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二·宋

【太祖匡胤】  〔居潜,与太宗及赵普游长安,遇陈抟,抟下骡大笑,左手握太祖,右手挽太宗,相从市饮,抟眦睨普甚久,徐曰:“也得也得。”普脚跛,偶坐席右,抟怒曰:“紫微帝垣一小星,辄据上次,可乎?”斥使居左。建隆庚申受禅,与抟论国祚,有“只怕五更头”之言,命宫中转六更方鼓严鸣钟,殊不省“庚”“更”同音。至理宗元年,历五庚申,越十七年,宋亡,而“五更头”之数信矣。至元朝延祜庚申而至正帝生,帝实少帝显子也。〕

太祖微时,客有咏初日诗者,语虽工而意浅陋,帝所不喜。其人请帝咏之,即应声曰:“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盖宋朝以火德王天下。及帝登极,亻替窃之国以次削平,混一之志先形于言矣。

太祖采听明远,有间者自蜀还,上问:“剑外有何事?”曰:“但闻成都满城诵朱山长《苦热诗》曰:‘烦暑郁蒸无处避,凉风清冷几时来?’”上曰:“此蜀民思吾来伐也。”

宋师围金陵,唐使徐铉来。铉伐其能,欲以口舌解围,谓太祖不文,盛称其主博学多艺,有圣人之能,因诵其诗《秋月篇》,太祖大笑曰:“寒士语尔,吾不道也。”铉内不服,以请,殿上惊惧相目,太祖曰:“微时自秦中归,道华山下,醉卧田间,觉而月出,有句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铉大惊,殿上称寿。

太祖一日小宴,顾李主煜曰:“闻卿能诗,可举一首。”煜思久之,乃举《咏扇》诗云:“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太祖曰:“满怀之风亦何足尚耶?”侍臣莫不叹服。

太祖夜幸后池,对新月置酒,问当直学士为谁?曰:“卢多逊。”召使赋诗,请韵,曰:“‘用些子儿。’”其诗云:“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太祖大喜,尽以坐间饮食器赐之。(贾黄中为相,卢多逊作参。一日,府畿有蝗虫,卢曰:“某闻所有乃假蝗虫。”贾曰:“亦闻不伤稼,但芦多损耳。”)

太祖将筑外城,幸朱雀门,上指门额问赵普曰:“何不祗书朱雀门,着‘之’字何用?”普曰:“语助耳。”太祖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范质】  〔字文素。母张氏梦人授以五色笔而生。后唐时举进士,建隆初拜相,谓同列曰:“人能鼻吸三斗酽醋,即可作宰相。”陶谷草制,有曰:“十年居调燮之司,一旦得变通之术”。质泣诉于太祖,太祖由是恶谷。〕

汉乾末,周祖自邺举兵向阙,京师乱,范鲁公隐于民间。一日,坐封丘巷茶肆中,时暑甚,公所执扇偶题云:“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忽一人貌怪陋,前揖曰:“世之酷吏冤狱,何止大暑?相公他日当深究此弊。”因携其扇去。公惘然久之,后至神庙后门,见一土木短鬼,其貌肖茶肆中见者,扇亦在其手中,公心异焉。仕周,因首定刑统。

【陶谷】  〔字秀实,唐彦谦孙,避石晋讳改陶,自号金銮否人。少时,梦数吏云:“奉符换眼。”吏附耳求,钱十万,安第一眼,五万,安第二眼。谷不应,吏乃安第三眼。既觉,眼色深碧。道士陈紫阳相之曰:“贵人骨气,可惜一双鬼眼,竟不至大位。”。〕

石晋时,陶谷为学士。一日,大暑,方下直还私室,裸袒挥拂,未须曳,中使促召,左右急报裹头巾,谷叹曰:“阿僧祗劫中欠此围头债,天使于禁林严禁地还之也。”

周世宗时,陶谷奉使江南,李谷以书抵韩熙载云:“五柳公骄甚。”谷至,果如李言。熙载曰:“陶奉使非端介者,其守可隳也。”乃密遣歌儿秦弱兰诈为驿卒女,敝衣竹钗,拥帚洒扫,谷因与通,作《风光好》词赠之,曰:“好因缘,恶因缘,祗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后数日,李主宴于清心堂,命玻璃巨钟满酌之,陶毅然不顾,乃命弱兰歌前词劝酒,陶大沮,即日北归。

陶尚书奉使江南日,韩熙载遣家妓奉盥。及旦,以书谢云:“巫山之丽质初临,霞侵鸟道;洛浦之妖姿自至,月满鸿沟。”举朝不能会其辞,熙载因召家妓讯之,云:“是夕忽当浣濯。”

