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宋
陈文泽舍财甃砌砖座记在常熟
拓本高一尺二寸,广一尺五寸。正书十二行,行十二字,字径八分许。
大宋国苏州常熟县归政乡孝节里下庄居住清信弟子陈文泽并妻龚氏一娘谨舍净财壹伯贯文足,收买三清宝殿上周回及游巡下石压阶并甃砌砖座一所。凭兹殊善,上答四恩,下资三有,并式荐亡考念五郎、亡妣蔡氏三娘子,超生净域,托化仙乡。时嘉祐四年三月十五日,谨记。勾当住持宫主李则正立。
沈文罕造塔题字
拓本高九寸五分,广三寸。正书五行,行二十字,字径六分。
大宋国苏州长洲乐安乡清信奉三宝弟子沈文罕并男宥从合家眷属等,时嘉祐伍年九月日,舍金银书《金刚经》一部,为当年水大募缘,修换宝塔一所,为愿报全四恩三友,法界众生,同成佛道。同勾当人周延祐、陈遇、卫宗爽、徐宗咏等。
按此题字《吴郡金石目》著录。
法云寺重修大殿记在华亭
拓本高四尺四寸,广二尺六寸。正书十五行,行四十字,字径八分许。
宋秀州华亭县顾亭林法云寺重修大殿记
云间传天台教观沙门灵鉴撰
功与德故自有优劣,祀事故自有丰约,社与稷得遍天下祀,其佐□□□□□□□□□□□□□□□乎,然皆坛而无屋,岂若孔子释迦殿设形容与弟子配坐□天□□□□□□□□□□□孔子以王道既衰,诸侯竟霸,力扶忠孝,贯乎五常,尊王黜霸。释迦复□□□□□□□□□□□□孝,使天下悉臣悉子,一二圣之道与日月长新。究论儒释,不谓之□□□□□□□□□□。顾□□法云寺大殿者,即安释迦之形貌焉。其寺乃梁陈大儒顾君□著书之处,□□□□十年如□□□□以置之,奉祠部牒为法云寺。天福年中,大水浸损,乃迁斯地。因感□□□□□□□□□告祭巨贤无不游览称美。若今侍读学士唐公□十咏,以顾亭林为卷首。□京西转□学士□□□□为斯邑胜景,故亲题屋□,名儒高僧歌诗留题,绘炙人口,不可悉数。端拱二年,邑人胡彦瑶□□□□□□月陈□□木蠹损,图像几灭。今主殿沙门元秀者,乃议重修,与徒弟自舍长财,重装佛相。□□□□□□陈承福□□其事,乃□舆人总十万金,重换梁桷、曲栏雨樯,易瓦砌地,供具装严,以毕其福。□□□□□□□□□□事亦废,诸弟子尚欲随波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仲尼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圣力□□兴已矣之言。今圣宋垂衣,崇奉儒释,二圣殿宇,天下兴祀。师严道□□□□□□□□□□而化□□何事得尽忠孝,共乐於太平之时,灵鉴早人空门,无生为乐。□□□□□□□□□□。
嘉祐六年龙集辛丑腊月望日记,寺主沙门绍林□□□宗元书。勾当殿主沙门元秀徒弟虚□□□□□将仕郎守秀州华亭县尉兼河堤□□王世安 朝奉郎守太子中舍知县事□管勾□盐□河塘沟洫公事武骑尉□□□。
按开运、庆历两碑已著录。此嘉祐六年沙门元秀修寺记沙门灵鉴撰,宗元正书,王世安府志题名无之。冯承辉所云“勾煎湾”碑上碑有“管勾”□“盐”□“河塘”等字,无此三字,恐误。
宋故朝奉郎太常博士张君墓志铭在无锡
拓本高二尺九寸半,广二尺一寸。正书二十行,行三十八字,字径五分许。
宋故朝奉郎太常博士三司推勘公事骑都尉赐绯鱼袋张君墓志铭并序
淮南江浙荆湖南北路制置茶盐矾酒税兼都大发运使提举逐路巡检兵甲及都大提
点铸钱等公事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护军扶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马仲甫撰文
淮南江浙荆湖南北制置茶盐矾酒税兼都大发运副使提举逐路巡检兵甲及都大提
点铸钱等公事朝奉郎尚书工部郎中充秘阁校理上骑都尉赐绯鱼袋借紫张刍篆盖
朝奉郎守尚书屯田郎中通判杨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轻车都尉赐绯鱼袋吕希道书
丹
嘉祐中,三司使蔡公方大振职事,饬僚属,乃表著作佐郎张君于朝,以为推勘公事,而君以称职闻。居三年,治平丙午五月十六日疾卒。其孤中行,以其丧归常州无锡县,卜十月初三日甲申,将葬于景云乡恩覃里之先茔,且请铭於予。予守台州时,君实为从事,予固知君者也,乃序而铭之。君讳奕,字源明,常州无锡人,曾祖讳卓,祖讳汉滨。父讳瑩,赠大理评事。母陈氏,追封仙游县太君,汤氏封寿昌县太君。君起家举进士,擢乙科,历太平、台、洪三州之从事,改著作佐郎,在三司,迁秘书丞、太常博士。君敏博而有文,其在乡里,以行义称。及出而仕,尤长於时务,遇事不苟,思欲冥诸理而后已。台有大水,堤防缮完之智,出於仓卒,民卒赖以安,实君力焉。郡人张希房尚幼,君视其材可教,收而授之以学问,孜孜焉若己之子,后果擢进士第。洪之属邑,有以纵火民家囚上于州,有司议弃市;君独疑曰“是可死邪”?请自案狱,果得所以未尽之状,而囚论得免,吏以诎服。京师大众之地,狱讼之夥,独天府与三司焉,而三司又括天下之赋入,凡诸道之务,巨细悉关决之。故事物之机会,人情之奸利,日以至者盖百计,顾非明且恕者处之,则几不能无刑法之滥。君矫枉去弊,多所辨正,其阴施在人深矣。予闻善恶不虚其报,君虽不克身享之,安知不在其后乎?君享年五十有五,娶朱氏,封仁和县君。二子,中行其长也,举进士。次梁卿,始三岁,后君十五日而卒。三女,长适乡人陈充,先君卒;次适进士李毅;次尚幼。铭曰:士之有志,艰乎得时。时之既得,若将可为。乃不永□,天□□之。谓天与善,则予不知。
