。」上云:「府界莫可先行 」余云:「熙寧中教保甲,臣在司農,正當此職事。是時,諸縣引見保甲,事藝精熟。」夔云:「多得班行。」余云:「止是得殿侍、軍將,然俱便差充巡檢司指揮使,以此仕宦及有力之家子弟皆欣然趨赴,及引對,所陳皆良馬,鞍轡華楚,馬上事藝往往勝諸軍。知縣、巡檢又皆得轉官或減年,以此上下皆踴躍自效。然是時,司農官親任其事,督責檢察極精密,縣令有抑令保甲置衣裝之類非理搔擾者,亦皆衝替,故人莫敢不奉法。其後,乃令上番。」上云:「且與先自府界檢舉施行。」左轄云:「但於先朝法中稍加裁損,无不可行之理。」余云:「如此甚便。容檢尋文字進呈次。」

  再對,以曹評為生辰國信副使。

  辛亥,駕幸芳林園,奠宗瑗環婦,以雨不果出。三省奏事崇政殿、余以疾在告。

  是日,王瞻奏:心牟欽氈已於八月二十八日迎隴拶入青唐,未及差人防守,候有機會收復青唐。夔以簡見諭,稱上旨,令便遣苗履、康謂、李澄選兵馬以重兵入取青唐。余未答,又草定文字,遣院吏持下欲便行。余以謂先降指揮,招隴拶及心牟,當且多方遣人招來,候其不聽命,然後加兵未晚。夔不能奪,遂依此行下。是夕,雨未已。

  壬子,同呈十二日降聖旨。余因言:「青唐事首尾為孫路所誤。初謀取青唐,未嘗奏聞朝廷,及有可取之理,又與王瞻爭功,卻沮撓其事,遷延至於隴拶已入,致使朝廷議用兵,皆出於不得已。今日之事,使隴拶可以招來,或留苗履輩用兵,便能一舉而成功,則皆朝廷之福;若萬一蹉跌,青唐未可舉,為之奈何 熙河兵連年出入,不勝疲敝,若頓兵绝塞,未可解嚴,則人情反側,何以彈遏 若便抽還兵馬,則河南邈川非朝廷有,是又生一敵國也。以此言之,孫路之罪,殊不可勝誅。」夔云:「隴拶小兒無能為,乃心牟欽氈妄作爾,必旦夕可了。」余云:「兵家勝負不常,何可必!章惇嘗言,青唐精兵可二十萬。今朝廷三分有其二,彼尚有七八萬眾,我以數萬兵欲必取之,未可易言之也。今已降詔指揮,若便出降,則豈不勝於用兵也!」上云:「孫路須重貶。」惇亦云:「須重行。」上云:「如鍾傳處置可也。」是日,以張世永知晉寧軍,為嵐石沿邊安撫司兼都巡檢使,張構河西軍馬。熙河走馬裴震奏孫路與王瞻不和,上以其奏報稽緩不當,特罰銅二十斤。再對,上又及孫路事,语如前。阮易簡以嘗言熙河、秦鳳奏首級不實,已改三官,候轉出日,與升擢差遣。

  癸丑,同呈邊報,河東奏以嵐、石、慈、隰隸嵐石路,餘隸河東沿邊安撫司。從之。

  甲寅,同呈河東經略司乞更不牒問戎主近邊打圍。從之。戎主以今秋至西京沿邊打圍,去代州邊境止十里,至五七里。知代州王崇極言:慶曆中戎主西山打圍,嘗牒報河東,令勿驚動,今乃不牒報,乞移文取問。而熙寧、元豐中亦嘗於此打圍,不曾報,亦不曾問,嘗以此諭并帥,故有是請。

  是歲,北虜於雲中甸受回謝生辰正旦國信禮。

  熙河奏:西賊犯南崇堡,已退回。

  再對,依阮易簡陳請,諸路走馬奏計,許帶當直兵士一半隨行。

  乙卯。

  丙辰,以病腹散在告,上遣中人徐涅賜食宣問,又遣醫官孔元來診視,仍傳宣:不作宣醫,自是遣元來。元云:「上凌晨御欽明殿,醫官隨都知押班以下起居,上即遣御藥來問布安否,又遣中使趨使到西府,又遣人間服何藥。」尋具劄子稱謝。元云:「中人皆動目,云上眷何其厚也!」

  丁巳,同三省對,上問勞甚詳。

  同呈夔州路走馬程允武信,言轉運司差人吏根括地土不便。以奏報後時罰金十斤。

  吕惠卿奏,乞以回降夏國詔旨,戒諸路邊將,非西人作過,不得出兵過界。從之。

  熙河路修築東北冷牟寨畢工,賜銀合茶藥。涇原乞曲悦禮免解,從之。

  慶州擒到監軍訛勃羅,以二十三日引見,仍付大理寺,暫免檻車鈿手匣脚,散禁,至日以檻車載至東華門,出以白練曳入崇政殿廷,得旨貸命,即釋縛送都亭西驛安下。

  戊午,同呈隴拶出漢與瞎征一等推恩。上初疑太重,眾皆云:「不緣隴拶爭立,則瞎征豈肯出降 兼隴拶乃董氈之姪,是當得青唐者,固不在瞎征之下也。」上乃從之。

  再對,令吴安憲體量定州奏。軍城寨捕盜官為北賊殺傷,司理院勘逾年不決,及安撫副使李琉中本非鬬敵,悉為北虜擒虜,驅掠殺傷,乞先次衝替。具元奏有無不同、不盡事理聞,仍别選官,惟勘捕盜官,並先次衝替。

  己未,旬休。自十八日雨,放朝參,迄今未已。

  庚申,同呈邊報,回謝泛使令閏月十九日進發。

  再對,罷黜院吏周信之。新知乾寧軍王价上殿劄子,乞修唐波。上云:「人才尋常。」

  辛酉,吕惠卿繳奏宥州牒,遣遣進使副。詔以夏國自知梁氏係有罪之人,難議收受遣進及行弔祭之禮,以國主能悔過謝罪,已降詔:候遣使進納誓表,特與收接。令牒報宥州照會。又乞以回詔先關報宥州,從之。

  壬戌,以大雨罷秋宴。二十四日,又罷引訛勃囉,以二十九日見。

  同呈陝西、河東修置烽臺巡綽處,令速疾了畢。

  又令王厚同王瞻管句青唐招納事。

  再對,閻安許以句當御藥院、皇城司歲月減殘零年月磨勘,改宣政使。是日,中批正言邹浩除名,新州羈管。

  癸亥,太師忌不入。

  甲子,同呈東北冷牟城寨賜名新泉。

  王瞻乞差將兵及差中使招納,顯屬違越,特罰銅二十斤。

  再對,賜賈巖妻冠帔。故事,管軍初除,得陳乞冠帔三道,元祐五年罷之。巖妻當以二十七日入賀册后,因自陳故特賜,元祐指揮更不施行。

  乙丑,習册后儀於文德殿。雨未已,得旨,令習庭下及廊上儀,又設幕幄以覆宫架。習儀畢,復大雨。

  中批:吕嘉問削一職,罰金三十斤。

  丙寅,皇帝御文德殿發册,章惇、許將為使副,余攝中書令,二轄攝侍中。禮畢,赴東上閣門拜表,又詣内東門拜表賤賀太后、太妃,又上牋賀中宫,不拜。是日大晴。中夜雨止,诰旦漸開霽,無復纖雲。

  丁卯,歇泊,假。魯國大夫人忌,是日内宴。

  戊辰,同呈以慕容將美授宣義郎,添差真定機宜官。將美以原州推官鞫熙秦冒賞獄召對,故有是命。熙秦冒賞,乃將美因鞫指使侯誠爭首級獄,而發之也。

  己巳,旬沐。

  閏九月庚午朔,御文德視朝。同呈王瞻奏,帶領人馬到宗哥城。

  熙河奏蕃官趟永信卒。降羌人多屈城也。

  閻安用皇城司、御藥院歲月減磨勘,改宣政使。

  再對,雄州奏:回謝泛使於雲中甸受禮。涿州牒報也。

  辛未,同呈大名安撫司奏,乞雇募飢民修城。從之。韓師朴奏。

  是日,再對,以胡宗回書言王瞻有所恃專輒肆横事進呈。

  壬申,同呈熙河奏修會寧關功狀,轉官、減年、支賜有差。

  又令蘭州事造麄材,應副會州修倉庫、營房廨舍等,自黄河沿流運致,專委官管句,事畢推恩。

  順安軍知軍馬奭為於界河標撥職田等事,特勒停,通判王子獻以下各衝替。

  高遵惠乞李澤准備將領,不許。

  是日,熙河奏:九月二十日收復青唐,隴拶及心牟欽氈、結咓齪以下出降。夔獨奏,乞以四日草賀,五日率百官稱賀。從之。

  癸酉,同呈省草賀收青唐。詔以青唐為鄯州,仍為隴右節度,以王瞻知鄯州,兼隴右沿邊安撫使,兼都巡檢使;賜胡宗回以下銀合茶藥,遣中使押賜,軍兵等第特支。又差中使黄經臣管押瞎征一行,李穀管押隴拶一行赴闕。仍令速具收復青唐一行將佐功狀聞奏。隴拶一行,有契丹、夏國、回鵑三公主,並令赴闕。

  甲戌,同呈收復鄯州等處城寨。令胡宗回相度令隸去處,以邈川為湟州,宗哥為龍支城。王厚為東上閤門副使、知湟州,兼隴右沿邊同都巡檢使;以王瞻為團練使,仍兼熙河路鈐轄。初除瞻四方館使、遥郡防禦使,而安中以為賞薄,余欲且令撫定隴右一方,候有效與正任,而上意欲稍隆之,遂有此除。先是,胡宗回言其横,故余欲稍裁抑之,然瞻專輒不已,上亦深以余言為信也。乙亥,同呈邊報。再對,藍從熙磨勘改景福殿使。差秦鳳戍兵十指揮,應副熙河新邊戍守。是日,以本命早出。丙子,同呈御宣德門、立仗、引見瞎征,令閤門、御史臺、太常寺、殿前馬步軍司,詳定儀注及何行事件聞奏。