陶谷为荀效传休奕作墓志曰:“边幻节,字脆中,晋林琅歼之裔也。以汤死。建隆二年三月二十五日立石。”

太祖朝,陶谷久在翰林,意希大用,乃俾其党因奏对言谷宣力实多,微伺上旨,太祖笑曰:“吾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谷闻之,为诗书于玉堂壁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文章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恶其怨望,遂决意不用。

陶谷以翰林学士奉使吴越,忠懿王宴之,因食蝤蛑,询其名类,忠懿命自蝤蛑至蟛月,凡罗列十余种以进,谷视之,笑谓忠懿曰:“此谓一蟹不如一蟹。”实因此以讽忠懿之弗如钱鏐也。宴将毕,或进葫芦羹相劝,谷不举筋,忠懿笑曰:“先王时,庖人善为此羹,今依样馔来者。”谷一语不答。

陶谷奉使吴越日,作诗二十韵以献俶,有云:“此生头已白,无分扫王门。”及还过浙西,其镇帅宴之,置大金钟为侑爵,谷因诈病留驿,帅遣人问所欲,谷曰:“愿得金钟耳。”帅益十具以赠,谷谢之以诗云:“乞得金钟病眼明。”既出境,乃更题邮壁,以为“井蛙莫恃重溟险,塞马曾嘶九曲滨。”(谷性贪鄙,李后主有小石弹丸,置研池中,水终日不耗,谷见而异之,竟取去,后主索之良苦,陶不能耐,投于地,石弹破裂,中有小鱼跃出死,自是砚无复润泽。)

陶谷衔命渡淮,入广陵界,维舟野次,纵步至一村圃,有碧芦方数亩,中隐小室,榜曰秋声馆,谷甚爱之。谷尝著论曰:“芦之为物,大类此君,但霜雪侵陵,改素为愧耳。故好事君子号芦为萧寒郡假节侯。”

游士藻为晋王记室,陶谷过其居,知昨夜命客,问食品,曰:“第一虚装玲珑石镇羊。”谷曰:“好改作‘饣丁’字,便是一句诗。”士游令取夜来食目对面涂注,云:“吾平生以顺人情为佛事,独违学士可乎?”

陶学士家有鱼英酒盏,中陷园林美女象。又尝以沉香水喷饭,入碗清馨。左散骑常侍黄霖曰:“陶翰林甑里薰香,盏中游妓,真可谓好事矣。”

陶谷得党太尉家姬,遇雪,取雪水烹茶,谓姬曰:“党家儿识此味否?”姬曰:“彼粗人,安知此?但能于销金帐中浅斟低唱,饮羊羔酒尔!”陶默然。(大尉名进。其人鲁戆,尝过市见缚构栏者,问:“诵何言?”优者曰:“说韩信。”进怒曰:“汝对我说韩信,见韩信即当说我。此三头两面之人。”即命杖之。又写真,写成,大怒,诘画师云:“我前时见画大虫犹用金箔贴眼,我岂消不得一对金眼睛耶?”又罢衙,见其子裸跪雪中,问之,知其得罪大夫人被缚,太尉自裸体命左右缚于儿旁,母夫人问何故,太尉笑曰:“你冻我儿,我冻你儿。”又食饱扪腹叹曰:“我不负汝。”左右曰:“将军固不负此腹,此腹负将军,未尝少出智虑也。”)

胡嵩《飞龙间饮茶》诗曰:“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陶谷爱其新奇,令犹子彝效法之,近晚成篇,有云:“生凉好唤鸡苏佛,回味宜称橄榄仙。”彝时年十二。

陶谷小字铁牛,李沆出典河中,尝寄陶书云:“每过中流,潜闻令德。”陶初不为意,久之,方悟。盖河中有张燕公铸系桥铁牛故也。

【李】  〔字明远,深州人。举汉进士。太宗朝与扈蒙以群书编类,赐名《太平御览》。子宗谔,孙昭述,三世学士。〕

李为翰林学士,月给内酝,兵部李相涛好滑稽,尝因春社寄诗求酒云:“社公今日没心情,为乞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遍,依稀巡到第三厅。”盖俗传社日酒,吃治耳聋。兵部小字社翁,每于班行,呼其名字云。(唐人在庆侍下,虽官高,皆称小字。涛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又,“落日长安道,秋槐满地花。”脍炙人口。或以为有两李涛。)

