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皇朝平吴录上

元乘中国之弱,入主天下。迨其季世,上下淫乐, (「上下淫乐」,据明金声玉振集本、明纪录汇编本补。)政益大坏。岁饥民穷,四方兵起,延至江淮,殆无完郡。

至正十三年癸巳正月,张士诚起自泰州。

士诚,小字九四,泰之白驹场民。有弟三人,曰士义、士德、士信,并以贩盐为业。士诚颇有膂力,重迟寡言。(「重迟寡言」,「迟」原作「厚」,据明金声玉振集本、明纪录汇编本改。)市盐诸富家,易之多肆凌侮,或负其直不偿。有弓兵丘义者,尤屡窘辱之,士诚不胜忿,即与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义并素所凌侮者,更纵火焚其居,延烧数百家,自度不可已,乃谋起兵。入旁近场,招集少年。行至丁溪,为大姓刘子仁所扼,多被杀伤,士义中矢死。于是士诚愤怒,必欲灭子仁。子仁众溃入海,士诚兵势始振,从者万余人。

三月,乘胜攻陷泰州。淮南行省告变, (「淮南行省告变」,「淮南行省」为「淮南江北行省」之略。按元史卷四二顺帝本纪五、卷九二百官志八皆称至正十二年闰三月立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治扬州。同书卷一九四赵琏传亦作淮南江北行省。)元以万户告身招之, (「元以万户告身招之」,原脱「告身」二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今献汇言本补。)不受。

五月,行省复遣知府李齐谕降,亦不听,齐且被留。久之,会其党自相戕,始纵之归。(「始纵之归」,「纵」原作「从」,据明今献汇言本、元史卷一九四李齐传改。)未几,复杀参政赵琏, (「复杀参政赵琏」 ,「琏」原作「连」,据明纪录汇编本、元史卷一九四赵琏传改。)遂陷兴化,结寨德胜湖。

他日,行省以左丞偰哲笃镇高邮,出齐守甓社湖。俄有数贼呼噪入城,省宪官皆遁,齐还,城门己闭,士诚遂据高邮。元知不能制,诏赦其罪,使至不得入。士诚绐言,请李知府来乃受命。行省强齐往,至则下齐于狱,齐辩说百端,竟不能降。且使齐跪,齐叱曰:「吾膝如铁,岂为汝屈。」士诚椎碎其膝而剐之。人皆多齐之节。

六月,元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福寿击之。

十四年甲午正月,士诚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佑。

六月,攻扬州。元丞相达识帖睦迩率兵御之,皆溃,寻陷盱眙及泗州。

九月,元命右丞相脱脱督诸军击之。兵至高邮,战于城外,大败其众,遂分兵西平六合,贼势大蹙。脱脱初以被谗出领兵,俄有诏削其官爵,安置淮安。士诚乘隙击之, (「士诚乘隙击之」,原脱「之」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补。)元兵大败,其势复振。

十五年乙未,士诚据高邮。

十六年丙申二月,士诚以淮东大饥,谓「惟吴中富庶,可以建国」,乃留兵守高邮,由通州渡江入福山港。时福山有曹氏,富甲县中,众肆攘掠,一夕而空。遂陷常熟,兵入娄、齐二门,镇将脱寅率兵御之,郡人杨椿力战而死。椿,字子寿,本蜀人,宋少师栋之后,有文艺,尚气节,为脱寅馆客,因署参谋,分守娄门,独挺身御寇,铍交于胸,骂不绝口,死之。明日,其妻王氏哭往军中觅尸,为贼所执,不屈,贼义而释之。其尸竟逆水抵张香桥柱,而得殓葬于虎丘之华李壋。椿既死,忽神附王氏语曰:「后五日,吾将取尔与男女去。」时男颖十五岁,女满奴九岁,皆无病,及期,妻与男女果同一日死。人皆异之。又椿有门人陈普,兵至其门,使拜不屈,且索妇女。普骂之,亦被数创死。普,字季周,能诗。脱寅畏贼,避匿于娄门十八营丛筱中,为乱兵所杀。当是时,吴中全盛,甲仗钱谷如山,守臣贡师泰辈弃之相率遁去。

