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西汉会要卷二十六

宋 徐天麟 撰

学校下

图书下

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

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隂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名七家三十六篇

墨六家八十六篇

从横十二家百七篇

杂二十家四百三篇

农九家百一十四篇

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赋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

赋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

赋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

杂赋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

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凡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

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

兵形势十一家九十二篇图十八卷

隂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

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

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録犹未能备至於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

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

历谱十八家六百六卷

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

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

杂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

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

凡数术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

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

神仙十家二百五卷

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并艺文志】

杂録

汉元年高祖入关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本纪】惠帝四年除挟书律【本纪】

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百官表臣天麟谨按通典云汉凡图书所在有石渠石室延阁广内贮之於外府又有御史中丞居殿中掌兰台秘书及麒麟天禄二阁藏之於内禁】

成帝河平三年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於天下【本纪臣天麟按刘歆七略云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丞之府】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司马迁传】

苏昌为太常坐籍霍山书泄秘书免【百官表师古曰以秘书借霍山】霍山坐写秘书自杀【光传】

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於儒者山东诸儒者从而游【本传】

讲论经义【校雠附】

瑕丘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於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於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於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太子既通复私问谷梁而善之其後寖微唯鲁荣广王孙皓星公二人受焉广尽能传其诗春秋高材敏捷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故好学者颇复受谷梁沛蔡千秋少君梁周庆幼君丁姓子孙皆从广受千秋又事皓星公为学最笃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谷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谷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谷梁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谷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後有过左迁平陵令复求为谷梁者莫及千秋上愍其学且絶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受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秋能说矣会千秋病死召江公孙为博士刘向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受谷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复死乃召周庆丁姓待诏保宫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谷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挽伊推宋显谷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并论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内侍郎许广使者亦并内谷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议三十余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谷梁由是谷梁之学大盛【儒林传】

孝宣甘露三年三月诏诸儒论五经同异太子太传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纪】

韦玄成拜淮扬中尉受诏与萧望之及五经诸儒杂论同异於石渠阁条奏其对【玄成传臣天麟谨按三辅黄图云石渠阁萧何造其下龙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成帝又於此藏书焉天禄藏阁藏典籍之所汉宫殿疏云天禄麒麟阁萧何造以藏书处贤才也】

施雠受王孙易为博士甘露中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於石渠阁【本传】

梁丘临传贺易甘露中奉使问诸儒於石渠【梁丘贺传】欧阳地余传尚书为博士论石渠【欧阳生传】

林尊为博士论石渠【尊传】

周堪与孔霸俱事大夏侯胜论於石渠经为最高【堪传】张山拊事小夏侯建为博士论石渠【本传】

张生薛广德以鲁诗论石渠【王式传】

戴德号大戴圣号小戴以博士论石渠【孟卿传】

闻人通汉以太子舍人论石渠【上】

刘向受谷梁讲论五经於石渠【本传注云三辅旧事石渠阁在未央宫大殿北以藏秘书】

五经杂议十八篇   书议奏四十二篇

礼议奏三十八篇   春秋议奏三十九篇

论语议奏十八篇   【并见艺文志注云宣帝时石渠论】

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议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朱云者召入摄斋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柱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繇是为博士【朱云传】

成帝河平三年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録而奏之会向卒子歆卒父业歆於是总羣书而奏其七略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艺文志】

班伯受诗於师丹大将军王凤荐伯宜劝学召见宴昵殿容貌甚丽诵说有法拜为中常侍时上方乡学郑寛中张禹朝夕入说尚书论语於金华殿中诏伯受焉既通大义又讲异同於许商迁奉车都尉数年金华之业絶出【叙传】