  環慶擒監軍訛勃囉,送潭州编管,月給錢十千、米麥三石。

  再對,具河北兵將數進呈,及熙寧中嘗以相州一將出戍河東,議令更戍秦晉,及别置兵額,減舊將兵額以給新軍。上深然之。退與三省議,亦皆以為可。

  熙河都監扯德見充拱聖軍校,乞放停,從之。

  了丑,刑部斷密院書令史王可權、貼房張大順詐欺,取將官張忠贓數百千,可權、大順先已配嶺表,上旨,令徙配海南。戊寅,胡宗回乞以廊州為軍,詔以為城。夔州轉運司差人吏王祐之,往南平軍根括地上租税,各罰銅二十斤。走馬程允武奏南平軍知、通不和,以奏報稽緩罷差遣。

  再對,御藥劉瑗以年勞改昭宣使,寄資河東第九、第十三將都巡檢。

  己卯,旬休。

  庚辰,同呈,熙河乞空名宣劄各一百五十,紫衣師號牒一百,以待新羌。從之。

  辛巳,同呈,泛使蕭德崇等昨以戎主繫腰及玉帶,不打角,令使者愛護,云戎主服御之物,來獻。今郭知章等回謝有真珠蹙金鬧裝鞍轡,金重二百八十九兩,珠子六萬三千額,欲亦不打角,令回謝使副愛護前去。從之。

  刑部申劉何、王發等案,得旨,劉何與遠小知州,王發特勒停。

  是日,右丞留身奏事,有四劄子置御榻上。余再對,上語笑如常。晚退歸西府,聞安中罷政,然未知其詳,安中亦未知之也。夔、轄於都省晚聚時,已得中批,然不以告安中。翌日,安中欲造朝,門下吏告之,乃止。告命四更已過門下及指揮下閤門矣。

  壬午,凌晨見三省,乃知御批云:「政事悉出朝廷,未行之間,自可明辨,以正得失,豈可面從退有後言,為臣不忠,莫甚於此。可罷政,知亳州。」少選,聞安中上馬之城東普照矣。

  是日,同呈王瞻奏,已於收到青唐銀絹内量行支賜將佐等。

  上見二府,亦不及安中事。余再對,請於上云:「黄履昨日留四劄子,所陳何事 」上云:「言鄒浩四劄子皆故事,一唐介,二朱雲,三劉禹錫。」又云:「此必為人所使。兩日前,吕嘉問曾往見之。」又云:「履是吕家門客。」余云:「履實出吕氏門下,然履惷野不識忌諱。」上云:「履純意不曉事,必為人所使也。」又問嘉問幾壻,余云:「不悉記。」上云:「蹇序辰、曾誠皆是。」又云:「曾誠如何人 聞多豫事。」余云:「章惇不喜誠,云安燾傾惇,誠多豫謀,然未知虚實。」又知蔡卞兄弟不協,余云:「外議多言如此,然不知其實,大抵言爭先作執政爾。」上云:「妻亦不和,至不相見。」余云:「臣與之瓜葛,亦粗聞之,誠不相得,然不至不相見也。」是日早,夔留身甚久,疑所問皆夔之語也。癸未,同呈邊報。甲申,立冬。朝崇政,有旨,隔上殿班及雜公事,以皇子服藥故。上見二府,具道皇子發驚狀云:「自初六日已作,至十一日後無日不發,醫者已用硫黄之類治之,云小便不禁,大腸青,皆陰寒之候。」余因言:「臣久病,灼艾服藥皆無效,有以伏火丹砂與臣服者,遂頓愈。」上云:「可進取數兩來。」余云:「臣所得不過數十粒,欲且進十粒。」上云:「甚好。」眾亦以為宜服。是日,會食都堂,遂黄羅帕封進十粒,乞令眾醫官評議供應。

  乙酉,同三省問皇子安否,上云:「未寧帖,已服丹砂一兩粒。」

  是日,聞左膚言吕嘉問六事,有旨,令分析聞奏。

  丙戌,同呈王瞻奏到青唐圖。

  再對,皇后殿内臣江有慶合轉副使寄資,故事,非殿閤使臣不得寄副使,而近例有特旨許併理磨勘,亦名異而實同爾。然太妃殿有兩人,一寄資,一併理,未知太后、太妃、皇后殿合作殿閤否 上云:「恐非殿閤,可令入内省詳定聞奏,申樞密院。」太后、太妃、皇后皆有殿,然恐非所謂殿閤也。

  丁亥,同問皇子,亦未安。

  章楶以修堡鋪及巡綽處稽緩,特降一官,此左轄啟之也。奏報雖遲,然未闕事,夔頗不平之。

  戊子,秦鳳奏:疊、宕一帶,部族大首領龐逋斜肆等乞納土歸順。詔令撫存接納。

  再對,抽還鄜延一將人馬,以歲滿也。惠卿言:戍兵年滿不代,人情未安;兼窮邊物貴地寒,戍兵已裁襟袖絮以自給。言極激切,蓋欲得戍兵為代也,遂直抽歸營。上亦深以為宜。退見三省,亦莫不笑之者。

  己丑,旬休。庚寅,同呈催河北州郡責限修城令,具合責年限聞奏。熙河奏畫到青唐城郭、營第并偽内圖。自甲申以後,無日不同問皇子安否。是日,宣諭風势未定,見服丹砂之類。余再對,因言:「醫官樂珍嘗遇人得丹砂,有三種:有伏火七年者,有十年者,有十二年者。臣前所進,乃十年者,珍所有十二年藥,臣未嘗服,云更有功。乞宣召供藥,仍先令眾醫官看驗評議供應。」上欣然,朝廷即召珍供藥六丸,仍令至皇子寢所診候,珍以謂病症與藥相當,遂服之。是日,余對三省又云:「見醫官初虞世言,皇子天人之相,社稷之福,疾不足憂。」上亦云:「鼻隆,人中長,生得極好。」夔云:「亦聞之。」虞世乃夔所薦也。

  辛卯,同呈邊報。熙蘭奏,青唐偽乘輿物見管押赴闕。

  再對,立吏部奉舉使臣邊任、上樞密院銓量、小可違礙聽差法。

  壬辰,同呈陸師閔乞買馬司依舊兼監牧,及增公使錢。從之。

  又差河北第十三將戍河東;又以河北水災,流民頗眾,於大名府等二十二州軍增置馬步軍共五十六指揮,共二萬餘人,馬軍以廣威,步軍以保捷為額,並依陝西蕃落保捷給例物請受;卻於舊將兵内,每指揮減一百人,共減一萬七千餘人。先是,久陳此議,上及三省皆以為然,遂施行。因為上言:「河北增兵及減舊兵額,并差戍他路,皆前人所不敢議,若非以聖斷睿明,亦不敢建此議。然人情難測,萬一小人有凶肆者鼓倡撓法,亦或所不免,惟在朝廷主張彈壓爾。京東亦嘗殺巡檢作過;先帝用兵西方,慶州亦有變;此事雖未必然,恐萬一有之,不敢不先奏知。」上亦欣納,三省亦稱善。再對,直抽秦鳳戍兵五指揮。

  癸巳,同呈熙河奏及李譓申,邈川蕃部作過,圍撓城壁,及南宗堡使臣等被殺傷,并隴朱、黑城等城攻破,青唐累日道路不通。詔遣苗履、李忠傑及差秦鳳兵將往同討定。

  上諭:皇子漸安,但微有風候爾。

  甲午,同呈熙河邊事。是日,金城關探報云:止是邈川人作過,宗哥至青唐一帶無恙,然信息未通。詔胡宗回、苗履等多募人至青唐以來偵探。

  再對,重修將副押隊謁禁條。舊制,門客、醫人皆不許相見,上亦以為非宜,遂以元豐七年四月朝旨修定。此旨與將敕不同故也。

  乙末,同呈,詔胡宗回指揮苗履等,如蕃賊見官軍渡河,雖即潰散,亦須痛行殺戮,務要剪滅作過之人淨盡,仍不得濫殺無辜之人。

  又呈河東八堡寨賞功,王文振以下及郭時亮轉官、減年、支賜有差。

  是日,上面諭二府云:「皇子已安。」喜見於色。久不御後殿,是日,對從官於延和。余再對,上又諭云:「醫官皆言不曾經如此祗應。」余云:「不獨醫官,中外孰不憂恐。今遂安寧,社稷之福。然醫藥及灼艾,皆是有功之人,當厚賞。」上亦欣然,以為當爾。晚歸,聞宣召醫官孔元,薄暮,乃得閤門報,皇子薨,輟視事三日。聞者莫不震駭,遂各入劄子奉慰。丙申,宅引,與三省聚都堂,各再入劄子問聖體。是日,差吴靖方管句葬事,中宫送皇子喪,宿開封實梵院。丁酉,引辰後同三省赴寶林澆奠,見都知吴靖方、御藥劉友端。友端云:「皇子自前日辰後微喘,既而臟腑通,醫官云已三日不通,得利乃順。已而利五六次,每利愈喘,至未時六刻遂脱。」又云:「服伏火丹砂不作,皆徑下。」又以皇子真影相示,云:「極似,面團豐肥,貌甚美。」頂有硃砂,杏乘,被青披衫。以二十九日午時大斂,十月十六日權,二十八日出殯奉先院。戊戌傳宣:自二日更不視事三日。

  續報:懿寧公主薨。再自初五日不視事三日。與三省各入劄子奉慰。

  是日,出城東致祭大名樂昌,未刻乃歸。

  十月己亥朔,赴待漏,入紫宸謝衣,遂會都堂。

  是日,作聖旨,令新知河州种朴星夜赴任,計會苗履等遇河討蕩作遇蕃部。又苗履申:兵馬寡弱,不敢自巴拶渡河,已申經暑司,赴河州與姚雄等會合應援。令熙河詳履所申,指揮苗履、姚雄等遞相照應,互為聲援,節次統制或會合前去,具應援討蕩及解圍次第聞奏。是時,青唐、邈川信息不通已半月餘,余云:「可憂,奈何 」夔遂有卻欲以青唐還溪巴温之語。卞云:「此語未可輕出,如此可謂龍頭鼠尾也。」余云:「事未可知,若萬一不保,則亦不免如此。但烏合之眾,无所統一,見官軍則潰散矣。昔王韶在熙河亦如此,諸羌紛然而起,一遇王師,則奔竄而已,人負一木團牌,更不回顧,官兵追逐,盡得其首領。」眾頗以為然。庚子、辛丑,宅引。是日,赴都堂,為三省官不見上已六日,當叩閽省問,或乞便殿召對。眾皆以為宜,遂同入劄子乞對。夔、轄更不赴都省,二府待報至未時乃出。上遣中人黄經臣,至東西府傳宣:「以慘戚中意思不安,醫官見進藥,今日方進常膳,以此相見未得,直俟初八日垂拱相見。」遂同入劄子稱謝。逐日入劄子問聖體,至七日止。