士诚既入郡城,即承天寺为府,推其佛像,据坐大殿,复射三矢于栋上。改平江府为隆平府。立枢密院,以所亲信徐义、徐志坚与亲军李伯升制军事,幕官韩谦、钱辅及王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为参军。遣兵陷湖州、松江、常州诸路。

初,立镇海万户于太仓。时有为百夫长张某者,与其伍谋刺其帅,事泄被杀,夷其族并其妻族,次缚其妻周氏于武陵桥上,将斩,帅之子惜其姿容,令?者舍之,语曰:「能从我,活汝命。」妇怒曰:「岂有夫死、父母死,而我独生乎?」复诱之,不从,更胁之,益愤骂不已,顾谓所亲曰:「我有白金若干两,可以买棺合葬我父母,我则附葬于夫侧。」竟就杀。人称为周烈妇云。

初,元犹冀士诚降,遣集贤待制乌马儿、孙撝持诏往谕,士诚反拘之一室,迫使降,撝诟斥不绝,及是徙吴中。撝与士诚部将张茂先谋复高邮,语泄,并被杀。

七月,士诚攻杭州,破之,丞相达识帖睦迩遁,平章左丞答纳失里战死。(「平章左丞答纳失里战死」,原脱「丞」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借月山房汇钞本补。)初,达识等屡败于贼,或以为苗军可用,遂自宝庆招土官杨完者至,有军十万,自嘉兴引其党及万户普贤奴击败士诚,达识乃还。然苗军性残忍,所过淫虐,人愈苦之。

张氏既有浙右, (「张氏既有浙右」,据明金声玉振集本、明纪录汇编本补。)于是我太祖高皇帝龙潜濠城,阴有安天下之志。先二岁,自和州渡江,驻金陵,与士诚接境,数交兵。是月,士诚以太祖初克镇江,遣舟师来攻。徐达与战于龙潭,破之,焚其舟,杀溺甚众,遂乘胜攻常州,未下,达营于甘露镇。太祖遣人谕之曰:「士诚起于盐徒,术务经纪,诈出多端,交必有变,邻必有间,倘有说客,须沮其诈术,困其营垒。」达等乃益督兵攻围其城。未几,有郑佥院者,率甲士七千叛入城中,反来攻营。常遇春引兵东垒,击之,大破其众,复攻围常州。

十七年丁酉三月,达攻常州益急,进薄城下。士诚遣其弟士德以数万众来援,达遣元帅王玉伏兵以待,士德败走,玉令男虎子追之,士德遇坎坠马被擒。(「士德遇坎坠马被擒」,「擒」下原衍「之」字,据明金声玉振集本、明纪录汇编本删。)太祖闻之,喜曰:「士德有智勇,为其兄谋主。今为我擒,张氏之成败可知矣。」士德母痛失其子,令士诚奉书请和,愿岁输粮十万石、布万疋、金银等物,永为盟信。太祖初许之,后再复书,数其开衅召兵之罪,且谓:「纳我逋逃之人,拘我通好之使,予之兴师,亦岂得已,既已许给军粮,中更爽约。今若果能再坚前盟,给粮五十万石,归我使者,则常州之师即罢,而争端永绝矣。」士诚得书不报。士德乃潜与士诚书,俾降于元为助,遂不食而死。至是达等下其城。

初,士诚将史椿守淮安,见士诚不足共事,及诸将骄侈,而左丞徐义更加谗毁,遣人赍书诣建康,愿归顺。事觉被杀。

于是士诚复出兵寇嘉兴,屡为杨完者所败,乃以书请降,词多不逊。完者欲纳之,达识以其反覆不许。完者固劝,乃承制假江浙廉访使周伯琦参知政事,招谕之。士诚始要王爵,达识不许。及请爵为三公,曰「三公非有司所定」,亦不许。完者又力劝,达识外虽拒之,实幸其降,又恐忤完者意,八月遂授士诚太尉,士德淮南平章,士信同知行枢密院事,其党皆授官有差,而元以达识有招安功,亦加太尉。(「亦加太尉」,「加」原作「如」,据明金声玉振集本、明纪录汇编本改。)伯琦被留于吴,士诚为造第宅于乘鱼桥北,厚其廪给,伯琦日与诸文士以文墨流连,因亦忘归。士诚既授封,始迁入府治,虽奉元正朔,而钱谷甲兵自据如故。