吴门童迪刊
右宋朝奉郎太常博士、三司推勘公事张奕墓志铭,马仲甫撰文,张刍篆盖,吕希道书丹。序云:嘉祐中,三司使蔡公表著作佐郎张君於朝,以为三司推勘公事,居三年,治平丙午五月十六日疾卒。其孤中行,以其丧归葬常州无锡。按《麈史》,选人磨勘者,进士出身为著作佐郎,余人为大理寺丞,谓之京官;《职官志》:三司推勘公事,以京朝官充,奕以进士为著作佐郎,任推勘,与史志麈史俱合。李焘《长编》:嘉祐六年,置三司推勘公事一人,治平三年正月罢,罢后四月,奕始卒,故序不言卒於官。曰归葬者,奕解职后,以朝请留京师也。《麈史》:秘书丞以上曰升朝官,始奉朝请。《曲洧旧闻》:元丰以前,二府侍从有薄罪,犹以本官归班,朝请则无罪去官者。可知奕此时盖以太常博士归班。博士,寄禄官也,不治事,奉朝请而已。志云:君举进士乙科,历太平、台、洪三州从事;台郡人张希房尚幼,君视其材可教,收而授之以学,后果擢进士第。按《赤城志》,张希房,临海人,举嘉祐八年进士,终金坛县主簿。而马仲甫守台在皇祐三四年,奕自太平移台,遂为仲甫从事,其举进士,当在皇祐前,为推勘,则在嘉祐六年,蔡襄为三司使后。宋初,三司号计省,而英宗谓吕公弼曰“蔡襄主计,诉讼不以时决”,则知兼掌刑狱。故志云:京师狱讼之夥,惟天府与三司也。撰书人惟马仲甫《宋史》有传。张刍,鄄人皓孙,父名牧,见李焘《长编》。吕希道为文靖之孙,见王珪所撰《吕公绰墓志铭》,《东坡集》有《赠吕希道知和州》诗,施注载其仕履尤详。此志光绪二十年正月十七日羊腰湾农人锄土得之。其地今分隶金匮县,犹称景云乡恩覃里,与志同。舁而置之恒善堂,谋所以保护其墓者,前颍上县知县王凤仪、前署祥河同知朱镐、东河候补主簿秦宝骥、同知衔监生刘继增;见墓发来告者,附生殷玉田。计治平丙午至今八百二十有九年,邑多张族,而谱牒皆始南宋,或元明,不复知君为谁祖矣。是月二十六日,裘廷梁跋。
丁宝臣墓表
据翦裱本。
公讳宝臣,字元珍,姓丁氏,常州晋陵人也。景祐元年,举进士及第,为峡州军事判官、淮南节度掌书记、杭州观察判官,改太子中允,知剡县,徙知端州,迁太常丞博士。坐海贼侬智高陷城失守,夺一官,徙知黄州。久之,复得太常丞,监湖州酒税,又复博士,知诸暨县,编校秘书阁籍,遂为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君为人,外和怡而内谨立,望其容貌进趋,知其君子人也。居乡里以文行称。少孤,与其兄笃於友悌。兄亡,服丧三年,曰:吾不幸幼失其亲,兄吾父也。庆历中,诏天下大兴学校,东南多学者,而湖杭尤盛。君居杭学为教授,以其素所学问,而自修於乡里者教其徒,久而学者多所成就。其后天子患馆阁职废,特置编校八员,其选甚精,乃自诸暨召居秘阁。君治州县,听决精明,赋役有法,民畏信而便安之,其始治剡也如此。后治诸暨,剡,邻邑也,其民闻其来,欢曰:此□□□□□□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由是所至有声。及居阁下,淡然不得以势利动其心,未尝走谒公卿。与诸学士群居恂恂,人皆爱亲之,盖其召自诸暨也。以才行选,及在馆阁久,而朝廷益知其贤。英宗每论人物,屡称之。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偃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而岭外尤甚,其山海荒阔,列郡数十,皆为□州,朝廷命吏,常以一县视之,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一日智高乘不备,陷邕州,杀将吏,有众万余人,顺流而下,浔梧封康诸小州,所过如破竹,吏民皆望而散走,独君犹率赢卒百余拒战,杀六七人。既败亦走,初贼未至。君语其下曰:幸得兵数十人,伏小湘峡,扼至险以击骄兵,可必胜也。乃请兵於广州,凡九请不报。又尝得贼觇者一人,斩之。贼既平,议者谓文学君宜居台阁,备侍从以承顾问,而眇然以一儒者守空城,提百十饥羸之卒,当万人卒至之贼,可谓不幸。而天子亦以谓县官不素设备,而责守吏不以空手捍贼,宜原其情,故一切轻其法。而君以尝请兵不得,又有拒战杀贼,则又轻之。故他失守者,皆夺两官,而君夺一官。已而知其贤,复召用。后十余年,御史知杂苏采受命明日,建言请复治君前事,夺其职而黜之。天子知君贤,不可以一眚废,而先帝已察其罪而轻之矣,又数更大赦,且罪无再坐,然犹以御史新用,故屈君使少避而不伤之也。乃用其校理岁满所当得者,即以君通判永州。方待阙於晋陵,以治平四年四月某甲子暴中风眩,一夕卒,享年五十有八。累官至尚书司封员外郎、阶朝奉郎、勋上轻车都尉。曾祖讳某,祖讳某,皆不仕。父讳某,赠尚书工部侍郎。母张氏,仙游县太君。君娶饶氏,封晋陵县君,先卒。子男四人:曰隅,曰除,曰齐 ,皆举进士;曰恩儿,才一岁。女一人,适著作佐郎集贤校理胡宗愈。君既卒,天子悯然推恩,录其子隅为太庙斋郎。君之平生。屡忧患而遭困厄,处之安焉,未尝见戚戚之色。其於穷达寿夭,知有命,固无憾於其心;然知君之贤,哀其志而惜其命止於斯者,不能无恨也。於是相与论著君之大节,伐石纪辞,以表见於后世,庶几以慰其思焉。
右集贤校理丁君墓表,欧阳修撰。《咸淳志》:宝臣初识欧阳公於峡州,《集》中有“到夷陵时与元珍推官书”,即宝臣也。
荃孙在京与丁听彝丈聚谈金石,至粤东金石略丁元珍题名,丈言丁氏出自元珍,墓表,欧阳文忠公撰。墓上有宋碑,粤匪之乱毁折,因出乱前拓本见示,上缺十五字,因录藏之。翦裱本无行字数。
