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教育宗教一切文化事业,社会没有力量,全要仰赖中央,这是不可能的事。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其所受祸害,较之晋代五胡乱华一段更深刻,更惨澹。

中国传统政权逐步迁移到南方,蔡京、秦桧、韩侘胄等权臣,先后在南方长江下流经济新兴区,大量收买农田,南方农村也落在大地主手里。他们的私租额,也和晋代百抽六十差不多。政府争不到田租收入,于是在商税上拼命括削,结果弄得民穷财尽。一辈知识分子,于是又高倡井田均产的老调。到南宋亡国时,贾似道听了他们意见,回买公田,把权家田亩,全部没收。但公家的租额,依然遵照私家规定。那是以暴易暴,并不为民众所欢迎。元人入主,仍依照南宋旧规收租。于是江南社会,永沦入水深火热中。而北方社会,经过金胡长期屯田兵圈地霸占,更不成样子。

我们若要从中国历史上,寻出一个比较最近似于西方中古时期所谓封建社会的时期,或许只有元朝了。那时虽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但蒙古一切政制,并不沿袭中国旧传统。那时在政治上经济上,有许多不合理不合法的特殊权益,分配在蒙古人即军人、征服者,色目人即商人、帮凶者,以及庙寺僧侣、土豪地主的手里。一切田地被霸占,一切工匠被掠夺。社会上是阶级重重,政治上是处处分割,各地方各阶层,到处有许多世袭的特殊权益在压迫民众。下层民众惟一躲藏逃避的方法,只有向某一特殊势力去投靠。但这些特殊势力,大部分从社会外面加压上来,并非由社会内层自己长成。这又是中国元代社会与西洋中古时期一绝大不同点。

经过元末革命,中国社会又渐渐扭转了蒙古人的封建统治,回复到传统的固有形态来。第一是把蒙古的部族兵队制取消了,重新创行新府兵制,即卫所制度。一面可省国家的养兵费,一面仍使全国大部农民可以避免义务兵役。第二是把户口与田亩登记,彻底整顿黄册与鱼鳞册,来清除豪门大户逃避田租的积弊。这是王安石方田法以及朱子所盛推的经界制度所想做而未成的。但政府对江南的田租,却依然承袭元旧,照南宋以来的私租额征纳,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点。直到清代,始络续经地方疆吏之申请而轻减。大概直到清末,全国田亩,在国家法定租额上,仍是很少超出十分之一以上的。其次是晚明万历时代之一条鞭制,把摇役摊算在田租内,一并征收。这依然沿袭历史上传统法制之用意,要求解放农民的劳役负担。

因此从北周、隋、唐府兵制以下,农民已从兵役中解放。从唐代中叶杨炎两税制以下,农民又从对公家其他的劳役中解放。虽则中间常不免许多反覆波折,但法制传统之趋势在朝向这一面,则不可否认。其他明、清两代在不断裁抑商业资本上之继续注意,也不待再缕述。只是明代的优待宗室,清代的特别袒护满洲部族特权,成为一时之秕政,显然违反传统政治意识,则早为当时所不满。

大体论之,明以后的社会,仍与宋代相似。在政治上,没有特殊的阶级分别。在社会上,全国公民受到政府同一法律的保护。在经济上,仍在一个有宽度的平衡性的制约制度下,不让有过贫与过富之尖锐对立化。除非我们想法罗举许多特殊的偶出事项或变例来,故意挑剔与指摘,否则就历史事实之大体论,则宋明以下的社会,不能说它相似于西洋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是绝无疑问的。

猜你喜欢
  卷四百五十·列传第二百九·忠义五·脱脱
  卷二百一十四·表第五·脱脱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梁启超
  ●卷十四·徐梦莘
  提要·陈景云
  ●后鉴录上·谢蕡
  第十九册 天命六年三月·佚名
  四一八 谕于本科京闱乡试落卷内挑取誊录交梁国治等阅看·佚名
  ·上郝制府论台湾事宜书·丁曰健
  礼书第一·司马迁
  程敏政传·张廷玉
  卷十五上·沈枢
  卷第九十七·佚名
  卷一百十·佚名
  8.盘庚迁都·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人间词话·王国维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

  • 卷四十九·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四十九翰林院检讨朱彞尊撰徐学谟【一首】学谟初名学诗字子言更字叔明苏州嘉定人嘉靖庚戌进士授礼部主事厯郎中出知荆州府迁副使擢佥都御史抚郧阳召拜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有海嵎春明二稿【静志居诗