  王寅,熙河奏青唐、邈川解圍捷書至。鄯、湟皆被圍,王瞻時出兵擊賊,斬獲四千級,盡殺大首領結咓甑、心牟欽氈等九人。有阿蘇者,乞心白旗往招撫叛眾,既而率眾攻城甚力。宗哥首領拾欽角四生擒阿蘇以獻,瞻亦誅之。邈川城中兵民才二千四百餘人,城守之具未備,王愍、馬用誠力戰固守。蕃賊圍遶者萬計,又有西夏三監軍人馬助之。至二十三日積薪草,欲登城,而姚雄兵至,賊望見塵頭,又有偵還者還言漢兵將至,遂遁走。二十四日,雄兵與愍會,賊已潰散,愍擒西夏偽鈐轄一名,遂討蕩餘眾。是日,同三省作聖旨,將士並與特支七百,苗履等所統續渡河者五百。又作帥司指揮將佐,痛戮作過部族,所得孳畜財物,均給士卒,牛馬駝即買入官。癸卯,會都堂,皆相慶曰:「朝廷已建兩郡,萬一敗事,何以示四方、後世!今兹解圍,社稷之靈也。」王瞻輩不通信息幾二十日,孤軍深在賊境,其不敗事乃幸爾。

  甲辰,詔青唐、邈川力戰有功士卒,作三等賜絹,十五疋、十疋、七疋,守禦人五疋、三疋、二疋。

  乙巳,遣慕化李忠傑將部落子,及盡發秦鳳戰土赴熙河討定新邊界,令秦州句保甲防戍。

  丙午,入見上於崇政。二府合班升殿,問聖體,有旨不拜,御藥宣答訖,至御坐前分蛾眉班奉慰。兩拜訖,上諭:「皇子久病,終不救。懿寧病尤倉猝,四更二點不得出,四更天去,醫者云:解顱因發急風,不可治。雖三歲,未能行,然能語言,極惺惺。」余等皆云:「皇子乃朝廷大喜慶事,不幸忽爾薨背,又繼有懿寧之戚,人情之所難堪。然此天命,无如之何,願更寬聖念。」上云:「至今飲食未復常,加之嗽。」余云:「悲惨傷氣,自須如此,乞更割愛,以宗社為念。陛下富於春秋,子孫之慶,何可量也。」卞云:「诜诜之慶未可量,願寬聖慮。」上雖微瘦,然玉色悦澤,余不勝甚喜。

  同呈邈川解圍奏,上云:「日久可憂,赖且無事。」余等皆云:「誠如聖諭。王瞻等以孤軍抗賊,能保城守,又能斬獲賊眾,功實不細。」上亦云:「極不易,皆當厚賞。五愍亦當與復管軍,姚雄功亦不少,便可推恩不 」余等皆云:「更待本路推排功狀次第,然後推賞未晚。」余云:「當趣帥司先具近上將佐狀聞奏。」上云:「甚善。」

  又呈鄜延奏,西人差使副進誓表,惠卿以為邊計憂窘,不可緩,當速納其來使。上頗訝其語太過,眾亦誚之。遂降旨:令候西人回答近以兵馬犯塞回牒,及誓表中别無不依應得回詔事理,即令惠卿一面相度收接,仍依例引伴赴闕。

  再對,余復伸慰問,又謝遣中使宣諭。上云:「不欲召卿等對,恐外人妄接特召爾。」

  丁未,同呈,令胡宗回相度次第,以緊慢修完城寨;又結咓甑、心牟欽氈已誅,其家屬緣坐應死者一面處置,罪不至死,並邊厮波結一行家屬等並錮,交付押伴所管押赴闕。

  再對,上諭:三宮出新城,當如車駕行幸時,量添巡檢下兵馬防衛。前一日,上又問:「二府曾一到寶林澆奠,二十八日皇子出殯,莫亦一往否 」余云:「候與三省議,及檢故事。」退語三省,三省云:「亦得此旨,更不須故事,一往爾。」退閱故事,乃當詣内東門奉慰,因至殯所。是日,以此白,上深以為然,遂同赴延和觀。大遼生辰禮物早出。戊申,旬休。己酉,同呈邊報。

  再對,以太后、太妃殿祗應使臣同殿閤,皇后閤准此。又詔,三宮出新城、本城分,巡檢司權差馬步軍五百防衞迎送。

  上諭:「章惇堅以方天若為有罪,如何 」余云:「臣不知天若與周穜往復語言,但聞眾議,以天若為凶肆可惡。」上云:「惇言天若有指斥語,卞亦云周穜多言。惇云天若方事起,兩詣卞,卞不敢見。已令兩罷之,俱與外任合入差遣。」余云:「如此處之甚善。天若固宜逐,穜亦不足惜。」上又云:「蔡京與卞果不相得。」余云:「此眾所共知。天若與京甚密,而卞不甚與之,劉拯與卞甚密,而京亦不喜拯,此可見其略。大抵因娣姒不相能,又爭入政府先後,以此彌不足。」上云:「兄弟間乃如此。」初,蔡京因對,訟周穜對經筵、史院官曾稱周常,又對天若稱鄒浩,遂令穜分析,而穜止稱常云「終是好人」,又稱浩曰「難得。」旨罷穜說書,而夔堅以謂天若亦當逐,故有是命。

  是日,復蹇序辰、范鏜待制,除知青、揚州。是日,黄履罷政,知亳州。信履是日早留身,留劄子四道在御榻上,全不敢問。次日既貶,上諭云:「劄子引朱雲、劉禹錫、唐介故事救鄒浩。當時不言,既以奉行久矣。乃如此,必為人所使。」又云:吕嘉問兩日前往謁履。」又問:「吴居厚可尹京否 」蓋欲逐嘉問,怡然不去而哂之。

  庚戌,同呈鄜延奏宥州牒,遣使進誓表。

  熙河奏,苗履過省章峽。又畫到青唐河南北地圖。

  涇原奏,拍立界堠了當。

  辛亥,同呈,令鄯、湟般運人夫脚乘頭口等為賊殺虜者,人支絹十疋,脚乘頭口給還價錢。

  壬子,同呈熙河奏,已令苗履等管押隴拶赴熙河;又押西蕃印四十二面,有傳國銀印及唐朝所賜節度使印,餘大半皆蕃印也。

  再對,以王殖句當皇城司,久權故。

  又進呈曹矇乞在京差遣,以母病免知憲州。上云欲與一通事舍人,候批出,上許久,以批除職名,至是乃決。癸丑,下元節。甲寅,朝謁景靈。乙卯,歇泊。丙辰,同呈李穀乞厚待契丹公主。韶令優加待遇。時彦自陳築烏龍寨勞效,詔與復職,法當敘宣德郎,上旨令與通直郎。上又言:「先朝嘗罷館職,不當復置。」余云:「先朝因除職事官,即罷,仍與改一官。」上云:「與改官不妨。」三省皆以為當罷,余與夔言:「直祕閤之類當且存留,以待中師及被獎擢者,先朝以無此名例,便除直龍圖閣,似可惜。」夔深然之。

  又呈熙河奏,王愍送到西蕃夏賊攻圍邈川日,白岑牟等以蕃書漢字,招誘愍等出降,云:「降必不殺,方與漢朝通和,當從正路送還漢天子,不爾即屠滅矣。」漢字乃南宗堡陷没使臣劉文珪書寫,文珪亦至城下呼愍等,令早出降。詔令根究文珪家屬所在,拘管奏裁。

  是日,夔留身甚久。余再對,上諭云:「章惇以夏人犯邈川,欲因此討伐,遂滅夏國。」余云:「不審聖意以為如何 」上笑云:「此何可聽。」余云:「陛下聖明遠慮,此天下之福。近歲諸路進築城寨,兵民勞敝,財用、糧食俱闕乏,幸而西人款塞,遂可休息。今青唐用兵,士卒困敝日甚,若更經營誅滅夏國,如此即憂在中國,不在四夷也。兼臣在熙寧中,見朝廷欲滅交趾,当與主將郭逵言:『交人雖海隅寸尺之地,然有國百年,興衰存亡,必亦自有天數,岂人力所能必。』既而果無功。況夏國豈交人之比也。」上深然之。退與小鳳言,亦共歎其狂妄。鳳云:「若如此舉動,是他災至也。」

  丁巳,同呈鄜延奏,宥州回牒:已再約束首領,不得犯漢界。

  熙河奏:欽波結角蟬等邊厮波結之弟能率部族討河南賊,乞授官,充巡檢。從之。

  户部申,乞造瞎征等靴并幞頭。旨:今後除蕃官及呈試人賜靴外,進士唱名及軍校等更不賜。靴者令如法裁造。舊所賜靴,皆不堪著,又枉費官錢,故罷之。

  再對,以正旦國信使李希道卒,改差賈裕。因進呈姚雄與姚麟書,云:「青唐去大河五百里,道路險隘,大兵還邈川,而青唐路復不通。朝廷進築城寨畢,方有休息之期,今復生此大患,如何保守 深為朝廷憂之。青唐非數萬精兵不可守。」上亦深然之。

  戊午,旬休。

  已末,同呈澶州職官趙暘言:「澶州城舊臨河處無城壁,若增修則功大而土惡,不若因舊城修完,則功少而速成,為一方屏蔽。」其言極有理。此劄子乃陳瓘封来。得旨令安撫、轉運司同相度施行。又吕吕惠卿引伴西人赴闕。又令胡宗回討蕩河南北作過部族。

