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七 日本的衣食住上

我对于日本的平常生活方式,即是衣食住各方面的事情,觉得很有兴趣,这里有好些原因,重要的大约有两个,其一是由于个人的性分,其二可以说是思古之幽情吧。我是生长于东南水乡的人,那里民生寒苦,冬天屋内没有火气,冷风可以直吹进被窝里来,吃的通年不是很咸的腌菜也是很咸的腌鱼,有了这种训练去过东京的下宿生活,自然是不会不合适的。我那时又是民族革命的一信徒,凡民族主义必含有复古思想在里边,我们反对清朝,觉得清朝以前或元朝以前的差不多都是好的,何况更早的东西。听说夏穗卿钱念劬两位先生在东京街上走路,看见店铺招牌的某文句或某字体,常指点赞叹,谓犹存唐代遗风,非现今中国所有。冈千仞著《观光纪游》中亦纪杨惺吾回国后事云:

“惺吾杂陈在东所获古写经,把玩不置日,此犹晋时笔法,宋元以下无此真致。”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其实不但“古写经”是如此,即现时墨笔字也可以这么说,因为不单是唐朝书法的传统没有断绝,还因为做笔的技术也未变更,不像中国看重翰林的楷法,所以笔也做成那种适宜于书写白摺纸的东西了。用了翰林们所爱用的毛笔来写字,又加上翰林字的范本,自然也只是那一派的末流罢了。

纪录日本生活,比较详细而明白合理的,要推黄公度在《日本杂事诗》注里所说的为第一。卷下关于房屋的注有云:

“室皆离地尺许,以木为板,藉以莞席,入室则脱屦户外,袜而登席。无门户窗牖,以纸为屏,下承以槽,随意开阖,四面皆然,宜夏而不宜冬也。室中必有阁以庋物,有床笫以列器皿陈书画。(室中留席地,以半掩以纸屏,架为小阁,以半悬玩器,则缘古人床笫之制而亦仍其名。)楹柱皆以木而不雕漆,昼常掩门而夜不扃钥。寝处无定所,展屏风,张帐幙,则就寝矣。每日必洒扫拂拭,洁无纤尘。”又一则云:

“坐起皆席地,两膝据地,伸腰危坐,而以足承尻后,若趺坐,若蹲踞,若箕踞,皆为不恭。坐必设褥,敬客之礼有敷数重席者。有君命则设几,使者宣诏毕,亦就地坐矣。皆古礼也。因考《汉书·贾谊传》,文帝不觉膝之前于席。《三国志》管宁传,坐不箕股,当膝处皆穿。《后汉书》,向栩坐板,坐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朱子又云,今成都学所存文翁礼殿刻石诸像,皆膝地危坐,两蹠隐然见于坐后帷裳之下。今观之东人,知古人常坐皆如此。”

