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汲冢紀年》佚於兩宋之際。《今本》兩巻,乃後人搜羅,復雜採《史記》、《路史》、《通鑑外紀》諸書成之,非汲冢原書。然以世無別本,故三百年來,學人治之甚勤,而臨海洪氏頤煊、棲霞郝氏懿行、閩縣林氏春溥三校本尤爲雅馴。最後嘉定朱氏右曾復專輯古書所引《紀年》,爲《汲冢紀年存眞》二巻,顧其書傳世頗希,王國維曾在上虞羅氏大雲書庫假讀之,獨犁然有當於心。
丁巳二月,作《殷先公先王考》畢,思治此書,乃取《今本紀年》一一條其出處,注於書眉。既又假得朱氏輯本,病其尚未詳備,又所出諸書異同亦未盡列,至其去取亦不能無得失。乃取朱書爲本,而以自己所校注者補正之,凡增刪改正若干事。至於讀此書有所考證,當別爲札記,將繼是而寫定焉。
昔元和惠定宇徴君作《古文尚書考》,始取僞古文《尚書》之事實文句,一一疎其所出,而梅書之僞益明。仁和孫頤谷侍御復用其法,作《家語疎證》,吾鄕陳仲魚孝廉敘之曰:「是猶捕盜者之獲得眞贓。」誠哉是言也。
余治《竹書紀年》,既成《古本輯校》一巻,復怪今本《紀年》爲後人搜輯,其跡甚著,乃近三百年學者疑之者固多,信之者亦且過半。乃復用惠孫二家法,一一求其所出,始知今本所載殆無一不襲他書。其不見他書者,不過百分之一,又率空洞無事實,所增加者年月而已。且其所出,本非一源,古今雜陳,矛盾斯起。既有違異,乃生調停,糾紛之因,皆可剖析。夫事實既具他書,則此書爲無用;年月又多杜撰,則其説爲無徴。無用無徴,則廢此書可,又此《疎證》亦不作可也。然余懼後世復有陳逢衡輩爲是紛紛也,故寫而刊之,俾與《古本輯校》並行焉。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一·志第四十九·兵四·宋濂 卷四十一 前秦录九·崔鸿 修纂凡例·佚名 帝王经世图谱卷七·唐仲友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卷之五百七·佚名 涌幢说·朱国祯 第四七二单光绪十五年五月十九日一二二四一--三·佚名 古史原叙·苏辙 第十八卷 明贡生 (三)·缪荃孙 八八九 谕内阁卓天柱因两目青盲着从宽改为应斩监候秋后处决·佚名 卷三十四·高士奇 张邵传·沈约 卷第六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