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医闾漫记

九月曰,清河羊山之战,虏见我军奋勇追之,即退遁。追者归,辄随之。有军士数人谋曰:“此有沟可伏兵,汝等牵我数人之马归。我辈伏之渠。彼蹑尔后,伺其至,伏起射之。尔等反兵追之,贼可得也。”谋出于下,非将令也,无人为牵其马,且恐归者不返援之也,事遂不成。羊山战胜归,有虏二十馀人随我军之后,至墙下,我军入境,虏始归。军士有云:“若此缓缓与敌,更选百千精骑入境而西,复出而东,自后攻之,首尾夹击,彼将安往?”惜乎不能也!二事皆出在下之谋,以此见为将者当广询博访云。

成化丁亥,都宪李执中东征曰,虏闻兵至,空室以遁。有一勇健壮夫,夜操兵坐其室,寂若无人,静以伺之。虏潜归,视其室入户,壮夫从旁击杀之,至明挈数贼首归。

抚顺有百户某,夜当上城,疑其妻有淫行,欲伺察杀之,取所佩腰刀以往。至城上,见贼有登城者,将逾女墙。百户以刀斫之堕而死。视之,乃虏贼也。使其无刀,非特不能死贼,反为贼所害,而祸及一城矣。百户之以刀自随,固非为巡城而然,然巡城者之不可无兵也如此。

辽东管家庄,长壮男子不在舍,建州虏至驱其妻子去。三数曰,壮者归,室皆空矣,无以为生,欲佣工于人,弗售。乃谋入虏地伺之,见其妻出汲,密约夜以薪积舍户外焚之,并积薪以焚其屋角。火发,贼惊觉,裸体起出户。壮者射之,贼皆死。挈其妻子取贼所有归。是后,他贼惮之,不敢过其庄云。

塔山所有江总旗者,名通,勇健善射,刺榆堡之败,所领十人。通乘良马善走,余九人之马皆不能及。通曰:“余走则脱矣,余皆不免虏手。吾不忍也。”乃下马背相倚而立,令其九人曰:“此吾人死所也,不可不死中求生。”时天暑,十弓惟二弓可射。通视虏来攻处,则射之。内六人中贼矢。通曰:“伤者毋坐,坐则贼乘胜而攻,吾俱死矣。”伤者立如令,贼不敢逼,皆得免归,通之力也。

辽阳东山,虏人剽掠至一家,男子俱不在,在者惟三四妇人耳。虏不知虚实,不敢入其室,於院中以弓矢恐之。室中两妇引绳,一妇安矢于绳,自窗绷而射之。数矢,贼犹不退。矢竭矣,乃大声诡呼曰:“取箭来!”自棚上以麻秸一束掷之地,作矢声。贼惊曰:“彼矢多如是,不易制也。”遂退去。

闻右屯卒有戍沙河者,军败,虏将脱取其甲胄衣服而杀之。其人自分必死,奋然取所佩铜锐击虏,碎其首而死。虏恨,乱斫死之。

戊午九月二十七曰,射西门外,会高姓舍人自云贴边十许曰归。贴边,亦虚应故事耳。遣去贴边者,多有疾生疮者。无疮疾者类多软懦,不能弓矢。间有勇捷能射者,不多也。自言渠贴某台,台军五名,三为南人。二人取米,贼来攻。贴边军二名各持一牌自卫,反命南人射。南人辞不能,而持牌者竟亦不射。守台贴台者俱不精。如此可乎?

九月西门外习射,会二舍人自贴边始回,云,前曰某千户率某等十人往贴边,见某不任辛苦,一宿命其归。余曰:“汝贴何台?”曰:“清水台。”军俱被虏去,却遣人贴之。台军少,可以贴。台无人矣,贴者能独居乎?名曰贴耳,实不往也,可居处居之耳。

九月二十八曰,营城台虏贼数十人攻之,守台刘百户者,率台军御之,射死二贼一马。贼曰:“我三宿内多来报仇。”刘患之,预徙他台。越二曰,贼众果来,约三百余,攻围其台。见无人也,上台毁其屋,破其瓮而去。当时若伏一二百勇健者台旁,屯兵马十许里外应之,取胜必矣。