杨雄校书天禄阁【本传】

国史

楚汉春秋九篇【陆贾所传】

高祖传十三篇【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

孝文传十一篇【文帝所称及诏策】

大史公百三篇【十篇有録无书】

冯商所续大史公七篇【商受诏续】

汉着记百九十卷【师古曰若今之起居注】

汉大年纪五篇【已上并艺文志】

史记石室金鐀之书【司马迁传】

柱下方书【张苍为御史主柱下方书】

太常属官有太史令丞

司马氏世典周史至谈为大史公大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间【如淳曰汉仪注大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大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後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大史公文书而已晋灼曰百官表无大史公在丞相上又卫宏所说多不实未可以为正师古曰谈为大史令耳迁尊其父故谓之为公如说非也】大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卭筰昆明还报命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於河雒之间大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大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絶於予乎女复为大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着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逹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後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絶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大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大史令紬史记石室金鐀之书五年而当大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纪大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而明之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於是论次其文卒述陶唐以来至於麟止自黄帝始逮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絶业周道既废秦拨去古文焚?诗书故明堂石室金鐀玉版图籍散乱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仓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谊朝错明申韩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大史公仍父子相继纂其职曰於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於唐虞至於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於余乎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録秦汉上记黄帝下至於兹着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已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大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言协六经异传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俟後圣君子而十篇阙有録无书【张晏曰迁没之後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禇先生补阙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师古曰序目本无兵书张云亡失此说非也刘奉世曰兵书即历书盖当时有二名耳】迁既死後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司马迁传】

赐书【诸侯王求书附】

班斿进读羣书成帝赐以秘书之副【叙传】

东平思王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凤对曰臣闻诸侯朝聘考文章正法度非礼不信今东平王幸得来朝不思制节谨度以防危失而求诸书非朝聘之义也诸子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大史书有战国从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扼塞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予不许之辞宜曰五经圣人所制万事靡不毕载王审乐道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夫小辩破义小道不通致远恐泥皆不足以留意诸益於经术者不爱於王对奏天子如凤言遂不与【宣元六王传】

黜百家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本赞】

董仲舒对策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意指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人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後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传】

建元元年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武纪】

 

 

西汉会要卷二十六

猜你喜欢
  卷之十二 粤纪·计六奇
  第十七回 示协约惊走梁如浩 议外交忙煞陆子欣·蔡东藩
  卷第五十七·徐鼒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九·徐乾学
  卷一百九·杨士奇
  卷之九百三十·佚名
  卷之三百三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四·佚名
  卷二十九下·郝经
  光绪三年·佚名
  卷二十八·傅恒
  严武传·刘昫
  魏惠王死·佚名
  卷九·赵汝愚
  卷一百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鞠华翁·唐圭璋

      华翁,吉水人。   桂枝香   过溧水感羊角哀左伯桃遗事   丁丁起处。在纵牧九京,经烧残树。时见鸟鸢饥噪,鸺鹠妖呼。数间老屋团荒堵。算何人、瓣香来注。淡烟斜照,闲花野棠,杳杳年度。   世事几、番云覆雨,独此道

  • 山谷内集诗注卷六·黄庭坚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内集诗注卷六   宋 黄庭坚 撰 任 渊 注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 春皇赋上瑞来宁黄屋忧【王子年拾遗记曰伏羲以木德称王故曰春皇是谓太昊文选谢惠连雪赋曰盈尺则呈瑞于丰年汉书高帝

  • 杏庭摘槀序·洪焱祖

    濓昔受学于河东公获见新安洪先生诗十余篇心甚乐之窃意先生之所述篇章必富而新安逺在数百里外常媿弗能一见先生以窥夫大全及河东公殁先生之子存心来为浦江尉濓始得悉受而伏读之不觉叹曰呜呼是岂非诗哉夫诗未易言也商周

  • 卷第二百五十五 唐紀七十一·司马光

      起玄黓攝提格(壬寅)五月,盡閼逢執徐(甲辰)五月,凡二年有奇。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中和二年(壬寅、八八二年)   五月,以湖南觀察使閔勗權充鎮南節度使。勗屢求於湖南建節,朝廷恐諸道觀察使效之,不許。先是,王仙芝寇掠江西

  • 卷三十九·谷应泰

      ○平藤峡盗   宪宗成化元年春正月,两广蛮寇乱,以都督同知赵辅为征蛮将军,都督佥事和勇为游击将军,擢浙江左参政韩雍右佥都御史,赞理军务,率兵讨之。太监卢康、陈宣为监军,户部尚书薛远督饷,   御史刘庆、汪霖纪功。广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六·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四十四景泰四年二月戊子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以山东河南北直隶水灾命刑部尚书薛希琏都察院右都御史王暹分祭东岳泰山及境内应祀河渎诸神○敕保定侯梁珤得湖广巡抚等官奏近日五开清浪等处地方俱有苖贼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七·佚名

