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十一、外国文的放弃

  上海的新空气,吹到苏州来了,苏州也算开风气之先的。大家传述,西方人的一切学术,都根据于算学。但是旧中国人的思想,只有商业中人要用算术,读书人是用不着算术的。从前我们的算术,也有三种,一曰心算,二曰珠算(就是算盘),三曰笔算。心算就是在心里计算,不要看轻它,尽有好本领的。我最佩眼那些菜馆饭店的夥计(苏州称“堂倌”),即使有客七八人,吃得满枱子的碗碟,及至算账起来,他一望而知,该是多少。而且当时苏州用钱码,这些菜馆用钱码又不是十进制度,以七十文为一钱,如果一样菜,开价是一钱二分,就是八十四文,这样加起来,积少成多,他们稍为点一点碗碟,便立刻报出总数来了。算盘是商业上通用的了,不必细说。笔算有时也用得着,但属于少数,铅笔也未流行,谁带了毛笔来算账呢?

  但西方的算学,明末传到中国来了。在清代也曾以算术取士过的了。不过大家都钻研于八股八韵,把这一门学术,视为异途,早弃之不顾。现在趋于维新,要效法西人,学习算术了。可是西法的算学教科书还没有,只好搜求到中国旧法的算学教科书。我当时借得了一部(书名已忘却),线装木刻的,共有四本。里面的数目字,还是中文,并不用阿拉伯数字,也只到加减乘除吧,我埋头学习,学到加减乘,除法便不甚了了。其方式与现今的教科书不同,我记得那个乘法,是用“铺地锦”法,说与现代名算学家,恐怕他们还瞠目不知呢。

  我这无师自通的算术,也就浅尝即止,后来又读起日文来了。自从中日战事以后,我们觉得日本国虽小而此我们强,于是许多新学家,及政府里有些自命开通的人,都愿意派子弟到日本去留学。留学自然最好到欧美去,但是到欧美去,一则路途远,二则费用大,三则至少外国语有了根柢。到日本去,就是路近,费省,即使不懂日本话,也不要紧,因日本与中国为同文之国,有文字可通,便省力得多了。

  那时中国政府派出去留学日本的很不少,而自资留学者也很多。我们所认识的有杨廷楝、周祖培诸君,他们都是学法政的。先一排,到日本去学法政;后一排便是到日本去学师范。至于其它各种科学,问津的很少,老实说,日本那时也不大高明。而当时中国人的思想,以为学了法政以后,回国后就可以做官;学了师范以后,国内正预备大兴学校,将来教书的冬烘先生是太不时髦了,他们可以在洋举堂里,当一位教师。

  我们这一群朋友中,便与这班留日学生联络起来,常常通信。他们在书信中,告诉我们种种事情。他们把日本的有些法政书籍,都翻译了中文,而日本的许多书籍,则都译自欧美。我们读欧美文字的书不容易,读日本文的书,以汉文为主,较为容易,我们因此间接的读到了许多欧美名著,这不是他们给我们做了一半功夫吗?因此大家便发动了读日本文的心了。一半是为了留学日本的基础,一半是为了可以看日本的书籍。

  但是到那里去读日文呢?尤其是在苏州那地方。可是自从中国甲午之战后,中国割地赔欵,又许开了五口通商,苏州也是五口之一,在苏州的葑门、盘门之间,有一块地方,唤做青阳地,特许他们作为租借地。也有一个日本领事馆,可是其它一无建设。原来日本到底是个小小岛国,那里有西洋人肆惫侵占,开辟殖民地那种气魄,而青阳地却是苏州一块荒僻地方,苏州人,谁也不和日本人有什么交易,这地方冷冷清清的鬼也不到那里去。虽然日本人到苏州来的不少,却只在城里做一点小生意。

  其时有一个日本人和尚,好像姓是藤田,名字是忘记了。日本是崇信佛教的,他们国内也到处有寺院,有僧众。有一个本愿寺,也像西洋人的基督教会一般,向各处传教,不过他们的力量是很小的。那个日本和尚,就是本愿寺和尚(在上海虹口就有一个本愿寺),他在苏州城内,开了一个日文学堂,于是我们怦然心动了,我和李叔夏、马仰禹等几个人,便去读日文。好在学费并不大,每日只上一点钟的课,时间在下午五时,还不至妨碍我的教书工作。

