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四

  元丰末,治神宗山陵。韩康公尹洛,凡上供之物皆预办,虽中贵人不敢妄有所求。盖公之子宗师从洛之贤士大夫游,有所闻,必白公施行之。又朱光庭、杜纯孝锡皆府官,荐为山陵司属,二人忠信有余,多所论列,役成而民被其赐。公以功拜使相,判大名,既去,而人益思之。先是,神宗灵驾次永安,公迎于郊。朱太妃护驾于后,公亦迎之。太妃还禁中,偶为宣仁太后言,宣仁怒曰:“韩某先朝老臣,汝安得当望尘之礼?”太妃泣谢,公之名重如此也。

  韩持国大资知颍昌府,时彦以状元及第,为签判。初见持国,通谒者称“状元”,持国怒曰:“状元无官耶?”自此呼时彦“签判”云,彦终身衔之。马涓巨济亦以状元及第为秦州签判,初呼“状元”,吕晋伯为帅,谓之曰:“状元云者,及第未除官也。既为判官,不可曰‘状元’也。”臣济愧谢,晋伯又谓巨济曰:“科举之学既无用,修身为己之学其勉之。”时谢良佐显道作州学教授,显道为伊川程氏之学。晋伯每屈车骑,同巨济过之,则显道为讲《论语》,晋伯正襟肃容听之,曰:“圣人言行在焉,吾不敢不肃。”又数以公事案牍委巨济详覆,且曰:“修身为己之学不可后,为政治民其可不知。”巨济自以为得师,后立朝为台官有声,每曰:“吕公数载之恩也。”贤于时彦远矣。

  元初,哲宗幼冲,起文潞公以平章军国重事,召程颐正叔为崇政殿说书。正叔以师道自居,每侍上讲,色甚庄,继以讽谏,上畏之。潞公对上恭甚.进士唱名,侍立终日,上屡曰:“太师少休。”公顿首谢,立不去,时公年九十矣。或谓正叔曰:“君之倨,视潞公恭,议者为未尽。”正叔曰:“潞公三朝大臣,事幼主,不得不恭。吾以布衣为上师傅,其敢不自重?吾与潞公所以不同也。”识者服其言。