    正统五年五月壬寅朔给西河王校尉月粮冬衣布花○甘肃总兵官定西伯蒋贵奏纪录幼军零丁失所乞循例优给从之○顺天广平顺德河间四府蝗 上命行在户部速令府州县官设法捕之○裁省辽东都司安乐自在二州同知判官各一员○谪刑

  • 皇王大纪卷二十六·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康王服制曰丧之有服也称其恻怛悲悼之情也自髙辛氏其服也哀后世圣人立制度识别亲疎贵贱使足以成文理故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服制有五一曰斩衰二曰齐衰三曰大功四

  • 卷之四十五·祁韵士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四十五传第二十九喀尔喀土谢图汗部总传土谢图汗部称喀尔喀後路至京师二千八百余里东界肯特山西界翁吉河南界瀚海北界楚

  • 职官二八·徐松

    国子监【宋会要】国子监掌经术教授、荐送之事,阙祭酒、司业则以朝官判监事。祭酒一人,秩从四品;司业一〔人〕,秩正六品;丞一人,秩正八品;主簿一人,秩从八品;太学博士三人,秩从八品;学正一人,秩正九品;学录一人,秩正九品。元丰「元丰

  • 深察名號第三十五·苏舆

      治天下之端,在審辨大。辨大之端,在深察名號。錄其首章之意,以窺其中之事,則是非可知,逆順自著,其幾通於天地矣。是非之正,取之逆順,逆順之正,取之名號,名號之正,取之天地,天地為名號之大義也。古之聖人, 而效天地謂之號,鳴而施

  • 卷六十八 易四·黎靖德

      ◎乾上   问:"'乾坤',古无此二字。作易者特立此以明道,如何?"曰:"作易时未有文字。是有此理,伏羲始发出。"〔可学〕以下总论乾坤。   乾坤只是卦名。乾只是个健,坤只是个顺。纯是阳,所以健;纯是阴,所以顺。至健者惟天,至

  • 春秋集传详说卷十·家铉翁

    宋 家铉翁 撰僖公二【是嵗惠王二十五年齐桓公三十三年】八年春王正月公防王人齐侯宋公衞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欵盟于洮谷梁曰王人之先诸侯贵王命也朝服虽敝必加于上弁冕虽旧必加于首周室虽衰必先诸侯公羊曰王人者何防者

  • 卷六十一·山井鼎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六十一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九庄公十一年考异足利本传得儁曰克儁作隽谨按诸本皆尔释文鄑子斯反【一叶】元文斯作斳补遗宋板疏故敢

  • 卷二十八·陈启源

    <经部,诗类,毛诗稽古编钦定四库全书毛诗稽古编卷二十八吴江陈启源撰辨物【总 草木辨 禽虫】总辨鸟兽草木之名可资学者多识此説诗家所以乐为考覈也然堪为证据者止有尔雅释草等七篇次之则陆玑诗疏扬雄方言以及诸家本

  • 仪礼小疏卷七·沈彤

    呉江沈彤撰公食大夫礼鱼腊饪注云食礼宜熟飨有腥者疏云乐记云大飨而俎腥鱼郑注云以腥鱼为俎实不臑熟之是飨礼有腥也又左传云王享有体荐【宣十六年】以飨礼用体荐则腥矣故礼记云腥其俎谓豚解而腥之豚解者皆腥也按左传杜

  • 卷二十九目录·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二十九目録史宋太祖坐寝殿令洞开重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稍有邪曲人皆见之监察御史【臣】冯秉仁宋太祖开宝三年徴防士王昭素为国子博士昭素酸枣人有学行宋主召见便殿年已七

  • 七国考·董说

    《七国考》是编载我国战国时期秦、齐、楚、赵、韩、魏、燕7国典章制度的著作。明末清初董说著。书成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本书有《守阁山丛书》本,吴兴嘉业堂本等。1956年中华书局重印出版,即根据上述两种版本参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