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似顺论第五 有度

有度

原文:

三曰:贤主有度而听,故不过。有度而以听,则不可欺矣,不可惶矣,不可恐矣,不可喜矣。以凡人之知,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则人之易欺矣,可惶矣,可恐矣,可喜矣,知之不审也。客有问季子曰:“奚以知舜之能也?”季子曰:“尧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己之符,是以知其能也。”“若虽知之,奚道知其不为私?”季子曰:“诸能治天下者,固必通乎性命之情者,当无私矣。”夏不衣裘,非爱裘也,暖有馀也。冬不用{翣}。非爱{翣}也,清有馀也。圣人之不为私也,非爱费也,节乎己也。节己,虽贪污之心犹若止,又况乎圣人?许由非强也,有所乎通也。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於天下,然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能行,又况乎所教?是何也?仁义之术外也。夫以外胜内,匹夫徒步不能行,又况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先王不能尽知,执一而万物治。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惑之也。故曰:通意之悖,解心之缪,去德之累,通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悖意者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缪心者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者也。智能去就取舍,六者塞道者也。此四六者不荡乎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清明,清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译文:

贤明的君主坚持一定的准则听取议论,所以不犯错误。坚持一定的准则并依据它来听取议论,就不可以欺骗了,不可以疑惧了,不可以恐吓了,不可以取悦了。普通人的智慧,对于自己已经了解的不胡 涂,对于自己还不了解的却是胡 涂的。如果凭着这种智慧听取议论,就容易被别人欺骗了,就可以疑惧了,可以恐吓了,可以取悦了。这是了解得不清楚造成的。

有个客人问季子说:“根据什么知道舜有才能?”季子说:“尧本来已经治理好天下了,舜谈论治理天下符合尧的想法,因此知道他有才能。”客人问:“你虽然知道他有才能,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不会谋求私利呢?”季子说;“那些能治理天下的人,一定是通晓生命本性的人,应该是没有私心的了。”夏天不穿皮裘,并不是爱惜皮裘,而是因为温 暖有余。冬天不用扇子,并不是爱惜扇子,而是因为寒凉有余。圣人不谋求私利,并不是爱惜财货,而是因为要节制自己。如能节制自己,贪心浊欲尚且能够抑止,又何况圣人呢?

许由辞让天下并不是勉强做出来的,而是因为对生命本性有所通晓。有所通晓,就会屏弃不义不洁之利了。孔丘墨翟的弟子门徒布满天下,他们都用仁义之道教导天下的人,但是他们的主张在哪个地方也得不到推行。教导他们的孔丘墨翟尚且不能使自己的主张得到推行,又何况这些被教导的弟子?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仁义之道是外在的。用外在的仁义克服内在的私心,平民百姓尚且做不到,又何况君主!只要通晓生命本性,仁义之道自然就能得以推行了。

先王不能无所不知,他们坚守根本之道,就把天下万物治理好了。使人不能执守根本之道的原因,是外物的扰动。所以说,要弄通思想上的惑乱,解开心志上的纠结,去掉德行上的拖累,打通大道上的阻塞。高贵、富有、显荣,威严、声名、财利,这六种东西是惑乱思想的。容貌、举止、神情、辞理、意气,情意,这六种东西是缠绕心志的。嫌恶、爱恋、欣喜、愤怒、悲伤、欢乐,这六种东西是拖累德行的。智慧、才能、背离、趋就、择取、含弃,这六种东西是阻塞大道的。这四类东西不在心中扰动,思想就纯正了。纯正就会平静,平静就会清净明彻,清净明彻就会虚无,做到虚无就会无所不为了。

猜你喜欢
  燕义·戴圣
  卷二十七(成十一年,尽十五年)·孔颖达
  卷三 建本·刘向
  ●尊孟续辨原序·余允文
  大学辨业卷四·李塨
  卷二十二·朱熹
  孟子精义卷一·朱熹
  弘一法师经历概要·李叔同
  卷一百七十三·秦蕙田
  原道上·章太炎
  《尸子·发蒙》白话译文·尸佼
  中国佛学会会名说明·太虚
  佛教中医慈济院缘起·太虚
  社 会 观·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六·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出 释疑·李渔

    〖忆莺儿〗(外冠带,引众行,唱上)兵燹稀,甘雨肥,未及瓜期诏已催,带便还乡昼锦衣。新花拂旗,新沙筑堤,宦囊不重肩夫喜。鹤相随,破琴犹在,依旧载将归。下官詹烈侯,复任西川,未及一载,蒙圣上俯鉴微劳,加升大司马之职,钦召回京,带便从故乡一

  •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闻一多

    忽然一切的静物都讲话了, 忽然间书桌上怨声腾沸: 墨盒呻吟道“我渴得要死!” 字典喊雨水渍湿了他的背;信笺忙叫道弯痛了他的腰; 钢笔说烟灰闭塞了他的嘴; 毛笔讲火柴烧秃了他的须, 铅笔抱怨牙刷压了他的腿;香炉咕喽着“这些

