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否泰录

(否泰录,明刘定之撰。定之,字主静,江西永新人。正统元年殿试及第,授编修。后以翰林学土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务,旋进工部右付郎、礼部左侍郎。卒后赠礼部尚书,谥文安。明史卷一七六有传。此录撰于景泰年间定之任右庶子时,所记为英宗被瓦剌所俘之始末。录名取易杂卦否极泰来之意。其自言英宗「出征之月,否卦用事之月也;回銮之年,景泰纪元之年也。」定之另有易经图释行世。)

昔我太祖高皇帝,膺受天命,驱逐胡元遯归沙漠。其末帝妥欢帖木儿既殂, (「其末年妥欢帖木儿既殂」,「欢」原作「权」,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太祖以其君临华夏,特谥为顺帝,可谓盛德至仁矣!顺之遗胤,据其故穴,仍君长其丑类,世数莫考,惟知其地名瓦剌。其君立于宣宗皇帝时者,名普花。此称为可汗,而彼自称不可知,计必仍僭其先世大号也。故其臣亦悉用故时将相称号,岂非羊质虎皮、鸷翰凤鸣者哉。 (「岂非羊质虎皮鸷翰凤鸣者哉」,「鸣」原作「音」,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称丞相者二人:一曰和宁王阿鲁台,一曰顺宁王脱欢。常遣使朝贡,朝廷赐以诏书,亦称之曰王。其后,二人相继死,而脱欢之子曰也先, (「而脱欢之子曰也先」,「也先」原作「野仙」,据明纪录汇编本及本书卷二八正统临戎录、卷二九李侍郎使北录改。下文径改,不再注。) 悉有二人部属,自号为太师。君臣异处,常不相见。普花娶也先妹,以相团结。

今皇帝即位以来,也先每年冬遣人贡马,朝廷厚答金帛,过元旦郊祀始去。然久之渐桀骜不恭,往来通使等变诈反复,告以中国虚实。 (「告以中国虚实」,「以」字原置「国」字下,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 也先求以其子结姻于帝室, (「也先求以其子结姻于帝室」,原脱「以其子结」四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通使皆私许也。先进马为聘仪,朝廷不知也,答诏无许姻意。也先愧怒,以正统十四年七月初八日入寇。 (「以正统十四年七月初八日入寇」,原脱「八日」二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塞外城堡多陷没,边报日至。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出御之。源等既行,司礼监太监王振复劝上亲征。 (「司礼监太监王振复劝上亲征」,原脱「太监」二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补。) 命太师、英国公张辅,太保、成国公朱勇等治兵。朝臣奏疏请留,不允。

十七日,驾行。命郕王居守。每旦于阙左门西面坐, (「每旦于阙左门西面坐」,「面」原作「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羣臣谒见,朝政皆太监金英、吏部尚书王直、学士高谷、驸马焦敬等共议。其从驾行者,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等。 (「学土高谷......尚书王佐邝埜」,此段原无,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出居庸关抵宣府。井源败报踵至。上至大同,蓦有黑云如伞罩营,雷电而雨。王振患之,乃以驾还。

八月十三日,至狼山。虏追及,遣朱勇等三万骑还战,皆败死,无只骑回。是日,驾至土木。日尚未晡,去怀来城仅二十里,欲入之保怀来城。振辎重千余辆在后未至,留待之,遂驻土木。旁无水泉,又当虏冲。十四日,欲行。虏已逼,不敢动,兵士束手饥渴。十五日, (「十五日」,原无此三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虏使持书来, (「虏使持书来」,原脱「来」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以求和为言。召曹鼐草诏与和,遣二通事与虏使偕去。 (「遣二通事与虏使偕去」,「通事」原作「通使」,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遂移营踰堑以行,回旋之间,行列己乱,争先奔迸,势莫能止。虏骑蹂阵而入,奋长矛以击我军,大呼:「解甲投刃者不杀!」众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虏丛入中军,宦侍、虎贯矢被体如猬。 (「宦侍虎贲矢被体如猬」,「侍」原作「使」,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上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虏拥以去。文武军吏免者,蓬首赤身踰山谷,连日饥饿得达关。虏举我辎重,惟取金银珠宝贵细者。其实虏众仅二万,我师死伤者过半矣。 (「我师死伤者过半矣」,原脱「师」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十六日,上在虏营,手书遣使与怀来守将,言被留,且索金帛。怀来城闭不可入,缒而登。复遣人送至京师,其夜三鼓,从西长安入报。