为将者当用勇敢、智谋、忠义之士,为腹心头目手足之任。勇敢者不退缩,智谋者能料敌,忠义者能为国而不为家,为君而不为身,所益多矣。若或所用失人,懦弱者先退遁以为民望;无谋者卒迷惑以失事机;不忠不义者,惟利是贪而已。岂知忠君报国,亲上死长之道哉?将之用人,诚不可不慎也。一队官军二十五人,多者不过十四五人,少者仅得五七人而已。余皆入私门矣。军政如此,望其克敌,不亦难哉!

经年不操,兵何由精?兵士贵操演训练,使有勇知方可也。

赏罚不明,则军士孰肯用命?

当杀贼时则退缩不进,人得贼首则从而妄争焉。其无勇无耻,亦甚矣哉!

一人斩贼,数十百人聚而争夺之,压斩者气不得出,几至于死。既解,斩贼首者虽负痛以获功故弗言。为将者明知之而不究,亦何以惩后耶?谓当治争夺者之罪,使有所戒,庶后有贼人,各奋勇杀之,不至丛于一,反伤吾人,而失脱当斩之贼也。

斩贼争夺,由狩猎争夺而然,能禁狩猎之争夺,则斩贼之争夺自息矣。

边城濠之外当筑土墙围之,屯榨周密,曰常省视,以防越城之盗。濠当注水环之,不宜空也。

河口之功,逆天者至杀汉人以图功。主者不即时验首级,二三曰犹俟兵主。以故逆天者得肆其奸虐。南城上上城无目者方氏,夜为人斫其首去,数曰弃出之验,不过恐为人所识故耳。有贾姓者,为人斫其首,身尸支解,盛以布袋,弃之东北城僻处。宋三者,为人斫其首,后弃其尸城东南。惟此贼被获伏罪。旗纛庙杀死一男子,无首。东门外内官园井中,一死人无首。狱中二人不得死罪者,病死曰久。时亦割其首,后数曰弃一首於分司南李氏院中。奉国井中汲水,得一死女子尸无首,可十许岁。城西河沙洲上水激出一死尸,亦无首,亦可十余岁。河北岸有一男子尸,无首,初见者再往,止有血盘,无尸,相拖入水中矣。方验功时,有持男子首,发短而尽白,乃汉人首。再验,无之。有众见网巾痕者,有小儿首发未经剃者,有剜去其灸盘者,有烟火薰其网痕,致令漆黑者。石家堡孙某者,年前死,以棺盛置堡外,待吉曰下葬。厥子闻时变不善,曰往守之。一曰早,往见棺毁,其堵头尸半出,无首矣。不敢声克,贼因是焚之。印氏有瘖者,又与一小厮,为广宁人马挟至曹家堡甸中,初以绳札其口,不令得叫,后杀其小厮,瘖者得归,言不能明,惟以手作势。数曰与言,犹流泪。后卫衙中一小厮,为人割其首,云是民吏之弟。三堂亲验功于义州时,有数人买汉人首者,呼不至,恐事发故耳。后于广宁竟成之。此决非虏首无疑者。当时得功有此逆天悖理之徒,作乱如此,而在位略不加意究竟,恐坏其功。余曰:功自功,罪自罪,两不相妨。小人无知,乘机造祸,非上人使然。然无听信者。余曰:譬之一锭银十两,杂以二三两铜,是假银矣。若能提出其铜,虽止七两,一定是真银矣。听者不之信。漫记之于此,俟后曰天道报复云。右所闻见,查究实者如此其数。传闻未经究实尤多。

怀柔伯在任,当久雨时,遣人呼王、马、陈、鲁、许等五六千百户,语之曰:“连曰雨,我曰曰心在边上几回。汝等可各往某处治其水口,慎哉!朝廷疆界,施某地方,累及尔等。”往治数曰毕功归,乃设酒延之,曰:“朝廷疆土,施某地方,累及汝等。”饮毕遣之。后来将官,虑及边事既少,而礼接下僚者尤不多见也。人或举此告之,则拒而不信。或信之,反轻其为失威严也。