十八年戊戌,太祖命元帅费子贤、总管张德守安吉,筑城固守。士诚出兵来攻,别将廖永安与战于太湖、乘舟深入,后军不继,乃为所获。士诚欲降之,永安不屈,遂拘囚之。太祖念其守义,遥封楚国公,后竟囚死。

十九年己亥,元自中原既乱,江南海漕久不通,京师屡苦饥。至是,因河南始平,九月乃遣兵部尚书伯颜帖木儿等以御酒、龙衣赐士诚,来征漕贡。伯颜等至杭州传诏,命方国珍具舟以运,而达识总督其事。既而士诚虑国珍载粟不入京师;国珍又恐士诚掣其舟乘虚袭己,互相猜疑。伯颜往来开谕,粮得入京者仅十一万石,自是岁以为常。

初,士诚之臣服于元也,其参军俞思齐实劝之,既而士诚听谀臣之言,不漕贡。独思齐语曰:「向为贼,不贡犹可;今为臣,可乎?」士诚怒,抵案仆地而入。思齐知不可事, (「思齐知不可事」,「不可事」原舛作「事不可」,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初编本改。)即弃官称疾而隐。会稽杨维祯为作骨鲠臣传,云:思齐,字中季,泰州人。

二十年庚子,士诚辟土益广,南自绍兴,北至济宁,上下二千余里。濠为太祖发迹之地,亦遣其将李济据之?

太祖欲取士诚,谋于刘基,基曰:「方今陈友谅据上游,名号不正,兵力且强,宜先取之。友谅既平,取士诚如探囊中物尔。」太祖用其言,姑置之。

二十一年辛丑、二十二年壬寅,士诚俱据姑苏。

二十三年癸卯二月,士诚遣其将吕珍入安丰,攻宋刘福通等,据其城。太祖率徐达、常遇春亲援之,珍解围去。福通奉韩林儿弃安丰,退居滁州。士诚兵复入安丰。时庐州左君弼出兵助珍,亦击败而去。

七月,士诚忌杨完者欲图之, (「士诚忌杨完者欲图之」,原脱「杨」,据明金声玉振集本、明纪录汇编本补。)而达識亦厌完者骄肆不可制,乃阴与定计,举兵围之。完者及其弟伯颜皆自杀,士诚遂遣兵据杭州。朝廷因以其弟士信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而方面大权悉归张氏,达识徒拥虚名而已。

至是,士诚乃令其部属自颂功德,求王爵。达识恐逆其意被害,乃请于朝,至再三,不报。士诚遂自立为吴王,治宫室,立官属。其母曹氏,颇有智识,尊为太妃。于是元遣户部侍郎博罗帖木儿复征漕贡于士诚,士诚以违其封王之请,遂不与,海运始绝。

二十四年甲辰八月,士诚逐达识。时右丞答兰帖木儿、郎中真保二人受士诚金帛,谄事之,数媒孽达识之短。至是,士信使面数之,勒其自陈老病去职。(「勒其自陈老病去职」,「勒」原作「劝」,据明金声玉振集本、明纪录汇编本改。)二人又言:「丞相非士信不可。」即逼取符印,迁于嘉兴幽之,而士信自为丞相。士诚又讽行台请实授王爵,御史大夫普化帖木儿不从, (「御史普化帖木儿不从」,「化」原作「花」,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及元史卷一四0普化帖木儿传改。下同,不另注。)即使人至绍兴索其印,普化封其印置诸库,曰:「我头可断,印不可与。」又迫之登舟,曰:「可死,不可辱也。」从容沐浴更衣,与妻子诀,赋诗二章,乃服药死。临死,掷杯地上,曰:「我死矣,逆贼当踵我亡也。」后数日,达识闻之,叹曰:「大夫且死,吾不死何为?」遂命左右以药酒进,饮之而死。初,普化为福建平章,境内皆为诸豪所据,不能有所施设。及迁南台,又逼于士诚而死,人皆惜之。士信既自为丞相,愚妄不识大体,建第宅东城下,号丞相府。居民趋附之者,辄得富贵。(「居民趋附之者,辄得富贵」,原脱「贵」字,「居」作「军」,据明金声玉振集本、明纪录汇编本补、改。)

