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4.五七言绝句四首

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骆宾王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

邙山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

——沈佺期

这里选了四首另一种形式的诗。每句五言的二首,每句七言的二首。每首都是四句,用两个韵或三个韵。这种形式的诗称为绝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绝句是唐代最广泛流行的抒情诗形式,有许多是谱入乐曲中供应歌唱的。

这四首绝句的文字很浅显,一读就懂得,不劳多讲。我选这四首诗,一则是给初唐的绝句诗举几个样品,二则是借机会讲一讲绝句诗的源流和演变。

第一首是骆宾王的五言绝句。骆宾王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徐敬业的秘书,代徐起草了讨伐武后的檄文(即宣言)。这篇檄文罗歹列了武后的罪状,极能感动人,武则天读了,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什么不早重用此人,却为徐敬业所用。这篇著名的檄文,收在《古文观止》里,为历代人们所传诵。

《在军登城楼》是他率领起义军登上某一个城楼时所作。第一、二句写景,城上风威,江中水冷,组成一联对句。在这样寒冷的时令,想到革命斗争的艰难,希望早日取得胜利。于是接下去说:“戎衣何日定。”这句话是用了一个典故,否则这个“定”字很难讲。古书上有一句“一戎衣而天下定”,是说周武王一穿军服,起来号召诸侯革命,于是商纣暴君政权崩溃,天下大定。“戎衣何日定”就是用这一句古书,应当讲作革命何时胜利,戎衣是武装革命的形象语言。第四句表示他革命胜利以后的期望,那时可以歌舞入长安了。骆宾王为徐敬业的革命行动留下了一文一诗,但他们的事业却是失败的。骆宾王在兵败后逃亡,不知所终。后来有传说,他在杭州灵隐寺做和尚。

宋之问,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武则天时,曾降官泷州参军。不久,由于武三思的提拔,召回,起用为鸿胪丞,以后官至考工员外郎,修文馆学士。武氏政权粉碎以后,他被流放到钦州(今广东钦县),随即就“赐死”。《渡汉江》这首五绝,大约是从岭南奉召回乡时所作。四句,不作对偶,是绝句的一般形式。第一联说:降官到岭外,去家乡很远,音信都断绝了。“经冬复历春”,这样的诗句,一般应解释为经过好几年但根据宋之问的传记资料,他在泷州的时间不久,那么,这一句恐怕应理解为经过一个冬季和春季。就是说,他大约是上一年秋季降官到泷州,下一年春晚召回的。大半年不得家乡消息,现在回乡的路已走了一大半,渡过汉水,已近家乡,可是,第二联叙述这时的心情,越是已近家乡,遇到从家乡来的人,越是不敢打听家乡的消息。在交通不便,书信难通的古代行旅情况下,这首诗刻划出了回乡旅人的心情。

杜审言是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是杜甫的祖父,诗文为武则天所称赏,官至膳部员外郎。因为勾结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流放到峰州(在今越南境内)。不久,又召回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渡湘江》这首诗大约是流放到峰州去的时候所作。宋之问渡汉水是从岭南复官回家,杜审言渡湘江是降官去岭南,二人的心情不同。杜诗第一联用今昔对照的写法。过去整天在园林里宴乐,现在怀念起来不胜悲哀。而今年春天的花鸟,却为我提供引起边愁的资料。迟日,即长日;边愁旅居边远地方的愁绪。“悲昔游”是一个成语,《楚辞》有一篇《悲昔游》。第二联也用对照手法。湘水北流,而旅客南下。独怜,即自怜。自怜京朝的人,今天被窜逐到南荒,不象湘水那样还能向北去。这首诗两联都是对句,也是绝句的一种格式。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进士。武后时官协律郎,考功郎。因勾结张昌宗兄弟,受贿,长期流放到驩州(今亦属越南),但他没有加入武三思一伙。武则天死后,中宗复位,召见起用,官至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工于五言律诗,与宋之问齐名,文学史上称为“沈宋”,他们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洛阳城北的邙山,是东汉以来洛阳人的墓地,又称“北邙”。沈佺期因邙山而兴感,写了这首小诗。第一联是叙述,很容易懂,不必讲。“万古千秋”是夸张语,从东汉到唐初,不过六七百年。第二联也用对比手法,也用对句。城中日日夜夜的歌舞,山上只有松柏声。作者把洛阳城里的繁华与邙山上的凄寂景象做对比,慨叹富贵荣华的空虚。这一类主题思想,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出现得很多,虽然对封建贵族、大官僚、大地主的奢侈糜烂生活有些讽刺,但从作者的人生观来说,终是太消极的。

