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五

  程宗丞先生名颢字伯淳,弟侍讲先生名颐字正叔,康节先公以兄事其父太中公,二先生皆从康节游。其师曰周敦颐茂叔。宗丞为人清和,侍讲为人严峻,每康节议论,宗丞心相契,若无所问,侍讲则时有往复。故康节尝谓宗丞曰:“子非助我者。”然相知之尽,二先生则同也。横渠张先生名载字子厚,弟戬字天祺,为二程先生之表叔。子厚少豪其才,欲结客取熙河皇阝鄯之地。范文正公帅延安,闻之,馆于府第,俾修制科,与天祺皆登进士第。方同二程先生修《中庸》、《大学》之道,尤深于《礼》。熙宁初,子厚为崇文院校书,天祺与伯淳同为监察御史。时介甫行新法,伯淳自条例司官为御史,与台谏官论其不便,俱罢。上犹主伯淳,介甫亦不深怒之。除京西北路提点,伯淳力辞,乞与同列俱贬,改澶州签判。天祺尤不屈,一日至政事堂言新法不便,介甫不答,以扇障面而笑。天祺怒曰:“参政笑某,不知天下人笑参政也。”赵清献公同参大政,从旁解之,天祺曰:“公亦不可谓无罪。”清献有愧色。谪监凤翔府司竹监,举家不食笋,其清如此。未几,卒于官。子厚亦求去。熙宁十年,吴充丞相当国,复召还馆。康节已病,子厚知医,亦喜谈命,诊康节脉曰:“先生之疾无虑。”又曰:“颇信命否?”康节曰:“天命某自知之,世俗所谓命,某不知也。”子厚曰:“先生知天命矣,尚何言。”子厚入馆数月,以病归,过洛,康节已捐馆,折简慰抚伯温勤甚。见二程先生曰:“某之病必不起,尚可及长安也。”行至临潼县,沐浴更衣而寝,及旦视之,亡矣。门生衰挽车,葬凤翔之横渠,是谓横渠先生。伯淳自澶州请监洛河木竹务以便亲。除判武学,未赴,以中丞李定言罢。知开封府扶沟县,失囚,谪汝州监酒。元初,以宗正丞召,将大用。未赴,卒,葬伊川。文潞公表其墓曰:“明道先生正叔,元初用司马温公、吕申公荐,召对,初除职官,再除馆职,除崇政殿说书。岁余出判西京国子监,两除直秘阁,不拜。绍圣中,坐元党谪涪州,遇上皇即位,赦得归。久之复官,以卒。是谓伊川先生。”三先生俱从康节游,康节尤喜明道,其誉之与富韩公、司马温公、吕申公相等。故康节《四贤诗》云:“彦国之言铺陈,晦叔之言简当,君实之言优游,伯淳之言调畅。四贤洛之观望,是以在人之上。有宋熙宁之间,大为一时之状。”则康节之所以处明道者盛矣。一日,二程先生侍太中公访康节于天津之庐,康节携酒饮月陂上,欢甚,语其平生学术出处之大。明日,怅然谓门生周纯明曰:“昨从尧夫先生游,听其论议,振古之豪杰也。惜其老矣,无所用于世。”纯明日:“所言何如?”明道曰:“内圣外王之道也。”是日,康节有诗云:“草软波平风细溜,云轻日淡柳低摧。狂言不记道何事,剧饮未尝如此杯。好景只知闲信步,朋欢那觉大开怀。必期快作赏心事,却恐赏心难便来。”明道和云:“先生相与赏西街,小子亲携几杖来。行处每容参剧论,坐隅还许沥余杯。槛前流水心同乐,林外青山眼重开。时泰心闲两难得,直须乘兴数迫陪。”明道敬礼康节如此。故康节之葬,伯温独请志其墓焉。悲夫,先生长者已尽,其遗言尚存。伯温自念暮景可伤,不可使后生无闻也,因具载之。

  元符末,吕惠卿罢延安帅,陆师闵代之。有诉惠卿多以人冒功赏者,师闵以其事付有司,未竟,罢去。曾布为枢密使,素与惠卿有隙,特自太原移德孺延安,盖德孺于惠卿亦有隙也。德孺至,取其事自治,有自皇城使追夺至小使臣者,德孺由是大失边将之心。议者谓其词于前政,事已在有司,德孺乃取以自治,失矣。德孺聪明过人,而为曾布所使,惜哉!未几,德孺亦以论役法罢。如忠宣丞相则不然。公帅庆阳时,为总管种诂无故讼于朝。上遣御史按治,诂停任,公亦罢帅。至公再兼枢密副使,诂尚停任,复荐为永兴军路钤辖,又荐知隰州。公每自咎曰:“先人与种氏上世有契义,某不肖,为其子孙所讼,宁论事之曲直哉!”呜呼,可谓以德报怨者也。以德孺之贤,于是乎有愧于忠宣矣。

