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平定三逆方略卷十七

卷十七
  康熙十四年七月丁亥朔,命将军阿密达等速定平凉。阿密达奏言:王辅臣亲领精锐及秦州逃出余孽毕集平凉,庆阳群盗依山结垒。臣以孤军前进,恐未易奏功。乞敕将军贝勒洞鄂等酌量留兵驻守秦州,余兵尽会平凉;提督陈福及鄂尔多斯兵,令其攻取定边、固原并遏贼庆阳之援。臣率在泾兵出白水,由平凉东面进攻,则下平凉较易。上谕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平凉逆贼闻大兵克取秦州,众心惊扰;我兵宜乘胜长驱,攻取平凉。将军阿密达逗留不前,殊属非宜!前曾添发兵马,近总督周有德又将红衣炮运送平凉,阿密达当克期攻取;如势有未便,当移会大将军贝勒等会商夹剿之策。再敕提督陈福速取定边、固原,将军毕力克图等急定延安,移师平凉会剿。
  庚寅,谕赦耿昭忠等罪。上谕吏、兵二部:耿精忠背恩附逆,煽乱闽疆,荼毒生灵,罪恶重大;兄弟亲属,律应不赦。但念其祖耿仲明于太宗文皇帝时航海归诚,效力行间,着有劳绩;其父耿继茂于世祖章皇帝时亦效力行间,镇守边陲。今精忠虽行同禽兽,上负国恩;其弟昭忠、聚忠及亲属下人等道途越隔,实未同谋,竟尔株连,朕心不忍!其概从宽典,尽释之。所有官爵,悉令如故。
  臣谨按:负国之贼,必加以族诛,用惩乱逆。耿精忠世受深恩、叨袭王爵,不思竭诚守节、报塞高厚,乃妄行煽乱、荼毒封疆,恶极罪大;戮及九族,于法允宜。况昭忠等系精忠亲弟,尤不可赦。而我皇上犹悯其先人曾经效力,且念昭忠等道途隔远、未与同谋,免死宥■〈自上辛下〉,俾服职如故;即其它逆犯族属、法应同坐者,往往予之宽贷,不忍悉诛:如天好生之仁,诚度越千古矣。
  将军毕力克图奏复延安。毕力克图率兵自绥德趋延安,六月二十五日逼城而陈贼宵遁,遂入延安;乃分兵追贼,于宜川县斩获甚众,连复宜川、保安、塞安、安定诸县。
  申谕王辅臣。敕曰:吴三桂为逆,人心惊扰,怀疑瞻顾者多;惟尔知守臣节,出首逆书,遣子继祯入奏,朕甚嘉之!是用锡尔世职、官尔子卿贰,以励忠悃。后经略莫洛率师进蜀,调遣失宜,变生仓卒;尔被逼胁,陷于叛乱。朕闻之,未忍加诛,即遣尔子往谕。盖谓尔封疆旧臣、屡受国恩,自当悔祸来归;不意尔反生疑畏,窃踞如故,殊负朕至诚恻怛之怀。近大将军率诸将已破秦州,蜀寇相率窜遁;平逆将军又取延安,兰州、巩昌以次底定。大兵云集,平凉灭在旦夕。但平凉兵民皆朕赤子,克城之日必多杀伤;以尔之故而驱民于锋镝,朕甚不忍!今复勒尔自新;若果输诚而来,岂惟洗涤前非,兼可勉图后效。尔标下官兵及地方文武官民,诸当坐者,概行宽宥;其拘留祝表正之罪,悉赦除之。朕为百姓主,务期保全,以靖民生;慎毋惛瞀,自干天讨。负此殊恩,虽悔曷追!尔其钦哉!
  臣谨按:行师之道,抚剿不同;至于戡乱安民,其意一也。时王辅臣负恩反叛,称兵秦、陇之间;六师致讨,无难扑灭。而皇上念叛寇固当歼除,但陷贼良民皆吾赤子,虑兵威所及,玉石俱焚;故先遣其子往彼宣谕,旋颁敕旨特行招抚。迨辅臣执迷不悟,复陈利害以晓示之。谆切再三,必开以自新之路者,盖欲免秦民之涂炭,亦所以保全辅臣也。使辅臣稍有人心,捧诵德音,自当感泣悔罪,束身请降。夫何反复成性,狙诈多端;累次招徕,终不悛改。皇上鉴度情事,谓非以兵威重创之,不能使之革面;乃授图海为大将军,往督官军,大败其众于平凉城北。辅臣惶迫,始俯首来归。皇上抚剿兼施、恩威并用,神武不杀之概,于兹益着矣。