  再對,以王亢知麟州,許良脓[农改衣]知保安軍。又令河北諸路安撫司,指揮逐州軍多方招募災傷人充軍。

  庚申,同呈熙河乞補邊厮波結職名。詔以為諸司使。又奏:已令王瞻等將不作過首領書填空名,補將校。夔以為不當付瞻等各自書填,恐參差不齊,行遣未當,須從經略司相度補授。上旨:令胡宗回放罪。經略司及走馬并李譓,各乞催王瞻、王厚赴鄯、湟州。詔不得辭免,便令管句州事。

  辛酉,同呈熙蘭路奏,乞鄯、湟州及河南置將。並從之。

  再對,以御批曹矇除通事舍人,令赴闕供職。

  壬戊,降聖節假令。

  癸亥,同呈令東西京、江、淮、荊、浙、福建召募厢軍,赴陝西、河東耕種。

  熙河奏,拍立巡綽界堠去處。

  再對,復李嗣徽遥團,張宗高與收敘,令閤門供職。初,時彦既復敘,上旨即令舆二人者敘復,至是進呈。余因言:「宗卨不可復作承旨,昨既經密院取勘,上下皆不安之,兼及復不可與共處。然承旨久闕,當除人。」上云:「與三省商量。」余云:「若有卓然可除之人,即政府可議,若且於閤門選人,如王殖、曹誘可權管句,即須出自聖意。」上令差曹誘。

  是日,聞敖氏甥女訃,在式假。

  差蔡卞權樞。

  甲子,卞與三省得旨,令保安軍牒宥州:不得犯青唐界。又令涇原、環慶各選步兵三千、騎三千,赴熙河路使唤。

  乙丑,越國忌。

  丙寅,同三省詣奉先奠皇子越王,巳時,西閤奉慰訖,上馬。卞以致齋不赴。

  丁卯,宅引。

  戊辰,節假旬休。

  十一月己巳朔,得熙河奏,种朴將秦鳳兵數千,十月二十一日討一公城,攻圍賊眾,為賊所邀截,朴重傷死。已又聞尸首不獲,偏裨程述、王舜臣而下僅免,將佐、士卒尚未見亡失之數。

  庚午,冬至。同三省赴東閤拜表。遂作聖旨,令瞻引兵歸邈川,其河南北戍守人馬,令胡宗回相度,一面從長措置就奏。是日,卞還自郊祠,遂同佥書行下。夔聞兵敗,氣沮矣。辛未,赴普照大名殯所致祭。壬申,假。癸酉,赴相國建興龍道場,會蔡京等於寶梵院,用衙前藥酒九行罷。甲戊,上以懿寧公主出殯,不視事。二府宅引。乙亥,朝垂拱,同呈鄯州等處事宜及种朴戰没事。上亦甚駭之,再三顧問如何處之為是,眾皆云:「賊势如此,若株守不改圖,即恐王瞻一行將士陷没,則於威靈愈為不便,須至如此指揮,若保完得王瞻一行人馬歸邈川,則鄯州徐更措置。」上云:「溪巴温如何 」眾亦云:「王瞻朝出鄯州,即巴温暮入無疑矣。」上云:「何以處之 」余云:「次第不免如折氏府州措置,乃可速定。未知巴温肯聽命否 幸而隴拶已來,庶可與之語。」昨青唐初被圍時,章惇便要如府州折氏處置。遂得旨,令秦希甫同胡宗回相度措置。余以种朴被殺,何可但已。兼邈川係隔绝西蕃與夏國交通之地,及河南疊、宕一帶部族見歸明,可因而建置洮州,以成先帝詔旨。兼慶、渭步騎萬人,可令姚雄統領前去,討擊河南作過殺种朴者。如此,則朝廷威靈稍振,而湟、洮之計亦已先定,不爾,邊臣以朝廷已棄青唐,則并湟、洮皆無經營之意矣。眾莫敢不以為然,上亦然之,遂依此降旨。又令王瞻因軍回裏護三偽公主等來,又令李彀相度,如三公主已有來期,即并瞎征、隴拶一就起發,如公主等未有來期,即先管押隴拶等赴闕。

  又得旨,差曹誘權副都承旨。

  再對,因慰:「上以越王、貴主相繼出殯,聖情必是更傷悼。然陛下富於春秋,多子之慶未可量,顱自此更不寘聖念。」上云:「因此亦頗覺嗽不已。」余云:「更乞寬懷,善保聖躬。」因言:「青唐之變如此,政府不得無罪。臣素知人情事理不順,恐必難濟,累曾與章惇爭論,亦曾於陛下開陳,其後瞎征、隴拶皆出降,臣無復可以啟口。然臣知其不可為,而不能固執所見,隨順人言,致誤國事,兼是密院職事,比之眾人,臣罪為最多。」上亦欣納。余又云:「見章惇初與張詢、王瞻等陰構此事,後又與孫路交通,以此力主其議。臣以謂,青唐國人不平瞎征父子篡殺,故欲逐之,而立董氈之姪,我乃因其擾攘,遂欲奪之,於人情事理不順,明白可知。況朝廷以四海之大,所不足者非地土,安用此荒遠之地。兼青唐管下部族,有去青唐馬行六十三日者,如何照管 兼生羌荒忽,语言未通,未易結纳,安能常保其人人肯一心向漢。凡此等語,皆曾於陛下前敷陳,恐久遠必為患,不謂不旋踵便有此變。蔡卞素不知邊事蕃情,又與惇議論多異,獨於此助惇甚力,今日卻無以處之。至於章惇,初勇於開拓,才聞青唐被圍,便以書令胡宗回如府州折氏措置。此事不降朝旨,岂可便以告邊臣 宗回有書見在。尋以進入。又才聞姚雄於邈川解圍,卻以書令宗回,將作過首領家族一處拘管,先執其首領,便先從嬰孩以至少壯者,一一次第凌遲訖,然後斬首領。如此豈不激怒眾心!」上深駭之,云:「此是何措置 」余云:「不回錄到惇書,一一具在。及今日种朴戰没,氣已消沮,更無處置,臣遂自條今日所陳三事示之,亦莫敢以為不然。如此輕易反覆,岂不上誤國事 」上但再三駭其率易也。

  丙子,同呈种朴赠防禦使,與十資恩澤,賜錢、銀、絹、布各五百,羊、酒、米、麵各五十,母特封郡太君。

  熙河奏隴拶已到熙州。

  又差内臣犒設熙河戰守漢蕃士卒,及支綢絹,慶、渭人兵未經出入,亦與特支。

  再對,免李希道追納,賜銀三百兩。

  丁丑,胡宗回奏,令隴拶作書,遣蕃僧往招溪巴温,許以節度使,依舊管句青唐部族。又辭免寶文學士,降詔不允。

  再對,以諸軍排連隔下已有條格,更不進擬,便聖旨行下。又府界第四將申,將兵替回,延安府不支盤纏,牒河中無錢支,至今未給,及虞鄉縣給與軍人口食價錢。令陝西轉運司取勘奏裁。

  河東乞差河北將兵,於備北州軍沿邊戍守。從之。

  殿前司欲將河北揀到人衮同揀填班直。上不許,令管軍臨時斟酌揀選,不須立法,但令諭管軍而已。

  戊寅,旬沐。

  己卯,同呈鄜延奏,西夏進誓表官稱,昨一表便蒙聽許,岂不依回詔指揮,兼别有謝恩表。得旨,差工部外郎韓跂押伴。

  又令熙河路尋訪种朴尸首,獲者與銀絹各一百。

  又令諸路,未降誓詔以前,收接西界投來人口,候降誓詔,别聽指揮。

  又令熙河、秦鳳,限百日,許逃亡軍人首身,與依舊收管,弓箭手仍免降配。

  又以許彦圭為熙河經略司句當公事。彦圭沿邊事極有條理,其論營田事尤詳,昨自涇原放罷,改秦州職官,以監司多被黜,遂不得改官,其人材殊不易得,故且以此處之。上云不妨。

  庚辰,同呈引見瞎征等儀注。上初令於端門排仗,又令諸軍自順天門素隊排立,且欲依冬至節與軍班等特支。余勘會得冬至例支十七萬貫,端節八萬。因為上言:「僥倖之例不可多啟,此止祗應一日,恐止可用端午例。端午比冬至大約多減三分之一,亦有減半者,似頗酌中。」上亦然之。

  又差陳敦復以句當公事兼管句提舉營田司公事。敦復以功賞當轉兩官,云任滿止四月,欲以減一年磨勘先改官,而論竟不合。

  是日,三省以體量孫傑事進呈,内有差與常安民船,及庇贓吏路班等罪,夔欲黜之,而左轄以為復吕温卿之怨,夔亦以轄為立黨,面相詆訐久之。而有言傑與安民親,而上亦嘉其能擊温卿故,止罷左史為太常少卿。夔留身論之甚久。既退,余再對,上以諭余,且問:「傑之罪如何 」余云:「臣悉不知所體量事,然傑擊温卿誠可激賞,若有過,以此少寬假之亦無害。」上云:「傑擊温卿兄弟誠為可嘉,惇與温卿兄弟誠為黨與。」余云:「此眾所知。惇既有此嫌,亦不當力乞罷傑。」上云:「須要罷黜,蔡卞實不曾稱薦傑。傑擊温卿,張商英以書稱之云『排巨姦,破大黨』,巨姦、大黨為誰 」余云:「大黨必是惇。商英乃惇門下士,然亦每事諂奉蔡卞,祇如近命蹇序辰,詞云:『嘗助國是,岂以一眚,遂忘前功。』朝廷為序辰復職,本無此意,此乃諂詞。」上云:「既為惇門人,又卻如此,士人何可爾!章惇以謂可作翰林學士,还做得否 」余云:「若文采及人望,亦可為之,然不能自立,亦誠如聖諭。」上云:「如此人終不可在朝廷,兼不可以作藩,诰命亦不甚好。」上又云:「章惇衹聽賈種民言語,如何 」余云:「亦有之,然惇、卞亦各有黨,惇所悦,即曾旼、周穜之類;卞所悦,即鄭居中、鄧洵武、葉棣之徒,亦皆不叶公議。」余又問:「傑作常少,何以處旼 」上云:「兩員不妨。」又云:「旼更不可向上,學問、文詞、吏能皆不易得,祇是不平穩。」余云:「陛下知人如此,天下之福,臣復何言!然左右史久闕,今又無人。」上云:「鄧洵武可否 」余云:「洵武正如曾旼,文學亦不可得,但附卞太偏,以此為眾所惡。」上云:「亦别無過惡。」余云:「彼方在閒地,未有所為,若處之要路,則其資性憸憸,未可量也。」余云:「從官中文采可作翰林者,卻是安惇,及亡兄鞏以文章名重一時,稱惇文采可跂及蘇軾。」上笑云:「中丞尤難得人。」既而又言:「安惇亦祇是章惇門下人,昨舉商英自代,可見也。」余云:「安惇與商英俱是蜀人,安惇固未免觀望,然粗識深淺,非若蹇序辰之比也。」是日,语多不能悉記。