  田书者字承君,阳翟人,故枢密宣简公侄也。其人物雄伟,议论慷慨,俱有前辈之风。邹浩志完者,教授颍昌,与承君游相乐也。浩性懦,因得承君,故遇事辄自激励。元符间,承君监京城门。一日,报上召志完,承君为之喜。又一日,报志完赐对,承君益喜。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客问承君:“近读何书?”承君曰:“吾观《墨子》,诗有‘知君既得云梯后,应悔当年泣染丝’之句。”为邹志完发也。客言于志完,志完折简谢承君,辞甚苦,因约相见。承君曰:“斯人尚有所畏,未可绝也。”趣往见之,问志完曰:“平生与君相许者何如?今君为何官?”志完愧谢曰:“上遇群臣,未尝假以声色,独于某若相喜者。今天下事,故不胜言。意欲使上益相信而后言,贵其有益也。”承君许之。既而朋党之祸大起,时事日变更,承君谢病归阳翟田舍。一日,报废皇后孟氏,立刘氏为皇后。承君告诸子曰:“志完不言,可以绝交矣。”又一日,志完以书约承君会颍昌中途,自云得罪。承君喜甚,亟往,志完具言:“谏废立皇后时,某之言戆矣。上初不怒也,某因奏曰:‘臣即死,不复望清光矣。’下殿拜辞以去,至殿门,望上犹未兴,凝然若有所思也。明日某得罪。”志完、承君相留三日。临别,志完出涕,承君正色责曰:“使志完隐默,官京师,遇寒疾不汗,五日死矣,岂独岭海之外能死人哉!愿君无以此举自满,士所当为者,未止此也。”志完茫然自失,叹息曰:“君之赠我厚矣!”乃别去。建中靖国初,承君入为大宗丞。宰相曾布欲收置门下,不能屈;除提举常平,亦辞;请知淮阳军以去。吏民畏爱之,岁大疫,承君日自挟医,户问病者药之良勤。一日小疾不出,正书一军之人尽见承君拥骑从腾空而去。就问之,死矣。或曰为淮阳土神云。

  儒释之道虽不同,而非特立之士不足以名其家,近时伯温闻见者二人。大儒伊川先生程正叔,元初用司马温公荐,侍讲禁中。时哲宗幼冲,先生以师道自居。后出判西京国子监,两加直秘阁,皆辞之。党祸起,谪涪州。先生注《周易》,与门弟子讲学,不以为忧;遇赦得归,不以为喜。长老道楷者,崇宁中以朝廷命住京师法云寺。上一日赐紫方袍及禅师号,楷曰:“非吾法也。”却不受。中使谮于上,以为道楷掷敕于地。上怒,下大理寺杖之。理官知楷为有道者,欲出之,问曰:“师年七十乎?”曰:“六十九矣。”“有疾乎?”楷正色曰:“某平生无病。上赐杖,官不可辄轻之。”遂受杖,无一言。自此隐沂州芙蓉溪,从之者益盛。朝廷数有旨,复命为僧,不从。呜呼,二人者虽学不同,皆特立之士也。为僧为释而不以道者,闻其风可以少愧矣!

  程伯淳先生尝曰:“熙宁初,正介甫行新法,并用君子小人。君子正直不合,介甫以为俗学不通世务,斥去;小人苟容谄佞,介甫以为有材能知变通,用之。君子如司马君实,不拜同知枢密院以去,范尧夫辞同修《起居注》得罪,张天祺自监察御史面折介甫被谪。介甫性狠愎,众人以为不可,则执之愈坚。君子既去,所用皆小人,争为刻薄,故害天下益深。使众君子未用与之敌,俟其势久自缓,委曲平章,尚有听从之理,但小人无隙以乘,其为害不至此之甚也。”天下以先生为知言。

  陈字莹中,闽人。有学问,年十八登进士甲科。绍圣初用章荐为太学博士。先是之妻尝劝无修怨,作相,专务报复,首起朋党之祸。妻死,悼念不堪。莹中见容甚哀,谓曰:“公与其无益悲伤,曷若念夫人平生之言?”盖讥之报怨也。以为忤,不复用。曾布为相,荐莹中为谏官,为都司。蔡卞据王安石《日录》改修《神宗实录》,曾布亦主熙宁、元丰之政。莹中上布书,渭卞尊私史以压宗庙,及论时政之不当。时布又以为忤,出之。莹中为谏官时,为上皇极言蔡京、蔡卞不可用,用之决乱天下。蔡京深恨之,屡窜责。例用赦放归,犹隶通州。一日,莹中之子走京师,言蔡京事。诏狱下,明州捕莹中甚急,士民哭送之,莹中不为动。既入狱,见其子被系,笑曰:“不肖子烦吾一行。”蔡京用酷吏李孝寿治其事,孝寿坐厅事帘中,列五木于庭,引莹中问之。莹中从容曰:“蔡京之罪,某实知之,不肖子不知也。”多求纸自书。孝寿惧,以莹中为不知情,即日放归,再隶通州。其子配海上。莹中撰《尊尧集》,以辩王安石妄作《日录》以诋祖宗、诋神宗者,今行于世。靖康初,不及大用以死,特赠谏议大夫。莹中晚喜康节先生之学,尝从伯温求遗书曰:“:吾于康节之学,若有得也。”

