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幢说
犹之乎寓也。而性好动。动则东西南北无不之矣。动而迂僻。无所谐。顾好寂。寂则烟霞泉石无不守矣。寂而冥心未透。县解实难。计必有所寄。寄则形影神情无不适矣。抚孤松而结庐。寻云水而泛宅。皆所寄焉。以适其适。是未易言也。惟鸟有巢。山居者亦曰巢。巢斯足矣。何言乎幢。幢与巢。不相蒙也。而偶然象之。因以为号。此非佛氏之说而朱氏之说也。盖求其所谓结与泛者皆不可得。则姑以意起焉。拆木为亭。亭有角。角之面六。面之窗四。锐之若削。覆之若束。垫之若盘。纳凉则随风。映目则测景。收胜则依山。依水。依竹树。各因其便。可卷。可舒。可高。可下。择便而张。出没隐见。如地斯涌。俄然无迹。或曰???亭。或曰云峯。或曰海市楼台。惟所命之。而有人焉。匡坐其中。不自量力。整齐一切。并取残牍。缀而补焉。非经史。非禅玄,亦非谐稗。用炙我口。以为异珍也。而卑田所不食。以为残渖也。而郇厨所未罗。盖亦古者游戏之意焉。而品斯下矣。夫废退者以逃虚为上。忘机次之。晦迹又次之。斯之未能。为怨尤。为夸诞。大方所笑。故寓之乎幢。幢不可着也。则曰涌。涌不可幻也。实之以品。品有大。非吾事也。又有奇。非吾办也。合奇与大。前人为之。非吾敢也。姑舍是。蝉鸣于高秋。菌发于积腐。然乎自然。成其为涌而已矣。
己未年八月题于黄洋墩之品水斋。
附录一 明史本传
朱国祯。字文宁。乌程人。万历十七年(公元一五八九)进士。累官祭酒。谢病归。久不出。天启元年(公元一六二一)擢礼部右侍郎。未上。三年正月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顾秉谦、朱延禧、魏广微并命。阁中已有叶向高、韩爌、何宗彦、朱国祚、史继偕。又骤增四人。直房几不容坐。六月。国祯还朝。秉谦、延禧、以列名在后。谦居其次。改文渊阁大学士。累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魏忠贤窃国柄。国祯佐向高。多所调护。四年夏。杨涟劾忠贤。廷臣多劝向高出疏。至有诟者。向高愠甚。国祯请容之。及向高密奏忤忠贤。决计去。谓国祯曰。我去。蒲州更非其敌。公亦当早归。蒲州谓爌也。向高罢。爌为首辅。爌罢。国祯为首辅。广微与忠贤表里为奸。视国祯蔑如。其冬为逆党李藩所劾。三疏引疾。忠贤谓其党曰。此老亦邪人。但不作恶。可令善去。乃加少傅。赐银币。荫子中书舍人。遣行人送归。月廪、舆夫、皆如制。崇祯五年(公元一六三二)卒。赠太傅。谥文肃。
附录二 四库全书提要
明朱国祯撰。国祯有大政记。已著录。是书杂记见闻。亦间有考证。其是非不甚失真。在明季说部之中。犹为质实。而贪多务得。使芜秽汩没其菁华。转有沙中金屑之憾。初名曰希洪。盖欲仿容斋随笔也。既而自知其不类。乃改今名。其曰涌幢者。国祯尝构木为亭。六角。如石幢。其制略如穹庐。可以择地而移。随意而张。忽如涌出。故以为名云。
猜你喜欢 卷六十八·列传第六·脱脱 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张廷玉 國朝獻徵錄卷之三·焦竑 卷第六十九·胡三省 卷之一百七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二·佚名 卷之四十六·祁韵士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首天章一·阿桂 刘仲威传·姚思廉 乔知之传·刘昫 徐忠传·张廷玉 卷一百七十四之十六·雍正 118.石勒读汉书·林汉达 4.尧舜让位·林汉达 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