  虽说是日本和尚,并不像我们中国和尚一样,仍旧穿了他们的和服,不过脚上不穿木屐,已是皮鞋一双了。他便把我们似教日本小孩子一般的教起来,先教五十一个字母,什么平假名、片假名,我们也就这样阿、衣、乌、哀、屋的念起来,思之可笑。这些日文教科书,在中国是没有的,也由他去办,好在日本路近,不久,便由邮局寄来。这些书,正是日本初等小学教儿童的教课书。

  那时李叔夏最用功,书也读得最熟,我就不成功。我的意思,要知道他们的文法,便可以看得懂日本书。我觉得不懂日本话,那倒没有大关系,反正我也无力可以到日本去留学。但是他还要教我们日语,像教他们的儿童一股,我有些受不住了。好容易有三个多月的光景,我于他们的文法,有些弄得明白了,日本书上的汉文比较多的,我也看得懂了,我辍了学,进行自修,比这日本和尚所教,还容易进步。李叔夏却还是勤恳的读下去,后来留学日本,得益颇多。至于马仰禹,未到三个月,即已不来了。

  我读过英文,也是处馆在尤家的时候,我们这几位老表,对于拍曲子到了厌倦的当儿,又想读英文了。欧风东渐,由上海吹到苏州,有许多青年,对于外国文跃跃欲试。但是苏州没有洋学堂,要进洋学堂读西文,除非要到上海去。但当时苏州的父老们都不愿意放子弟到上海去,因为上海是个坏地方,青年人一到上海去,就学坏了。不如清一位西文教师到家里来教教吧。

  可是苏州要请西文教师,也不容易,后来请得一人,我记得是姓顾,他是苏州电报局的电报生领班,也是在某一家绅士人家教英文。举荐的人说道:“他的英文很好,可以与外国人直接通话。”可是我们也莫名其妙。

  那时候,英文教科书,中国还没有哩,也由这位教英文的顾先生去办理。第一本“拍拉玛”,这是启蒙的,以后渐序而进,共有五本。你道这些英文课本是那里来的,乃是英国教印度小孩子读的,现在由印度而到中国,据说上海甚流行,初读是“一只猫”、“一只小山羊”,我们相顾而笑。苏州乡下也不养羊,不知小山羊是怎么样的。这一套英文课本,在商务印书馆初开张,未编教科书时,把它译注翻印了,名之曰“英文初阶”、“英文进阶”,销数以万计,实为商务印书馆发祥的刊物呢。

  这一次读英文,也有半年多,但是我终不能读得熟流,终觉得非常艰涩,生字终归拼错,这是因为我不能专心。试想我那时以教书为本业,虽然只有几个小学生,也很为劳神。有时为了博取膏火,补助生活之故,还要做些书院卷子。而且为了交际,常常的到茶馆里,或是朋友家里,高谈文艺,议论时政,我的野心一放不可收拾,那里还能专心致知的读英文呢?

  当尤氏弟兄兴高采烈的请先生教英文的时候,子青哥却不与其列。他说:“读外国文最好是要在年幼时候,那时记性好,人事少,到了我们这样的年纪,就难于专心了。”不过后来有许多“半路出家”而成就的,也是很多,但译书容易,而说话较难。子青哥确也有先见之明,三个多月后,尤氏弟兄也渐阑珊了,我也读了后面,忘了前面,狼狈不堪了。现在我的家庭中,只有我们一对老夫妇,不懂英语,下一代,再下一代,无男无女,无老无少,都是满口英语,还有通数国语言文字的,如果给我的前辈听到了,真要呵为用夏变夷呢。