  伯温绍圣初监永兴军钱监,吕晋伯龙图居里第,数见之,深蒙器爱。伯温罢官,贫不能归,用茶司荐为属官。一日,见吕公,公曰:“君亦为止官何耶?选人作诸司属官,使臣为走马承受,则一生为此官何耶?官矣。”伯温对以故,公口:“为亲为贫则可以。”公丞相汲公之兄,性刚直,谨礼法。为从官,归乡见县令必致桑梓之恭,待部吏如子弟,多面折其短,而乐于成人。虽丞相亦未尝少假颜色也。一日至府第坐堂上,丞相夫人拜庭下,命二婢子掖之。公怒曰:“人以为丞相夫人,吾但知吕二郎新妇耳。不疾病,辄用人扶何也?”丞相为之愧谢乃已。每劝丞相辞位以避满盈之祸。绍圣中,丞相南迁,公帅平凉,议边事不合;移帅秦,又与钟传议不合,亦忤章,降待制,知同州。致仕,复龙图阁直学士。呜呼吕公,今之古人也。伯温尚及见之,记其平生之言如此。

  本朝古文,柳开仲途、穆修伯长首为之唱,尹洙师鲁兄弟继其后。欧阳文忠公早工偶俪之文,故试于国学、南省,皆为天下第一;既擢甲科,官河南,始得师鲁,乃出韩退之文学之,公之自叙云尔。盖公与师鲁于文虽不同,公为古文则居师鲁后也。如《五代史》,公尝与师鲁约分撰,故公谪夷陵日,贻师鲁书曰:开正以来始似无事,始旧更前岁所作《十国志》,盖是进本,务要卷多,今若便为正史,尽合删削,存其大者。细小之事虽有可纪,非干大体,自可存之小说,不足以累正史。数日,检旧本,因尽删去矣,十亦去其三四。师鲁所撰,在京师时不曾细看,路中细读乃大好。师鲁素以史笔自负,果然,《河东》一传大妙。修本所取法于此传,亦有繁简未中者,愿师鲁删之,则尽善也。正史更不分五史,通为纪传。今欲将梁纪并汉、周,修且试撰,以唐、晋师鲁为之,如前岁之议。其他列传,约略且将逐代功臣随纪各自撰传。待续次尽,将五代列传姓名写出,分为二,分手作传,不知如此于师鲁如何?吾辈弃于时,聊欲因此粗伸其志,少希后世之名。如修者幸与师鲁相依,若成此书,亦是荣事。今特告朱公,遣此介奉咨,希一报如何,便各下手,只候任进归,便令赉国志草本去次云云。其后师鲁死,无子。今欧阳公《五代史》颁之学官,盛行于世,内果有师鲁之文乎?抑欧阳公尽为之也?欧阳公志师鲁墓,论其文曰“简而有法”,公曰:“在孔子《六经》中,唯《春秋》可当。”则欧阳于师鲁不薄矣。崇宁间,改修《神宗正史》,《欧阳公伟》乃云:“同时有尹洙者,亦为古文。然洙之才不足以望修”云。盖史官皆晚学小生,不知前辈文字渊源自有次第也。

猜你喜欢
  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六·赵尔巽
  第七十七回 平叛逆因骄致祸 好盘游拒谏饰非·蔡东藩
  ●东征集卷一·蓝鼎元
  卷第二百八十·胡三省
  竹书统笺卷十一·徐文靖
  卷之七百二十八·佚名
  ◎东岳大帝之后·李定夷
  道童传·宋濂
  夏原吉传·张廷玉
  卷二百八·杨士奇
  卷一百七十七·杨士奇
  卷三十八 职官十·龙文彬
  西夏记序·戴锡章
  卷三十三·佚名
  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七言巻四十八·洪迈

      七言  游嘉州后溪        薛能  山屐经过满迳踪隔溪遥见夕阳舂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自讽  千题万咏过三旬忘食贪魔作瘦人行处便吟君莫笑就中诗病不任春  监郡犍为将归使府登楼寓题 