  辛巳,同呈,令熙河經略司勘會苗履、姚雄、种朴下亡失使臣、士卒人數,并其他因戰鬬亡没之人,並勘會聞奏。又令李彀因便犒設將士,及密切勘會陣亡人數聞奏。以李夷行言,苗履在青唐獲八九百級,亡失三千餘人,及其他人士卒喪亡者甚眾,而經略司不奏故也。

  是日,左轄亦留身甚久。余再對,上諭以:「卞云不可與惇共處,待過興龍節求去。」余云:「臣昨日蒙聖諭,既退,亦聞惇、卞面相毁訾甚峻,大臣不當如此。」上云:「失體。章惇多以語言傷人。」余云:「惇性暴,率多輕發;卞則陰巧,能窺伺其所短;故卞多勝,惇多屈,必無以逃聖鑒。如孫傑事,既有温卿之嫌,自不當力爭,亦無可勝之理,惇不識便宜多此類也。」上云:「惇卻言:祇是說孫傑立黨,不是說卞。」余云:「此乃惇畏卞之詞。卞與惇皆有黨,而卞之黨為多,既已言之,何必更解 」上亦哂之。余云:「惇之黨衰,卞之黨盛,故眾皆畏之。謂卞為不立黨,尤不可也。惇、卞紛紛,固未足道,然三省、密院闕人,陛下不可不留意。宗廟、社稷大計,天下安危,士民休戚,祇繫此三人者。惇、卞既暌,許將凛凛畏此兩人,不敢啟口,每有一事,惇以為可,而卞未答,卞以為可,而惇未然,則將莫敢對,直俟兩人者稍同,將乃敢應答。今兩人者又交惡,自此政事愈乖謬矣。故上下内外闕官,鮮有差除,縱有差除,人必以為不當。蓋兩人者,好惡各有所偏,各有黨類,若有一人能執義理、持公論以自處,無不可勝人之理。古人云『正己而物正』,未有枉己而能直人者也。密院獨負,臣來日赴景靈行事,遂廢本院職事兩日,雖密院邊防事機動繫安危,然事稍大者,必與三省同議,尚未足憂。三省政事所在,一日萬機,陛下付之此三二人,恐誤國事。臣每不欲喋喋,然致身朝廷,於國事不敢不傾盡補聖聽。」上云:「深欲補人,卿視在朝誰為可進者 若補得兩人,方不闕事。蔣之奇亦不可得,又適有此事。」余云:「蔣之奇官是太中大夫,數月間未可進職,且移一藩亦可。」上云:「亦無事,復職亦不妨。」又云:「年歲間莫卻可用。」余云:「之奇比在朝廷,卻頗平穩自守,亦老成故爾。」上又云:「韓忠彦可用否 」余云:「方三省需人,如忠彦輩,但恐不濟事,須是奈何得此兩人,乃有補。許將固恐懼,以元祐中為執政,常恐為惇、卞所傾。黄履雖或敢啟口,又不曉事,亦不為兩人所畏。」上云:「履不曉事,不足道。」余云:「人君所以垂衣拱手,無為而天下治者,以得人也。若廟堂得人,則亦不至每事煩聖聽,且如平日所進呈事,或論議未合,自不可將上,岂至於陛下前紛紛爭口舌也;有骨骾之人在位,則廟堂不正之論已消之於下矣;以至内外上下闕人,若以公議差除,岂有不可之理。但在上者得人,則事無大小,无不修舉,何至於勞聖慮也!」上深嘉納。又論其下人材:「如吴伯舉如何 」余云:「亦如曾旼、鄧洵武之徒。陛下論曾旼曲盡之矣,此三人者,乃一體之士也。陛下必欲用洵武之徒亦不妨,然須以一正直不附麗人者兼進之,則人情亦必悦服,獨用洵武輩則不可也。洵武、劉拯輩皆在要路,則卞黨益盛,自章惇而下皆畏之,誰復敢言其短 如此不惟於士類不便,陛下聪明亦從而壅塞,每事愈費力爾。若謂卞無黨,則鄭居中乃王珪壻,何緣得進 劉摯、吕大防壻,有敢引之者否 緣居中故,閭丘籲亦得差遣,初改官不作縣,自宫教除通判,皆眾人所不可得也。」上又曰:「蔡京亦不平穩。」余云:「陛下論人材性行,皆曲盡之矣。」余又言:「章惇多輕信,初力引序辰、嘉問,既而反為仇怨。嘉問何足引,王安石力欲以為待制,而先帝終不與,後處之以光卿而已。」上云:「安石稱道嘉問過當。」余云:「誠如聖諭。安石平生交游多暌乖,獨與嘉問始終,故稱之太過,作嘉問母祭文:『是生賢子,經德秉哲。』此乃商周先王之德,嘉問何以當之 」上笑云:「安石性强。」余云:「安石以義理、名節、忠信自任,不肯為非,至於性强,自是以此驕人,故時有過舉,岂他人可比。」上云:「安石誠近世之所未有。」余云:「此非可與章惇、蔡卞同日而語,其孳孳於國事,寢食不忘,士人有一善可稱,不問疏遠、識與不識,即日召用。誠近世所無也。」上又問:「惇門下有陳彦恭者何人 」余云:「此鼠輩小人,不足道。然惇多輕聽,如彦恭者,構造是非,談人短長,惇聽之,誠可笑也。以此内外官吏陳請利害,但己所喜者必行,其所不喜者,言雖有理,多斥而不取。」上笑曰:「如温卿所陳請,不問是非,无不從者。」是日语尤多,不可悉记。

  壬午,赴景靈,告遷太宗神御於迎釐殿,以修大定故。癸卯質明,行事,巳時,奉遷,申時一刻,奉安訖,退。

  甲申,同呈十四日已作聖旨,令胡宗回休息將士,俟事力完壯、決可取勝,方得前去討擊河南等處作過蕃賊。又立賞構捕郎阿章。秦鳳奏:一公城使臣兵馬已棄城歸錯鑿。令胡宗回具析不奏因依。又令李彀體量青唐、邈川河南事宜以來,前後覆没兵將聞奏。

  乙西,同呈雄州奏北界牒,郭知章不肯嗟程插宴。令知章候到雄州,先次具析聞奏,以俟章報仍回牒也。

  熙河奏:一公城人馬已赴錯鑿城。

  再對,呈康渭劄子,言湟、鄯州害,大概以兵馬疲敝、糧道不通,恐不可固守,兼熙河一路空虚,多可憂者。上亦以其言為是。

  又許幾乞定待遇西人禮數,及應答語言繁簡,西驛以謂無可施行。上深然之。因諭云:「都贶人才不可得。」余云:「許幾所不及。」上云:「远過之。」

  是日,上又諭:「高遵惠,再檢見元祐中有章疏論罷吏禄,以為先帝法度,不問是非,一切欲改,此大臣有私意於其間,不可不察。又規切太母云:『不可斂怨天下者。』此極不可得。」余云:「當時敢出此語,誠眾人所難。陛下累欲召遵惠還,若爾尤不可不召,臣當與三省更議可代之者。」上云:「甚好。」又云:「賈種民亦有章,云『盡罷苛法』之語,莫不可!」余云:「此正與王存言『横斂』一般,亦可謂詆斥也。」上云:「遵惠論種民事莫是否 」余云:「寺監無不由六曹直達都省者,遵惠為侍郎,職所當論。」上又云:「遵惠言紊亂官制。」余云:「如此誠紊亂官制也。」上又言:「種民言罷苛法者是上書,书中云更有一策文字,言十餘事,尚未尋見。」又云:「惇終不善遵惠。」余云:「人言其以遵惠擊種民,故惡之。」上云:「遵惠歸作尚書侍郎皆可。」余云:「龍圖閣直學士恐難作侍郎,權尚書可也。」余退,但以上云:「遵惠又有章疏欲召還,莫可别議慶帥否 」蔣之奇是太中大夫,自可帥。眾云未可議除之奇,余云:「上不以為不可。」夔云:「慶不須兩省,一直閤可矣。」余云:「直閤固可帥,但未知誰可為直閤者 」鳳、轄亦皆云未見其人,既而又欲以孫覽帥慶。余云:「范鏜可否 」眾默然。余云:「以鏜易覽如何 」卞云:「如此即不妨。」又語及吕仲甫,左轄云:「曉事,卻不敢為,亦恐未可也。」

  丙戌,同呈引伴西人奏語錄,羌人云:「本國乞和,一表便蒙許,進誓表豈敢更不依回詔指揮。」極恭順,祖宗以來未嘗爾也。

  再對,梁從政磨勘合改延福宫使或觀察使,上云:「且與宮使。」因言從政事先朝,任使頗曉事,但執滯及太絮爾。余云:「馮宗道及從政皆先帝所親信,皆讀書曉事。」上云:「宗道曉事,非從政比也。」余云:「馮世寧、藍從熙俱已作觀察。」上云:「宮使更數年,亦須磨勘作觀察也。」