常州学记
据翦裱本。
为治不能心服於民者,不足以为先王之治。服民必自於修身而不能格物者,不足以尽修身之道。故致诚以格物,则内极於神,而外之为王者之事,故尽天下之性以已。而德有余於行,养天下之欲以人,而利不胜於义。虽然,不寓之政,则无以致其效,此学之所以作也。先王之学,以智、仁、圣、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礼、乐、射、御、书、数,为其德行艺而纠之,以八刑防之。五礼六乐之得於心者,虽有以异,而行於身者,未尝不同。诸侯鼓舞天子之命,而为於其国者,无毫末悖此。而海隅万里,灿然如出乎一家之习,制其田里,人毕以受,而使之相赒相宾。士有以尊於民而升之司徒者,不征於乡,既不怵於养,而学得尽其时。上之人 思思 焉致誉於下,虽豪杰不诱於誉,而所以驭世之意,不得不然。君亲师友於臣,而王世子入必以齿。士之未命献焉曰馈,所以见贵贱之势,不设於道德,而进退之节,宜得於间燕。一 曰宾於朝,则宠利不足以屑其意,而能必其守於位。百工得以其技谏,而人主衽席玩好,一之以法度,於是元元俯仰以听。君臣謦咳之余,以夫役於德者有命,贵贱无所辞受,而以教之合否为其荣辱。於是销觖望之志於冥冥,而刑赏能信於不可见之际。熏蒸其俗,至於小子以土物爱牛羊,不忍践履乎草木,其效岂不美欤!而卷阿之诗,诫以求贤用吉士,夫治於成王之时,可以无为矣。而犹不忘此,盖先王遗天下之法,而人不能深通其意,则法绌於后世,宜乎应物之变不一,而思其法至於无穷。诗曰“载见辟王, 曰求厥章”,以是而知治不可以无法,而有其人,则法不可以无思。譬车之设也,而御非其人,与人存而志不设,则孰能无覆辙之患哉?此先王所以仁后世之子孙,而不敢一 日忽於求贤。陵夷乎乱世之民,而犹能刺□□□□□则知先王之泽入人之久,而所以制天下之变者何其微也?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盖礼义政事,待仁贤而出,宜乎以学校之废,而为天下之忧,嗟夫!道散於世,而人不能原老氏绝圣弃智之意,其流入於督责之术,彼徒以为圣贤之敝,而有夸夺以相胜。一人之聪明,无以给四方之视听,故不用圣智,而惩天下以法。安知夫法能使人有畏於外,而不能驯其无欲於内,所以民失性於桁杨铁铖,而专服玉帛,不能为之劝,则刑赏何恃而有於已哉。汉未能易其俗,而董仲舒欲折一时之异道异师,而诱之以学,其论似是也。而以武帝之德,□□□□其能服民如先王之治哉。然而先王之治,其终不可以见乎,盖地不改辟,民不改聚,圣人行政之易,而自唐裂四海,於广明之后,中国五易,而正朔始一於宋。民沐浴祖宗六圣之德,於里闾畎亩,百年之中,可谓极盛之时,而吏能体朝廷尚文之意,而以学养士者,不其贤欤。嘉祐六年,长乐陈侯襄以尚书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来治常州。既居数月,一新其学,而得从事丹阳邵君奇者,果为之谋。盖陈侯好古,德望於世;而邵君有济剧之材,故成之以不劳。而祠有殿,讲有堂,斋庐庖湢,列以其序。而又为藏书之阁,讲道之堂,於东南为绝伟之观。而州人愿刻陈侯之迹久矣。治平四年,尚书职方员外郎、知州事、河南王侯说与其佐尚书贺部员外郎、鄱阳黄侯本,始以诿安国。而安国乃为之言曰:《诗》云“德輶如毛,民鲜克举”,甚乎,其举之易,而后励於德者,奚独艰邪?以文王之多士,而迄宣王之时,维仲山甫之人,而患乎其莫助,卒能侧怛以新天下之士,而采芑之诗作,然则材不乏於时,而在乎上能以笃好之心,为之长育而已。常故多贤士大夫称於世,而余得其人於学之中,与夫四方之游者,有俊杰之材,而其议论蔼蔼乎有闻矣。方极盛之时,而君臣能相与以讲先王之教,则奚患乎无助於上,而士不兴於下哉?今陈侯作之於始,而二侯欲告来者,使不废以为之助。二侯於是有恺悌君子之风,而余故乐为之书。
《咸淳志》:临川王安国撰,治平四年立。
此拓本亦听彝所藏,言此碑毁於粤匪之乱。
王说投龙记在宜兴
拓本高一尺七寸,广一尺八寸,正书七行。行剩七字,下断。字径二寸许。
治平四年六月十下缺王说奉诏张公洞投龙十下缺山观水洞宿于广下缺楼闶巡检王守志下缺至十五日遂入禅下缺
唐兴殿记在昆山
拓本高一尺七寸,广一尺六寸,行书十六行,行十三字,字径四五分。下断。额篆书四字。
□□□□唐兴殿记
佛者,西方之圣人也。谭性空下缺汉明帝时,始流入中国。而天下缺而为道场作众生福地。广居大下缺物有新故,时有废兴。虽曰由数,下缺梁天监末,始给寺额。因孙军毁下缺朝至道初,朱仁干复募缘造殿。下缺构殆将废矣。彼佛相装严者,下缺通所谓众生福地,从何而至哉。下缺无缘之慈,行不舍之惠,振颓纲维下缺丹刻晕飞,轮奂离立,金姿宝相。重下缺智者目之而心悟,愚者睹之而行下缺□方斯时也,有如是人。兴如是下缺师栖其息心成彼功德如空下缺生□利天其在此欤。然则人之下缺摄如是之速哉,其经营下缺喜於落成,恐年月之迈,下缺
唐兴殿记四字横列碑首,径五寸许。记文十六行,字径四五分,行书。在安亭镇菩提寺内,下半断失,年月及撰书人姓名已不可考。据碑言,至道初朱仁干复募缘造殿,而寺中见有治平四年、建炎二年,舍钱制造石磉题记,知此碑必立於至道以后,非北宋英宗时,即系南渡初年重修,今姑附治平之末。记中所言因孙军毁者,当是吴越钱镠时与杨行密将李友攻陷中吴之孙儒也。此碑旧拓本末后尚有“县丞兼河沟”五字,今已残蚀不可辨矣。《吴郡金石目》
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在无锡惠山寺山门外
