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八 日本的衣食住中

关于衣服,《日本杂事诗》注只讲到女子的一部分,卷二中云:

“宫装皆披发垂肩,民家多古装束,七八岁丫髻双垂,尤为可人。长,耳不环,手不钏,髻不花,足不弓鞋,皆以红珊瑚为簪,出则携蝙蝠伞。带宽咫尺,围腰二三匝,复倒卷而直垂之,若襁负者。衣袖尺许,襟广微露胸,肩脊亦不尽掩。傅粉如面然,殆《三国志》所谓丹朱玢身者耶。”又云:

“女子亦不着裤,里有围裙,《礼》所谓中单,《汉书》所谓中裙,深藏不见足,舞者回旋偶一露耳。五部洲唯日本不着裤,闻者惊怪。今按《说文》,袴胫衣也。《逸雅》,袴两股各跨别也。袴即今制,三代前固无。张萱《疑耀》曰,袴即裤,古人皆无裆,有裆起自汉昭帝时上官宫人。考《汉书》上官后传,官人使令皆为穷祷。服虔曰,穷祷前后有裆,不得交通,是为有裆之袴所缘起。”这个问题其实本很简单。日本上古有袴,与中国西洋相同,看“埴轮”土偶便可知道,后受唐代文化衣冠改革,由筒管祷而转为灯笼祷,终乃袴脚益大,袴裆渐低,今礼服的所谓袴已几乎是裙了。平常着袴,故里衣中不复有袴类的东西,男子但用犊鼻裈,女子用围裙,就已行了,迨后民间平时可以衣而不裳,遂不复着袴,只用作乙种礼服,学生如上学或访老师则和服之上必须得着袴才行。现今所谓和服实即古时的“小袖”,袖本小而底圆,今则甚深广,有如口袋,可以容手巾钱袋等物,与中国和尚所穿者相似,西人称之曰Kimono,原语云“着物”,实只是衣服的总称。日本衣裳之制大抵都根据中国,而逐渐有所变革,乃成今状,盖与其房屋起居最适合,若以现今和服住于洋房中,或以华服住日本房,亦不甚相适也。《杂事诗》注又有一则是关于鞋袜的云:

“袜前分歧为二靫,一靫容拇指,一靫容众指。屐有如丌字者,两齿甚高,又有作反凹者。织蒲为苴,皆无墙有梁,梁作人字,以布绠或纫蒲系于头,必两指间夹持用力乃能行,故袜分作两歧。考《南史》虞玩之传,一屐着三十年,蒵断以芒接之。古乐府,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丝两头系。知古制正如此也,附注于此。”这个木屐也是我所喜欢着用的,我觉得这比广东的用皮条络住脚背的还要好些,因为这似乎更着力可以走路。黄公度说必两指间夹持用力乃能行,这大约是没有穿惯,或者因为中国男子多包脚,脚指互叠不能衔梁,衔亦无力,所以觉得不容易,其实是套着自然着力,用不着什么夹持的。甲戌(一九三四)年夏间我往东京去,特地到大震灾时没有毁坏的本乡菊坂去寄寓,晚上穿了和服木屐,曳杖往帝大前面一带去散步,看看旧书店和地摊,很是自在,若是穿着洋服就觉得拘束,特别是那么大热天。不过我们所能穿的也只是普通的“下驮”,即所谓反凹字形状的一种,此外名称“日和下驮”,底作丌字形而不很高的,从前学生时代也曾穿过,至于那两齿甚高的“足驮”,那就不敢请教了。在大正时代以前,东京的道路不很好,也颇有雨天变酱缸之概,足驮是雨具中的要品,后来却是可以无需,不穿皮鞋的人只要有日和下驮就可应付,而且在实际上连这也少见了。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一齐宗室 衡阳元王道度 始安贞王道生 始安王遥光 曲江公遥欣安陆昭王缅 新吴侯景先 南丰伯赤斧 衡阳公谌临汝侯坦之·李延寿
  卷二百九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一·忠义五·张廷玉
  卷之二百六十四·佚名
  卷之七百二十三·佚名
  ◎禀牍笑柄·李定夷
  卷六·傅恒
  补史记·司马迁
  第九章 接受改造 四 变化说明了一切·溥仪
  阮瞻传·房玄龄
  卷二十七·佚名
  卷二百十一下·雍正
  ●晋政辑要卷之一·海宁
  卷二百七十四·佚名
  第十一章 改制与“革命”·张荫麟
  南史识小录卷二·沈名荪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五出 煎茶·陆采

    〔丑上〕蓝桥今夜好风光。天上羣仙降下方。只恐云英难见面。裴航空自捣玄霜。小人塞鸿。跟随官人在驿中。今夜内臣在此。不免伺候则个。〔生上〕为托靑童传信息。深探月窟见姮娥。塞鸿。有一件事。你和商量。〔丑〕

  • 唐毅夫·隋树森

    唐毅夫,生平、里籍均不详。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小令 【双调】殿前欢 大都西山 冷云间,夕阳楼外数峰闲,等闲不许俗人看。雨髻烟鬟,倚西风十二阑。休长叹,不多