这种日本式的房屋我觉得很喜欢。这却并不由于好古,上文所说的那种坐法实在有点弄不来,我只能胡坐,即不正式的趺跏,若要像管宁那样,则无论敷了几重席也坐不到十分钟就两脚麻痹了。我喜欢的还是那房子的简素适用,特别便于简易生活。《杂事诗》注已说明屋内铺席,其制编稻草为台,厚可二寸许,蒙草席于上,两侧加麻布黑缘,每席长六尺宽三尺,室之大小以席数计算,自两席以至百席,而最普通者则为三席,四席半,六席,八席,学生所居以四席半为多。户窗取明者用格子糊以薄纸,名曰障子,可称纸窗,其他则两面裱糊暗色厚纸,用以间隔,名曰唐纸,可云纸屏耳。阁原名户棚,即壁厨,分上下层,可分贮被褥及衣箱杂物,床笫原名“床之间”,即壁龛而大,下宿不设此,学生租民房时可利用此地堆积书报,几乎平白的多出一席地也。四席半一室面积才八十一方尺,比维摩斗室还小十分之二,四壁萧然,下宿只供一副茶具,自己买一张小几放在窗下,再有两三个坐褥,便可安住。坐在几前读书写字,前后左右凡有空地都可安放书卷纸张,等于一张大书桌,客来遍地可坐,容六七人不算拥挤,倦时随便卧倒,不必另备沙发,深夜从壁厨取被摊开,又便即正式睡觉了。昔时常见日本学生移居,车上载行李只铺盖衣包小几或加书箱,自己手拿玻璃洋油灯在车后走而已。中国公寓住室总在方丈以上,而板床桌椅箱架之外无他余地,令人感到局促,无安闲之趣。大抵中国房屋与西洋的相同,都是宜于富丽而不宜于简陋,一间房子造成,还是行百里者半九十,非是有相当的器具陈设不能算完成,日本的则土木功毕,铺席糊窗,即可居住,别无一点不足,而且还觉得清疏有致。从前在日本旅行,在吉松高锅等山村住宿,坐在旅馆的朴素的一室内凭窗看山,或着浴衣躺席上,要一壶茶来吃,这比向来住过的好些洋式中国式的旅舍都要觉得舒服,简单而省费。这样房屋自然也有缺点,如《杂事诗》注所云宜夏而不宜冬,(虽然日本北方的屋里,别有一种取暖的所谓“围炉里”的设备,)其次是容易引火,还有或者不大谨慎,因为槽上拉动的板窗木户易于偷启,而且内无扃钥,贼一入门便可以各处自在游行也。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四 李顺·魏收
  列传七·薛居正
  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军告熸 陷临安幼主被虏·蔡东藩
  大明宣宗章皇帝宝训卷之四·杨士奇
  卷二百三十五·杨士奇
  卷之一千一百七十八·佚名
  卷之三百六十·佚名
  一○三○ 军机大臣和珅等为奉旨改刻抽换《大清通礼》事致八阿哥等函·佚名
  八二八 署陕西巡抚毕沅奏查缴违碍书籍情形折·佚名
  七九二 谕内阁承办《热河志》之纂修褚廷璋等着照例议叙·佚名
  六朝通鉴博议卷一·李焘
  范祖干传·张廷玉
  马忠肃公亮墓志铭·晏殊
  明鉴易知录卷六·吴楚材
  卽位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五出 选优·孔尚任

    ◎乙酉正月(场上正中悬一匾,书 “薰风殿”,两旁悬联,书 “万事无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款书 “东阁大学士臣王铎奉敕书”)(外扮沈公宪,净扮张燕筑,小旦扮寇白门,丑扮郑妥娘同上)(外)天子多情爱沈郎。(净)当年也是画眉张。(小旦)

  • 楔子·高文秀

    (搽旦上,云)妾身是孙孔目的浑家郭念儿的便是。有孔目街市上寻护臂去了,我瞒着他,着人寻那白衙内来,有紧要的说话。可怎生这早晚还不见他来也?(净扮白衙内上,诗云)五脏六腑刚是俏,四肢八节却无才。村入骨头挑不出,俏从胎里带将来。

  • 卷四百五十六·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五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九十 朱应登 雨雪曲 行道广且深霏雪何飘扬晨风无终极烈烈吹我裳长氷断四泽灏景弥八荒遥曭逹周原廓哉无何乡迫观古岩侧碛

  • 嵗时杂咏巻四十四·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四月和微之四月一日作白居易四月一日天花稀叶隂薄泥新鷰影忙蜜熟蜂声乐麦风低冉冉稲水平漠漠芳节或蹉跎逰心少牢落春华信为美夏景亦未恶飐浪嫩青荷熏栏晚红药吴宫好风月越郡多楼阁两地诚可怜其奈久离索

  • 卷之二百八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二百四十四·佚名

    光绪十三年。丁亥。六月。丁亥朔上以甘霖渥沛。诣大高殿报谢行礼。  ○遣惇亲王奕誴诣时应宫、贝勒载滢诣昭显庙、贝子奕谟诣宣仁庙、辅国公载濂诣凝和庙拈香。  ○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