  元三年,范忠宣公为尚书右仆射,有吴处厚者,以蔡确《题安州车盖亭诗》来,上以为谤讪,宣仁太后得之,怒曰:“蔡确以吾比武后,当重谪。”吕汲公为左丞,不敢言。忠宣乞薄确之罪,不从。初议贬确新州,忠宣谓汲公曰:“此路荆棘已七八十年,吾辈开之,恐自不免。”汲公又不敢言,忠宣因乞罢政,以观文殿大学士知颍昌府。刘挚罢,哲宗与宣仁太后复用忠宣为右相。宣仁太后寝疾,宰辅入问,后留忠宣曰:“卿父仲淹可谓忠臣,在章献太后朝劝后尽母道,在仁宗朝劝帝尽子道,卿当似之。”呜呼,宣仁后之所以望忠宣者,群臣莫及也。哲宗亲政,吕汲公欲迁殿中侍御史杨畏为谏议大夫,忠宣曰:“天子谏官当用正人,杨畏不可用。”汲公方约畏为助,谓忠宣曰:“岂以杨畏尝言公耶?”忠宣曰:“不知也。”盖上初召忠宣,畏尝有言,上不行,忠宣故不知也。忠宣因乞罢政,上不许。后杨畏首叛汲公,凡可以害汲公者无所不至。又李清臣首建绍述之议,多害正人。一日,哲宗震怒,谓门下侍郎苏辙曰:“卿安得以秦皇、汉武上比先帝?”苏门下下殿待罪。吕汲公等不敢仰视,忠宣从容言曰:“史称武帝雄材大略,为汉七制之主,盖近世之贤君,苏辙果以比先帝,非谤也。陛下亲政之初,进退大臣不当如诃叱奴仆。”哲宗怒少霁。罢朝,苏门下举笏以谢忠宣曰:“公佛地位中人也。”苏公与忠宣同执政,忠宣寡言,苏公平昔若有所疑,至此方知其贤。忠宣屡乞罢政,出知陈州。章用事,元党祸起,忠宣独不预。至吕汲公南迁,忠宣斋戒上书救汲公,怒,亦谪节度副使,永州安置。忠宣欣然而往,每诸子怨章、忠宣,必怒止之。江行赴贬所,舟覆,扶忠宣出,衣尽湿,顾诸子曰:“此岂章为之哉。”至永州,公之诸子闻韩维少师谪均州,其子告章以少师执政日与司马公议论多不合,得免行,欲以忠宣与司马公议役法不同为言求归,白公,公曰:“吾用君实荐以至宰相,同朝论事,不合即可,汝辈以为今日之言,不可也。有愧而生者,不若无愧而死。”诸子遂止。元符末,哲宗升遐,上皇即位之初,钦圣皇太后同听政,忠宣公自永州先以光禄卿分司南京、邓州居住,盖二圣欲用公矣。遣中使至永州赐茶药,密谕曰:“皇帝与太皇太后甚知相公在先朝言事忠直,今虚位以待相公,不知目疾如何?用何人医治?只为左右有不是当人阻隔相公。”公顿首谢。又曰:“太后问相公:官家即位,行事如何?天下人何说?”公曰:“老臣与远方之人唯知鼓舞圣德。”又曰:“天下有不便事但奏来。”公曰:“敢不奉诏。”又曰:“邓州且去否?”公曰:“已出望外,如归乡里。”又曰:“离阙下日,二圣再三言:太后在宫中,皇帝在藩邸,甚知相公是直臣。”公感泣不已。俄进右正议大夫,提举嵩山崇福宫,继复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召赴阙供职而公病。诏书有“岂唯尊德尚齿,昭示宠优,庶几鲠论嘉谋,日闻忠告”之语,公捧诏泣曰:“上果用我矣。目明全失,风瘅不随,恩重命轻,死有余责。”将至畿内,上又遣中使赐银合茶药,促公入觐,仍宣谒见之意。公曰:“老臣昏忘,不可勉强。”中使曰:“朝廷有优礼。”公曰:“老臣命薄,虚蒙圣眷。”又遣中使赐银绢各五百,以继道路之费。又遣国医诊视,所须并出内府,一钱不得取于公家,候公疾愈乃得归。公乞归颍昌养疾,上不得已,许之。每见辅臣问安否,乃曰:“范某得一识面足矣。”上知公不能起,始命相。公疾少间,令医者在门不许受私谢,乃以天宁节所得冠帔请换服色。上批其奏曰:“冠帔可留与骨肉,医者之服依所请。卿忠言嘉谋,宜时有陈奏,以副朕眷待耆德求治之意。”公表谢,复告老,诏不允。比诏至,公已薨矣。上与太皇太后闻之,震悼出涕。先是,公疾革,精识不乱,诸子侍读,口占遗表,凡八事,命门生李之仪次第之。内一事云:“若宣仁之谤议未明,致保佑之忧勤不显,皆权臣务快其私愤,非泰陵实谓之当然。”盖忠宣思所以报宣仁后之托也。诸子以其所言皆朝廷大事,且防后患,以公口占书一缴申颍昌府,用府印,寄军资库。公将葬,李之仪作行状,且论平生立朝行己之大节。蔡京用事,小人附会,言公之子正平等撰造中使至永州传宣圣语以为遗表,非公意也。正平与李之仪皆下御史狱,捶楚甚苦。正平、之仪欲诬服,其传宣中使独不服,曰:“旧制凡传圣语,受本于御前,请宝印;出,注籍于内东门,遣使受圣语。”籍中使,从其家得永州传宣圣语本,有御宝,如所言。又验内东门受圣语籍,亦同。又下颍昌府取正平所缴纳遗表,八事皆实,狱遂解。正平犹羁管象州,之仪羁管太平州。正平之家死于岭外者十余人,独正平遇赦得归,不出仕,终身为选人。蔡京者,绍圣初为户部尚书,欲结后戚向氏,故奏展向氏坟寺,事下开封府,正平为开封府县尉,往按视其地,曰:“向氏寺地步已足,民田不可夺。”府以其言闻,哲宗怒,京赎铜二十斤。京由此恨正平,故欲诬杀之。呜呼!使忠宣无恙,相上皇于初载,天下岂复有今日之祸?公既病,不能朝,上皇始命相曰曾布与蔡京云。

  嘉中,李参自荆南帅召为三司使,参政孙以参刻剥聚敛之材,不可用,改群牧使。盖祖宗不以财计用人,至仁宗朝大臣所宗尚如此。元丰初,薛向自三司使除同知枢密院,虽以能吏治晓财用进,时朝廷下州县令民户养保马,天下以为不便,宰执坚行之,向独以为不可,以本官责知随州。既死,至元初录其言,谥恭敏。

猜你喜欢
  杂传第三十五·欧阳修
  卷一百六十八·志第一百二十一·职官八等·脱脱
  ●卷十四·徐锡麟
  卷六·汉·蒋一葵
  卷之六十九·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佚名
  卷之四百七十三·佚名
  一四一五 广西巡抚陈用敷奏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二十九·阿桂
  列传卷第三十 高丽史一百十七·郑麟趾
  南唐书卷二十六·马令
  邢君牙传·欧阳修
  卷一·郭琇
  三年·佚名
  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十一回 新夫人归宁父母·陈端生

    第十一卷第四十一回新夫人归宁父母陈寅恪评:综观吾国之文学作品,一篇之文,一首之诗,其间结构组织,出于名家之手者,则甚精密,且有系统。然若为集合多篇之文多首之诗而成之巨制,即使出自名家之手,亦不过取多数无系统或各自独立

  • 四集卷八十一·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一古今体一百五首【辛丑五】四月朔日作玉狗鸿龙顺斗迁春消九十夏初旋已欣时泽利麰麦更幸大田起陌阡红雨绿云方烂漫青山碧水未留连简书旁午勤批答慙愧番回蠢动边【昨据勒尔谨奏兰州撒拉尔