李文正公进永昌陵挽歌辞云:“奠玉四回朝上帝,御楼三度纳降王。”盖太祖建隆尽四年,明年初郊,改元乾德,至六年再郊,改元开宝,五年又郊而不改元,九年已平江南,四月大雩,告谢于西京。执玉祀天者凡四。所谓三降王者,广南刘钅长、西蜀孟昶及江南李后主是也。当时群臣皆进歌辞,而公最为首出,无能过云。

太宗一日谓宰臣曰:“朕何如唐太宗?”众皆曰:“陛下尧、舜,何太宗可比?”李独无言,徐诵白乐天《七德舞》词曰:“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上闻之,遽兴曰:“朕不及,朕不及。”

李宗谔为翰林学士,以京官带职赴内宴,阁门拒之,献诗曰:“戴了宫花赋了诗,不容重睹赭黄衣。舞聊独出金门去,恰似当年下第归。”太宗览诗,即宣赴坐,后遂为例。

【郭忠恕】  〔字恕先。七岁能属文,周时举童子科,尤善图画。郭从义镇岐下,延置山馆。岐有富人子喜画,日给醇酒,待之甚厚,久乃以情言,且致匹素,郭为画小童持线车放风鸢,引线数丈满之,富人子大怒,与郭遂绝。世谓忠恕盖隐于画者。后谪官江都,逾旬,失其所在,阅数岁,与陈抟会于华山,盖亦仙去矣。〕

聂崇义善礼学,建隆初,上三礼新图,迁国子博士,郭忠恕时为国子主簿,戏咏其姓云:“近贵全为,攀龙即似聋。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崇义曰:“勿笑有三耳,全胜蓄二心。”谓忠恕也。

【曹翰】  〔下江南日,尽取其金帛宝货,连百余舟,私盗以归,无以为名,乃取庐山东林寺罗汉,每舟载十许尊献之,诏赐相国寺,当时谓之“押扛罗汉”。〕

曹翰事周世宗为枢密承旨,性贪侈,常著锦袜,金线丝奚,朝士有托无名子嘲之者,诗曰:“不作锦衣裳,裁为十指仓。千金包汗脚,惭愧络丝娘。”

南唐胡则守江州,坚壁不下,曹翰攻之危急,忽有旋风吹片纸坠城中,有诗曰:“由来秉节世无双,独守孤城死不降。何似知机早回首,免教流血满长江。”后城陷,屠杀殆尽,谓之洗城。

曹翰伐江南归环卫,数年不调。一日内宴,侍臣皆赋诗,翰以武人独不预,乃自陈曰:“臣少亦学诗,乞应诏。”太宗曰:“卿武人,以‘刀’字为韵。”因寄意曰:“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蟠花旧战袍。”太宗悦,为迁数官。(初翰贬汝洲,有中使来,翰泣曰:“众口食贫,不能活,以袱封故衣一包,质十千。”中使回奏之,太宗开视,乃一画障,题曰《下江南图》,恻然怜之,召还。)

【李巽】。〕

宋初犹袭唐制,士子皆曳袍重戴,出则席帽自随。李巽累举不第,乡人曰:“李秀才不知甚时席帽离身。”及第后,乃遗乡人诗曰:“当年踪迹困泥尘,不意乘时亦化鳞。为报乡闾亲戚道,如今席帽已离身。”

【王嗣宗】  〔字希阮。太祖朝与赵昌言争状元于殿前,上命二人手搏,约胜者与之。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坠地,趋前曰:“臣胜矣。”上笑,以嗣宗为状元。〕

王嗣宗为泰山司理,有诗云:“欲挂衣冠神武门,先寻水竹渭南村。却将旧斩楼兰剑,买得黄牛教子孙。”

王嗣宗守上。旧有狐王庙,能为人祸福,岁时享祀祈祷,不敢少怠。相传神亲享杯盘。盖神座下有穴,藏群狐,狐自穴出,享肴醴。嗣宗得其实,鞭庙祝背,纵火焚穴,杀百余狐,有大白狐从火中逸去,其妖遂息。后嗣宗帅长安,处士种放者,恃朝廷尊礼,骄倨特甚,嗣宗内不平。一日,放召其侄出拜嗣宗,嗣宗坐受之,放怒,嗣宗曰:“向者通判以下拜君,君扶之而已。此白丁耳,嗣宗状元及第,名位不轻,胡为不得坐受其拜?”放曰:“君以手搏得状元,何足道也?”嗣宗怒,以手批其颊,遂极疏处士之短。好事有诗云:“终南隐士声华歇,渭北妖狐窟穴空。二事俱输王太守,圣朝方信有英雄。”嗣宗大喜,归告其子孙曰:“吾死更勿为碑志,但石刻此诗置于墓旁,荣矣。”