  又呈惠卿奏,鄜延戍兵一百一指揮,乞減五十指揮。從之。因言惠卿亦乞減將佐官吏,來日與三省進呈次。丁亥,同呈鄜延乞減將官使臣等,及以綏德為軍。並從之。

  再對,以知保德軍趙思恭為揚州鈐轄。因言:「近除郎官監司甚多,如韓治輩,非出聖意,岂復得召 」上笑云:「章惇言治為劉摯門下半夜客,亦無顯狀。」余云:「陛下察言如此,天下之福。如前日宣諭,欲召韓忠彦,乃知聖意一無所適莫。」上云:「忠彦何能為,且令作吏部尚書莫不妨。」余云:「誠如聖諭,忠彦先朝擢為尚書,心本無惡,但不能自立,多隨順人爾,在元祐中,措置邊事,无非曲徇他人;及臣秉政,欲一變前日所為,初雖略爭,既而無敢不從者。若謂元祐曾作執政及隨順人,則許將亦是。陛下觀此兩人何以異 」上笑云:「正似許將,兩人恰一般。」上又問:「陸佃會做文章否 」余云:「佃所為文章,未嘗不傳笑中外。如賀皇子表云:『桃千年而結實』;慈聖挽詞云:『玉册三回捧,珠簾一度垂』;中外以為口實。有臣私意,以親嫌不敢啟口,今日因聖問所及敢敘陳。臣弟肇與佃同修《實錄》,肇於未進書時已罷,佃至元祐七年書成方去,肇貶滁州不落職,佃削職,而劉拯乃卞門下人,猶云『以五十步笑百步』,故肇亦降修撰,則肇之罪輕於佃可知。況佃在元祐中嘗除學士,又除尚書,但為言者所奪。肇初論蔡確事補外,再召入,又以論北郊事去。今乃以佃為情實稍異,先復職移藩,中外所不曉。肇在先朝已修史,蔡京作《起居注》時,肇適上殿,先帝目送之,至殿門乃回首,然則先帝眷待可知。不幸遭喪,未及進擢,已而先帝升遐,故元祐中方除舍人。若論為劉摯黨,尤為誣罔。初除舍人,王巖叟、朱光庭力攻以為不可用。巖、庭乃摯黨,則兩人者,何為而力擊之也 」上笑云:「言是姦臣之弟。」余云:「陛下閱章疏,可見其攻之人語,可以察其是與不是摯黨。臣曾蒙宣諭,以臣稱弟肇,而眾論云與臣不同,臣初以不敢力辨,然臣稱道其他人才,未嘗不以公議,況兄弟之嫌,若懷私失實,罪不容誅!肇之文詞,學識操行,皆非今日在朝臣可比。如近日賀中宫、皇子、青唐三表,中外無能出其右者,此眾所共見;以至在元祐中,出處如此,則學識可知;素不為執政所悦,則操行可知。肇之剛介,又非臣比,故惇、卞皆望風惡之。臣所以喋喋自陳,非敢冀望牽復升擢,但以眾論誣罔如此,兼與佃升黜不同,外議皆以為不平,冀陛下照察。」上首肯而已。又言:「密院编修文字闕,欲除彭汝霖。」上云:「極好。」余云:「臣曾問三省,亦欲以監司處之,此人材不可得,若且令作監司,岂盧君佐、王汝舟等可比,卻可措置之閑地爾。」上云:「好,來日便問三省。」尋以旬休,恐上不復記,至二旬休日,首諭三省,可見欣納也。

  戊子,旬休。

  已丑,同呈胡宗回奏,已依二日朝廷指揮,王瞻措置鄯州事。又李譓奏,青唐府庫金銀等物,王瞻、王厚不肯同本司句當官檢點供數,及以銀馬等遣運句竇志充。詔李譓、秦希甫、胡宗回體量,根究有無侵欺情弊聞奏。又訪聞會州新城不至堅固,令胡宗回修完,及具因依聞奏。

  惠卿奏,西人乞賀正旦,綠誓詔未降,未可從。又乞優加寵錫西羌,如元祐故事。夔因言:「先帝嘗欲以金帛結羌中用事者,今西使言,國主悔過效順,皆嵬名正賽輔佐使然,欲使還賜以金帛,以結其歡心,若元祐加賜乾順,則不須也。」上令留候。

  是日,三省得旨,令彭汝霖上殿。

  庚寅,大名周祥,舉家赴普照齋祭。

  辛卯,同呈李彀奏瞎征、隴拶一行赴闕人數。

  再對,上諭:「已令汝霖上殿。」余稱謝。余又言:「臣所稱人材,不敢一言欺罔,至如稱道弟肇,實無冀望升擢之意,但以眾人誣罔,冀陛下深賜照察,則莫大之幸。」上云:「肇今在甚處 」余云:「海州。」又言:「佃初貶泰,肇貶滁,殊不類,已而得泰州、海州,皆在佃後,其厚薄可知也。」

  壬辰,同呈邊報。又熙河奏,三偽公主十四日到河州。

  再對,以步軍司乞免軍人裏護降羌,及出城借出軍器倍備修完價錢。從之。

  癸巳,同呈邊報。熙河奏:青唐三偽公主已到河州。

  再對,以路分宋宣為熙河准備將領,專切應副鄯州、湟州使唤。

  甲午,同呈西驛申,西人不赴上壽。得旨,令赴上壽,及歸驛賜御宴、節衣,並如舊例。

  偽公主到熙州。又李彀奏,乞早令王瞻歸湟州,及焚毁青唐巢穴。朝廷方議欲以鄯州付董氈之後,如府州折氏處之,詔經暑司不得輒有焚毁。彀奏報中多攻病胡宗回,及言青唐近來危急之狀多過當。上謂余等曰:「此輩所言,未可盡信。」眾皆以為誠如聖諭,因言:「内臣好貨及作氣燄,凡所悦所惡,皆毁譽過實。」上又言:「利珣喜奏事,然亦好貨財。」夔云:「珣最甚。」再對,上又及彀等,余云:「陛下察見近習用情如此,乃中外之福。」上亦深然之。

  乙未,涇原留大將王翼,乃劉奉世隨行,遣還都官,而不赴部公參,私往塞上獲級,遷借職,又舉西安州差遣。翼本吏部令史,斬首必妄冒也。得旨,追所受賞,勒還都官重難差使。

  再對,呈王府界保甲數及縣保丁二十六萬。昨熙寧中教事藝者七萬人,上屢督責,欲復行畿内保甲教閱法,卞贊之益急。余云:「此事固當講求,然廢罷已十五年,一旦復行,與事初無異,當以渐推行,則人不至驚擾。」上云:「故當以漸行之。」余云:「聖諭如此盡之矣。若便以元豐成法一切舉行,則當時保丁存者無幾,今保丁皆未教習之人,若便令上番及集教,則人情洶洶,未易安也。熙寧中施行亦有漸,臣是時方判司農,首尾本末,无非出臣措置,容臣檢尋文字,講求施行次。」退以語卞,卞殊以為不快也,乃云:「熙寧初,人未知保甲之法如何,今耳目已習熟,自不同矣。」余不答。

  丙申,同呈秦鳳權帥周緯乞不候來春,先次賑貸本路保甲一次,來春更依條振貸,以役使勞敝故。從之。

  章楶不合留王翼,罰銅二十斤。

  再對,以上批李彀乞隴拶赴闕,沿路官吏懈慢等,並以違制論。仍禁劾令依奏。余云:「彀所陳未成文理,已别草定文字,乞依此行下。」上從之。仍指彀寫恩「雠」字作「酬」字,上亦哂之。

  因言:「中外闕官,如左右史久闕不除,從官日少。」上云:「左右史可除者,祇是目前三二人。」余云:「在聖意以公論去取爾。」上又問:「徐彦孚可作權帥郎否 」余云:「以人望似亦可作,臣固嘗稱其曉事也。」上累論欲召還高遵惠,而夔終未快。余因言:「陛下累欲召遵惠還朝,亦曾與三省議,但以難其代者。章惇云不必兩制,直閤皆可往。眾皆云未見有可除直閤者。臣意謂蔣之奇是太中大夫,似可除慶帥,兼未須除職。」上云:「之奇亦無事,除職亦不妨。」余云:「聖意如此,中外所不知。祇如前日面諭韓忠彦,岂眾論所敢及。然尚書而下,從官太闕少,若非斷自聖意,恐議論必難合。前日聖諭,欲以遵惠權吏書,臣以為太重,刑部久不得人,以遵惠為刑部必稱職,忠彦為吏部甚允。況韓琦定策立英廟,此功不可忘,陛下留意忠彦如此,臣退而鼓舞稱誦,此豈今日大臣所能啟發聖慮也。然忠彦、遵惠召還,皆出聖斷,及之奇亦未當除帥,若出自中批,使人知出聖意,不須政府進擬也。」上欣然云云「待批出」,既而寂然,疑有閒言之入者。已而遵惠卒,遂除之奇為代。

  是日,早出赴普照,以大名叢塗祭告,未後歸。

  丁酉,旬休。

  十二月戊戌朔,臘假不入。

  是日,賜口脂甲煎并銀合一、三十兩。己亥,同呈邊報。馬仲良以平夏不以時遣役兵,為西人所殺虜者甚眾,特降兩官。

  西驛申:西人乞買賣。詔如舊例。

  再對,以李伾知祁州,高權知信安軍,密院進擬石澈京城東面巡檢,御批:「不差,餘依奏。」同擬差者八九人。是日,崇政西夏進誓表人使見。因謝上以失於奏稟,極皇恐。上云:「小事,但恐不可作巡檢爾。」余云:「澈於法當再任,骐驥院差遣高,故且與巡檢。」上云:「再任卻不妨,巡檢須擇才武者。」澈乃徐王婿,上語如此,余亦釋然。

  庚子,同呈夏國誓表,詞極恭順。令二府擬撰誓詔,又令依例回賜,又令十四朝辭,十五日進發。

  李彀奏:青唐送到契丹公主,年六十四,頗能語言,自云宗真之女、洪基之妹,願早到京師,一見北使,詢虜中動靜。上云:「宗回奏亦然。」

  又奏胡宗回得十一月二日朝旨,但行下王瞻相度施行,不肯果決。余等皆云:「宗回當如此施行。若便令王瞻歸湟州,若瞻異日以為可守,是今日不當棄去也。令相度可否,申取帥司指揮,若不可,待報,即一面依朝旨歸湟州駐劄,亦曲盡之矣。」上云:「李彀欲棄鄯州,但一切苗履之言爾。」夔初以為如此。