拓本八面,每面高五尺,广八寸。先咒后记,正书七行,行七十字。
咒不录
南赡部洲大宋国常州无锡县长寿乡静安里佛弟子刘元规与同人下缺当县惠山普利院山门前制造宝幢一座,先妣吴氏十一娘下缺洞达直心□有□於阎浮,证无生于极乐。然见存亲眷福惠庇下缺
圣宋熙宁三年岁次庚戌二月庚申朔二十一日庚辰下缺
按此幢与唐乾符幢对峙。
罗汉岩题刻五段在焦山
钜野吕升卿题名。为明人刻经所压。
残字露於心经之侧,零落不可读。正书年月尚完善。
钜野吕升卿下缺时熙宁四年四月十一日。
陈廓等题名。
拓本高二尺二寸,广一尺七寸,正书五行,行五字,字径三寸。
陈廓彦明范下缺柔中元翼道下缺猿鸟惧古刻难细读。断缺苍藓下缺人明从同游。大观己
丑季春七日。
按《至顺镇江志》:陈廓,字彦明,丹徒人,亢子。熙宁九年登进士第,官至广东转运判官。
吴云壑焦山观瘗鹤铭诗
拓本高三尺六寸,广三尺七寸,行书十行,行十二三字,大小不等。
昔爱山樵书,今踏山樵路。江边春事动,梅柳皆可赋。荦确石径微,白浪晒衣屦。临渊鱼龙惊,扪树□□护。岁月岂易考,书法但增慕。摩挲复三欢,欲去还小住。习气未扫除,齿发恨迟暮。华亭鹤自归,长江只东注。寂寥师古意,落日起烟雾。 淳熙甲辰上元前三日,游焦山观瘗鹤铭有作。延陵吴琚。
按《宋诗纪事》:吴琚,字居父,号云壑,汴人,宪圣太后之侄,太宁郡王益之子。历尚书郎部使者直学士,庆元间,以镇安节度使留守建康,迁少保,卒,谥忠惠。有《云壑集》、《书史会要》。云壑字画类米芾,以词翰被遇孝宗,大字极工是也。
赵明叔等题名
拓本高二尺,广一尺八寸,正书四行,行七字,字径二寸。
赵明叔同杨伯弟正叔醇叔,淳熙丁未正月四日来游。
焦山志未收。
赵溍等题名
拓本高三尺二寸,广一尺,正书两行,行字不等,只存两行。
咸淳壬申九月廿有八日,长沙赵溍与客山阳陆秀下缺。
观音岩题刻十段在通州狼山
晁端彦题名
拓本高一尺八寸,广一尺四寸,正书左行四行,行七字,字径二寸许。
熙宁癸丑三月二十七日,与端方侍亲游此岩。晁端彦美叔题。
蒋之奇题名
拓本高一尺八寸,广二尺,正书四行,行六字,字径六寸。
淮东转运副使蒋之奇来观天祚题名,熙宁癸廿四月十八日。
僧净甄题名在定心石
拓本高三尺六寸半,广三尺六寸,行书七行,行字不等。
净甄因住狼山,寻游岩谷,求奇绝景,待明公观览。是月寺主塔僧澄涵山之阴,洗出可爱之石,以资游人之乐。时元丰乙丑仲春望日题。
吴询等题名在宝陀石
拓本高二尺五寸,广四尺五寸,正书九行,行字不等。
夷门吴询圣求、颍川邓洵仁子由、江都董天民觉老、天长刘涤致虚、住持释深甄仲模酌净智泉,登宝陀石,飘飘然真物外之游也。元丰乙丑四月十四日题。
邑尉□□题名
拓本高一尺八寸,广二尺四寸,正书四行,行字不等。
邑尉□□□□□□元丰乙丑□月十三日同游。
住山隐庵智显诗在钓鱼台
拓本高二尺,广五尺六寸,正书十四行,行六字,字径三寸许。
五峰洒扫愧无碑,即把天藏为发之。一径笑分忌险阻,十岩洗出更瑰琦。周行佳制人称美,琅剑相连事可期。他日纷纷登富贵,始知功力不徒施。淳熙丁未住山隐庵智显易路偶书。
按《五山志》载:淳熙丁未,住隐庵智显易路一条,又云:七言近体诗一章,漫漶不能终读,不录。盖磨崖久为尘土所汙,今洗刷出之,诗句完好无缺,诚快事也。此外尚有元丰刺史题名,真漫漶不能读矣。
赵师罩题名
拓本高三尺五寸,广二尺九寸,分书六行,行九字,字径四寸。
绍熙癸丑□□三日,漕臣赵师罩将宪节录四至通川讫事,乃同太守章冲、别驾钱孜、谳属蒋蔺、戎佐刘良辅、郡幕黄元振、口宾刘昌诗来游。
按此条载《五山志》中,惟讫事作记事,误。又《州志·职官》“绍熙四年知州章冲,通判钱孜”,盖本於此,惟不言所出耳。
知州杨瑜题名
拓本高四尺三寸,广三尺六寸,正书七行,行十字,字径四寸。
通州为淮南道院,壬寅废於兵,昔之繁庶今余烬矣。柯山杨公瑜绾郡绶,暇日与客登狼 山,把酒赋诗,尽日方回,慨旧观之寥落,抚壮怀而增感。时淳祐甲辰仲秋日,因书以记岁月。
按此条亦载《五山志》中,惟方回作方还,误。知州杨瑜,见《州志·职官》,考壬寅为宋理宗淳祐二年。旧州志载:是年十月,元人陷通州,屠其民,此余烬之叹所自来也。
宝祐二年题名
拓本高三尺六寸,广二尺,正书二行,行十一字,字径三寸许。
宝祐甲寅十一月初十日“因送□山和□□入院游此。
按此条《五山志》未载,今搜得之,亦大幸也。
余寿国题名
拓本高二尺四寸,广一尺,正书一行五字,字径四寸许。
余寿国曾来。
按此题亦载《五山志》,亦宋刻也。
千佛岩题刻二十二段在江宁栖霞。
胡恢题名
拓本高一尺,广五寸,篆书二字,字径二寸。
按沈括《梦溪笔谈》称:金陵胡恢工书韩魏公令篆《太学石经》。观此题名,与陈留学宫周礼残碑笔意相似,岂石经即恢之所书?然其时章友直、杨南仲、张次立同与其事,又未能直以残碑出于胡恢之手。《江宁金石记》
王旁沈述师题名。
二题名同纸,高一尺七分,广六寸,正书左行三行,行字不等。
熙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王旁、沈述师。
赵襄杜侄题名
拓本高二尺,广二尺三寸。正书为明僧题字所压,存二行,行六字。左行。
赵襄杜侄建中靖国元年八月。
鄱阳姜埃等题名
拓本高一尺六寸,广一尺三寸正书左行,六行,行五六字不等,字径二寸。
鄱阳姜埃安中同慧老登千佛岩观沈传师徐铉留题赏之。政和乙未孟冬十八日。
按《严记》著录阳羡施安中题名,即此一则之讹,鄱字失拓,姜埃因形近讹羡施耳。宋《栖霞寺牒》政和三年刻,末题住持传法赐紫沙门元慧,即慧老也。见《严记》。