  • 卷四十三·志第二十四·舆服上·脱脱

        ◎舆服上   ○天子车辂 皇后妃嫔车辇 皇太子车制 王公以下车制及鞍勒饰   古者军舆之制,各有名物表识,以祀以封,以田以戎,所以别上下、明等威也。历代相承,互有损益,或因时创始,或袭旧致文,奇巧日滋,浮靡益

  • 元明事类钞卷十二·姚之骃

    仕进门荐举有多岐 元史当时仕进有多岐铨衡无定制出身学校者有国子监学古字学回回国学医学隂阳学其策名于荐举者有遗逸有茂异有求言有进书有童子童子举 元选举志童子或能默诵经文书冩大字或能缀缉词章讲说经史并令

  • 大事记续编卷二十二·王祎

    【汉安乐思公建兴十二年 魏烈祖明皇帝青龙二年吴大皇帝嘉禾三年】春二月诸葛亮出斜谷约吴大举伐魏【以通鉴修】三月庚寅山阳公薨于魏【以魏纪修】夏四月诸葛亮屯渭南魏司马懿拒之亮分兵屯田【以蜀传通鉴修】觧题曰按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五·佚名

    正统六年十一月甲午朔 上御奉天殿颁诏大赦天下诏曰朕以菲德祗膺 天命嗣 祖宗大统主宰天下夙夜思念开创惟艰继承匪易诚以疆宇之广亿兆之众一人失所过实自子肆临御以来志存安利寝食弗忘比者敬循 祖宗之旧建奉天华盖谨身

  • 卷七之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楚<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

  • 三八、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考·钱穆

    《史记 孔子弟子列传》:&ldquo;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rdquo;洪迈《容斋续笔》云:&ldquo;按《史记》,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孔子卒时,子夏年二十八矣。魏始为侯,去孔子卒时七十五年。文侯为大夫二十二年而为侯

  • 第四节 官私振贷·吕思勉

    公家振恤,时愈晚则愈微,而出举兴生之事,顾日盛焉。《隋书·食货志》:开皇八年五月,高颎奏:诸州无课调处,及课州管户数少者,官人禄食,乘前已来,恒出随近之州。但判官本为牧人,役力理出所部。请于所管户内,计户征税。帝从之。先是京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二 洪武十年五月戊寅朔,上谓侍臣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一主于至公,故有功者虽所憎,必赏,有罪者虽所爱,必罚,赏以当功。上不为德,罚以当罪,下不敢怨,不以小嫌而妨大政,不以私意

  • 王导·苏辙

    西晋之士,借通达以济淫欲,风俗既败,夷狄乘之,遂丧中国。相随渡江,而此风不改,贤者知厌之矣,而不胜其众,俗乱于下,政弊于上,而莫能正也。东晋之不竞,由此故耳。是时王导为相,达于为国之体,性本宽厚容众,众人安之。然生于衍、澄之间,不

  • 卷五十九·李光地

    <经部,春秋类,日讲春秋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五十九定公九年春王正月【附录左传】九年春宋公使乐大心盟于晋且逆乐祁之尸辞僞有疾乃使向巢如晋盟【巢向戌曾孙】且逆子梁之尸【子梁乐祁】子明谓桐门右师出【

  • 天衣怀禅师·惠洪

    禅师名义怀。生陈氏。温州乐清人也。世以渔为业。母梦星殒于屋除。而光照户。已而娠。及生尤多吉祥。儿稚坐父船尾。渔得鱼付怀。怀不忍串之。私投江中。父怒笞诟。甘甜之。不以介意。长游京师。依景德寺。天圣中试经

  • 卷第三十六·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三十六目录大鉴下第二十世荐福道生禅师法嗣一人&middot;径山道冲禅师(见录)净慈闻禅师法嗣三人&middot;径山妙高禅师(见录)&middot;天童止泓鉴禅师&middot;何山铁镜明禅师(已上二人无录)育王观禅师法嗣一

  • 卷第六·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目录卷第六卷三十一  云门宗南岳下第六世 雪峰存禅师法嗣  云门文偃禅师南岳下第七世 云门偃禅师法嗣  白云子祥禅师 德山缘密禅师  新开颢鉴禅师 双泉师宽禅师  香林澄远禅师 洞山守初禅师 

  • 局外人·加缪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中篇小说,1942年出版,为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默尔索是阿尔及尔一家法国航运公司的小职员,贫穷而孤独。一天,他接到“老人收容所”的一份电报,通知他母亲病故,第二天下葬

  • 大书长语·费瀛

    书论。此书卷一为正心、识字、师授、心悟、通变、结构、真态、神气、乘兴、贵熟等十则,凡二十一则。他认为“草书千字不敌楷书十字,楷书千字不敌大书一字,愈大愈难”,故主张为大书者当先端正认识。一则“学书自做人始,做人

  • 圣济总录·佚名

    中医方书类著作。全书200卷。载方两万余首。宋徽宗赵佶组织医官撰写而成。约成书于宋徽宗在位的末期。宋徽宗赵佶曾留意医学,于1118年(重和元年)撰有《圣济经》10卷,其后,又召集全国名医,收集民间经验良方,选辑“内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