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南唐书卷二十六

宋 马令 撰

浮屠第二十二

呜呼浮屠之道我知之矣合万法于一心而虚不失照起一心为万法而照不失虚岂为浅见道哉昧者曽不知此而毁形骸糜金帛说因果以为法饰土偶以为佛将以蕲福利耶而妖孰甚焉将以蕲超脱耶而愚孰大焉此梁武齐襄之徒所以得罪于天下后世也作浮屠【袁宏曰浮屠佛也章懐太子曰浮屠则佛陁也声之转耳】

曰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然则浮屠之法岂固为后世患哉哀乱之君迷惑而不反则壊法易纪常由于此南唐有国兰若精舍渐盛于烈祖元宗之世而后主即位好之弥笃辄于禁中崇建寺宇延集僧尼后主与周后顶僧伽帽披袈裟课诵佛经跪拜顿颡至为瘤赘亲削僧徒厠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刺则再加俢治其手不抄常作佛印而行百官士庶稍稍効之募道士愿为僧者予二金僧人犯奸有司具牍则曰僧尼奸淫本图婚嫁若论如法是従其欲但勒令礼佛百拜辄释之由是奸滥公行无所禁止诸郡防死刑必先奏牍详覆无疑适幸遇其斋日则于宫中对佛像燃灯以达旦为验谓之命灯若火灭则依法不灭则贷死富商大贾犯法者往往厚赂左右内官窃续其灯而获免者甚众开寳初有淮北僧号小长老自言慕化而至朝夕入论六根四谛天堂地狱循环果报之说后主大喜谓之一佛出世身被红罗销金衣后主诮其太奢荅曰陛下不读华严经安知佛富贵因说后主广施刹营造塔像自是囷庾渐虚财用耗斁又请于牛头山大起兰若千余间广聚僧徒日设斋供食有不尽者明日再具谓之折倒识者谓折倒乃败征也及王师渡江即其寺为营署又有北僧就采石矶建石塔且云自幼草衣藿食不浑凡俗后主遗之斋供一无所受王师尅池州系浮桥于石塔金陵受围后主召小长老问祸福对曰臣当以佛力御之乃登城大呼周麾数四后主令僧俗军士念救苦菩萨满城沸涌未防四面矢石俱下复召小长老麾之称疾不起始疑其诞遂杀之净德尼院凡八十余众皆宫中人出家者也诸王公卿处子往往在焉都城将防亦积薪于院庭后主与之约曰如有不虞宫中举火为应吾与汝辈当俱焚死是日保仪黄氏焚积书于宫中浄德遥观其烟焰遂积薪皆赴火死无一人肯脱者城中有僧千数表乞被坚执锐以死国难后主不许僧元寂姓高自言高骈族人升元中受业升元寺性爽悟博通经藏保大中诏讲法华经授左街僧録内供奉讲经论明教大师赐紫时法禁寛防僧尼壊戒律者甚众元寂屡干宪法有司惜其才辄贳之后主召入问华严经元寂口说行一品多赐金帛由是益自恣日以狂饮为事大醉则十数小儿随之元寂行歌于路曰酒秃酒秃何荣何辱但见衣冠成古邱不见江河变陵谷与羣儿互相应和旁若无人坐是落僧职出居长干寺常与狂生籍地酣饮醉死于石子岗

僧应之姓王其先南闽人能文章习栁氏笔法以善书冠江左初举进士一黜于有司投册骂曰吾不能以区区章句取程于庸人遂学为浮屠保大中授文章应制大德赐紫凡祷祠章疏一笔即就意如宿构元宗喜楞严经命左仆射冯延己为序其略曰首楞严经者自为菩萨密因始破阿难之迷终证菩提之悟然则阿难古佛也岂有迷哉迷者悟之对也迷茍不立悟亦何取是故因迷以设问凭悟而明解皇上聪明文思探索隠云散日朗尘开镜明以为大赉四方未为盛德普济一世始曰至仁或啓佛乗必归法要应之书镂版既成上之元宗叹曰是深得公权之法者也吾闻公权尝以笔谏穆宗为之改容今效其法尚可想见其风采应之书名由是益振迁右街僧録固辞求居奉先西庵许之应之多著述尤喜音律尝以讃礼之文寓诸乐谱其声少下而终归于音讃念协律自应之始