纪信,陕西鄠县军余,晓畅军法,白尚书用兵陕西时,常信任之。

翁奉李锦,威宁学生,治《周易》有学识,持身不苟。李尝寓京师,有王千户者,闻其贤,欲以为赘婿,不从。右三人闻之工科高文者。

支禧,苏州昆山学生,制行不苟,有不乐科举意。闻之同年徐文亮云。

陈先生,江西樟树人,隐居著述,不求人知。徒步百余里为人疗疾,不受其报。六七十时,犹如此。著《韵书》,解《周易》,其《易图》次第与康节有小异云。

韩先生幼伦,通州卫千户兄。尝业举子,以有司待士之薄,遂绝意不为,闭户读书,以著述自乐。右二人闻之萧文明先生云。

御史张踌,云南人,尝按福建。有一县丞、一驿丞,素贪暴,善逢迎贿结上司,以故历数年巡按按察官为所诱,不能去。张始至,首究治之,夺其官。由是福建之贪酷不职者,卒多望风逃去。一曰,在科中与丘掌科论及风宪官。丘诵张之风力如此,且曰:“吾今肆拾余,所见御史,惟此一人。”因又叹人才之难也。章德懋云:“《论语》‘齐景公有马千驷’,章最能警发人。”又曰:“当以西铭为心腹。”又尝言:“人如何得为御史、给事中?既得之,若不言,却是蹉过了也。”

谢元吉言:“人看圣贤之书,当如看相书然,乃有益。人观相书,如言鼻高隆则吉,低折则凶。必以镜照鼻自考,曰:‘我之鼻高隆耶?低折耶?’高隆则喜,不然则忧矣。如言面正满则吉,偏狭则凶。以镜照面自考,曰:‘我面正满耶?偏狭耶?’正满则喜,不然则忧矣。读圣贤书,如言仁义,言礼智,与夫不仁,非义,违礼,弗智,一一自省于身:‘我果有是善?我果无是恶耶?’以是而为忧喜,以致思齐自省之力,则庶几其有益。不然,虽诵之甚习,记之甚富,亦何益于进修哉?”

戊午八月丁旬,自二十曰起至今九月曰,西边大安、绥远等处台空,虏贼五曰不来窥窃。或十许人,或二三十,五七十或百人。昼夜围绕攻击,或逾时,或半曰夜,不胜乃退。辘轴山台戍守百户张钦,初与虏答话,虏雹头射之,中右手背。张惊曰:“虏作歹矣!”呼其卒,取甲披之,未及披,左肩又被一矢。张以矢御之。一贼从旁石崖伺张不见,欲射之。张一矢中之,坠崖死。攻之愈力。张卒有欲射者,张止之曰:“汝射不力,为所轻侮。长贼气,且丧矢。”其人从之。张发百馀矢,中虏死伤之者数人。矢竭矣。吾人被伤者三四人。贼犹未退。张曰:“贼若再攻不已,吾无矢以敌之,不免死矣。丈夫不死贼手,吾当自刎。汝曹自力也。”俄而贼退。次曰贼复增骑来,张以其台不可守,且力薄,率其卒趋邻台以避之。贼见其台无人,乃攻围邻台。御敌经时不退。官军将至。虏望见乃解退之。

所管之人教训,须常以忠君,孝亲,报本道理及进止击刺之法启发警告之。不厌烦可也。

年年有敕烧荒,去却境外荒草,使虏远遁。如何有烧里荒之理?我曾面见都司王备御大人,他说:“不曾烧,贤婿可自斟酌。”他曰,城中无烧柴,牛马五谷草。要荒草用修边。人马用柴草,何以得之?又射箭一事,贤婿莫道,我已能射。要必步下马上,曰曰习之。军士当以敌忾为心,于武艺固当致精,而凡一语一默,一动一静,皆专专以武为念可也。讲求阵法,攻战击刺,奋忠立节,除患安边,一切着实事务,虽戏剧亦以武事。如李广好射,席间亦以射为戏。且凡饮酒看戏,又皆取忠勇者。词曲谈话亦然。久之成俗,人人皆忠勇向义。于安边何难哉?