  • 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一·宋濂

        洪福源   洪福源,其先中国人,唐遣才子八人往教高丽,洪其一也。子孙世贵于三韩,名所居曰唐城。父大宣,以都领镇麟州,福源为神骑都领,因家焉。岁丙子,金源、契丹九万余众窜入高丽。丁丑九月,夺江东城池据之。戊

  • 卷一百十三·毕沅

      ◎宋纪一百十三 ∷起昭阳赤备若十月,尽阏逢摄提格六月,凡九月。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绍兴三年金天会十一年   冬,十月,壬午朔,诏曰:“昨者出自朕意,分遣使人,授以手历,澄清诸道。逮胡蒙

  • 卷五·岳珂

      刘观堂读赦诗   绍兴己未,金人归我侵疆,曲赦新复州县,赦文曰:"上穹开悔祸之期,大金报许和之约,割河南之境土,归我舆图;戢宇内之干戈,用全民命。"大酋兀术读之,以谓不归德其国,明年,遂指为衅,以起兵复陷而有其地。后二年,和议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八·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二十有七年冬十月乙未直秘阁主管台州崇道观林大声落职罢宫观以殿中侍御史王圭论大声向自永嘉县丞深结秦氏父子以致超迁家居侯官干扰州县故也丙申权刑部侍郎徐林陈正同言近来不住有官员雪诉被罪冤抑其

  • 第五卷 清进士(一)·缪荃孙

    [顺治丙戌科] 江宁府 高鹏南 句容人。 淮安府 胡之骏 盐城人。 杨在阶 盐城人。 杨在升 盐城人。 海州府

  • 景公怒封人祝之不逊晏子谏第十三·晏婴

    景公游于麦丘,问其封人刘师培《补释》云:此文之‘封’即‘邦’字之假,邦人即邑人,非官名之封人也。曰:“年几何矣?”对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公曰:“寿哉!子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长于胡,宜国家。”公曰:“善哉!子其复之

  • 似顺论第五 有度·吕不韦

    有度原文:三曰:贤主有度而听,故不过。有度而以听,则不可欺矣,不可惶矣,不可恐矣,不可喜矣。以凡人之知,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则人之易欺矣,可惶矣,可恐矣,可喜矣,知之不审也。客有问季子曰:“奚以知舜之能也?”季子曰:“尧固

  • 宣讲佛教对于人生之关系·太虚

    ──在武昌佛教宣讲所讲──我今天到这宣讲所与诸位接谈、很是欢喜!因我前去武、汉时,就听体空和尚说萧督办有创办佛教宣讲所之举。不料我此次来汉,成立已久,并闻各位均常常来此听讲,而且共同念佛。离开半年之久,又加许多亲

  • 佛教史略·太虚

    一 绪言二 创辟时代 甲 佛之诞生与长成 乙 佛之出家与成道 丙 佛之说法与入寂 丁 创辟时代赞语三 流传时代 甲 印度时代 一 印度小乘时代 二 印度大乘时代 三&nbsp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四卷·一行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四卷沙门一行阿阇梨记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第二之余偈云。制底火神祠。牛栏河潬中。诸天庙空室。仙人得道处者。或虽非圣迹及僧所居。但随于地分有起制底之处。于其四傍便可造作漫荼罗。火

  • 卷第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十八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业品第五之一此中一类随顺造恶。怯难论者作如是言。如上所陈。诸内外事多种差别非业为因。现见世间果石等物众多差别无异因故。谓从一种有多果生。无种为先

  • 天台四教仪·谛观

    高丽 谛观录四教颂七贤七位藏初机。通教位中一二齐。别信并圆五品位。见思初伏在凡居。果位须陀预圣流。与通三四地齐俦。并连别住圆初信。八十八使正方休。圆别信住二之七。藏通极果皆同级。同除四住证偏真。内外尘

  •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隋三藏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归命一切佛菩萨海等。如是我闻:一时,世尊闻者游行胜林中无亲搏施与园中,大比丘众共半三十比丘百。尔时,世尊前分时,上裙著已,器上络衣持,闻者大城搏为入。尔时,世尊闻者大城搏为行已,作已食。

  • 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佚名

    问曰。何名禅定 答曰。禅为乱心不起无动无念为禅定。端心止念。无生无灭。无去无来。堪然不动。名之为禅定 何名为禅观 答曰。心神澄净名之为禅。照理分明名之为观。禅观自达无有错谬。故名禅观。心神澄净不生不灭

  • 灵宝六丁秘法·佚名

    述祭醮及存思六丁、服六丁符印以占卜、隐遁法。

  • 金刚针论·佚名

    梵名Vajrasu^ci^ 。法称(梵Dharmaki^rti )造,宋代法天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基于佛教的立场,批判吠陀时代以来印度之阶级制度。除引用婆罗门教经典之文献而加以反驳外,并提倡人间平等,为一部简明之论书。本书之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