【僧赞宁】  〔德清人,出家灵隐寺,读书博记。徐铉、王禹尝就学焉。太宗时撰《僧史》个卷,充史馆编修,寿八十四。王处讷推其命孤薄,三命禽略、六壬遁甲,俱无寿贵,但生时正得天贵星临门。宁曰:“母谓生我时,钱文穆王往临安拜莹,过门雨作,避于茅檐甚久,浣浴襁藉,徘徊方去。”。〕

宋初,徵赞宁入汴京为僧录,太祖行香至相国寺,问曰:“朕见佛,拜是不拜是?”对曰:“现在佛不拜过去佛。”太祖大喜,遂为定礼。

僧赞宁辞辩纵横,人莫能屈,时有安鸿渐者,文词隽敏,尤好嘲咏,尝街行,遇赞宁与数僧相随,鸿渐指而嘲曰:“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郑谷诗:“爱僧不爱紫衣僧。”)赞宁应声答曰:“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安鸿渐素滑稽。凌侍郎策,其父曾为镇所,由父携拜鸿渐乞名,鸿渐命名曰教之,盖言所由生也。策后长立,颇衔恨云。)

高英秀辩捷滑稽,尝与赞宁共议古人诗病,云:“李山甫《览汉史》:‘王莽弄来僧半破,曹公将去便平沉,’是破船诗;李群玉《咏鹧鸪》:‘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格磔声,’是梵语诗;罗隐:‘云中鸡犬刘安过,月里笙歌炀帝归,’是见鬼诗;杜荀鹤:‘今日偶题题似著,不知题后更谁题,’此‘卫子’诗也,不然安有四蹄?”(卫地多驴,故呼驴曰“卫子。”)

柳开守维扬,后圃遇阴雨即青焰夕起,触近则散,赞宁曰:“此磷火也。兵战血或牛马血着土,则凝结为此气。”柳掘之,皆断枪折剑,乃古战地也。因赠诗曰:“空门今日见张华”(江南徐知谔尝得画牛一轴,昼则啮草栏外,夜则归卧栏中。知谔献后主煜,煜持贡阙下,大宗张后苑以示群臣,俱无知者,以问赞宁,赞宁曰:“南倭海中,方诸蚌有泪,得之,和色着物,则昼隐而夜显。沃焦山时或风挠岚石落海岸,得之,滴水摩色染物,则昼显而夜晦。”诸学士皆以为无稽,宁曰:“见张骞《海外异物记》。”后杜镐检三馆书目,果见于本朝旧本书中载之。)

【丁文果】。〕

晋公在中书,闻丁文果善覆射,召至,函置一物,令文果射,文果书四句云:“太岁当头坐,诸神列四旁。其中有一物,犹带洞庭香。”发函视之,乃用历日第一幅裹绿橘一枚也。又太宗置一物器中,令文果射,亦书四句云:“[B20C][B20C]华华,山中采花。虽无官职,一日两衙。”启之,乃蜂也。又取一物,令射,云:“有头有足,不石即玉。欲要宿头,不能入腹。”乃压书石龟也。

猜你喜欢
  卷四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脱脱
  卷五·吴兢
  卷十六·吴广成
   第二节 在武汉·老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五·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九·佚名
  中兴小纪卷二十二·熊克
  通志卷八十三下·郑樵
  附录二·佚名
  卷二十五兵志五海军·黄遵宪
  读例存疑卷四十三·薛允升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第三·班固
  张巡传·欧阳修
  一、辽东之战争·汪荣宝
  卷二十三·乾隆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一十八·彭定求

        卷418_1 【梦上天(此后十首,并和刘猛)】元稹   梦上高高天,高高苍苍高不极。下视五岳块累累,   仰天依旧苍苍色。蹋云耸身身更上,攀天上天攀未得。   西瞻若水兔轮低,东望蟠桃海波黑。日月之光不到此,   非

  • 卷二百二十·彭定求

        卷220_1 【观打鱼歌】杜甫   绵州江水之东津,鲂鱼鱍鱍色胜银。渔人漾舟沈大网,   截江一拥数百鳞。众鱼常才尽却弃,赤鲤腾出如有神。   潜龙无声老蛟怒,回风飒飒吹沙尘。饔子左右挥双刀,   脍飞金盘白雪