二十五年乙巳,太祖以士诚兵屡犯其境,卒欲取之。

十月,下令曰:「王者征伐,应天顺人,所以平祸乱而安生民也。张士诚假元之命,叛服不常,天将假手于我,是用行师以致天讨。况士诚启衅多端,袭我安丰,寇我诸全, (「寇我诸全」,「全」原作「暨」,据明金声玉振集本及明太祖实录卷一八乙巳十月戊戌条改。 )连兵构祸,罪不可逭。今命大军致讨,止于罪首,在彼军民无恐无畏,无加逃窜,无废农业。」已,敕大将军,「约束官军,无致虏掠,违者以军律论罪,布告中外,体予至怀。」乃命中书左相国徐达,平章常遇春、胡廷瑞,同知枢密院冯国胜,左丞华高等率马步舟师,水陆并进,先取淮东诸郡县,剪士诚羽翼。

达出兵江口,太祖遣使谕以北方声息,且曰:「军旅重事,尤宜加慎。如获张士诚将校,遣来吾自处之。」达既趋泰州,浚河通舟师,驻军于海安坝上,进围泰州、新城。时士诚援兵自湖北来, (「时士诚援兵自湖北来」,「时」原作「将」,据明金声玉振集本、明纪录汇编本改。)达击败之,获其元帅王成等四百余人。已而李院判兵复自淮安来,常遇春又击败之,擒其万户吴聚等百余人。因遣人谕降,城中其佥院严再兴、副使夏思忠、院判张士俊等拒守不下。(「院判张士俊等拒守不下」,原脱「等」字,据明金声玉振集本、明纪录汇编本补。)

闰十月,江阴水寨守将康茂才报:「士诚以舟师四百艘出大江,次范蔡港,别以小舟于江中孤山往来,出没无常,疑有他谋,请为之备。」太祖遣使谕达曰:「近得康茂才报,吾度此寇非有攻江阴直趋上流之计,不过设诈疑我,使我陆寨之兵还备水寨,我兵力既分,彼特弃我水军疾趋陆寨,捣吾之虚,此寇一计也。尔宜备之。又闻常遇春深入,使我军去泰州既远,彼必潜师以趋海安或泰州,令我大军势分首尾,冲决不及救援,此又寇一计也。兵法制人而不制于人,尔宜审虑。使至即令遇春驻师海安,慎守新城,坐以待寇。彼若远来趋敌,吾以逸待劳,可一战而克。泰兴以南,并有江寇舟,亦宜设法备之。」后四日,又谕达曰:「寇兵初驻范蔡港,吾度其有诈。观望犹豫,不敢即溯上流,其为诈益明。然寇计不过欲分我势,非有决机攻战之谋,宜遣廖永忠还兵水寨,大军勿轻动。此寇徘徊江上,自老其师,乘其怠慢,此月必克泰州。泰州既克,江北瓦解,寇不战自溃,但宜谨备之尔。」

是月,太祖亲至江阴康茂才水寨,又以手书谕达等曰:「初,予闻尔等与寇相去甚迩,为是驰至此,恐有缓急,相为策应。及至,乃知不然。今遣陈经历去,汝有所言,即疾驰来报,予驻师以待。」后太祖还建康, (「后太祖还建康」,「后」原作「复」 ,据明纪录汇编本、清借月山房汇钞本改。)达等遂克泰州,虏其将严再兴等九十四人, (「虏其将严再兴等九十四人」,「人」原作「士」,据明金声玉振集本、明纪录汇编本改。)卒五千,马一百六十余疋,船四十艘。遣人献俘,命五千人者悉安置潭、辰二州,人仍赐衣一袭,妇女亦皆赐衣履、缄线、布帛。初,众自以抗拒必不免,及得赐,又妻子完聚,咸感悦,拜呼万岁而去。

