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邵传

张邵字茂宗,是会稽太守张裕的弟弟。最初张邵当晋朝琅王牙内史王诞的龙骧府功曹。桓玄把王诞转任到广州,亲朋故友都离开了他,只有张邵紧紧追随,流着眼泪送别。当时又是战乱又是饥荒,张邵又给王诞的妻子送粮送衣。

桓玄篡位称帝,张邵的父亲张敞以前当尚书,因为回答桓玄提问有点错误,被降为廷尉卿。到武帝讨伐桓玄,张邵劝张敞向刘裕表示忠心。武帝非常高兴,叫人在张家门边写上命令:“有犯张廷尉的,以军法处置。”后又用张敞为吴郡太守。王谧当扬州刺史,选张邵当主簿。刘毅的官职仅次于刘裕,又爱结交人才,喜好名士,当世名流无不到门下拜访,只有张邵不去。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答道:“我们的主公刘裕是改造国家的伟人,何必多问呢?”刘穆之把这事告诉刘裕,高祖更加信任他,转他为太尉参军,兼任长流贼曹。卢循袭击京城,高祖叫张邵守卫南城,当时百姓到河边观望敌人的态势,武帝很奇怪,便问张邵,张邵说:“如果殿下没有从南燕回来,百姓怎么敢观望,今天他们再也不会害怕敌人了。”不久张邵补任州主簿。

张邵一心扑在工作上,精力过人,到武帝杀刘藩时,张邵当时在西州值夜班,当晚他便通告手下官员说;“大军要大规模讨伐,你们各位应该修理好船舶和仓库,到明日清晨办好。”第二天天亮,武帝叫来各省的主簿参军,一下便都到了,很是惊异,问他们为什么来得这么快,那些人回答说:“这是昨夜张主簿叫我们准备好的。”武帝说:“张邵可以说和我同忧共患。”义熙九年(413),刘裕的世子开始建立征虏府,补任张邵为录事参军,转任中军将军,又迁任谘议参军,兼领记室的职务。

十二年(416),武帝北伐,张邵请见武帝说:“人生是很危险而脆弱的,所以应该想远一点,刘穆之如果发生意外,谁能代替他?主公功业到如此地步,如果刘穆之死了的话,事情将会怎么样呢?”武帝说:“这自然要刘穆之和你来处理了。”青州刺史檀祗镇守广陵,当时滁县中有一些亡命之徒汇集,檀祗率兵袭击,刘穆之恐怕因此惹出麻烦,准备派出军队。张邵说:“檀韶占据中游,檀道济为北伐先锋,如果怀疑心暴露出来,恐怕会招致意外,应该先派人慰劳檀祗,观察檀祗的真意。”不久檀祗果然没有妄动。刘穆之去世时,朝中人心浮动,朝臣们都想下诏用司马徐羡之代替刘穆之。张邵说:“朝廷和大府中的事,都请教徐羡之,其余应该向北(刘裕在北)请示然后再定夺。”武帝很赞赏他临事不乱,得大臣体统的风度。十四年(418),武帝想用世子镇守荆州,张邵进谏说:“世子是非同一般的,全国人都看着他,所以不应该处在外藩,我这里要以我的老命请求不要作这个任命。”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文帝当中郎将、荆州刺史时,用张邵当司马,兼任南郡相,府中大小事都由张邵决定。武帝称帝,张邵因是开国大功臣,被封为临沮伯。又分出荆州一部分,设立湘州,以张邵为刺史。并将设立军府,张邵认为长沙是内地,不是用兵的地方,设立军府会妨碍政事,不利朝廷。武帝听从他的意见。谢晦造反,派人送信给张邵,张邵没有拆信,直接派人上交武帝。

元嘉五年(428),张邵转任征虏将军,兼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官都督。当初王华和张邵有点间隙,到王华成了朝廷显要人物时,张邵的亲戚朋友为他担心。张邵说:“王子陵(王华字)公正宽容,必然不会因私仇妨碍正经事。”这次雍州刺史的任命,实际正是王华提议的。张邵到襄陽后,建立长长的围岸,修理堤坝塘堰,增加垦田几千顷,本郡百姓因此而变得富足。丹江、淅川二江蛮人多次侵略,张邵诱引蛮人首领,趁大会时杀了他们,并且袭击蛮人部落。张邵既然欺骗了蛮人部落,蛮人到处造反,水陆两路都被截断。他的儿子张敷到襄陽看他,准备回京,蛮子们想乘机抓住张敷。恰遇蠕蠕国派使者朝贡,蛮人以为是张敷,于是抓住了使者,张邵因此事被降为扬烈将军。

江夏王刘义恭镇守江陵,以张邵为抚军长史、持节、南蛮校尉。因为张邵在雍州贪污聚敛,赃款共二百四十万,张邵被抓到廷尉,免除一切官职,削去封爵和食邑。后来又当吴郡太守,在任上去世,死后被恢复封爵,并被谥为简伯。张邵临终之际,遗嘱叫用菜果祭祀他,用苇席为灵车。他的儿子们按他的要求做了。他的三个儿子张敷、张演、张敬都是当时名人。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二十六·徐梦莘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一·杨仲良
  大事记续编卷四十五·王祎
  卷二十六·朱熹
  卷之三百二十九·佚名
  ◎试院现形·李定夷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纪昀
  卷四十九·高士奇
  卷五十四·班固
  杨云翼传·脱脱
  燕铁木儿传·宋濂
  弇山堂别集卷二十四·王世贞
  三·钱穆
  卷一百二十·雍正
  丁玲女士被捕·沈从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十九·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九十九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二十六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弱冠齐高帝引爲诸王侍读永明十年上表辞禄止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即位屡加礼聘不出卒谥曰贞白先生】 告游篇 性灵昔既