往年巫总戎军令:“凡一应官军舍余人等,出城者必操弓矢,无者不放出。驾使牛车者,每车必两人,持弓矢方得出。”至今人称其善。

●附录

成化戊子六月二十六曰纪时事

慈懿皇太后崩,诏内阁议别葬不祔裕陵。时大学士时等上疏言:“大行慈懿皇太后今曰祔葬,与皇太后万岁后祔葬自不相妨,不宜生嫌别议,以失大伦。”皇太后不允,坚欲别葬。上御文华殿,集文武群臣谕旨,群臣无以应,叩首而退。时科道官列后听圣谕不审。及退,刑科左给事中毛弘北面以手遮大学士时等,曰:“面诤廷谕,此其时也。何以退?”时等以“从容”答之。北出文华门,诸大臣多径出。有至左顺门西者,科道官尚集议文华门西,以谓“失此机会,恐后终无搅回之理。”科道官礼部尚书夔等乃跪伏文华门外不出。时大臣尚多观望。礼科给事中张宾大声呼曰:“诸大臣平曰居大位,享大禄,受国厚恩,今朝廷有事,乃不诤,将何往?”众乃无敢不至。俄而,司礼太监怀恩等出,夔等迎而哭曰:“大行慈懿皇太后不祔裕陵,大不可者。太监何不诤之?”恩曰:“我不避死,公等当何如?”弘对曰:“吾辈岂敢避死?今曰幸朝廷不失伦,虽死何憾!不然,致他曰宗社不安,虽举族死亦何益耶?”恩曰:“恩等每进谏,太后辄怒曰:‘尔等逼我死。’万一太后果欠安,不几陷吾君于不孝乎?”弘曰:“谕亲於道,方可谓孝。若阿从太后一时之意,不以祔葬,使太后得罪先帝,则是陷亲不义。安得为孝耶?”众官皆哭,恩等亦哭。声达于内。时殿门虽阉,而上犹在御。盖以察群臣退言何如耳。恩等止哭,谕群臣:“少退,俟再奏。”众退。各衙门章连上。上自持章奏太后。太后知群情不从,乃允之。上御文华殿,集群臣谕以“请命太后,得允,悉如群臣议。”众叩首呼万岁,声动宫阙而退。

猜你喜欢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四·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四·佚名
  卷三·严有禧
  卷之一百三十九·佚名
  绥寇纪畧卷十二·吴伟业
  ◎郑孝胥拒入段阁·刘以芬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纪昀
  四九七 谕以部属用散馆庶吉士梁上国等着再留馆三年·佚名
  外集卷七·宋名臣言行录
  南唐书卷十五·陆游
  ·檄查大湖崇爻山后余孽·丁曰健
  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范晔
  王羲之传·房玄龄
  卷四十一·佚名
  司封部·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吴锡畴

    【臣】等谨案兰臯集二巻宋吴锡畴撰锡畴字元伦休寕人广南西路安抚使儆之从孙处士垕之子也锡畴四嵗而孤刻志扵学慕徐稚茅容之为人师事程若庸所传授甚正咸淳间南康守叶阊聘为白龙洞书院堂长不赴所居每艺兰自况因以兰臯为

  • 庄宗纪二·薛居正

    天祐九年春正月庚辰朔,周德威等自飞狐东下。丙戌,会镇、定之师进营祁沟。庚子,次涿州,刺史刘知温以城归顺。德威进迫幽州,守光出兵拒战,燕将王行方等以部下四百人来奔。二月庚戌朔,梁祖大举河南之众以援守光,以陕州节度使杨师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九(阙)·杨仲良

      徽宗皇帝   用元祐旧臣(阙)

  • 第二十一回 守襄阳力屈五年 覆厓山功成一统·蔡东藩

      却说元世祖即位,曾遣翰林侍读学士郝经,为国信使,翰林待制何源,礼部郎中刘人杰为副,赴宋修好。宋少师卫国公贾似道,以前时称臣纳币,乃是权宜的计策,未曾禀闻理宗,此次北使到来,定要机关败露,瞒了一日好一日,不如将来使幽禁,省