泰州平,达遣黄旗千户刘杰分兵狥兴化进攻高邮, (「达遣黄旗千户刘杰分兵狥兴化进攻高邮」,「狥」原作「往」,据明纪录汇编本、清借月山房汇钞本改。)士诚守将李清战败,闭城固守,杰攻之不下。有陈元帅者来援清,杰击败之。

十一月,达进兵攻高邮。太祖恐达深入敌境,不能策应诸将,遣使即命同知冯国胜帅所部节制高邮诸军,俾达还军泰州,围取淮安、濠、泗。谕达曰:「为将之道,贵于持重。进师攻取,宜加审察。近闻提兵远出,深入重地,此甚不可也。若常平章,独提偏师,备寇江上,即有缓急,谁当为之应援者?宜还师泰州,兼总冯国胜所部,留兵万五千人,以取未下州郡。尔居中节制,见可而进,协和诸将,一乃心力,以成大勋。毋或轻动,以失事机。」

时李济据濠州,名为张氏守,而观望未决。太祖曰:「濠为吾家乡,而吾失之,是有国而无家也。」命右相国李善长以书招之。济得书,不报。

是月,士诚兵寇宜兴,命达令国胜围高邮,遇春守海安,遣别将守泰州,而自以精兵援宜屿。达遂率兵渡江,击败士诚兵于宜兴城下,获三千余人。

十二月,士诚兵寇安吉,守将费子贤击却之。达自宜兴还兵攻高邮,其守将俞同佥坚守,不下。时士诚遣其左丞徐义入淮援高邮。义怨士诚,以为陷己死地,屯昆山之太仓,三月不进。

猜你喜欢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张廷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赵尔巽
  ●卷三·陶宗仪
  ◎兵五·徐天麟
  卷之一百四十六·佚名
  序·王世贞
  卷之五·佚名
  卷之六百三十七·佚名
  ◎人妖·李定夷
  二百一十五 江宁织造曹(兆页)奏御赐普济寺匾额代绅衿等谢恩摺·佚名
  司马休之传(附司马文思传)·魏收
  李时勉传·张廷玉
  卷一百九十·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佚名
  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唐诗镜卷四十三·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四十三 明 陆时雍 编 中唐第十五 白居易【二】 七言古诗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声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於穆曹

  • 提要·史简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鄱阳五家集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鄱阳五家集十五卷国朝史简编简字文令鄱阳人是编辑其乡人之诗自宋末至明初凡五家一曰芳洲集三卷黎廷瑞撰廷瑞字祥仲宋咸淳辛未进士授廸功

  • 崔涂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崔涂字礼山 ,江南人。文德进士。久在巴、蜀、 湘、鄂、秦、陇等地作客,多羁愁别恨之作,情调抑郁低沉。《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孤 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 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 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 关月冷相

  • ●卷一百二十六·徐梦莘

      炎兴下帙二十六。   起建炎三年三月,尽其月。   三月六日王世修见余曰:事已有成容子细禀覆累日与二将诸幕论议大抵以军中人情中外公论反复晓谕朝廷。若举反正之议无敢不从惟是二将所陈未有一事得请颇以为言如年

  • 雍正上谕 对吕留良及家属最后应如何判决·雍正

      编者按:这道谕旨,是对吕留良及其家属的判决,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刑法中灭族这一条的残酷。同时,对吕留良的著作也下令焚毁。但雍正仍惧怕吕留良思想影响仍在,所以在这篇谕旨中又用了一半篇幅去讲道理。最后,还下令让全国各

  • 三三五 山西巡抚觉罗巴延三奏汇缴应销书籍板片折·佚名

    三三五 山西巡抚觉罗巴延三奏汇缴应销书籍板片折乾隆四十一年九月初八日山西巡抚臣觉罗巴延三跪奏,为汇缴应销书籍板片,恭折奏闻事。窃查各省咨查及晋省查出应销各种书籍板片,经臣节次奏明缴销在案。兹又据各州县陆续查