绝句这个名词,在齐梁时代已经出现。陈代徐陵编的一部诗选集《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四句诗,不知作者名字,就题为“古绝句”。既然把前代的诗称为古绝句,可知当时人写的五言四句,就是绝句了。北周庾信的诗集里,也有题为“绝句”的诗。这种绝句,仅仅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还没有象唐人绝句那样要求平仄和谐。

远在晋宋时代,诗人论诗,常常说:“二句一联,四句一绝。”意思是说:每二句为一联,不管对不对,只要每二句末协一个韵,就是一联。每四句,即二联二韵,就是一绝。绝句这个名称,即起源于此。

联与绝是作诗的基本功,因此,“联绝”就成为诗的代词。刘宋时,吴迈远爱作诗,宋武帝说他“联绝之外无所解”,就是说他除了做诗之外,什么都不懂。

“绝”的意义是断绝。“四句一绝”是用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古人称为“立一意”。简单的主题思想,四句就可以表达清楚,这就称为一首绝句。繁复的主题思想,可以用八句、十二句,十六句来表达,我们就可以说这首诗里有二绝、三绝或四绝。但不能说这是二首、三首或四首绝句。绝与绝句不同。绝是与思想段落契合的诗的段落。绝句是四句诗的形式名词。

一个完整的概念,用四句诗来表达,是我国诗的老传统。《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差不多全是四句一个概念,或说思想段落。《诗经》以四句为一章,乐府歌辞以四句为一解。现代民间山歌小调也以四句为一首或一段。苏州人就干脆称为“四句头山歌”。长篇的诗,主题思想或叙述内容繁复的,也总是在第五句,第九句或第十三句上开始转折。在读诗的时候,注意这一个现象,就可以了解四句一绝的意义。

现在我们看几首唐以前的绝句:

汉乐府杂曲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晋大道曲

青阳二三月,柳青桃复红。

车马不相识,音落尘埃中。

——(晋)谢尚 

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织罗衣,思君此何极。

——(宋)谢眺

答诏问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齐)陶弘景 

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

这五首诗,论形式,与唐人五言绝句没有什么不同。论音调,却全不一样。前三首的一句之中,一联之内,都不合平仄粘缀的规律。第四首和第五首只有第二句失粘,已经很接近唐人绝句。从第一首到第五首,可以看清五言二韵诗在音调方面的发展过程。汉诗质直,象散文一样。晋宋以后,在考究声调了。到了陈隋,诗家已注意异音相从,但还不严格。这五首诗,还是古诗(五言古体诗),不是唐人所谓绝句。所以我们说:绝句这个名词,虽然起于齐粱,还不是唐代的绝句。

宋代以后的诗家,对绝句作了一种古怪的解释。他们以为绝就是截。五言绝句是从五言律诗中割截了一半;七言绝句是从七言律诗中割截了一半。凡是第一联是散句,第二联是对句的绝句,就是割截了律诗的前半首。凡是第一联对句,第二联散句的绝句,就是割截了律诗的下半首。凡是第一、二联都是对句的绝句,就是割截了律诗的中间二联。凡是第一、二联都用散句的绝句,就是割截了律诗的首尾二联。由于这样的理解,清代诗人常把绝句称为“截句”。他们以为先有八句的律诗,后有四句的绝句,所以说绝句是割截了律诗的一半。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现在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绝句的形成,早于律诗。