  丙申,命都统噶尔汉为镇安将军,帅师驻河南;副都统龚图等帅师自河南赴荆州,尚书科尔扩岱等帅师守兖州。时理藩院尚书阿穆瑚朗奉命调科尔沁等部落蒙古兵三千人,期以八月先后入京。上谕:授都统噶尔汉为镇安将军,率每佐领护军一人、蒙古兵一千七百人驻守河南。令副都统龚图等率见在河南满洲蒙古兵赴荆州;此兵到日,或遣往彝陵、成分荆州兵遣往,听大将军顺承郡王等酌量以行。复令散秩大臣博罗特率蒙古兵六百人赴兖州,付副都统额赫讷管领;其后至蒙古兵七百人,尚书科尔扩岱率往兖州驻防。寻噶尔汉将行,上召人,面谕之曰:尔所率蒙古兵马虽不甚肥健,今野多青草,必不误师行。闻前发蒙古兵卒沿途颇肆扰掠,此行尔其加意严禁,毋侵夺民物;凡行军驻营,俱令与满兵相近,勿得远离。
  癸卯,西宁总兵官王进宝奏复兰州。官兵围兰州,贼数路出,进宝率官兵分御力战,贼大败,奔入城;又造木筏百余,将渡河遁,进宝设兵沿河邀之,贼计穷,伪总兵赵士升等于六月二十六日率伪官兵以城降,原任布政使成格同笔帖式二人来归。寻命逮成格等至京师,拘禁之;后伏诛。
  甲辰,将军侯张勇等奏复巩昌。叛贼陈可等窃据巩昌,张勇与巡抚华善围之,两月不下;会秦州已克,将军穆占等率兵来会,贼知势穷援绝,遂降。
  乙巳,提督陈福复定边。陈福同蒙古贝子达尔扎各台吉、郎中额业图等围困定边,擒叛将朱龙父子于沙家涧,斩之;定边遂平。
  丙午,命诸将分道攻平凉。时王辅臣再疏奏言:皇上念及兵民,概从赦宥;但如何抚辑,天语未及。在事兵将,未免瞻顾。上谕曰:前颁敕谕,官兵百姓一概免罪,炳若日星。且秦州诸处投诚官兵俱已安插得所,逆贼王辅臣岂不闻知!若果倾心投诚,当遣伊子王继桢或标员赍奏;今不遣来,而本内之词又复骄倨,是则借端推托,特为缓我大兵之计。着将军侯张勇速赴秦州,会同大将军贝勒洞鄂等酌量留兵防守秦、巩等处,速行进取平凉;提督陈福速取固原,夹攻平凉;将军毕力克图统领官兵,速赴将军阿密达军前;都统海尔图等速运红衣炮赴平凉,仍固守陇州,断贼后路。
  命纪大将军安亲王岳乐等失利罪。岳乐等既克建昌,欲平附近余孽,令都统霍特等取石峡村;六月二十五日,霍特等率兵至石峡,时天暑甚,贼伏兵从两山出,我军陈乱奔却,署副都统雅赉等战没,霍特等退保新城。岳乐以其状闻,上命事平察议。
  臣谨按:初,安亲王岳乐之既克建昌也,上以时方盛暑,命率大将军还南昌息兵秣马,俟秋凉候诏指挥;此诚审时度利、万全之胜算也。岳乐宜恪遵成命,俟时而动;乃狃于小利,遣兵急攻石峡,卒以冲热致人马疲困,损将丧师,无不如睿虑所料者。皇上于万里之远,瞭若目前;而岳乐身在军中,昧于从事。于此益见圣算如神,非诸将所能仰窥也。
  戊申,戒谕大将军贝勒洞鄂等。上谕洞鄂等:国家仰承天眷,秦州、巩昌、兰州诸处相继收复,朕甚嘉悦!此皆保宁还旆之兵间关跋涉,戮力效命之所致也。尔等当时时轸念劳苦,方见恤下之恩。尔等将兵在外,谙练已久;事无大小,务期协和持平而行,乃克有济。亦知尔等必体朕意,不为己利;但所虑如此,故加告诫。将军张勇劳绩甚茂,慎勿轻侮,致滋嫌隙。尔等殚心谋国,运筹制胜;尚期一德同心,早奏荡平,以副朕倚毗至意。