  辛丑,北使見於紫宸,退狀,赴垂拱宴,酒五行,未後乃罷。

  壬寅,同呈草定夏國誓詔,送學士院依此修寫。又夏國表中犯真廟諱,令牒宥州報本國施行。

  秦希甫奏:「王瞻、王厚盗取邈川、青唐府庫中金銀等物,因此致變,反殺牟心欽氈等以滅口,及分遣走馬及將士等,走馬後至,所得亦不貲。」詔令希甫及胡宗回、李譓體量詣實聞奏。

  是日,差陳愷句當剩員所,劉燾编修密院文字。奏事退,赴相國罷散道場。尚書省御筵,薄暮乃罷。是日,虜使謝射弓利物,至未時,聖上不肯重行立班。

  癸卯,習上壽儀。

  甲辰,忌。

  乙巳,興龍節。

  丙午,歇泊。

  丁未,旬休。出華嚴齋僧,赴樂昌周祥道場,及拜大名影堂,同周秩及長老齋罷歸。

  戊申,集英大宴,申後罷。

  己酉,人使辭紫宸,茶酒,巳正罷。

  庚戌,歇泊。

  辛亥,呈邊奏,熙河乞立溪巴温於鄯州,及令招誘疊州首領。又令根究熙河司户虞大猷下落處,及令講求种朴尸首。

  再對,差正旦伴射等官賈巖借馬軍都使、觀察使。

  是日,蔡元度留身,乞宮觀。當日晚,差蘇珪封還表,宣召。

  壬子,同呈差熙州通判孫适提舉熙河弓箭手,替李夷行,以上旨令罷夷行故,夷行以書言邊事多失實也。

  熙河陣亡將官魏針等贈官推恩。秦希甫奏言:「見薛适、曹絃等言:王瞻、王厚盜取邈川、青唐府,已差纮一就前去河州體究。」因面陳:「纮乃臣姪,轉運司自不曾差權句當公事,所言如此,而希甫便委之體量,尤不當,恐須放罪改正。」上云:「須罰金。」遂令罰希甫二十斤,運司十斤,纮遣歸任。李彀言青唐探報危急等事,且云胡宗回避棄地之責,故不肯依朝旨,令王瞻退保湟州等事。是日草定,欲以趙懷義知鄯州,王瞻為都護,而宗回云:「懷義幼弱不勝任,恐國人不服。」得旨,别草定,來日進呈。

  再對,路昌衡乞狄諮為定州副總管。余云:「諮與一在京宫觀足矣,不足施行。」上云:「總管自當朝廷選擢,何可乞。」王餘應年八十,乞宮觀或致仕。上云:「令致仕。」余云:「餘應亦歸明之後,藏才族王氏世守豐州,與折氏等,慶曆中為元吴所陷没,仁宗得餘應養之宗帥,待遇與宗室等。故餘應曉音樂伎巧,與都人無異,母折氏,嘗召入内。」上云:「如此與宮觀不妨。」

  是日元度押赴都堂,再上堂,馬上表。晚遣劉友端封還文字,宣召。又批付中書,令諸處不得收接文字。

  癸丑,同呈:以隴拶為河西節度使、知鄯州,與王瞻同為都護;瞻依舊熙河鈐轄、隴右沿邊安撫使、都巡檢,與隴拶同管句軍馬司;以趙懷義為廓州團練使、同知湟州、湟州管下同都巡檢使。隴拶候朝見訖降制。候溪巴温順歸,蕃情順服,令歸其大小首領,如青歸論征、捨欽角四之類,速具聞奏,依格優於除官,差充地分都同巡檢。溪巴温如能歸順,願同隴拶在青唐,同小隴拶在溪哥城居住,並聽從便。是日,卞再入,猶别班奏事,遣人來云:「此文字莫不須忙。」余云:「青唐危急,此事不可緩。」遂得旨,令依此指揮。

  郭知章奏,乞朝見。從之。上猶疑已貶不當朝見上殿,余云:「面謝泛使,有使事當面奏,不可不對。」上從之。

  又詔陝西、河東經略司,夏國已進誓表及降誓詔,令不得侵犯及收接投來人口。

  卞是日押入視事如故。

  甲寅,同呈郭知章分析不赴插宴。余與夔云:「恐當併計。」上云:「兩制行遣,何嘗論法,恐虜人緣此不肯嗟程插宴,害事,不可不行。」令使副各罰銅二十斤。

  再對,以郝惟幾知通遠軍,曹譜知霸州。因言:「通遠闕官累日,不敢不慎擇。惟幾官序、人才及有戰功,谱亦為監司及曾孝廣所稱,故擢之。」

  乙卯,立春,朝崇政。

  同呈李彀奏青唐利害,乞立溪巴温,且言王瞻一罪魁,不足惜,一行將佐何辜,乞早令還湟州等事。上猶疑昨日指揮令溪巴温從便歸鄯州,卞遂和之。余云:「向者陛下嘗云:『王瞻朝出青唐,則溪巴温暮入』,此無疑矣。今縱不聽其從便,能令溪巴温不入乎 與其令彼擅入,不若聽其從便也。今日青唐之變,擾攘未定,排難解紛,固當如此;若更守株,瞻等陷没,或更有不測之變,則朝廷更難處置。若朝廷必欲有鄯州,則西有湟,東有洮,鄯州亦難立矣,隴拶其能國乎 異日以漸消磨,亦必為朝廷有,不患不如府州折氏也。今日若不如此措置,儻有人能保王瞻不陷没,南北别不生變,則昨日指揮猶可追改也。」卞默然不敢措一言,上遂曉然。又熙河探報:郎阿章云:「本無背漢意,為人所鬬亂故如此。」令宗回更切多方招誘,及倍恤其家。又新歸順結绝洛吴擊敗多羅也族,殺傷其父子,令速具洛吴切狀聞奏。又詔李譓,如雇召脚乘艱難,人力困敝,未可般運打繩川板築所須,即具奏聽旨。再對,呈軍領司闕,上令差張宗高。余因言:「青唐之事,從初始合如此處置。國人本以不平瞎征父子篡奪,故欲逐之,而立董氈之後,朝廷當助順,為之建立君長,乃仁義之舉,反欲因其擾攘,而奪其地,人情所以不服。臣自七、八月間,累與章惇爭論,以謂理當如此,適會惇、卞兩人議論叶同,已而瞎征、隴拶出降,臣無以啟口。今日變故如此,已是誤朝廷舉措,若更遂非固執,萬一更有不測之變,何以處之 」上云:「已降指揮如此施行。」余云:「臣固不當更喋喋,然十六日進凝隴拶指揮,卞猶以為未須急,兼恐更生異議,望陛下聖斷,更賜主張。自紹聖以來,經營邊事,所向無不如意,不幸於此生事,狼狽如此,今但且於已然中且多方醫治,庶稍弭邊患,兼不失鄯州之名,亦足掩覆四方觀聽爾。昔人以火喻國事云:『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蓋曲突徙薪,言雖見聽,消患於未然,何功之有 然見聽者少,其言雖驗,亦不足為功,及火患已成,焦頭爛額以赴救者,皆有功之人也。今日措置,已是焦頭爛額,臣從初爭論,正曲突徙薪之比也。臣之所以惓惓者,今已焦頭爛額,而論者未免有惑,願聖意深察安危之幾,知言者不可輕信爾。」上云:「甚好。」

  上自十四日視朝,覺倦怠不快。再對,因問聖體如何,上云:「口為吐逆,早膳至晚必吐,飲食皆出,兼嗽,食減,又坐處腫痛。」余云:「此皆虚證,須補理將養。」上云:「眼補中丸至百丸,硫黄鍾乳藥俱喫。」余云:「脈證如此,服不妨,醫者以陛下富於春秋,初不敢進温熱藥,恐即虚陽,今進此等藥非得已也。嗽雖小疾,然不可久,春氣至,即肺更不得力,宜速治之乃便。」上云:「補肺湯之類,无日不喫。」至十五日,御紫宸,坐久,坐中令近侍益火。退赴垂拱,同三省奏事,上頤領寒噤,语極費力,色益不快。再對,余又問聖體,上云:「吐逆、痰嗽皆未退。」余云:「醫者以謂,虚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冷肺虚當補脾胃,實瀉其子則虚,亦不可瀉,愛養脾胃,則肺自安。此不可不留聖念。」上云:「亦如此語。」至十六、十七、十八日,皆云吐未已,嗽亦不減。自十五日隔上殿班,至十八日方引一班。余云:「十九日、二十日皆休假,必得休息。」上云:「然。」余又云:「氣虚冒犯,呼吸風寒皆不可。」上云:「逐日直在殿中,除一到兩宫外,不曾出。」余又云:「延和北向,尤不可坐,先常於迎陽門引後殿公事。」上云:「邇英自可坐。」余云:「邇英尤温服。」上又云:「崇政亦可坐。」余云:「但行太遠爾。」丙辰,懿德忌。卞言:林希子林獻在真州,无所不為。

  丁巳,旬休,

  戊午,改六參為常陽,隔上殿班。是日風寒,與三省同問候。上云:「吐逆未已,早食晚必吐,又小腹痛,下白物,得醫官陸珣木香金鈴散,頗有功。」余與卞云:「此藥極好,若用熱酒調,尤速效。」上云:「祇為喫酒不得。」又云:「煎生姜汁下藥,吐少減。」余云:「不易喫。」上云:「若辣藥皆喫得。」余再對,因言:「臣不識忌諱,累曾冒犯天顏。緣聖體未康和,須留意將攝,傷氣莫甚於情Q欲Y。臣等衰殘,非屏绝世事,岂能枝梧;陛下春秋鼎盛,氣血方剛,於愆和之際,稍加節慎,至稍安和,無所不可。」上云:「極自愛,居常亦自節慎。」余云:「此乃宗社之福。」余自十七、十八至此,凡三以此進諫,上但云:「甚好。」是日,同三省呈邊報,初欲止以單子進呈,上云不妨,遂一一進呈。