  除了日文、英文之外,我还读过法文。教我法文的这位先生姓江(名已忘记),他是从前毕业于广方言馆的学生,也是苏州人,这位江先生性颇孤傲,不谐时俗,不然,他一个法文很好的人,何至于投闲置散,回到家乡来,当一个教法文的先生呢?他所收的学生,共为二十人,成为一班,都没有读过法文的,也都是年过十六岁的学生。我又怦然心动,想读法文了,可见我的不知自量,心无一定了。因听得人家说:法文在欧美极为重要,所有外交公文,都以法文为正则。而我还自恃读过英文,或者比较容易一些,那知越读越难,不到八个月,我又退下来了。

  法兰西文字,使人最困惑的,是每一名词,有它的公性,母性,谁知道这个字是属于公性、母性呢?我对于读法文,似乎比读英文还勤一点,但究竟是徒劳。那便是子青哥所说的年龄已大,记忆力不足,加以人事繁杂,终难于专心一志了。我们这一班读法文的同学中,只有两人是成功的,一位杨蕴玉,他是世家子,但可惜很早就逝世了。一位陆云伯,他是吴江人,是名画家陆廉夫(恢)的公子,后来进了上海徐汇法文学堂吧?在我写此稿时,年纪也近七十了,但他也不曾有过什么得意的职业。在我后来办小说杂志的时候,他给我译了不少法国小说,还有许多关于书画的笔记。(廉夫先生还赠了我一幅“秋星阁读书图”。)

  自此以后,我对于读外国文一事,只得放弃了。古人诗句云:“读书原是福”,我就没有这个福份,我当然是自己未能专心勤学,实在也是我的环境使然。但后来我在我的朋友中,见到许多半路出家的人,到二十多岁方始学习外国文者,居然也能译书。还有些在外国人所开设的洋行中就职的,于外国文虽然不大精通,而外国话却说得滚瓜烂熟,不觉自叹是个笨伯而已。

猜你喜欢
  卷四百五十三·列传第二百一十二·忠义八·脱脱
  卷九十一·列传第二十九·脱脱
  卷三十九·吴广成
  大明世宗肃皇帝宝训卷之四·张居正
  否泰录·刘定之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佚名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一·佚名
  卷一·佚名
  五六三 军机大臣奏遵查吴之甲着《静悱集》及板片解销情形片·佚名
  四一 沈家山羊·周作人
  周祯传·张廷玉
  廖永安传·张廷玉
  锡金团练始末记·华翼纶
  卷十六 乌哲定变·李有棠
  卷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二·李蓘

    钦定四库全书宋艺圃集卷二十二明 李蓘 编僧希昼六首寄题武当郡守吏隐亭郡亭传吏隠闲自使君心卷幕知来客悬灯见宿禽茶烟逢石断棊响入花深会逐南帆便乘秋寄此吟书惠崇师房诗名在四方独此寄闲房故域寒涛濶春城夜梦长禽

  • 詹玉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詹玉(生卒年不详)字可大,号天游,江西人。至元间历除翰林应奉、集贤学士,为桑哥党羽。桑歌败,为崔劾罢(见《元史。崔传》)。有《天游词》一卷。 ●齐天乐 送童瓮天兵后归杭 詹玉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 倚担评

  • 姜夔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姜夔(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先世出九真姜氏(九真唐时属岭南道爱州,在今越南境)。姜夔早岁孤贫。二十岁后,北游淮楚,南历潇湘。淳熙十三年(1186),结识萧德藻于长沙。泛湘江,登衡山,作《一萼红》、《霓

  • 第二十四回 江上堕谋亲王授首 殿中醉寝狂竖饮刀·蔡东藩

      却说阮佃夫、王道隆等仍然专政,威权益盛,货赂公行。袁粲、褚渊两人,意欲去奢崇俭,力矫前弊,偏为道隆、佃夫所牵制,使不得行。镇东将军蔡兴宗,当宋主彧末年,尝出镇会稽,彧病殂时,正值兴宗还朝,所以与受顾命。佃夫等忌他正直,