在唐代人的观念里,凡是必须遵守对偶、和声、协韵三条规律的诗,不管是五、七言二韵、四韵、六韵、八韵……都是律诗,因此,绝句也是律诗。白居易自己编定的《白氏长庆集》,就有“大律诗”、“小律诗”两项分类。大律诗卷内都是五、七言四韵八句的律诗;小律诗卷内都是二韵四句的律诗,也就是绝句诗。宋人编的王安石诗集《王临川集》,把七言绝句编在七言律诗一起,五言绝句编在五言律诗一起,可知唐宋时代的诗家,都以为绝句也是律诗。后世人把五、七言四句二韵的诗称为绝句,把五、七言八句四韵的称为律诗,另外把五、七言六韵以上的诗称为排律,于是绝句和律诗分了家。明代高棅编《唐诗品汇》,把绝句和律诗分卷选录,此后几乎没有人知道绝句也是律诗了。

关于绝句的情况,我们已大致弄清楚了。现在再概括一下:

(一)绝句的“绝”字起源于晋宋诗人“四句一绝”的概念。用四句诗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故绝句的特征是每首诗限于四句。

(二)绝句这个名词,齐粱时期已有,但当时的绝句只是四句二韵,并不讲究和声。选种绝句,还是古体诗,可以称为古绝句,不属于唐代的律诗。

(三)唐代诗人作绝句,特别是五言绝句。还常用齐粱体,大多用仄声韵,不很讲究粘缀。例如王维诗集中有《辋川集》四十首,诗序中说明是绝句,实在仍是古诗。

(四)绝向本来也是律诗的一种形式,在唐人的语文习惯中,从来不把“律”和“绝”对立起来。宋元以后,才出现了“律绝”这个名词,成为“诗”的代词。

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七日

猜你喜欢
  仲殊·唐圭璋
  ·卷七〔议论碑铭〕·陆机
  卷五·张元凯
  第一折·李寿卿
  卷九十·徐世昌
  彭孙遹·龙榆生
  四集卷六十五·乾隆
  二集卷五十二·乾隆
  初集卷二·乾隆
  御制初集诗小序·乾隆
  平园续集钞·吴之振
  卷七·孟郊
  卷六·陈元龙
  同燕公泛洞庭·张说
  卷四·施元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七十八·彭定求

        卷378_1 【寄张籍】孟郊   夜镜不照物,朝光何时升。黯然秋思来,走入志士膺。   志士惜时逝,一宵三四兴。清汉徒自朗,浊河终无澄。   旧爱忽已远,新愁坐相凌。君其隐壮怀,我亦逃名称。   古人贵从晦,君子忌

  • 福建士子·唐圭璋

      卜算子   月上小楼西,鸡唱霜天晓。泪眼相看话别时,把定纤纤手。   伊道不忘人,伊却都忘了。我若无情似你时,瞒不得、桥头柳。

  • 向子諲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向子諲(1085—1152)字伯恭,自号芗林居士。 向敏中玄孙。其先开封人,南渡后徙居临江军(今江西清江)。元符三年(1100),以恩荫补官,宣和七年(1125),以直秘阁为京畿路转运副使,寻兼发运副使。建炎元年(1127),统兵勤王,又拘张邦昌所

  • 卷第二百二十九 唐紀四十五·司马光

      起昭陽大淵獻(癸亥)十一月,盡閼逢困敦(甲子)正月,不滿一年。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建中四年(癸亥、七八三年)   十一月,乙亥,以隴州為奉義軍,擢皋為節度使。泚又使中使劉海廣許皋鳳翔節度使;皋斬之。   靈武留後杜希全、

  • ●崇禎長編卷之一·汪楫

      果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帝諱由檢光宗第五子母貞靖賢妃劉氏萬曆庚戌十二月二十四日卯時誕帝于東宮無何妃薨神宗命康妃李氏撫之即所謂西宮李選侍也泰昌元年九月移宮後熹宗改命莊妃李氏撫視居勗勤宮帝每