  • 二百九十六 内务府奏将应予宽免欠项人员缮单请旨摺·佚名

    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 总管内务府谨奏:为谨遵恩诏事。 查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日恩诏内载:八旗及总管内务府五旗包衣佐领人等内,凡应追取之侵贪挪移款项,倘本人确实家产已尽,著查明宽免。再,轮赔、代赔、著赔者,亦著一概宽免

  • 第十册 天聪二年三月至八月·佚名

    第十册 天聪二年三月至八月十八日,朝鲜使臣十赍书至。书云:今边臣转致之来书,阅之惊讶。我国既与贵国誓天议和,容纳逃人,於义不合。故以逃来诸申,即行缚送,此贵国之所明知也。逃人亦知此事矣,孰肯潜来,自寻缚送之苦。既得来示,

  • 第9章 “一·二八”上海大战·冯玉祥

    日本人知道蒋何二人的&ldquo;三日亡国论&rdquo;之后,在华北在上海各地都是积极侵略。上海的中国驻军是十九路军,归陈铭枢、蔡廷锴将军等指挥,因为有一种革命训练,所以不肯受日本人欺侮。日人用各种恐吓的方法对付蔡将军等

  • 附録四·佚名

    文文山集湖南宪司咸淳九年隆冬疎决批牌判本司照朝省指挥,见以隆冬,委官诸州县疎决。凡情轻当放释者,从所委官逐名点对,取判施行。其有情理重恶,累经疎决,及恩赦不原,而手足未经槌折,膂力正自精强者,与其幽囚于牢栅之中,骎寻而死

  • 卷六十六·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六十六宋 赵汝愚 编百官门奉使上仁宗乞戒谕所遣使推扬德音悉究利害蔡 襄臣伏覩临遣使臣循行郡国臣窃谓人主宅中国居法宫而使幽遐异域风謡习尚寃隐沉抑无一不陈於前者其道何哉托聪明於臣下

  • 卷二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十六市籴考市舶互市宋宁宗开禧三年住博买乳香初茶盐矾之外惟香之为利博故以官为市高宗建炎四年泉州抽买乳香一十三等八万六千七百八十斤有奇诏取赴榷货务打套给卖陆路以三千斤水路以一

  • 后录·陆粲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附注后録     明 陆粲 撰传文疑误者三十有八【注防中已辨正者不録下放此】隠公八年诸侯以字为諡【諡字误説见附注】桓公十七年日官居卿以厎日礼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郭定襄曰日官居卿以

  • 再跋·钱穆

    余自对日抗战期间,在云南宜良写成《国史大纲》一书以后,自念全部中国史中之大纲大节,已在书中揭举。循此详求,事在读者。或有谬误,亦待读者指出,再作思考。余之兴趣,遂从历史逐渐转移到文化问题上。 余之研治国史,本由民初新

  • 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卷第十一·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鸠尸那竭国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般涅槃时。十方国土无央数众。天龙八部悉皆悲号叹息。禽兽杂类悉皆如是。来到佛所稽首作礼毕讫却坐。世尊告曰若有疑者今皆当

  • 卷第四·佚名

    正源略集卷第四 维扬嗣祖沙门(宝轮际源高旻了贞)辑 天台国清 达珍 编 南岳下三十五世 林皋豫禅师法嗣(二人) 天寿谧融元禅师 首参博山。看狗子无佛性话。有省。次参林皋豫於夹山印记 上堂。教中道。不应取法。不

  • 续通典·多人

    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

  • 续古今考·方回

    三十七卷,南宋末元初方回撰。阳山人,魏方翁曾撰《古今考》,未成而卒。咸淳三年,方回从魏了翁之子手中得其书手稿,乃推衍其意,撰成《续古今考》三十七卷。并载魏了翁原书,而各附论于条下,分别以鹤山(魏了翁号)先生曰、紫阳方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