  • 卷四·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増补中州集卷四宋耆旧宇文太学虚中【五十首】虚中字叔通成都人宋黄门侍郎以奉使见留仕为翰林学士承防皇统初上京诸虏俘谋奉叔通为帅夺兵仗南奔事觉系诏狱诸贵先彼叔通嘲笑积不平必欲杀之乃鍜链

  • 车眺·徐志摩

    一我不能不赞美 这向晚的五月天; 怀抱着云和树 那些玲珑的水田。二白云穿掠着晴空, 像仙岛上的白燕! 晚霞正照着它们, 白羽镶上了金边。三背着轻快的晚凉, 牛,放了工,呆着做梦; 孩童们在一边蹲; 想上牛背,美,逞英雄!四在绵密的树

  • 卷八十四·志第三十七·脱脱

           《宋史》 元·脱脱等

  • 卷之一百二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三三 军机大臣奏《资政要览》后序诸臣衔名开单进呈请旨等事片(附单)·佚名

    一○三三 军机大臣奏《资政要览》后序诸臣衔名开单进呈请旨等事片(附单)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初九日蒙发下《内则衍义》一书,臣等寄京查懋勤殿、武英殿、御书房,存有《内则衍义》刻本,内并无编纂臣工衔名。又恭查《实录》,亦无

  • 长安·周绍良

    №长安001【盖】李君墓志【志文】唐故上柱国李君墓志铭并序君讳顶,字柱仁,邢州龙岗人也。本赵郡国官,南徙原夫。淼淼濑乡,得姓不言之树;岩岩常岫,开封有道之辰。雄略莫从,竟动楚王之购;英规尚在,终延汉帝之思。祖

  • 卷二十一【起宣公元年尽四年】·杜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十一【起宣公元年尽四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頴逹疏宣公【音义】【陆曰宣公名倭一名接又作委文公子母敬嬴谥法善问周逹曰宣】【疏】【正义曰鲁世家云宣公名

  • 大学直指(依古本)·智旭

    古吴澫益道人智旭述阳复子江谦补注大者。当体得名。常徧为义。即指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心外更无一物可得。无可对待。故名当体。此心前际无始。后际无终。生而无生。死而不死。故名为常。此心包容一切家国天下。无所不

  • 卷八·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八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王制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集说郑氏曰谓其为介若特行而并会也居犹当也此据大国而言大国之士为上次国之士为中小国之士为下士之数国皆二十七人各三分之上

  • 第十三章 荣辱·林语堂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7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 (8 ),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语译]世人重视外来的宠

  • 在仰光与宇顶宇爱貌宇峇汉谈话·太虚

    ──十二月十六日──宇等:法师到缅甸感想如何?  师:见到缅甸都信佛法,真是一个佛教国家,寺塔又很庄严,所以非常的欢喜!宇等:缅甸人相信佛都很真诚,各个乡镇都有佛塔,华侨造的佛塔也很多。师:由缅京来仰光,沿途处处见到佛塔;中缅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六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六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使揵度不善品第一之二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问曰。此三漏体性是何。答曰。有百八种。欲漏有四十一种。欲爱有五种。恚有五种。

  • 缁门警训卷第十·如卺

    赞佛传法偈稽首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三祇修炼万行功圆。纤瑕去而法性凝清。片善具而报化微妙。尔后上生兜率下降王宫。三十岁居道树成佛。四十九年住世教化。说法三百五十度。宣演八万四千门。王臣外护于四海九州。

  • 卷第三十·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杂诵跋渠法之八复次佛住王舍城尔时尊者毕陵伽婆蹉。在聚落中住。日日渡恒水乞食。到恒水上作是言。首陀罗住。我欲过。水即住。过已作如是言。首陀罗汝去。如是水

  • 卷第二十七·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二十七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青原下第九世 潭州延寿惠轮禅师法嗣 庐山归宗道诠禅师(凡二) 僧问。承闻和尚。亲见延寿来。是否。师云。山前麦熟也未。 僧问。九峰山中。还有佛法也无。师云

  • 千金翼方·孙思邈

    中医学方书著作,《千金要方》的续编。唐朝孙思邈撰。约成书于682年。孙思邈在著《千金要方》之后30年,又感此书之不足,取 “輗軏相济”、“羽翼交飞”之意,命名所续撰为《千金翼方》。现中国珍藏有明万历乙已 (1605)

  • 纲目订误·陈景云

    四卷。清陈景云撰。朱熹《通鉴纲目》成后,为其注释、补遗、订误者有宋尹起莘、周密,明张自勋及清芮长恤等。然诸家之说,或不甚确切,或有漏略。景云之书采摭诸家所未及,悉引据前史原文,互相考证,对《通鉴纲目》之疏漏舛误,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