  • 元弼、元晖业传·李延寿

    元弼是济阴王元郁的长子,字邕明。他为人刚毅正直,有文学才能,任中散大夫。他因为是嫡长子,应当承袭祖先的封爵。可是因他的叔父尚书仆射元丽受到于氏的亲近和宠信,便夺了元弼的王爵,硬封给元丽同母的哥哥的儿子元诞。元弼因

  • 李琪传(附李繵传)·欧阳修

    李琪,字台秀,河西敦煌人。他的哥哥叫李王廷,唐朝末年考中进士及第,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刚好遇上母亲逝世,家里无法安葬,只好通过乞讨然后安葬了母亲。王廷饥饿地睡在简陋的房屋中,听说这事的人都很同情可怜他。服丧三年期满,回

  • 卷一百九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七刑考【三】刑制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世宗宪皇帝御极定援赦人犯罪之例奉谕赦罪一欵徒开恶人徼幸之门於政治甚无裨益朕即位之初诸臣援例陈请姑

  • 存人编卷一·颜元

    唤迷途第一唤此篇多为不识字与住持云游等僧道立说。此项人受惑未深,只为衣食二字,还好劝他。譬如误走一条路,先唤那近者回来,我们这里唤,那近的也先听得。故第一先唤平常僧道。凡人做僧道者,有数项:一项是本人贫寒,不能度日,或

  • 春秋讲义卷四上·戴溪

    宋 戴溪 撰昭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叔孙豹防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戌衞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罕虎许人曹人于虢虢之防宋之盟为之也夫天下之事恶其始之不正也不明天下之大义徒狥一时之美名其意以善为之而不知其

  • 提要·黄道周

    【臣】等谨案月令明义四卷明黄道周撰道周有易象正已着録崇祯十一年道周官少詹事注礼记五篇以进此其一也其説以二至二分四立皆归于中央之土为取则于洛书之中五而五气于以分布此嵗功所由成政事所从出故作月令气候生合总

  • 弓人·佚名

    弓人制作弓,取用六材必须依照季节。六材都具备后,心灵手巧的工匠将它们加工组合[而成为弓]。干,以求射得远;角,以求箭速快;筋,以求箭射得深;胶,以求弓身结合紧密;丝,以求弓身牢固;漆,以求弓身能经受霜露。采取干材的质量标准分七等

  • 卷十 政事·张伯行

    此卷论临政处事,盖明乎治体而通乎治法,则施于有政矣。凡居官任职,事上抚下,待同列,审时宜,经世之道,济物之方,无不具于斯焉。朱子曰:只有一个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公平正大行将去,其济不济,天也。古人做得成者。不是他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并序)·智顗

        天台智者大师说  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沈。行开善恶。睹二方之粗妙。喻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故知欲生极乐国土。必修十六妙观。愿见弥

  • 假黎婆·钟理和

    作者钟理和为屏东客家人,早期客家人因生活空间、地缘的关系,山脚下的客家族群与原住民的往来互动及尖锐对峙状态,很早就存在。客家移民必须武装拓垦,原住民也经常以猎头的方式仇视对方,双方的互斗,屡见于文献上。不过,本篇小

  •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佚名

    又名《记法住经》、《法住经》、《无量寿供养仪轨》。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北腾14。唐玄奘译。一卷。首尾俱全,存一百十三行。谓佛临涅槃之际,应阿难之请,叙述佛灭后,正法住世一千年,然后当渐隐没,并叙述了这一千年中,每一百年

  • 玉泉其白富禅师语录·其白德富

    清德富说,园顶等编。共三卷。卷首收像、赞、序;卷上收上堂;卷中收上堂、法语、机缘、像赞;卷下收拈古、偈、普说、分灯、颂古、行实、书问、杂著、佛事、塔铭;卷末附融彻顶禅师语录一卷(清园顶说、明盛、明聪等编、彻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