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一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钦定大清通礼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通礼卷四十一

军礼

大军出征奏防上所获于

京师乃献俘于

太庙

社稷祗告成事献俘

太庙之礼前期有司诹吉以

闻翰林院撰祝文【祝辞随时撰拟】太常寺以祝版送内阁恭书

受而奉诸

神库承祭官执事官应陪祀之文武百官咸致斋御史礼部光禄寺官眂割牲均如仪届日五鼓宗室官入

庙恭请

中殿神位奉安于

前殿供备陈设陪祀执事各官诣

庙只竢均朝服兵部司官朝服率解俘将校豫以白组系

俘颈由西长安门至

天安右门入于

太庙街门外黎眀承祭官朝服至俘跪伏承祭官入庙就位陪祀执事各官咸就位立祗告献俘读祝行三献礼陪祀官均随行礼是日并遣官告祭

后殿凡陈设行礼仪节并与时飨同【仪详吉礼】

右太庙献俘

同日献俘

社稷前期有司供备翰林院撰祝文陪祀王公百官致

斋均如祭

太庙之仪届日献俘

太庙礼毕兵部司官以俘于

社稷街门外承祭官朝服至俘跪伏承祭官就拜位行礼陪祀官均随行礼凡陈设及行礼仪节并与春秋祈报礼同【仪详吉礼】礼毕兵部司官以俘仍由原入

之门出各官皆退

右社稷坛献俘

献俘翼日

皇帝御午门受俘受俘之礼前期兵部徧布诸司戒办

届日工部官设

御座于

午门楼正中武备院官张黄盖于楼檐下銮仪卫官陈

法驾卤簿乐部和声署陈乐悬设铙吹军乐于楼下设

丹陛卤簿左当

阙左门之北右当

阙右门之北静鞭仗马在其次设丹墀卤簿于阙左门

阙右门之南金鼓在其次丹陛大乐在金鼓之次辇辂设于

天安门外金水桥南驯象设辇辂南均夹甬道分列如仪鸿胪寺序定班位内大臣率侍卫蟒袍补服立两翼楼阶上防军统领率防军立阶下均佩刀环卫前引大臣十人立楼檐外阶上东西面后扈内大臣二人在

御座旁左右佥立豹尾班侍卫佩刀侍卫在

御座后左右翼立记注官立前楹之西东面北上承防大臣二人鸿胪寺鸣赞二人立于阶下东西面銮仪卫鸣鞭官立西鸣赞官之次东面均北上侍仪内阁大学士学士翰林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副都御史立丹陛卤簿之北东西面紏仪御史四人礼部司官四人鸿胪寺官四人立丹陛卤簿之南又御史四人礼部司官四人鸿胪寺官四人立丹墀卤簿之南均东西面北上王贝勒贝子公拜位在丹陛卤簿内甬道东西文武百官拜位在丹墀卤簿内甬道东西重行异等均北面东位西上西位东上兵部刑部尚书侍郎立于西丹墀卤簿之后

右陈设序位

漏未尽王公朝服立

阙左右门北百官朝服立

阙左右门南均按翼东西只竢兵部司官率解俘将校以俘由西长安门至

天安右门入立于右翼金鼓之后刑部司官立兵部司官之次黎明执事官咸就位礼部尚书侍郎诣

乾清门奏时遂前导

皇帝礼服乘舆出宫前引后扈如常仪

午门鸣钟鼓

驾至

太和门大乐铙吹金鼓振作礼部尚书侍郎恭导

皇帝登

午门楼至前楹降舆

御黄幄

陞座毕乐止銮仪卫官鸣鞭校尉三鸣鞭鸣赞赞进俘丹陛乐作奏庆平之章  【乐辞详见命将凯旋仪】序班引解俘将校自丹墀卤簿之南进至

御道西北面赞进少进赞跪叩兴将校行三跪九叩礼兴乐止赞退引将校退复原位立鸣赞赞受俘兵部司官率将校以俘至右翼金鼓之下北面跪匐伏兵部尚书趋至

午门前

御道西跪奏平定某地所获俘囚谨献

阙下兴少退东面立刑部尚书趋至兵部尚书之右承

防大臣

制鸿胪寺官接宣曰所献俘交刑部刑部尚书趋进北

面跪领

防讫兴偕兵部尚书退复位兵部司官以俘交刑部司官械系由原入之门出鸣赞赞齐班丹陛乐作序班分引王公百官各就拜位立聴赞行礼如常仪毕乐止鸣鞭如初

驾兴大乐铙吹金鼓振作

午门鸣钟

皇帝乘舆还宫乐止众官皆退是日

赐解俘官兵燕于兵部翼日

午门外

赐解俘官兵冠履银币有差

右受俘

钦定大清通礼卷四十一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十八·刘昫
  卷五十五·志第七·历四·宋濂
  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张廷玉
  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五·赵尔巽
  卷二百十五 熙寧三年(庚戌,1070)·李焘
  第二十九回 闻寇警发兵平藏卫 苦苛政倡乱据台湾·蔡东藩
  七·况周颐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六·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七·佚名
  卷之五·佚名
  尚史卷十四·李锴
  四十 曹寅奏陈清黄交涨河水甚大摺·佚名
  一六一 谕着舒赫德查明遗失《永乐大典》实情并各省书籍毋许携往私家·佚名
  ●皇朝通典卷七·佚名
  御制人臣儆心录序·王永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出 谋吴·梁辰鱼

