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风俗纪

语云:“相沿为风,相染成俗。”古天子巡狩则观风问俗,所系良重矣。第习俗相沿久远,愚民渐染既深,自非豪杰之士,卓然自信,安能变而更之?今两都,若神京侈靡极矣,金陵值太祖更始,犹有俭朴之遗。至于诸省会,余所历览,率质陋无华,甚至纤啬贫窭,即藜藿不充,何暇致饰以炫耳目?吾杭终有宋余风,迨今侈靡日甚。余感悼脉脉,思欲挽之,其道无由,因记闻以训后人。

秦少游云:“杭俗工巧,羞质朴而尚靡丽,人颇事佛。”今去少游世数百年,而服食器用月异而岁不同已。毋论富豪贵介,纨绮相望,即贫乏者,强饰华丽,扬扬矜诩,为富贵容。若事佛之谨,则斋供僧徒,装塑神像,虽贫者不吝捐金,而富室祈祷忏悔,诵经说法,即千百金可以立致,不之计也。余家有介然祖训戒“无作佛事”,自祖父以来,世能守之。

东坡谓:“其民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至今不衰。”夫古称吴歌,所从来久远。至今游惰之人,乐为优俳。二三十年间,富贵家出金帛,制服饰器具,列笙歌鼓吹,招至十余人为队,搬演传奇;好事者竞为淫丽之词,转相唱和;一郡城之内,衣食于此者,不知几千人矣。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虽逾制犯禁,不知忌也。余遵祖训,不敢违。

《县志.纪闻》云:“杭虽华美富丽之区,独士人咸以清慎相饬属。其或逾溢不检,庸孺亦得嗤之。”世远者吾不知已,余所闻先达高风如沈亚卿省斋、钱都宪江楼,皆身殁未几,故庐已属他姓。至如近者一二巨姓,虽位臻崇秩,后人踵事奢华,增构室宇园亭,穷极壮丽;今其第宅,皆新主矣。此余所目睹,安有如江楼、省斋者。

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画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如翡翠珠冠、龙凤服饰,惟皇后、王妃始得为服;命妇礼冠四品以上用金事件,五品以下用抹金银事件;衣大袖衫,五品以上用纻丝绫罗,六品以下用绫罗缎绢;皆有限制。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

子舆氏曰:“丈夫之冠也,父命之。”此礼重成人之始,世俗废置不行久矣。余于子孙将冠,必先告于家庙,稍放三加冠礼,既令其长跪受训,始令谒于家庙,次令拜尊长,不邀大宾,亦仿古礼之遗意也。至于男女婚姻,议者争言富族豪家,余谨谢之。惟择里中朴茂故族,谂知型家有素者,始议纳礼。

礼仪不敢同俗务极奢华,但遵先世俭约家规,成六礼之仪而已。若夫夸多斗靡,毋论费财,用亦难继,非可久之道也。

上古丧期无数,三王乃制丧服,以三年为限。则衰绖之起,自三代始也。《祭义》曰:“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又曰:“文王忌日必哀。”则忌日自文王始也。古不合葬。”季武子曰:“周公盖祔?”注云:“祔谓合葬。”则合葬自周公始也。墓志不出《礼经》,意以陵谷变迁,欲使后人有所闻知,但记姓名、爵秩、祖父、姻娅而已。若有德业,则为铭。今之作者纷纷,吾不知之矣。

余所见富室王举父丧,丧仪繁盛,至倩优侏绚装前导,识者叹之。后与胡端敏嗣君纯交,悉其行事谨身节用,敦笃姻族,训戒家人,修治坟墓,皆若父训,迨举父丧,一遵《家礼》。所列惟方相、香亭、神亭、旌亭、包筲、银瓶、把花、雪柳而已。鼓乐陈而不作,尽削杭城繁缛之习。可谓善继志矣。

家庙之礼,惟祀高、曾、祖、考四世,自朱晦庵《家礼》与国朝之礼皆然,但享堂宜洁。余家居本隘,秉铨归,稍增扩数椽,置享室于堂左。岁时伏腊忌日,必衣冠而祭。后庚寅岁,卜地于地之西隅,创建宗祠,中祀高祖介然公以下神位。每祀必遍召宗人,集祠下,祀毕享胙于前堂。仍为约曰:“凡我同宗,月轮一人司香。元旦必集,春秋祀必集,毋以事免。”复置田数亩,以供粢盛。欲令后世为可继云。

猜你喜欢
  志第四十 兵·欧阳修
  第二十七回 刘太后极乐归天 郭正宫因争失位·蔡东藩
  卷之三百十·佚名
  卷之十七·佚名
  第一九七红白禀光绪十四年一月二十六日一一四○七—一·佚名
  卷七·曾巩
  第二册 辛亥年至癸丑年·佚名
  钦定辽史语解卷五·佚名
  胡村月令:清明·胡兰成
  杨思义传·张廷玉
  卷一百二十二·杨士奇
  第十章 第一次粤桂战争·李宗仁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一·佚名
  目录·郑兴裔
  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六十五·彭定求