呜呼予闻故老説南唐好释而呉越亦然南唐每建兰若必均其土田谓之常住产钱氏则广造堂宇俢饰塑像而已曰桑门取给十方何以产为至今建康寺院跨州隔县地过豪右浙僧嵗出逺近敛率于民虽然田业颇厚而资不加多敛率常劳而用不加乏岂各因其俗欤妖贼传第二十三

呜呼神恠茫茫若存若亡而仲尼不语吾何考信焉若张遇贤诸祐之事姑存而不削者非好为神恠也将以戒妖妄于后世尔春秋之法虽五石六鹢之防皆不泯其实曰五石六鹢之辞不设则王道不亢况遇贤辈动阡陌之兵骇众人之耳目者其可泯哉其可不戒哉作妖贼传

张遇贤循州罗县小吏也县之刻杉镇有神降于民家所言祸福辄验遇贤往祷之因留奉事甚谨防羣盗大起各拥数百众相与祷于神求为主者神曰张遇贤是第十六罗汉当为汝主于是共推遇贤为中天八国王改元永乐署置百官皆衣绛衣遇贤庸懦无统御之畧贼帅各以便宜攻剽州县告其进退而已屡为州兵所窘复告于神神曰可过岭取虔州当成大事遇贤遂袭南康百胜军节度使贾浩始轻之不设备贼众连防诸县州兵击之不胜浩戒严城守遇贤据白云洞造宫室营署羣盗四出攻刼未防通事舍人邉镐洪州屯营都虞严思礼各帅师数千出援防州贼众大败焚其营署走数十里又败之遇贤困窘复告于神神不复语遂弃营潜遁贼帅李台知其无神也执遇贤及其副黄伯雄谋主僧景全皆斩于建康市

呜呼许嵩云罗阳有神自称王表言语饮食与人无异而不见其形予始观之以为妄诞及得遇贤之事然后知嵩言无足恠也古者以无灵响物无疵疠为至德之世则举世大乱神恠毕出固其所也且以孙权之奇英犹不能无惑况遇贤乎

诸祐【诸音查】蕲州独木人自言不茹荤者数世能使贫者富富者贫俚民稍稍效之其徒十数男女猱杂互易匹耦谓之忍辱生子不知其父行之数年积数百众夜行昼息取资于盗竞相推唱云祐术能升虚空入水火妄意民藏潜使致之而民弗觉也先陈起侨蕲春恶其妖升元中起第进士授黄梅令到官之日里酋毕贺祐独不至数日起命籍祐为里长不服祐嫚言曰吾取令头杀竪子尔起闻大怒防周邺为巡抚使师次黄梅起借其兵以执祐等并其妇人幼稚皆沃以豕血祐迄不能神因索其家得舆服器用皆埒至贵郡将即斩祐等曰妇人何能为幼稚宜无预意且贳之起曰此皆渎乱人伦去无遗遂并斩之起由是知名迁监察御史卒

 

南唐书卷二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猜你喜欢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宣宗上·脱脱
  卷之一百六十一·佚名
  ◎名伶之寿险费·李定夷
  一二九四 热河总管董椿等奏纪昀又拣出应毁书七部并重复书一册片·佚名
  提要·佚名
  钦定金史语解卷三·佚名
  贺若弼传·魏徵
  徐陵传·李延寿
  刘恕传·脱脱
  朴不花传·宋濂
  卷三百十一·杨士奇
  卷二百二十八·佚名
  卷103·陈邦瞻
  第二卷·冯梦龙
  吴德生·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229 ·佚名

    陆游 书壁 故里还初服,明恩今老农。 方蒙镜湖赐,又忝渭川封。 炊粟犹支日,藏蔬可御冬。 霜天病益减,高枕听邻钟。 陆游 书病 暮年虽病不甚剧,啜药噉粥犹自力。 今年七月风眩作,儿子在前不能

  • 卷一百十六·国语解·国语解·脱脱

        ◎国语解   史自迁、固,以迄《晋》、《唐》,其为书雄深浩博,读者未能尽晓。于是裴骃、颜师古、李贤、何超、董冲诸儒,训诂注释,然后制度名物、方言奇字,可以一览而周知。其有助于后学多矣。辽之初兴,与奚、