徐君瑞等题名
拓本高一尺六寸,广六寸,正书左行三行,行六字,字径一寸五分。
宣和乙未仲冬十三日,□山印老同行,徐君瑞、李山父。
张述夫等题名二则
拓本高一尺八寸,广同,正书前题四行,行九字,后题四行,行六字,字并径一寸五分。
述夫文倪按豆涝至此观千佛及传师徐铉字、巡检雍君美、住持慧禅师
同行。丙申中秋后三日。□章泽民、慧禅师张述夫、同游。政和丁酉仲夏十四日。
徐禋、林篪、曹明远题名
拓本高二尺二寸,广二尺三寸。题名同纸,均正书。左行,不记行数。
南昌徐禋与子琛游,政和七年四月廿九日。林篪来,丁酉二月。曹明远、黄若中同慧师游,闰月戊戌。
第一行,南昌徐禋与子琛游;第二行,政和七年四月廿九日;第三行,林篪来;第四行,丁酉二月;第五行,曹明远黄若中;第六行,同慧师游。闰月戊戌。严氏所据拓本,失拓第一行及第六行戊戌闰月四字,遂误以禋所题年月属篪,篪所题年月属明远等,其实三则书势各异,严氏未细采耳。曹明远严误“曾”和“远”,慧下脱“师"字。
莫伯舆兄弟题名
拓本高一尺七寸,广九寸,正书三行,行字不等。
莫伯舆仲圭来,弟伯秩来。丁酉五月六日。
项德新等题名
拓本高一尺三寸,广一尺,正书左行,三行,行字不等。
项德新、沈德父、长老慧法师,政和八年二月。
邓□□等题名
拓本高一尺三寸,广一尺,正书左行,四行,行字不等。
邓□□牒谒千佛,政和八年三月朔,长老元慧同行游。
余彦远题名
拓本高一尺八寸五分,广一尺。正书左行,四行。行七八字。字径一寸二分至二寸不等。
余彦远同慧老游千佛岩,是日久雨初晴,天气清和,徘徊久之。政和戊戌季夏廿有七日。
庞持正题名
拓本高一尺八寸,广一尺,正书三行,行八字,字径一寸五分。左行。
庞持正,重和己亥正月十二日游栖霞,同慧禅师登千佛岩。
无碍熙叟题名
拓本高一尺八寸,广一尺,正书左行,三行,行八字,字径一寸八分。
无碍、熙叟同游,偃括侍行。时重和贰年贰月拾柒日题。
按唐开元寺贞和尚《塔铭》,书开元贰拾陆年,用代二十六,元和华岳庙题名,书壹月贰拾陆日,后世官书用壹贰等字之所仿。此书年月用贰、拾、柒等,与唐题名例政合,不得谓非古也。
章酋等题名
拓本高二尺,广三尺六寸五分,正书左行六行,行四五字不等,字径四寸。
宣和元年孟夏十八日,章楢、王量同杨元慧游,晚至天开岩而还。
管邦惠等题名
拓本高一尺二寸五分,广一尺。正书左行四行,行四字。字径一寸二分,至二寸不等。
管邦惠同余和仲弟邦式来游。宣和己亥二月廿七日。
邵榑等题名
拓本高一尺八寸,广一尺,正书左行三行,字径二寸。
邵榑同慧师顶谒下缺宣和己亥三月二日。
王旸题名
拓本高一尺八寸,广一尺,正书四行,行六字,字径一寸七分。
华阳王旸因还仪真,到千佛岭瞻拜。宣和庚子正月十日。
赵伯晟宿摄山诗
诗刻石柱上,柱已断裂。拓本高一尺四寸,广七寸八分,正书六行,行十四字,字径七分。
栖霞境界何清壮。岳立五峰如列嶂。三缈不复见高人,千刻尚能瞻宝相。摩空老木韵秋声,云屋天岩满意行。夜阑风定月将午,门外呦呦闻鹿鸣。
宿摄山偶成五十六字,淳熙庚子重阳后三日,上元令赵伯晟父。住山道兴立。
按诗载《摄山志》《五峰志》误三峰,与下三徵字复,当从石刻。徵字缺末笔,避宋仁宗嫌名。伯晟奉议郎,见《景定建康志·官守志》。
张椿老等题名
拓本高一尺四寸,广二尺,正书七行,行六字,字径一寸二分。
庚申十月廿二日,张椿老自历阳告假省祖茔,同胡彦明登千佛岭,弟商老从。侄孙用之命工刊,绍定已丑。
张嘉言题名
拓本高一尺七寸,广一尺,三字,字径四寸许。
张嘉言。绍定已丑嗣男用之刻。
彦骏旸叔题名
拓本高 广 寸,正书三行,行五字,字径一寸六分。
彦骏旸叔同无碍禅师游,礼千佛。
千佛岭三大字
拓本高五寸半,广一尺五寸,正书三字,字径五寸。
千佛岭
苏颍滨黄楼赋在徐州
据旧拓翦裱本。
黄楼赋 苏辙
熙宁十年七月乙丑,河决於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辰,水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屦,,庐於城上,调急走发禁所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率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方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於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载糗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渊,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於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辙方从事於宋,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其词曰:子瞻与客游於黄楼之上,客仰而望,俯而叹曰:噫嘻殆哉!在汉元光,河决瓠子,腾蹙钜野,衍溢淮泗,梁楚受害二十余岁。下者为汗泽,上者为沮洳,民为鱼鳖,郡县无所。天子封祀太山,徜徉东方,哀民之无辜,流死不藏,使公卿负薪,以塞宣房。