  • 第二十五回 明黜陟权奸伏法 慎战守老将骄兵·蔡东藩

      却说乃颜余党,尚出没西北,头目为火鲁火孙及哈丹等,攻掠边郡未下。经皇孙铁木耳北巡,遣都指挥土土哈等击破火鲁火孙,复战胜哈丹,收复辽左,置东路万户府,嗣是西北稍安。哈丹虽屡来扰边,终被守兵击退;只海都屡寇和林。伯颜尚

  • 卷之四百五十六·佚名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十二月。甲戌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癸卯皆如之。黄绫本  ○谕内阁、现在朕躬尚未痊愈。所有年内。暨明年正月应行升殿及一切筵燕。均着停止。现月

  • 第四五三谕光绪十二年五月二十日一二二三○--三·佚名

    新竹县正堂方,发给谕戳与三叉河总理杨德友钦加五品衔、埔里分府、署理新竹县正堂方为给发谕戳事。缘据竹南二保三叉河职员赖元发等,禀举杨德友,明达庶务,秉正勤劳,堪充三叉河总理额缺,取结,佥请前来。据

  • 一二三四 质郡王永瑢等奏奉命校阅文渊文源阁书籍将次告竣折·佚名

    一二三四 质郡王永瑢等奏奉命校阅文渊文源阁书籍将次告竣折乾隆五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臣永瑢、臣永璇、臣刘墉、臣彭元瑞、臣金简、臣伊龄阿谨奏,为奏闻事。窃臣等奉命详校文渊阁、文源阁书籍,节次将办理章程奏明在案。

  • 1.开天辟地的神话·林汉达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

  • 地理志一·佚名

    序文◎序文東國地志,略在《三國史》,他無可稽。我世宗大王命尹淮、申檣等,考州郡沿革,乃撰是書,歲壬子書成。厥後離合不一,特擧兩界新設州鎭,續附于其道之末云。京都漢城府◎京都漢城府:本高句麗南平壤城,一名北漢山郡。百濟近

  • 五经蠡测卷四·蒋悌生

    明 蒋悌生 撰毛诗大雅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周家王业之隆皆由功臣善谋宣力之所致世臣与国同休或世官或世禄其声名烜赫照耀当世夫岂偶然皆由其尽心致勤是以有传世之显乃

  • 卷四·曾国藩

    卷四诚心篇曾国藩说,古今英雄“立得住”,如同先有根据地后能打天下一样,必须有诚心实意。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诚就是不欺。今人讲:信义春常在,心诚则灵。程门立雪、三顾茅庐都深蕴一个诚字。曾国藩以忠诚为天下倡,选将练兵

  • 卷三·佚名

    △宝塔功德品第三之二尔时帝释天主复白佛言:希有世尊,菩萨摩诃萨。为回向故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不以高心而生取相。佛言:如是如是,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受持读诵自所宣说。或令他说如说修行者,是

  • 卷下之上·佚名

    禅门诸祖师偈颂下之上 五峰释 如佑 录 禅月大师山居诗序 愚咸通间於锺阜作此诗。放笔稿。被人口。闻之一二。字句多错。乾道辛丑山居寺改正之。成二十四首。风调鄙拙。不敢闻於大雅君子作者。气合为一。朗吟可也。

  • 闲居丛稿·蒲道源

    元代诗文别集。26卷。蒲道源。《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主要版本有元至正十年(1350)刊本、明祁氏澹生堂抄本以及数种清抄本,各本内容基本一致。卷首有至正十年黄溍序。署“男蒲机类编”、“门

  • 汉上易集传·朱震

    十一卷,宋朱震著。据书前《进书表》,此书之作始于政和丙申(1116年),完成于绍兴甲寅(1134年),历十八年而成。大旨以象数之学为主,多发明卦变、互体、伏卦、反卦、纳甲等说。为反对象数之学的讥诋。但魏了翁以为,《汉上

  • 法华传记·佚名

    凡十卷。唐代僧详撰。又称唐法华传、法华经传记、法华经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记述有关法华经之由来、传译及灵验等事。分为部类增减、隐显时异、传译年代、支派别行、论释不同、诸师序集、讲解感应、讽诵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