    【满庭芳】〔小生扮越王众扮内官上〕圣禹开基。神工留迹。千年王业犹存。宿承茆土。吴越隔江分。运値春秋季世。天王远政令纷纭。看邻境干戈正起。东海泣波臣。〔鹧鸪天〕缥缈孤城海上居。萧条霸业继无余。夙传宛委

  • 卷五·宋·蒋一葵

    治平中,英宗患历代史繁,令司马光编进君臣事迹,光请置局辟官,与刘、刘恕、范祖禹及子康编集,神宗赐名《资治通鉴》,会光出知永兴军,以衰病乞闲,乃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崇福宫,前后六任,听以书局自随,历十九年成书。元初,光

  • 卷248 ·佚名

    毛滂 次韵曾公衮 翩翩公子蚤知名,诗句年来特地清。 客馆可应堪倒屣,芜编曾不累悬衡。 南飞倦翮都无兴,北道主人终有情。 想见绿疏前夜雨,跳珠甽玉伴吟声。 毛滂 次韵张台卿桃花诗 使君园中花,

  • 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司马迁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

  • 张德辉传·宋濂

    张德辉,字耀卿,冀宁交城人。年少时勤学,乡试中举。金贞..年间曾向御史台谋求一官半职。当时有盗杀一算命先生,官府追索,捕获某僧人藏一妇人,认为该僧为杀人犯,屈打成招。德辉怀疑这是桩冤案,后来果捕获那真正杀人的盗贼。赵秉

  • 卷二百三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九四裔考南夷安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安南国王陈日□表请世袭从之先是安南国王李氏自公藴至昊旵凡八传二百二十余年宁宗嘉定时昊旵无子遂为其婿陈日□有其国而国亡至是年乞世袭帝从其

  • 卷一百二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二十六刑部一诸司职掌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其属古有四部曰宪部曰比部司门部都官部洪武二十三年因天下庶务浩繁钦改为十二部曰浙江江西福建山东北平四川山西湖广广东广

  • 卷一百五十三·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五十一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精进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精进波罗蜜多。不应观鼻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常若无常。

  •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六·德辉

    大智寿圣禅寺住持臣僧德辉奉 敕重编大龙翔集庆寺住持臣僧大诉奉 敕校正坐参斋罢。堂司行者覆首座。僧堂众寮前各挂坐参牌。将晡时僧堂内装香点灯。鸣众寮前板。先一声大众入堂。二声以次头首入。三声首座入(不鸣首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一一七八)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弥絺罗国庵罗园中。时。有婆四吒婆罗门尼。有六子相续命终。念子发狂。裸形被发。随路而走。至弥絺罗庵罗园中。尔时。世尊无量大众围绕说法。婆四吒婆罗门尼遥见

  •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三(本)·智周

    沙门知周撰疏。世亲即通等者。按彼论第二云。一切种子复有六义。刹那灭者。谓二种子皆无间定灭坏故。所以者何。不应常法为种子体。以一切时其性如本无差别故 释曰。二种子者谓内外种 言俱有者。谓非过.未亦非相离得

  • 卷第十四(宿字号)·朱时恩

    佛祖纲目卷第十四(宿字号) 甲子(周赧王十八年起)丙午(秦昭襄王元年)壬子(秦庄襄王元年)乙卯(秦始皇元年)癸亥(秦始皇九年止) 秦嬴姓。起昭襄王丙午。止子婴甲午。共六主。合四十九年。 (壬辰)十三祖迦毗摩罗传法龙树

  • 卷第十六·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十六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南三 赵州因僧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州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州曰洗钵盂去。僧大悟。 云门偃征云。且道有指示无指示。若言有。赵州向伊曾道个甚

  •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十六·隐元

    讚開山正榦禪師含曹溪毒,入黃檗林,渾身是苦,遺累至今。煙幕幕雨,沉沉千古,何人解此心?希運禪師脫白斯地緣生福,唐機投百丈,舌露鋒芒,在在標名。黃檗也是,熟處難忘。杜撰接人六十棒,流傳惡辣遍諸方。懶安禪師識得牛兒,驀劄歸欄。不

  • 道行般若经·佚名

    亦称《般若道行经》。 与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姚秦鸠摩罗 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属同本异译。道安著。东汉月氏国沙门支娄迦谶译。十卷,三十品。是大乘般若学介绍进中国内地之始。从观 察色、受、想、行

  • 法华义疏·吉藏

    凡十二卷。隋代吉藏着。又作法华经义疏、法华经疏、妙法莲华经义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系吉藏以三论宗之立场注释法华经。吉藏为三论宗之集大成者,亦常讲大智度论、法华经,且引用多数经律论疏加以注释。全书初

  •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神宝记·善月

    佛典注疏。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善月撰。四卷。是隋智顗撰《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的注释书。内容分总说和释经两部分。总说又分为二:(1)“悬谈大义”,即申之以“五重玄义”;(2)“依文申释”,即析经文为序、正宗、流通

  •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澄观

    亦称《华严经行愿品疏》、《普贤行愿品疏》、《贞元华严经疏》、《行愿品疏》等。佛典注疏。唐澄观著。十卷。是对“四十华严”的疏解。唐贞元十四年(798)澄观协助般若译出“四十华严”,即奉敕于终南山草堂寺撰成此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