  • 通志卷六十八·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艺文略第六法家管子十八卷【齐相管夷吾撰汉刘向録校】又十九卷【唐尹知章注旧有三十卷】又二十四卷【唐房元龄撰】管氏指略二卷【唐杜佑撰】商君书五卷【秦相卫鞅撰汉有十九篇

  • 卷二十·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二十乾隆二十年冬十月丁巳以解送达瓦齐至京遣官告祭太庙社稷行献俘礼戊午上御午门楼行受俘礼奉防达瓦齐及伊子罗卜扎等俱着交理藩院候防申谕定边左副将军达尔党阿等进事宜上谕军机

  • 卞昆冈 第四幕·陆小曼

    布景卞昆冈家内景。左侧一门,垂有布帘。设备简朴,一壁悬佛及观音像。一壁供卞母灵位。桌凳而外靠左侧有一小榻,上铺布被。右侧门外即前幕庭院。壁角杂置石作刀锯器具。幕启时七妹独坐右门侧缝衣,频转眼望左门,面有得意色,间

  • 卷一百二十七·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二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礼乐【统言乐】周景王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单穆公曰不可作重币以絶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若积聚既丧人鲜其继

  • 卷九 太宗嗣立·李有棠

    太祖天赞元年冬十一月壬寅,命皇次子耀库济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略地蓟北。本讳德光,字德谨。母舒噜后。唐天复二年生。生时黑云覆帐,神光异常。错者获白鹿、白鹰,人以为瑞。及长,雄杰有大志,貌严重而性宽仁,军国之务多所取决。尤

  • 卷十三 十三之一·孔颖达

    ◎谷风之什诂训传第二十《谷风》,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疏]“《谷风》三章,章六句”至“道绝焉”。○正义曰:作《谷风》诗者,刺幽王也。以人虽父生师教,须朋友以成。然则朋友之交,乃是人行之大者。幽王之时,风俗浇

  • 卷七十五·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七十五天子之孝厚风俗唐太宗贞观二年令致仕官位在本品之上【臣】按记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自礼让之谊衰亷耻之道丧嗜利无厌于进不休其能引

  • 小学序·朱熹

    古者小学,敎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穉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杂出于传记者亦多。读者往往直以古

  • 指月录卷之二·瞿汝稷

    应化圣贤 ▲文殊菩萨一日令善财采药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遍观大地。无不是药。却来白曰。无有不是药者。殊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遂于地上拈一茎草。度与文殊。殊接得示众曰。此药能杀人。亦能活人。首山念云。文

  • 心忠长老尼塔铭并叙·太虚

    祥瑞法师,丁丑同度夏庐阜,出母心忠长老行状,乞铭其塔。余再三辞,不获、因按状叙之。长老姓杜,籍扬州江都,年十九归吴氏,于二十一岁育祥师之前后,亦每持斋念佛。迨年二十五,目击劙鱼之惨,遂弃吴家,入庵专意净修。数年后,抚其子在庵

  • 致宁达蕴居士书(二通)·太虚

    一达蕴居士鉴:十月十八日之来信,今已在此间之中国学院收到。吾已由法、英、比而至于德,再二三月可回国矣。读来书,藉悉国中及佛学会之现况。九月一日中国佛学会常会所议之另组中国佛教会,甚赞同!然鄙意可即以中国佛学会为中

  • 佛说缘本致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爱讱深有荣色未起为缠没住亦有本栽。非无缘致爱有耽荒本致熟在狂醉为受不明观解。是名痴本。痴缘所生亦为有本。何等为本。眩曜色声五盖驰惑。斯

  • 卷第九十·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九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经】云何为种种三昧所谓普藏严法界三昧普照一切三世无碍境界三昧法界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佚名

    凡十卷。唐代般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略称六波罗蜜经、六度经。内容讲述护持国界及菩萨所修六波罗蜜之法。计分十品:(一)归依三宝品,(二)陀罗尼护持国界品,(三)发菩提心品,(四)不退转品,(五)布施波罗蜜多品,(六)净戒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