  己酉,调兵守潼关险要。总督哈占奏:兴安游击王可成等于本月初八日复叛,总兵官党塞及道官兴永朝奔至西安。请移潼关绿旗兵守商州,遣臣标绿旗兵守旧县关及子午、太乙二峪,分省城满洲兵守潼关;总督鄂善、巡抚张德地停赴延安,留守省城。上谕:先因将军毕力克图自延安赴将军阿密达军前,延安系新复之地,安抚残黎、保固疆土,事极紧要;故遣鄂善等速往。今省城见有副都统德业立等兵,鄂善等至今未行,殊属不合!谕到,鄂善等仍着速赴延安。兴安兵既叛,潼关地属最要,应檄驻太原将军乌丹分兵潼关,同夸兰大鄂尔博西等协力固守。余悉如哈占请。
  辛亥,诏增荆州彝陵兵。时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奏:荆州兵少,今虽调副都统龚图兵援荆州,未能即至;乞令龚图移驻南漳,更调南漳、襄阳满洲蒙古兵就近来援。上从之。既勒尔锦又奏:彝陵贼进据江渚,火器甚多;我兵须多用鸟枪居前、步骑续进,乃可长驱。乞调发绿旗鸟枪手三千人并就近拨满洲兵速赴军前。上谕:逆贼吴三桂见在松滋,大将军贝勒尚善疏言廖、祖二贼复以贼七千余前至松滋,则荆州、彝陵兵力似属单弱;拨岳州兵内每佐领一人速赴荆州,着见驻兖州护军统领察哈泰尽率满洲汉军兵、河南提督佟徽年选标下鸟枪手三千人并赴荆州,听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调度。
  壬子,命平南亲王尚可喜等讨叛贼祖泽清。总督金光祖奏:总兵官祖泽清以高州叛。上谕:将军尼雅翰见统兵驻广东、前锋统领舒恕亦率兵前往,着平南亲王尚可喜、将军尼雅翰、总兵金光祖等会商扑剿,毋使贼得滋蔓;仍严饬沿边将弁固守地方。
  癸丑,将军侯张勇请还师防边,上不允。张勇奏:彝情叵测,久蓄内犯之心。今闻大草滩帷幕满野麾不去,实因臣奉命东征,乘虚窥伺。乞许臣还驻庄浪,以便兼辖。上谕:秦州、巩昌、兰州诸处虽次第恢复,而底定全陕惟在速取平凉。逆贼王辅臣一日不灭,则秦省百姓一日不安。将军侯张勇应同大将军贝勒洞鄂等会商速灭辅臣、定平凉,不宜还驻庄浪。如彝人果显然作恶、扰害边民,即令总兵官孙思克回甘州防御。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三·志第十三·历象志中·脱脱
  越绝卷第九·袁康
  ●卷九·邵博
  卷六·庞元英
  卷第五十七·徐鼒
  读礼通考卷七·徐乾学
  第十六节 台湾亡·陈匪石
  卷之一千一百七十二·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纪昀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二·杜大珪
  绎史卷一百三下·马骕
  历代名贤确论卷二十五·佚名
  后记·周作人
  晋纪三十九 安皇帝壬义熙十一年(乙卯、415)·司马光
  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跋·沈可培