瓠子之歌,至今伤之。嗟维此邦,俯仰千载,河东倾而南泄,蹈汉世之遗害,包原隰而为一。窥吾墉之摧败,吕梁龃龉,横绝乎其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水洄、洑而不进,环孤城而为海。舞鱼龙於隍壑,阅帆樯於睥睨,方飘风之迅发,震皷鼓之惊骇。诚蚁穴之不救,分闾阎之横溃。幸冬日之既迫,水泉缩以自退。栖流枿於乔木,遗枯蚌於水裔,听澶渊之奏功,非天意吾谁赖。今我与公冠冕裳衣,设几布筵,斗酒相属,饮酣乐作,开口而笑,夫岂偶然也哉?子瞻曰:今夫安於乐者,不知乐之为乐也,必涉於害者而后知之。吾尝与子冯兹楼而四顾,览天宇之宏大,缭青山以为城,引长河而为带,平皋衍其如席。桑麻蔚乎旆旆,画阡陌之从横,分园庐之向背。放田渔於江浦,散牛羊於烟际。清风时起,微云霮霄,山川开阖,苍莽千里。东望则连山参差,与水皆驰,群石倾奔,绝流而西。百步涌波,舟楫纷披。鱼鳖颠沛,没人所嬉。声崩震雷,城堞为危。南望则戏马之台,巨佛之峰,岿乎特起。下窥城中,楼观翱翔,嵬峨相重,激水既平,眇荆浮空,骈洲接浦,下与淮通。西望则山断为玦,伤心极目。麦孰禾秀,离离满隰。飞鸿群往,白鸟孤没。横烟澹澹,俯见藜日。北望则泗水湠漫,古汴合焉。汇为涛渊,蛟龙所蟠。古木蔽空,乌鸟号呼,贾客连樯,联络城隅。送夕阳之西尽,导明月之东出。金钲涌於青嶂,阴雾为之辟易。窥人寰而直上,委余彩於沙碛。激飞楹而人户,使人体寒而战栗。息汹汹於群动,听川流之荡潏,可以起舞相命,一饮千石,遗弃忧患,超然自得。且子独不见夫昔之居此者乎?前则项籍、刘备,后则光弼建封,战马成群,猛士如林,擐臂长啸,风动云兴。朱阁青黄,舞女歌童。势穷力竭,化为虚空,山高水深,草生故墟。盖将问其遗老,既已灰灭而无余矣。故吾将与子吊古人之既逝,悯河决於畴昔,以变化之无在,付杯酒於终日。於是众客释然而笑,颓然而醉。酒倾月坠,扶携而出。
按东坡先生年谱,熙宁十年丁巳,先生年四十二,在密州任就差知河中府,已而改知徐州。四月赴徐州任,徐州水患大作。七月十七日,河决澶州曹村埽,八月二十一日及徐州城下。先生治水有功,至十月五日水渐退,城以全,朝廷降诏奖谕。元丰元年戊午二月有旨,赐钱二千四百一十万,起夫四千二十三人,及发常平钱米,改筑徐州外小城,创木岸四。以奖谕敕记,并刻诸石,为熙宁防河录。乃即徐州城之东门为大楼,垩以黄土,名之曰黄楼,以土实胜水故也。子由作黄楼赋,先生跋云:元丰元年八月癸丑,楼成,九月庚辰大合乐以落之。今此碑无建立年月,计楼成作赋,当在元丰元年九月以后矣。《栾城集》与宋《文鉴》皆载此赋,然集本是明刻,有不同处,尚不足据。《文鉴》是仿宋刻,姑取以互校,而著其不同者:熙宁十年七月乙丑,《鉴》作秋七月,八月戊戌水及彭城,《鉴》作彭城下。完窒隙穴,《鉴》无完字。九月戊辰,《鉴》作戊甲,调急走发禁所,《鉴》作调急夫发禁卒。载糗饵以济之,《鉴》作糗粮。梁楚受害二十余岁,《鉴》作二十余年。斗酒相属,《鉴》作中酒相属。俯见藜日,《鉴》作落日。金钲涌於青嶂,《鉴》涌作薄。前则项籍、刘备,《鉴》作刘戊。猛士如林,《鉴》作成林。擐臂长啸,《鉴》作振臂。朱阁青黄,《鉴》作青楼,以变化之无在,《鉴》作知变化。付杯酒於终日,《鉴》作以终日。颓然而醉,《鉴》作就醉。酒倾月堕,《鉴》作河倾。扶携而出,《鉴》作携扶。盖碑无书人,不知何人所立,或不能无误。而《文鉴》亦或有传刻之讹,宜两存之,不能定其孰是也。《河决澶渊赋·序》作七月乙丑,《年谱》作七月十七日,《宋史·神宗纪》作七月丙子,《辽史·朔考》是年七月己酉朔。乙丑正是十七日,赋序年谱合也。丙子是二十八日,则本纪为不同。殆闻之朝廷有迟速耶。《年谱》云:八月二十一日及徐州城下,赋序云,八月戊戌水及彭城。是月戊寅朔,戊戌是二十一日也。至九月戊辰,《文鉴》作戊申。是月戊甲朔,戊辰在二十一日,水已及徐州城,不应相距一月,始塞东西北门。自戊戌至戊申,十日而水甚,宜矣,则《文鉴》不误而碑讹也。《金石萃编》
右《黄楼赋》石刻,四面形方,而每面宽窄不一,一广二尺四寸四分,凡十行;一广一尺五寸七分,七行;一广二尺二寸,凡十行;一广一尺八寸,凡八行。高七尺一寸,每行三十四五字不等。正书苏辙撰文。《金石萃编》云碑无书人,不知何人所立。按《匏翁家藏集》引《书画谱》云:《黄楼赋》苏子由所作,而其兄子瞻所书也。石刻在徐州为方柱,周遭书之,其后磨一面。而碑首相接处复失其半行,相传为雷所击。今碑在黄楼,其东面北溢於泗,南溢於济等句,犹留半行。如《匏翁集》所云,乃北面复有此文,字迹完好,疑首行本在东面,日久磨灭,后人续成之,遂移首行於北面。其三面则原碑无疑。又据《东坡年谱》,子由作赋。先生跋云:元丰元年八月癸丑楼成,九月庚辰大合乐以落之。今此碑无建立年月,计楼成作赋,当在元丰元年九月以后矣。《徐州府志》。
按徐度《却埽编》云:徐州《黄楼赋》,坡自书。守者独不忍毁,但投其石城濠中,而易楼名观风。宣和末年,禁稍弛,一时贵游以蓄东坡之文相尚,鬻者大见售。有苗仲先者,适为守,因命出之,日夜摹印,既得数千本。忽语僚属曰:苏氏之学,法禁尚在,此石奈何独存?立碎之。人闻石毁,墨本之价益增。仲先秩满,携至京师,尽鬻之,所获不资。此本不知何时繙本,尚有典型。
瘟神殿记在江宁
拓本连额高三尺六寸,广二尺,正书十六行,行二十八字,字径寸许。
瘟神殿记
正书四字平列,字径三寸。
皇宋江宁府上元县光相院新建瘟神殿记
朝奉郎守将作少监上骑都尉赐绯鱼袋下缺新授越州司下缺