  • 卷之二百三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零三·佚名

      顺治十三年。丙申。八月。丙子朔。遣官赍敕慰谕科尔沁国和硕土谢图亲王巴达礼和硕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乌朱穆秦部落和硕车臣亲王察汉巴拜、喀尔喀部落和硕达尔汉、亲王奔塔尔察哈尔国固伦额驸和硕亲王阿布鼐、

  • 双槐岁钞后序·黄瑜

    夫上不足以厚人伦、统世教,下不足以纪名物、经变故,近不足以彰鸿烈、阐幽光,远不足以垂遗宪、綦后鉴者,君子不书也。恩生也晚,不足以窥古作者之意。然窃闻之,记事载言者,必文直事核,求不谬于此而已。嘉靖岁丁未,恩受从化之役,间

  • 七一 浙江巡抚三宝奏续购得遗书情形并进呈书目折·佚名

    七一 浙江巡抚三宝奏续购得遗书情形并进呈书目折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十三日浙江巡抚臣三宝谨奏,为敬陈续购遗书,仰祈圣鉴事。窃臣遵奉谕旨,购访遗书,业将陆续访购及绅士呈献之书,共计二千七百六十六种,《永乐大典 考工记》六

  • 庾亮传·房玄龄

    庾亮字元规,明穆皇后之兄。父亲庾琛,事迹在《外戚传》中。庾亮姿容俊美,善于言谈议论,又喜好老庄之学,为人严肃庄重,一举一动遵礼而行,即使闺阁之中,也并不需严教而自守礼法。当时人们将他和夏侯玄、陈群相比。十六岁时,东海王

  • 阮卓传·姚思廉

    阮卓,陈留尉氏人。祖父阮诠,是梁散骑侍郎。父亲阮问道,是梁宁远岳陽王府记室参军。阮卓年少聪明,立志研读经书史籍,擅长谈论,尤其擅长五言诗。性情至孝,其父随岳陽王出镇江州,染病去世,阮卓那年才十五岁,亲自从都城奔赴江州,水汤

  • 礼二一·徐松

    四镇【宋会要】太祖干德六年四月七日,诏问礼官五镇见祭罢祭之由,太常礼院言:「按《隋书》,开皇十四年立冀镇霍山祠。唐天宝十载,封沂山为东安公,会稽山为永兴公,吴山为成德公,霍山为应圣公,医无闾山为广宁公。又《郊祀录》,四镇

  •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十·圆悟克勤

    偈颂高宗在藩邸三次请升座说偈善因招善果。种粟不生豆。大福德人修。大福德人受。八万四千波罗蜜。一毫头上已圆成。棒头喝下承当得。高步毗卢顶上行。至简至易至尊至贵。往还千圣顶[寧*頁]头。世出世间不思议。弹指

  • 太虚法师谈政治·太虚

    (本报讯)以“中国佛教新运动领袖”知名之太虚法师,抵沪后,寓居于香火兴隆之静安寺。昨日往访者甚多,大师整日在会客状态中。太虚法师与政府若干首要,均称友好,彼曾与蒋主席合摄过照片,与院长、部长常谈佛说经,若干名人均拜于大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四下·智顗

    第二广释迦章。于六义中。无叹法希有。初开权次显实。三举五浊释方便。四拣伪敦信一实。五无虚妄。我今亦如是。我即释迦。现在先三后一。如四佛不异故。言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者。即是五乘根性欲也。过去名根

  •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慧思

        陈南岳思大禅师撰  如万行中说。从初发心至成佛道。一身一心一智慧。欲为教化众生故。万行名字差别异。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

  • 烈火金钢·刘流

    刘流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1942年, 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对蒋介石国民党加紧了政治诱降,一方面回师后方,集中主力,从5月1日开始,向冀中军民进行灭绝人性的“大扫荡”,斗争异常激烈和残酷。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八

  • 维摩诘所说经·佚名

    维摩经之具名。三卷,秦罗什译。维摩经有三译:一吴支谦译,题为维摩诘经。二为今经。三唐玄奘译。是为说无垢称经。三译中流行盛者今经也。诸家疏注如下:维摩诘所说经注十卷,姚秦鸠摩罗什僧肇道生三家注中集出。注维摩经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