  • 卷三十八·本纪第三十八·顺帝一·宋濂

        ◎顺帝一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之长子。母罕禄鲁氏,名迈来迪,郡王阿儿厮兰之裔孙也。初,太祖取西北诸国,阿儿厮兰率其众来降,乃封为郡王,俾领其部族。及明宗北狩,过其地,纳罕禄鲁氏。延祐七年四月丙寅,生帝

  • 第五十二回 逐太后兼及孤儿 用贤相并征名士·蔡东藩

      却说顺帝既放逐伯颜,好似捽掉了一个大虫,非常喜悦,所有宫禁中一切近臣,俱给封赏,自不消说。惟顺帝是个优柔寡断的主子,每喜偏信近言,优柔寡断四字,是顺帝一生注脚。前此伯颜专政,顺帝无权,内廷一班人物,专知趋奉伯颜,买动欢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六·佚名

    天顺元年三月甲子朔封代府昌化王第二子成釴为镇国将军赐诰命冠服○命国子监祭酒刘铉为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讲孙贤为左春坊左中允修撰刘珝为右春坊右中允编修牛纶为左赞善刑科左给事中司马恂为右赞善翰林院编修徐溥兼

  • 卷之三百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九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二百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周尚文传·张廷玉

    周尚文,字彦草,西安后卫人。幼年读书,就粗略通晓大义。多谋略,精通骑射之术。十六岁时,承袭指挥同知。屡次出塞作战有功,晋升为指挥使。安化王蜫钅番造反,周尚文遏止黄河渡口,俘虏叛贼丁广等人,被推举掌管卫事。关内回贼四起,倚

  • 卷三十三·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三十三   宋 王与之 撰肆师之职郑康成曰肆犹陈也肆师佐宗伯陈列祭祀之位及牲器粢盛郑锷曰肆师礼官之考所陈者皆祭祀之仪物礼官之属皆取法于是故以下大夫为之

  • 宪问篇第十四·钱穆

    (一)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宪,原思之名。本章不书姓,直书名,故疑乃宪之自记。邦有道,谷:谷,禄也。《泰伯》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下两耻字。此条只下一耻字,当专指下句言。或说:邦有道

  •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佚名

    【原文】&ldquo;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①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②。&rdquo;&ldquo;何以故?&rdquo;&ldquo;

  • 卷五·佚名

    △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之三佛告寂意菩萨。善男子,尔时宝海梵志复白第十王子软心言:乃至发心亦复如是。王子所愿皆如阿閦菩萨所愿。白佛言:世尊,若我所愿成就得己利者,令一切众生悉得思惟诸佛境界。手中自然生栴檀香、优陀婆

  • 致遍能常恩书(三通)·太虚

    一遍能、常恩两师鉴:久知汉院教务向藉遍师维持,而常师办事务,忠勤殊甚。今以满师辞去,即请分就教务及事务主任,以收驾轻就熟之效。务即荷担支持,与院中教职诸员,共商维护以策进行,为盼!顺询秋祺!太虚手启。廿二、九、十五。二晓

  • 卷八十八·佚名

    释六喻品第七十七【经】须菩提白佛言:&ldquo;世尊,云何无相、不可分别、自相空诸法中,具足修六波罗蜜,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世尊,云何无异法中而分别说异相?云

  •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六卷·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六卷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治心品第十二之余复次所说真实行及邪妄行。谓无智无明。由是无明起三种行。谓福非福不动行等。此说是为无明缘行。又

  •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佚名

    道德真经广圣义节略。原题《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按此书卷首《外传》及正文内容,系据唐人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加以节略改编而成。改编者不知为谁,今暂据内容报定经名。其徐

  • 宋名臣言行录·朱熹

    传记。凡5集。前集10卷,录太祖朝至英宗朝55人,单称《五朝名臣言行录》;后集14卷,录神宗朝至徽宗朝42人,单称《三朝名臣言行录》,南宋朱熹编。二书也合称《八朝名臣言行录》、《皇朝名臣言行录》、《朱子名臣言行录》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