熙宁七年夏,金陵旱疫,乘其饥馑易以致疾死者,不□□□□□□□□所以祷诸鬼神,盖无不至。方是时也,其为忌惮不□□□□□□□□□不欺也。里巷之间,家人妇子,靡不知畏。马龙都□□□□□□□□□□之众,笃于祈响而患无其所以为神之所凭依。人之所□□□□□□□众而构殿于光相院之偏,以处□□□□□□□□□□□□瘟神焉。凡得钱三十万,为屋七间,作始於八年春,越明年而殿讫。□□不足,君遂复出己财以成之,率费钱五十万。而后□绘□□□□□□□□□之□且与君思所以致殿事之礼於其间,□□以疾终矣。□□□□□之时财力非□□而君能相与以成此其□□□易者非夫□□□□□众所欲而莫之成强,恶能若此耶。人且谓□□厚祐矣,而不□□及□□其为理非人之所能知,是□□□之所以□□者也。呜呼!其必有以□□后矣。久之,其子世选思念厥□□勤而弗忘也,以其事属余□□□□□夫有疾而祷,人情之常也。而怠於既宁之后,则非所以致其钦君□□□乎,不敢慢焉。使夫邻里乡党之人,知鬼神之不可诬以伪,而不□□□□肆於幽间之忠也,不亦善乎。是可书之石,以告夫瞻响□是者□君□□和卒年四十八。元丰六年六月旦日,广平程洵记。
宋故杨王荆王府侍讲朝散郎虞公墓志铭在无锡
拓本高二尺六寸,广同。正书三十三行,行三十九字,字径五分许。
宋故扬王荆王府侍讲、朝散郎、充集贤校理、轻车都尉,虞公之□润州丹□□□□□□之石,卒以元丰八年十月乙亥,其葬以元祐二年正月辛酉,其寿六十有八。其友丹阳王存为之铭曰:公讳太熙,字元叟,上世自会稽徙江南,为李氏将兵上饶,因为饶人。祖讳□,赠殿中丞。父讳肃,以尚书乇田员外郎致仕,卜居于阳羡之荆溪,累赠太中大夫。有子五人,其一早亡,其四皆名文学,举进士。长太微,次太宁,与公继擢第。季太蒙,礼部再奏名不第,弃冠带,晦迹于荆溪之阳。予从其兄弟游四十年,故知公为详。公为人沈粹洁清,外和而内刚,事亲孝,与朋友信,动有矩法,为文辞纯约。肖其为人,听其言惟不足,与之游愈久而愈可爱。皇祐中第进士,调应天府柘城县尉,改润州丹徒县主簿,宣州旌德县令,所至有能名。用荐者改著作佐郎,知广州番禺县事。忠州士人官峤南有不幸死,其家多流落不能归,公建白帅与部使者曰:官积监剩利钱几千万,愿请于朝,以赒给流落之家,使复里闾。帅部使者从之。召还,改秘书丞、魏王宫教授。宰相王安石知其材,将属以新法,公谢不能。安石问二广士兵之法,对曰:民有常产,教之兵,可以卫上。今使者旁午,掊克敛怨,民失其业,教以战阵,适足以资冦,未见可为用也。它日又召公论事,因极陈新法不便于民,安石仰视屋梁曰:君有新诗,可遗我数章,由是益不合。邓绾为御史中丞,欲荐以御史,邀公相见。公笑曰:呈身御史,古人耻之,乃欲我为之邪?寻召对,极论宗室之敝。且曰:宗子虽有善质,若不率以礼义,则放于声色玩好而不知反,宜择稍响学者奖励之,因荐监门卫大将军仲铣。既而仲铣召对称旨,神宗喜曰,荐者言果信。它日谓执政曰:虞某端方之士也。遂除崇文院校书,知大宗正丞事。宗子有怙势自肆者,初谕以义,不率,乃绳之法,众莫不惮。豫章郡王宗谔与其女夫讼于朝,有司治之,反为所讼,久之不能决。公奉诏鞫辩,遂引伏,莫复敢言。擢馆阁校勘,充开封府推官,改集贤校理,迁判官,转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丐补外知太平州。未几召还侍讲诸王府,每执经进见,起居语默,皆有所启。尝讲《礼记》至世于与公族居守之际,即反覆详言之。其后二王累上章丐外第,知者谓公有发焉。又尝讲《中庸》,为王言此大中至正之道,宜书诸绅以允蹈之,王即摹置左右,以便观览。官制行改朝奉郎,今上即位,迁朝散郎。一日无甚疾,呼家人告曰:人生死犹梦觉尔,学者当知之。语讫就榻,暝目良久,乃逝,其自得于性命之理若此。娶石氏,封旌德县君,前卒。子男四人:芹、芝、庄、慕,皆举进士。女五人:嫁奉议郎石景衡、进士沈纯礼、明州定海县尉石景雯、朝奉郎应昭式,一未嫁。公之亡也,存奉使永裕陵。比还,不得哭公之枢。至是阅其行状,叹曰:公之得于已者多,而见于行事者少,士大夫虽有爱慕之者,未必尽知之,存姑叙次所闻,庶见万一云。铭曰:学以治己,不牵于名。志蕲适道,不系于行。沈涵艺文,挹取粹精。动止规矩,貌言准绳。谓宜远矣,而卒不赢。京口之原,是为公茔。山乎其厚,川乎其清。粤千万年,想公如生。
枢密直学士、朝奉大夫、守兵部尚书,上护军、太原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四百户、实食封一百户、赐紫金鱼袋王存撰。
翰林学士承旨、通议大夫、知制诰、兼侍读、充实录修撰、上护军、南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七百户、食实封七百户邓温伯书。
奉议郎、直龙图阁、权发遣润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赐绯鱼袋借紫朱服题盖。刘照刊。
右虞太熙墓志,熙宁元丰间陈襄在经筵,神宗访人才之可用,襄举司马光、韩淮等三十二人以对,太熙与焉。见宋《陈襄传》:历官扬王、荆王府侍讲,又充魏王宫教授,又知大宗丞。《宋志》诸王府侍讲一员,并以常参官兼充,诸宫皆有教授,无定员。熙甯三年,始于异姓朝臣二员知丞事,均与志合。又官应天府柘城县尉、润州丹徒县主簿、宣州旌德县令。考《宋志》:应天府无柘城,元丰《九域志》应天府下有柘城紧,在南一百八十里;丹徒紧,属润州;旌德紧,属宣州。再升广州番禺令,由尉到令矣。《密斋笔记》、《太熙尺牍》,奕修所藏有之。王存字正仲,丹阳人,《宋由》右传。司马温公曰:并驰万骑中能驻足者,其王正仲乎!邓温伯以字为名,别字审求,建昌人,《宋史》有传。朱服字行中,湖州乌程人,《宋史》有传。太熙矢志忠贞,不附新法,与王安石忤,久滞为王官,神宗誉以端方之士,足以当之无愧。《宜兴志》寥寥无数行,想未见此志之故。撰书、篆盖三公,皆属名人,宋志中最赫奕之品。