    宋方性夫注《比红儿诗》一卷,载在《郡斋读书志》,至直斋书录解题,已不著录,是原本之轶久矣。兹嘉禾同年,沈公向斋补注。卷轴纵横,盖虽属游戏笔墨,而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也。哲嗣竹岑广文,近携公手稿见示,因亟录入丛书,用志欣赏。丁

  • 卷二十九·方回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二十九   元 方回 编 旅况类 易旅卦曰旅琐琐斯其所取灾男子生而有四方之志宁终老守乡井乎一有所役而不能遽归则有旅琐琐之忧虽富贵得志犹不无鞅掌之叹而况於贫贱不得志之人此旅况诗所以

  • 4.五七言绝句四首·施蜇存

    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骆宾王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 东都事略卷五十九上·王称

    列传四十二上  范仲淹字希文唐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苏州祖賛时仕钱氏为秘书监父墉从钱俶归京师后为武宁军掌书记以卒仲淹二嵗而孤母贫无依改适长山朱氏故冐朱姓名説举进士为广徳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仲淹

  • 续录卷三·昭梿

    ◎明史稿向闻王横云《明史稿》笔法精善,有胜于馆臣改录者,近日读之,其大端与《明史》无甚出入,其不及史馆定者有数端焉。惠宗逊国事,本在疑似之间,今王本力断为无,凡涉逊国之事皆为删削,不及史臣留程齐一传以存疑也。永乐以藩

  • 兵五·徐松

    屯戍真宗咸平六年七月内,帝曰:「自来边鄙戍兵受代往还,朝廷须遣使部押。本营既知各办行计,洎别商议改更,或即且留,虚成烦费,各有怨咨。今后替移,并密封宣头,令遣使直至军前施行。」 十一月十一月:《长编》卷五五载于七月。,帝曰:

  • 第二节 唐初武功(一)·吕思勉

    唐初大敌,自为突厥。其在突厥之北,而占地甚广者,则为铁勒。《旧书》述其部名云:薛延陀,《新书》云:先与薛种杂居,后灭延陀部有之,号薛延陀。初叛西突厥之野咥可汗保燕末山。其后回纥等在郁督军山者东附始毕,而延陀乙失钵在金山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九十 洪武七年六月乙未朔,五色云见。 日本国遣僧宣闻溪、净业喜春等来朝,贡马及方物,诏却之。时日本国持明与良怀争立,宣闻溪等赍其国臣之书达中书省而无表文,上命却其贡,仍赐宣闻溪等文绮、纱罗各二

  • “和”与“同”的根本区别·孔子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 【读解】 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和是矛盾

  • 春秋輯傳卷二·王樵

    <經部,春秋類,春秋輯傳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輯傳卷二明 王樵 輯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公羊傳繼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弑君欲即位故如其意以著其惡】 穀梁傳桓無王其曰王何也謹始也其曰無王何也桓弟弑兄

  • 诗序上·王鸿绪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诗经传说彚纂诗序上朱子辩说诗序之作说者不同或以为孔子【程子曰大序是仲尼作】或以为子夏【朱子曰王肃沈重亦云大序是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或以为国史【程子曰国史

  • 卷之四十·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四十智君臣之智晏殊七岁能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真宗召入,与进士并试,殊神色不摄,援笔成文。帝嘉赏之。每访以政事,率用方纸,小书己答,并药封上。帝重其慎密有智,擢知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生平善能

  • 龙牙居遁禅师·惠洪

    禅师名居遁。生于郭氏。抚州南城人也。年十四。依吉州满田寺剃落。又六年诣嵩岳受具。遁风骨臞。甚视瞻凝。远性夷粹语论英发。初谒翠微不契。至临济亦不契。乃造洞山悟本价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价曰。待洞水逆

  • 六度相摄品第六十九·佚名

    於是须菩提白佛言:菩萨云何行檀波罗蜜而摄尸波罗蜜。佛言:菩萨布施求萨云然者,身口意常以三事净施众生。是为菩萨布施摄取尸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菩萨云何布施摄羼波罗蜜。佛言:菩萨布施时受者逆骂詈轻易粗言加之。亦无恚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八(之一)·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二返妄归真辨地位之相三。初辨渐次修行者。前由无明动彼静心。从细至粗。遂成三相及二颠倒 又由世界和合相涉根尘相对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类生差别。流浪苦海如汲井轮。其犹空华于湛精明乱生乱灭。此

  • 广释菩提心论卷第二·佚名

        莲华戒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师施护奉 诏译  复次此中如毗卢遮那成佛经说。所有一切智智。悲心为根本。从悲发生大菩提心。然后起诸方便。是故诸菩萨于一切时。常行此二种。所有施等方便现身现

  • 卷第六·佚名

    弘赞法华传者。宋人永苏景。依予之劝。且自高丽国所奉渡圣教百余卷内也。依一本书。为恐散失劝俊源法师。先乞书写一本矣。就中苏景等归朝之间。于壹岐岛。遇海贼乱起。此传上五卷入海中少湿损。虽然海贼等或为宋人被

  • 陀罗尼集经·佚名

    十二卷,唐阿地瞿多译。大神力陀罗尼经,释迦佛顶三昧陀罗尼品一卷。一切佛部一卷内有阿弥陀佛大思惟经(十纸欠应流通)大轮金刚陀罗尼,诵三七遍,即当入一切坛,不成盗法。金刚杵功能法相品。般若波罗密多部一卷。观世音部三卷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