  • 卷十一·喻良能

    钦定四库全书 香山集卷十一     宋 喻良能 撰七言律诗 次马抚干韵赠黄泰之状元 褎然射策向明光紫禁春深日正长风细御炉烟冉冉天晴宫柳絮茫茫玉阶亲奉唐虞问彩笔浓薰班马香千佛经中名第一鸿文端不数长杨 次韵

  • 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司马迁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七·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七绥分地方马佳氏瑚石       图海锡哈巴克什    敦柱格克特      达进以上俱有传屯铎       顾鼐图尔巴哈以上俱附载马佳地方马佳氏赫东额      郎

  • 绎史卷四十八·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齐五子争立左传【僖公二年】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韩非子人有设桓公隐者曰一难二难三难何也桓公不能对以告管仲管仲对曰一难也近优而逺士二难也去其国而数之海三难也君老而晩置太子桓公曰善不择日而庙

  • 赵延义传·欧阳修

    赵延义字子英,秦州人。其曾祖省躬通晓天文,在蜀避难。父温皀,任蜀王建的司天监,经常为建预测吉凶,稍有不对,就遭斥责。温皀临死前,告诫子孙说“:数术,我一生以此为生,只是我在天下大乱时做官,因为得罪上面而几次差点送命!子孙们要

  • 卷五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五十七职官考殿前司宋殿前司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余详马端临考】哲宗元佑七年签书枢密院王岩叟言祖宗以来三帅不曾阙两人若殿帅

  • 卷一·库勒纳

    日讲书经解义卷一虞书虞是帝舜有天下之号书共五篇尧典纪唐尧之事亦谓之虞书者书本虞史所作以臣述君也盖尧舜授受一道纪尧不言唐纪禹不言夏而总曰虞书者以见舜之上承于尧而下授于禹也尧典洪荒之世简朴未备尧以圣神文武

  • 卷十九·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十九      婺源江永撰補服    凶禮二補【黄氏曰補服有五有見本經傳記者有見它記者有見注疏者又有心喪有弔服悉類而分之以補經文之缺】父卒為祖後者服斬【詳見不杖期章為君之父母妻長

  • 论勇第五十一·桓宽

    【题解】本篇就关于抗击匈奴战争的问题继续展开辩论。大夫主张继续使用武力,甚至仿效曹刿劫盟的做法,提出&ldquo;诚得勇士,乘强汉之威,凌无义之匈奴,制其死命,责以其过&rdquo;,&ldquo;因以轻锐随其后,匈奴必交臂不敢格&rdquo;

  • 卷四十九·佚名

    △五百比丘因缘品第五十尔时诸比丘,白佛言:希有世尊,云何舍利弗。有五百波离婆阇迦删阇耶弟子。已堕邪见旷野崄道。行颠倒行。其舍利弗。乃能教化将诣佛所。佛见彼已,教舍邪见旷野崄难。於诸苦中而得解脱。作是语已,佛告诸

  •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二·佚名

    嗣法門入行猷等編住福建興化府曹山上生禪寺語錄師於崇禎壬午年四月初六日入院。三門。我此法門,八字打開,腳下無私,直往直來。且入門一句作麼生道?拽拄杖便入。佛殿靈山一會,儼然未散,直下見得,不隔一線。從他三十二相八十種

  • 第七品 小品·佚名

    一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以种种方便,法语教示、激励、鼓舞,使尊者罗婆那跋提喜悦。尊者罗婆那跋提之心为尊者舍利弗,以种种之方便,法语教示、激励、鼓舞,使之喜悦而离执着脱除烦恼。世尊

  • 双合欢·青心才人

    北京员外王两松,有子王观,长女王翠翘、次女王翠云。清明节合家扫墓,翠翘题诗凭吊京城名妓。有富家秀士金重亦至此,与二女互相会,引为知己,并于园中假山洞内相会,谈终日而不及于乱。至晨,忽报金重叔父丧于辽阳,金重即与其父登程

  • 三国史辨误·佚名

    《三国史辨误》三卷,不著撰人名氏,亦莫详时代。《苏州府志》载,陈景云,字少章,吴江县学生,长洲人,少从何焯逰,博通经史,淹贯羣籍,长扵考订,凡譌谬处,能剖析毫芒,所著书凡九种,其四为《三国志校误》,似即此书。然考《义门读书记》中有

  • 摄论章·佚名

    佛典注疏。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048号,首残尾存。尾题:“《摄论章》卷第一。仁寿元年(601)八月二十八日瓜州崇教寺沙弥善藏在京辩才寺写《摄论》疏,流通末代。比字校竟。”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本书是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