  再對,上諭:「張商英稱鄒浩。」余云:「不知何人有言 」上云:「對曾孝廣言:『刑房有文字,鄒浩做,卻以此大名節,岂肯要人物!』」上又云:「是甚大名節 」余云:「商英素不慎語言。」上云:「此人終不可在朝廷,與一待制,令作郡不妨。」余唯唯而已,退同三省已取問兩人者。

  己未,同呈邊報,王厚申:省章峽蕃賊作過,势甚熾。

  庚申,同呈胡宗回奏,已差使臣催王瞻回湟州。

  辛酉,同呈引見瞎征等畫一指揮。

  自己未大風雪,虜使至畿内,人馬多凍倒及有散失者,接伴申,恐一齊入門不及。下開封府,令根尋不見人馬,尋皆得之。是日,早出洽。

  壬戌,同呈邊報。再對,呈府界按閱將兵殿最賞罰。並如所擬。

  上自十四日以後愆和,至是日甚一日,輔臣無日不問聖體安否。但云吐逆或泄瀉,飲食不美,補暖藥服之甚多,未有效。醫者亦屢來告以聖體未康,脈氣虚弱。然宫禁中莫敢言者,雖兩宫亦不敢數遣人問安否,余不勝其憂。

  是日,聞安豐王氏甥女喪,早出。

  癸亥,式假不入。是日,虜使入見,聞上坐甚晚,又傳宣宰執至午時,方再坐垂拱小宴,止三刻而罷,樂節皆減損。又傳宣二十七日權不視事。遂入劄子問聖體。

  甲子,會都堂,再入劄子問聖體,自是日入劄子。

  乙丑,宅引。

  丙寅,假。

  丁卯,歲除享先。

  賢妃以九月八日降制册立中宫,以二十六日習儀,二十七日發册。正言鄒浩自試院中出數日,乃以二十五日上殿,論册后事不當。是日批出:除名勒停,新州羈管,仍令開封府當日差人押出門。二十六日,習儀殿廬中,三省得御批,以吕嘉問舉官不當,削一職,仍展三年磨勘。已而御史左膚論開封府遲留,浩不即日出城,又於城外稽留數日。下嘉問問服,既又送御史臺,令元差人具析,有何人祖送浩者。上亦面諭云:「士大夫有易節自别門出,别勞送之者。」而所差人不識往還之人,御史臺乞展轉推究,遂悉得其姓名。有王回者,乃葉祖洽所薦,得堂除都講,與浩甚密,且有簡往來,臺中詰之,乃能誦浩所上章幾二千言,蓋嘗預議也。回除名勒停,候合敘日取旨。餘出謁者皆衝替,有贈遣者追官勒停,本人罰金。蔣之奇以簡與之,并葉祖洽、吕嘉問皆落職小郡。既而又攝浩弟治詰之,得朱紱、傅楫輩嘗赆以金者,亦皆追停。又遣鍾正甫就浩於新州,除已得罪者,更有曾餽赆者否。未報間,曾孝廣又以張商英語告。先是,周穜嘗稱浩,同難方天若以告,蔡京以上聞,天若皆貶。又黄履言劉禹錫、唐介等事,欲徙浩内地,上以其初無所論,至日乃言,疑為人所使,亦貶亳州。周常稱履公終是好人,又言浩當還,貶柳州監酒。又曾誠素與浩往還,或云誠乃嘉問壻,浩本誠所薦,亦送吏部與外任差遣。傳者多失實,故書之。元符己卯九月七日晚,宣召學士蔣之奇至内東門,既入見,上指御坐後文字以付之奇,云:「皇帝所咨近日請建中宫事,劉賢妃柔明懿淑,德冠後宫,誕育元良,為宗廟萬世之福,今中宮將建,非斯人其誰可當 所宜備舉典册,以正位號。」之奇讀訖請曰:「封建妃嬪、諸王,皆中書具熟狀付學士院,宰相則面受詔旨,學士院具熟狀追入。此不知是文字。」上云:「皇太后手詔也。亦不須進熟狀,祇依此批聖旨云:『九月七日,内東門面奉聖旨,賢妃劉氏可立為皇后,以今月八日降制處分。』」遂進呈,上云:「如此是矣。但當如手詔命詞,更在卿潤色。」遂鏁院,御藥劉友端宿。翊日降制訖,遣中人賜對衣、金帶、銀五百兩於學士院。對衣唯繡裹肚一,非常日所有,并餘皆製造成者,異於常賜也。此皆得之之奇云。

猜你喜欢
  卷第九十八·胡三省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六十四·佚名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十二·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八·佚名
  卷十七·曾巩
  二八五 闽浙总督钟音等奏复行查缴不应存留书集折(附清单一)·佚名
  姚兴传·魏收
  江式传·魏收
  杨光远传·薛居正
  四八 “难兄难弟”的又一个·邹韬奋
  第七章讨论·孙中山
  卷十一·孔毓圻
  卷四十一·佚名
  同治三年五月廿五日·曾国藩
  王晓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四·阮阅

      ●卷三十四·诗谶门下  孟津诗人李读字长源。一日自孟津访魏仲先曰:“数宿前有人在床下诵曰:“行到水穷处,未知天尽时。”予斥其误曰,岂非“坐看云起时”耶?答曰:“此云安能起也

  • 卷478 ·佚名

    曾丰 送段文子之桂阳 瘦筇轻拨火云开,前若相招后若推。 康乐苍梧充史具,祝融彭蠡效诗材。 况余湘水故人在,曾为阮家青眼来。 囊正自枵我辄瘿,好音听与雁俱回。 曾丰 送副将胡义民到部复还广东二首

  • 卷五十八·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五十八白居易居易字乐天其先葢太原人后徙下邽居易敏悟絶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覩姓名熟视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读其芳草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叹曰吾谓斯文遂絶今复得子

  • 卷四·宁调元

    詩句承襲數例古人詩有語句相承襲而意境各別者,如韋莊〈古別離〉云:「晴煙漠漠柳■■,不那離情酒半酣。更把玉鞭雲外指,斷腸春色在江南。」宋張來〈絕句〉云:「亭亭畫舸繫春潭,直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六·佚名

    宣德十年六月辛丑朔行在礼部进 宣宗章皇帝梓宫出葬仪注一文武百官自六月初十日为始于本衙门斋宿至十一日早衰服朝临如仪至发引日止一京师内外至祔祭日止皆禁音乐一自发引前三日禁屠宰至葬毕止一皇亲公侯伯文武四品以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一·佚名

    弘治八年六月壬子朔南京阴雨自五月二日至是日始暗坏朝阳门北城墙○癸丑升狭西延安府知府崔升为四川布政司右参政○巡按狭西监察御史张泰奏甘州屯田肥饶者多为太监总兵等官占据而官军则含怨陪粮衣食不足何以责其御敌又

  • 卷之一百二十七·佚名

    光绪七年辛巳。二月癸巳。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壬戌。皆如之。内记  ○谕内阁。宗人府奏。已革护军统领载鹤。所兼奉恩将军。应否存留。

  • 九○五 军机大臣奏查核四至六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校等交部察议片·佚名

    九○五 军机大臣奏查核四至六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校等交部察议片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查四库全书馆进过书籍,前经奉旨:将指出错误记过之处,每三月查核一次,其总裁错至三次、覆校错至两次者,均着交部察议;其余未及次

  • 卷八十八·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八十八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儒林传第五十八 古之儒者博学虖六艺之文【师古曰六艺谓易礼乐诗书春秋】六学者王敎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

  • 拓跋瞝传·李延寿

    陈留王拓跋虔的哥哥拓跋瞝,性情严肃,沉默寡言,道武帝非常敬重他,他也善于进献良策。跟从讨平中山时,因功而赐爵为蒲城侯,特别受宠信和厚遇,给予鼓吹羽仪,如同诸侯州牧的礼节。在职期间,以威信著称。任职七年以后,皇帝任命元易干

  • 卷三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三十征榷考【五】榷酤康熙二十八年饬禁盛京多造烧酒縻费米粮奉谕旨近闻山海关外盛京等处至今无雨尚未播种万一不收转运维艰朕心深为忧虑且闻彼处

  • 世宗宪皇帝谕行旗务奏议卷九·允禄

    八旗都统等议覆据副都统赵济奏称八旗所存取租官房内歪斜倾頺者若有愿以己力修理租住之人着该管官员将修理价值及如何修理之处料估计算报知该管大臣令其修理居住将伊所用银两数目俟抵完房租之时再行取租等语应如赵

  • 凡指挥使司·朱元璋

    (本司官并属官,随军多少设置,不拘数目。品秩、俸禄并同在京卫分) 指挥使 同知 佥事经历司 经历 知事卫镇抚司 镇抚千户所 正千户 副千户所镇抚 镇抚百户所 百户仪卫司 仪卫正(正五品) 仪卫副(从五品) 典仗六

  • 卷一四一·邱濬

    ▲经武之要(上) 《易》:师出以律,否臧凶(《师》卦)。《书》: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大禹谟》)。歼厥渠魁,胁从罔治(《胤征》)。 臣按:以上三条解见前。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胤征》)。 李靖曰:“爱设于

  • 仪礼释宫増注·江永

    婺源江永撰宫室之名制不尽见于经其可考者宫必南乡庙在寝东皆有堂有门周礼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小宗伯职文郑注库门内雉门外之左右又礼记祭义亦有此文注云周尚左按宗庙人道宜居左社稷神道宜居右诸侯制度亦同】宫南

  • 卷二十二·佚名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十二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佛十力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佛十力常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三·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序品第一之三  复有无数大仙之众俱来在会。所谓。  阿怛哩野大仙。嚩悉瑟吒大仙娇怛摩大仙。婆诣啰他大仙惹恨拏大仙。暗诣娑大仙阿摩悉谛大仙。谟罗

  • 能大能小·佚名

    有一位信者问无德禅师道:&ldquo;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rdquo;禅师并未直接作答,告诉信者道:&ldquo;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rdquo;于是信者闭目冥思,心中构画了一座城垣。信者:&ldquo;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