润州刺史杨杰奏疏在丹徒延陵季子庙
拓本高五尺三分,广二尺二寸,正书十行,行二十二字。
窃见管下延陵镇吴季子庙冢,载在《图经》,祠祷有应。因近夏旱,差官严洁致祭,未逾旬浃,雨泽濡足。谨按季札生于晚周,当干戈剽攘之际,犹能执德谨,轻千乘之国,凉然清凤,千古如在。其审乐之知政,盛德信义,详见旧史。庙中有题十字碑,太宗皇帝尝以其字载之法帖,以信万世,而其祠冢未经旌表赐号,诚为阙典,伏乞朝廷特赐封爵。宋元祐三年戊辰三月。
右润州刺史杨杰奏疏。按《宋史》本传,杨杰字次公,无为人,举进士。元丰中官太常,元祐中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除两浙提点刑狱。年七十,自号无为子。又《书史会要》载:无为子擅豪翰,其迹杂见《群玉堂法帖》中。嘉定《镇江志·无为集》有杨杰诰词,所云太宗皇帝尝以其字载之法帖,即指淳化阁帖所刻孔圣字。
米元章等题名在阳湖文明寺
拓本高三尺一寸,广二尺,行书三行,行五字,字径七寸。
米元章、陈文老、刘臣济戊辰墓春同游。
元祐中,米公游于毗陵乾明壁□岁月既久,字将湮□,谨命工勒石,以传不朽。嘉泰壬戌仲秋既望,住山柏堂明秀刻。
右米南宫题名,嘉泰壬戌勒石阳湖文明寺。寺唐大中五年建,名缘果寺,宋太平兴国中改为乾明,后复改文明崇孝禅寺。戊辰为元祐三年,南宫年三十八岁。是刻为吕尧仙太史搜剔而出,前人未经著录也。按刘巨济名泾,简州人,举进士。王安石荐其才,为太学博士;元符末,除职方郎中。《宝铁斋金石跋尾》
包山题刻九段在吴县洞庭山
许辅等题名在丙洞右
拓本高三尺二寸,广九寸,正书两行,行字不等。
温陵许辅、澄江葛浚同瞻真洞。元祐□□孟秋七月十有一日书。
按“元祐”下当是“元年”二字。
范至先、至能等题名在旸谷洞
拓本高三尺,广二尺,正书五行,行七字,字径三寸五分。
范至先、至能、张元直同游林屋洞天,至先之子蒇及现寿二长老俱。淳熙戊戌孟冬朔。
右范至能题名,在包山旸谷洞石壁,予以丁酉秋游林屋访得之,未及榷拓。嘉庆丁已十一月再游,始命工拓。其文凡五行,行七字,云:范至先、至能、张元直同游林屋洞天,至先之子蒇及现、寿二长老俱。淳熙戊戌孟冬朔。考《宋史·宰辅表》:淳熙五年期戊戌四月丙寅,范成大自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迁中大夫,除参知政事;六月甲戌,范成大罢参政,以资政殿学士知婺州。本传但云拜参知政事两月为言者,所论奉祠不及知婺州事,盖婺州之命虽下,未到任而即奉祠也。此刻题孟冬朔,正石湖奉祠里居时。以《水月洞铭》较之,笔踪相似,其为石湖书无疑。至先名成象,绍兴五年汪应辰榜进士,官工部郎中,石湖之从兄也。《玉峰志》以为石湖弟,殊误。《石湖诗集》卷廿六,有再赠寿老诗云:澹斋寂寞澹庵空,玉柱金庭一梦中。我病君衰犹见在,莫嫌俱作白头翁。自注:顷与澹斋兄游洞庭林屋,并澹庵现老、眉庵寿老偕。今十年矣,寿老见过话旧事,二澹已为古人,正纪戊戌题名事。澹斋即至先也。《潜研堂金石文跋尾》
赵彦权题名在旸谷洞
拓本高一尺六寸,广一尺六寸,分书五行,行七字,字径二寸许。
绍熙甲寅夏久不雨,农以旱告。知州事赵彦权致祷龙洞,陈珣、姚喜同来。五月十有二日。
按赵彦权,《姑苏志》:守令。题名不载。
杨坦然等题名在丙洞
拓本高二尺三寸,广一尺,正书四行,行九字,字径二寸二分。
汴水杨坦然敬谒林屋洞天,都城倪彦直、羽衣支天益同拜。绍熙甲寅元日。
汴赵希实题名在丙洞
拓本高一尺四寸半,广九寸,正书四行,行七字。
汴赵希实、孟辉父□□□来此,因览□□抵暮而返。庆元□卯季冬八日谨识。
按“庆元”下当是“乙”字,庆元元年。
陈翼等题名在旸谷洞
拓本高二尺一寸,广二尺,正书五行,行五字,字径二寸许。
陈翼叟、华叟、鲁道夫、夏仁父、林信夫、僧知昌淳祐壬子九日同游。
按壬子,淳祐十二年。
沈宗等题名在旸谷洞
拓本高九寸,广六寸,分书四行,行五字,字径寸许。
沈宗、柯荣祖、顾全三人,到此刊石。宝祐二年。
按此题《吴郡金石目》不载。宝祐,宋理宗第六改元。
赵明叔等题名在旸谷洞
拓本高二尺四寸,广一尺八寸,正书四行,行七字,字径二寸五分。
赵明叔、柳子忱以视围田来游林屋,甲辰九月旦日。高彦礼、刘元干同行。
王兑等题名在旸谷洞
拓本高二尺七寸,广一尺,正三行,行十字,字径二寸四分。
处士王兑、老宿凌德真、住持张师冲、监斋宋师禹、知庵刘曰常、监修钱景元。
按此段无年月,然亦宋人题,《吴郡金石目》著录。
猜你喜欢 卷四百九十五 元符元年(戊寅,1998)·李焘 连雅堂先生年表·连横 第二十九回 裴总管出师屡捷 唐高宗得病告终·蔡东藩 权势纪·张瀚 卷之二十九·佚名 卷之五百八十五·佚名 双槐岁钞卷第一·黄瑜 第十卷 乡镇表二·缪荃孙 通志卷一百五十五·郑樵 卷六十八·傅恒 宣帝纪·李延寿 李杰传·刘昫 李纲传·脱脱 卷一百七十八·杨士奇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补编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