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鹿门山
鹿门山,旧名蘇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於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
习郁为侍中时,从光武幸黎丘,与光武同梦见蘇岭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鸿胪,录其前後功,封襄阳侯,使立蘇岭之祠。
中庐山
中庐侯国,古卢戎也。县西山中,有一[地]道。汉时,常有(马)数百匹[马]出其中。马形皆小,形似巴﹑滇马。
三国时,陆逊攻襄阳,又値此穴中有数十匹马[出]。逊载还建业。蜀使来,有五部兵家滇池者,识其马色,云“亡父所乘”,对之流涕。
岘山
[襄阳城,岘山亘其南。]
(襄阳)岘山南八百步,西下道百步,有习家鱼池。汉侍中习郁,依范蠡养鱼法,中筑一钓台。将亡,敕其儿曰:“必葬我近鱼池。”池边有高堤,皆种竹及长楸,芙蓉覆水,是游宴名处。山季伦每游此,未尝不大醉而还,恒曰:“此我高阳池也。”
岘山下汉水中,(多)[出]鯿鱼,肥美。尝禁人采捕,以槎头断水,谓之“槎头鯿”。[宋张敬儿为刺史,齐高帝求此鱼,敬儿作(陆舻)[六橹]船置鱼而献曰:“奉槎头缩项鯿鱼一千六百头。”]
万山
万山北[隔](鬲)[沔](汉)水,父老相传,卽交甫见游女弄珠之处。
荆山
荆山,有石室,相传[云]卞和宅也。
薤山
(襄)[筑]阳县薤山,山上有竹,三年生一笋,笋成竹死,代谢如春秋焉。
石梁山
襄阳石梁山,起白云则雨,黄云则风,黑云则蛮多病。
冠盖山
冠盖山,汉末尝有四郡守﹑七都尉﹑二卿﹑两侍中,朱轩(冠)[高]盖会山下。因名“冠盖山”,里曰“冠盖里”。
浊水
楚王至邓之浊水,去襄阳二十里。
沔水
檀溪
襄阳[城]本楚之[下]邑也,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为楚国之北津也。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通周﹑郑﹑晋﹑衞之道;其东,则从汉津渡江夏,出平皋关是也,通陈﹑蔡﹑齐﹑宋之道)。
马仁陂
马仁陂,在(沘)[比]阳县南五十里,盖地百顷。其所周漑田万顷。随年变种,境无俭岁。[陂水三周其隍。]
望楚山
望楚山有三名。一名马鞍山,一名(灾)[筴]山。
宋元嘉中,武陵王骏为刺史,屡登之。鄙其旧名;[南]望[鄢﹑]郢(山),因改为望楚山。後遂龙飞,是[为]孝武。[所]望之处,时人号为凤岭。高处有三(墱)[墩],卽刘弘﹑山简九日宴赏之所也。
三公峰
岑山东三峰名“三公”,西九山名“九卿”,次山名“主簿”。
巫山
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葬於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游於高唐,昼寝,梦见与神通,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遂为置观於巫山之南,号为“朝云”。至襄王时,复游高唐。
楚襄王与宋玉游於云梦之野,将使宋玉赋高唐之事。望“朝云”之馆,上有云气,崒乎眞上,忽而改容,须臾之闲,变化无穷。王问宋玉曰:“此何气也?” 对曰:“昔者先王游於高唐,怠而昼寝。梦一妇人,暖乎若云,焕乎若星,将行未至,如漂如停。详而视之,西子之形。王悦而问焉。曰:‘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实为(茎)[灵]芝,媚而服焉,则与梦期。所(为)[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闻君游於高唐,愿荐枕席。’王因而幸之。”
夏水
楚王好田猎之事,扬镳驰[逐]乎华容之下,射鸿乎夏水之滨。
猜你喜欢 卷三十二·本纪第三十二·脱脱 卷七十四·谷应泰 卷之五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四十六·佚名 卷之六百五十二·佚名 古今列女传卷三·解缙 第一三九提讯名单(堂谕)光绪十三年闰四月十六日一一三二一—二·佚名 金佗稡编卷十二·岳珂 卷十一·傅恒 五〇 仁房的大概·周作人 三十二、父亲逝世之年·包天笑 魏澹传·李延寿 李庭芝传·脱脱 卷二十九 重熙增币之议·李有棠 五·钱穆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