  • 卷五百八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八十五刘驾刘驾字司南江东人登大中进士第官国子博士诗一卷皎皎词皎皎复皎皎逢时即为好高秋亦有花不及当春草班姬入後宫飞燕舞东风青娥中夜起长叹月明里长安旅舍纾情投先逹【一作长安抒怀

  • 卷二百四十九·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九皇甫冉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人晋高士谧之後十岁能属文张九龄深器之天宝十五载举进士第一授无锡尉历左金吾兵曹王缙为河南帅表掌书记大历初累迁右补阙奉使

  • 列传第四 羊祜 杜预(杜锡)·房玄龄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祖续,仕汉南阳太守。父[A155],上党太守。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祜年十二丧父,孝思过礼,事叔父耽甚谨。尝游汶水之滨,遇父老谓之曰:“孺子有好相,年未六十,必建大

  • 卷四十一·毕沅

      ◎宋纪四十一 ∷起强圉赤奋若八月,尽屠维单阏八月,凡二年有奇。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景祐四年辽重熙六年   八月,甲戌,出内藏库绢三十万,下河北路市籴军储。   越州水,赐被溺民家

  • 通志卷八十五上·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宗室传第八上北齐赵郡王琛【子叡 叡子整信】清河王岳【子劢】广平公盛【子子瑗】阳州公永乐【继子孝绪 永乐弟长弼】防乐王显国 上洛王思宗【子元海 思宗弟思好】平秦王归

  • 卷十五·司马迁

    <史部,正史类,史记>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十五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参 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六国表第三 【索隐六国乃魏韩赵楚燕齐

  • 本书正文及附录索引·罗大春

    二画丁日昌(雨生)三八丁汝霖一九丁嘉炜(韫石)一八七里溪四四七家蜑社三四、七五七脚川社四七、五三、七五七结仔社四七、七五九江坑三二九宛社四七、七五九猴洞八二八里坌五六、五七八重山七七、七八三画三家厝二二三栈城

  • 幸存录上·夏允彝

    乙酉九月朔明吏部考功郎夏允彝敬述予少钝劣,读书数百过,仅得上口。十五以后,心稍开,不数过,亦时能记忆。弱冠名浮,应酬日剧,久困公交车,不能舍帖括技。强仕始第,又困簿书,失恃而还。三年崩坏,北都南陷。遗弓痛愤,生理已讫。镐京再

  •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七·高晋

    目录奏议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七奏议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十四日大学士管两江縂督髙晋等奏言窃惟地临吴越分星稍逺尧封迹界江淮行水每烦禹画遡昔圣祖翠华六度徧咨谋而共予安恬蒙皇上法驾频临勤旰宵而普资乐利元辰元日随春

  • 尽心(尽,从聿从火从皿)·方以智

    天何以生烧人乎?生而累,累而死,不如不生;而必生而烧之,故怜之曰可怜生。请怜而烛之。以死烧生,生本不生。当知生所以烧,烧所以生;何以有生?何以生心?其始生魄,其阳曰魂。气生血肉而有清浊,气息心灵而有性情。本一气耳,缘气生“生”

  • 卷六·熊节

    钦定四库全书性理羣书句解卷六宋 熊 节 撰熊刚大 注序论孟集义序【此篇专言论语之书无非示人以操存涵养之要孟子之书无非训人以体验充扩之端】       文公先生论孟之书【论语孟子二书】学者所以求道之至要

  • (四)·梁漱溟

    问题就在这里:为此学者莫要于自识其本心,顾其事乃殊非易;其亦有路可循否乎?前人岂其无路;然途路种种不一,将何所适从?又或为可通之一路(如习静)而易滋迷误,则亦非所取也。求其循之可必致,既切近又平妥者,其有之邪?于此,请得而

  •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十二卷·佚名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十二卷尊者世友造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译千问论品第七之余阴者。谓五阴。问云何五。答广说如上。问此五阴。几色。几非色。答一是色。四非色。四是不可见。一分别。色阴。或可见。

  • 新菩萨经一卷·佚名

    贾耽颁下诸州众生。每日念阿弥陀佛一千口。断恶行善。今年大热无人收刈。有数种病死。第一虐病死。第二天行病死。第三卒死。第四肿病死。第五产坐死。第六患腹死。第七血痈死。第八风黄病死。第九水里死。第十患眼死

  • 伊凡·费多罗维奇·什邦卡和他的姨妈·果戈理

    这个故事还有一段来历呢:那是从加佳奇来的斯杰潘·伊凡诺维奇·库罗奇卡讲给我们听的。你们要知道,我的记性简直没法说有多糟了:对我说了还是没说,反正一样。就好像筛子过水一样全是白搭。我知道自己有这个毛病,所以特地请

  •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李道纯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一卷。题“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李道纯,元人。注文述存元始祖气、检摄因缘、离破差别境界之心法,劝人行持经功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