        卷265_1 【乌啼曲二首】顾况   玉房掣锁声翻叶,银箭添泉绕霜堞。毕逋拨剌月衔城,   八九雏飞其母惊。此是天上老鸦鸣,人间老鸦无此声。   摇风杂佩耿华烛,夜听羽人弹此曲。东方曈曈赤日旭。   月出江林

  • 第一齣~第十齣·沈采

    第一齣 开宗【满庭芳】〔末上〕世态有常有变。英雄能弱能强。从来海水斗难量。运乖金失色。时至铁生光。休论先期胜负。何须预扣兴亡。高歌一曲解愁肠。柳遮庭院绿。花覆酒樽香。〔问答照常〕【沁园春】勇士年乖。佳

  • 第二折·李寿卿

    (费无忌引卒子上,诗云)须知草要连根拔,专怕春回芽再发。我今不杀伍子胥,倒等他来把我杀。自家费无忌的便是。颇奈伍员无礼,我差费得雄去诈宣他入朝,不想芈建私奔樊城,先与伍员说知,将我费得雄着实打了一顿。还喜的我家孩儿有

  • 列传第三十九·魏徵

    ○酷吏 夫为国之体有四焉: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罚。仁义礼制,政之本也,法令刑罚,政之末也。无本不立,无末不成。然教化远而刑罚近,可以助化而不可以专行,可以立威而不可以繁用。《老子》曰:“其政察察,其人缺缺。”

  • 名山藏卷之五十二·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兵制记◆兵制记当高皇帝初定天下都于南京豸毚貅百万尽萃京师其时尚有征胡之役命将出师则大将军领之事定之后凯旋献俘朿手还第盖此时天子自为将而大将军若偏裨然巳则训练军士以卫京师

  • 卷一·王明清

    挥麈录 宋 王明清●卷一○诞节立名自唐明皇千秋节始唐《明皇实录》云:“开元十七年秋八月,上降诞之日,大置酒合乐,燕百僚于华萼楼下。尚书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率百官上表,愿以八月五日为千

  • 卷一·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一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王朝交鲁隠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缓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

  • 史记集解卷一百十八·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一百十八淮南衡王列传第五十八淮南厉王长者髙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髙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髙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捕王母兄

  • 卷一百二十·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汲郑列传第六十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於古之卫

  • 许王李素节传·刘昫

    许王素节,萧淑妃生,高宗第四子。永徽二年(651),年六岁而受封为雍王,受雍州牧。素节能日诵古诗五百余言,授业于学士徐齐联,精勤好学不倦,高宗很爱他。后又任岐州刺史,年十二岁,改封郇王。当初,武则天还不是皇后,与素节的母亲萧淑

  • 谕旨·佚名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六月初一日,大学士忠勇公臣傅恒奉上谕:『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着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猺黎獞以及外夷番众,仿其服饰绘图,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会之盛。各该督、抚于

  • 卷五十三·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五十三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孝宗时监潭州南岳庙朱熹上奏曰臣恭惟太上皇帝再造区夏受命中兴忧勤恭俭三十六年春秋未高方内无事乃深惟天下国家之

  • 三、周公之事功·傅斯年

    周公之在周,犹多尔衮之在后金。原武王虽能平殷,而不能奠定其国。武王初崩之岁,管、蔡流言,武庚以淮夷叛,此其形势之危急,有超过玄烨既亲政后,吴三桂等之倒戈而北。盖三藩之叛,只是外部问题,周公时之困难,不仅奄淮,兼有三叔。此时

  • 107.邓艾偷渡剑阁·林汉达

    司马昭害死了魏帝曹髦,认为内部已经稳定,决心大举进攻蜀汉。那时候,接替诸葛亮的大臣蒋琬、费袆都已死去,蜀汉担任大将军的是姜维。姜维有心继承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几乎每年都出兵攻打魏国,但是蜀汉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弱,姜维不

  • 二十二年·佚名

    (丁卯)二十二年大明嘉靖四十六年春正月1月1日○丁巳朔,日暈,兩珥,暈上有背。1月3日○己未,傳曰:「近日成守琛之贈爵,予知其歿,故特命之,而徐敬德事,則未之覺矣。〈敬德,松都人,中司馬試。嘗結茅於五冠山之花潭。身居窮約,學究淵源,造

  • 卷二十二 礼运第九·郑玄

    “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并,并也,谓比方之也。存,察也。治,所以乐其事居也。○所乐,音岳,又音洛,又五孝反,好也,注同。治,直吏反,注同,下“以自治”、注“身治”、“成治”皆放此。

  • 卷五·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五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紘【鄭氏曰屈組為紘垂為飾】纓【二組屬於笄順頤而下結之謂之

  • 圣经学规纂·李塨

    二卷。清代李塨(1657—1733)撰。全书摘录四书五经中的“为学”之道,以申明作者关于“古圣学规,固不可不亟明于世矣”的观点。其中第一卷摘录了 《论语》中关于学规的内容三十九条、《中庸》中关于学规的内容三条、《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