  • 三集卷九十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九十八古今体一百四十四首【辛卯六】进宫斋戒西直门外作方泽将临预致斋还宫清跸历郊街黍田禾壠虽菁蔚为盼优膏益廹怀昨沾三寸似非诬洼地仍看潦积涂终属小濡非大渥忧心安得刻纾吾麦收那肯让时

  • 御制选历代诗余序·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选历代诗余序诗余之作盖自昔乐府之遗音而後人之审声选调所由以缘起也而要皆昉於诗则其本末源流之故有可言者古帝舜之命夔典乐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可见唐虞时即有诗而诗必谐於声是近代倚声之词

  • 卷七十二·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七十二明 高棅 编五言排律正始【中】陈子昻白帝怀古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方虚谷

  • 卷第二百七十四 後唐紀三·司马光

      起旃蒙作噩(乙酉)十一月,盡柔兆閹茂(丙戌)三月,不滿一年。   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同光三年(乙酉、九二五年)   十一月,丙申,蜀主至成都,百官及後宮迎于七里亭。蜀主入妃嬪中作回鶻隊入宮。丁酉,出見羣臣於文明殿,泣下霑襟,君

  • 卷一百十三 明道二年(癸酉,1033)·李焘

      起仁宗明道二年八月盡是年十二月   八月甲午朔,契丹國母及國主遣天德節度使耶律信寧、大理卿和道亨、河西節度使耶律嵩、引進使馬世卿【一】來弔慰,興聖宮使耶律守寧、知制誥李奎來祭奠。   丙申,以太常丞劉沆直

  • 第四十三回 抚贼寨首领遭擒 整朝纲权相伏法·蔡东藩

      却说勒保驰驿入川,川中教徒,势甚猖獗,勒保率兵进剿王三槐,擒杀几个无名小卒,便虚张功绩,连章奏捷。嘉庆帝下旨嘉奖,说他入川第一功,专令搜捕王三槐。这时候湖北教徒,因齐姚已死,谋与川北教徒联络,悉众南趋,李全高均德一股,由

  • 五六○ 谕内阁着通谕各督抚予限二年实力查缴违碍书籍·佚名

    五六○ 谕内阁着通谕各督抚予限二年实力查缴违碍书籍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日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日内阁奉上谕:前经降旨各督抚查缴违碍书籍,并令明白宣示,如有收藏明末国初悖谬之书,急宜及早交出,与收藏之人并无干碍

  • 绎史卷十三·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少康中兴史记夏后帝啓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纪年帝太康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鄩畋于洛表羿入居斟鄩楚辞注夏王太康不遵禹啓之乐而更作滛声放纵情欲以自娱乐不顾患难不谋后

  • 孟尝君出行五国·佚名

    【提要】 孟尝君拥有的贤名,与他的高风亮节、清明理智的政治作为是分不开的。凡真理都是古老的,在做人和政治上,体恤民情、勤俭朴素、接受言论的监督是古今政治家们遵循的不二法门。而若鱼肉百姓、腐化堕落、钳制言论,必

  • 卷二十五·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五乐六<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五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五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五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

  • 考功部·佚名

    郎中员外郎主事掌文职官吏之考课   考核    官一凡在京六部太常司光禄司通政司大理寺国子监太仆寺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仪礼司属官五军都督府各卫军职文官应天府首领官并所属上元江宁二县官俱从本衙门正官考核应

  • 卷五十六 奔丧第三十四·郑玄

    (陆曰:“郑云:‘《奔丧》者,居于他邦,闻丧奔归之礼,实《曲礼》之正篇也。’”)[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奔丧》者,以其居他国,闻丧奔归之礼。此于《别录》属《丧服之礼》矣,实逸《曲礼》之正篇也。汉兴后得古文,而礼家又

  • 第十五章 39·辜鸿铭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辜讲孔子说:“基准原则完全不同的人,绝不会一起行动。”

  • 卷十七·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十七宋 王昭禹 撰春官宗伯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春于五常为仁仁所以出礼故春官以为职而本诸仁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则仁为礼

  • 卷十一·佚名

    △海慧菩萨品第五之四尔时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有具足如是等见发何等愿。佛言:善男子,如是之人如本发愿。菩萨摩诃萨若心在定若不在定。为众生故如本发愿。善男子,譬如人有甘蔗稻田。具满一顷其地平正。欲溉灌

  • 长阿含十报法经卷下·佚名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第一八法。行者为增本行未得慧法八因缘。何等八。一为若行者依受教诫行。亦依慧者同学者。是本行。未得慧便得慧。是为一法因缘。已依佛亦余慧者同学者。得时时闻微法经。是增本行。不得本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