  • 卷三百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渔溪诗藁泉亭步入侵云岭亭高路恰平池边幽树占水底细沙明无友诗难咏逢僧话转清此中真胜地林寂鸟无声夏昼轻揺羽扇着轻纱闲汲清泉自煮茶縁是夏来无甚雨小

  • 松陵集跋·陆龟蒙

    古松陵即今之吴江予同年济寕刘君济民来为邑令谓是集为其邑故物而人未之见授儒士卢雍挍勘捐俸刻之予观唐诗人多尚次韵至元白而益盛其萃而成编则有汉上题襟断金及是三集按皮氏自序谓一岁之中诗凡六百五十八首其富如此则

  • 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七·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七六言诗一刘基题山水小?二首鄂渚轻舟未发潇湘倦客多愁可恨一江春水无情日夜东流碧草桃源路断紫芝商岭云深高树月明啼鴂一声一度伤心题画竹叶间重露犹滴林表寒烟未开想今沅湘江上月明环

  •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范晔

    刘平 王望 王扶 赵孝 淳于恭 江革 刘般 子恺 周磐 赵咨孔子曰:「夫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养,死无以葬。」子曰:「啜菽饮水,孝也。」夫钟鼓非乐云之本,而器不可去;三牲

  • 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六·隐逸·宋濂

        ◎隐逸   古之君子,负经世之术,度时不可为,故高蹈以全其志。使得其时,未尝不欲仕,仕而行所学,及物之功岂少哉。后世之士,其所蕴蓄或未至,而好以迹为高,当邦有道之时,且遁世离群,谓之隐士。世主亦苟取其名而强起

  • 越绝卷第五·袁康

      越绝请籴内传第六   昔者,越王句践与吴王夫差战,大败,保栖于会稽山上,乃使大夫种求行成于吴。吴许之。越王去会稽,入官于吴。三年,吴王归之。大夫种始谋曰:“昔者吴夫差不顾义而媿吾王。种观夫吴甚富而财有余,其刑繁法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八十一·乾隆

      宋  徽宗皇帝  【己亥】宣和元年春正月诏更寺院为宫观  林灵素欲尽废释氏以逞前憾请于帝改佛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寻诏德士并许入道学依道士之法【

  • 大事记续编卷六十五·王祎

    唐文宗皇帝太和元年春二月乙巳改元【以新旧纪修】三月壬戌王守澄爲右神防中尉【以旧纪修】夏五月戊辰罢宰臣奏事监搜【新纪】丙子以李同捷爲兖海节度使【以旧纪年表修】六月癸巳淮南节度使王播爲左仆射同平章事兼盐

  • 一二七四 谕内阁着吏部查明朱钤等四员因何未到热河看书分别从重议处·佚名

    一二七四 谕内阁着吏部查明朱钤等四员因何未到热河看书分别从重议处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内阁奉上谕:据纪昀参奏罚往热河看书人员,内朱钤、吕云栋、陈木、石鸿翥四员,至今将满一月,尚俱

  • 五三二 寄谕署两江总督萨载等殷宝山情罪重大着卽严行解京审讯·佚名

    五三二 寄谕署两江总督萨载等殷宝山情罪重大着卽严行解京审讯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大学士于<敏中>字寄署两江总督萨<载>、江苏巡抚杨<魁>,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奉上谕:昨据刘墉奏,于殷宝山家内搜出诗文二本,内有

  • 读史记十表卷十·汪越

    南阳 汪越 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黄履翁曰将相名臣表以六事为主所以观君臣之职分】 读史记十表卷十读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此表年经而人纬冠年于上以元起数者高祖孝惠高后孝文孝景孝武即位之年也列年于中以

  • 冯保传·张廷玉

    冯保,深州人。嘉靖年间任司礼监秉笔太监,隆庆元年(1567)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事务。当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空缺,冯保依资历该由他担任,但他正不被穆宗看中。大学士高拱推荐御用监的陈洪来取代他,冯保由此而忌恨高拱。到陈洪被罢

  • 燕文公时·佚名

    【提要】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苏秦、张仪等谋略家、雄辩家在战国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非常的有分量。凭着他们的三言两语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收复十座城池。 【原文】 燕文公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文

  • 卷一百六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二工部十六屯田清吏司诸司职掌郎中员外郎主事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屯种国初以军食爲重自内地及边境荒闲田土各卫所拨军开垦岁收子粒爲官军俸粮以省馈饷其耕种器具皆给於官而耕牛亦皆有数今备

  • 冰揭罗天童子经·佚名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若有行者持此明者。或能乞食或专吃乳粥或能自食。当于像前持诵满三十万遍。然后作火法。取玉柔作一千八片。一诵一掷火中烧。每日三时满四日。证云云所求皆遂。 

  • 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佚名

    又名《天地本起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唐释法琳《辨正论》已引述此经。一卷。底本出处:《万历续道藏》。参校本:《云笈七签》卷十。内容为宇宙生成论和修道论。以《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理论依据,论

  • 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于太平兴国五年(980)之后。又作如意摩尼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叙述佛陀对阿难宣说袪除雷电恐怖灾难之法,谓东西南北四方各有雷神,名为阿伽、设帝噜、哆钵啰、扫那摩你;若人知其住处之方位,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