十七日,百官集阙下,颇闻败报,私相告语,愁怨惊惧。出至紫陌,见军士奔归,疮残被体,血污狼籍。然尚未知上所在也。是日午,遣使赍黄金、珠玉、衮龙缎疋等物,驮以八马诣也先营,请还车驾。

十八日,皇太后召百官入集阙下,命郕王权总万几,于午门南面见百官,始启事奉令施行,众皆谓行且即真矣。 (「众皆谓行且即真矣」,原脱「众」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数日内外汹汹不自保。已而,皇太后诏天下,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又数日,尚书于谦等弹奏奸臣王振倾危宗社,历数其罪千言。 (「历数其罪千言」,「千」原作「于」,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 读既毕,王谕以「自有处置」。谦等言:「振罪恶滔天,今日不正典刑,灭其族,臣等皆死于此,不但已也。」因痛哭,声彻中外。王起入内,中使将阖门,众拥谦等随入。太监金英传令旨:「且退。」众奋欲捽金英。英惧,言令藉没振,遣指挥马顺往。众曰:「顺,奸臣党也。宜遣都御史陈镒。」金英脱身入。顺前劝解,辞色稍遽, (「辞色稍遽」,原说「辞色」二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给事中王竑捽顺首,众争殴之,蹴踏撦裂,顷刻而毙。或就脱顺靴击,出其眼血,流门阈前。众愈怒,求内使王、毛等二人。英使人捽出,亦击杀之。曳三尸陈于东长安门,军士犹争击不已。陈镒奉令旨,率军藉振宅,并其党彭得清、内使陈管家等。顷之,执振侄锦衣卫指挥王山至,反接跪于庭,共唾骂之。乃宣令旨:「奖谕百官,各归莅事。」拜谢而出。明旦,移郕王坐入奉天门左受朝,由此即真之议益急。

振宅在宫城内外凡数处,皆重檐邃合,僭拟宸居,器服绮丽,尚方不逮;玉盘径尺者十面,珊瑚树高六七尺, (「珊瑚树高六七尺」,此句疑有脱漏,明纪录汇编本作「高六七尺者五七株」;清胜巿遗事本作「高六七尺者五六株」。) 金银十余库,马数万匹。脔王山于市,其族无少长皆斩。山弟林,亦为锦衣卫指挥,从振死于虏。林凶悍尤其,姬妾百数。

二十二日,虏拥上至大同,城闭。校尉袁彬随侍,以头触门大叫。于是广宁伯刘安、给事中荪祥、知府霍瑄出见,献蟒龙袍。上以赐知院伯颜帖木儿及也先弟大同王、赛刊三,上曰:「秋稼未收,军士久饥,可全刈以入城。」又曰:「虏欲归我,情伪难测,宜严为备。」安等献酒,上酹地饮讫,虏令括城中犒军物,并内官郭敬等金银共二万余两来迎驾。既献,虏咲不应。二十三日, (「上酹地饮讫......二十三日」,此段原无,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上索西瓜、雪梨,割与虏,食讫遂去。

过猫儿庄、九十九海子。又行,见苏武庙、李陵碑。

二十八日,至黑松林,也先营在焉。上入营坐,也先拜稽首,入侍坐。宰马设宴,出其妻四人以次奉上酒,歌舞以为娱。其后,遂奉上居于伯颜帖木儿营,去也先营十余里。伯颜帖木儿与其妻共见上, (「伯颜帖木儿与其妻共见上」,原脱「其」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补。) 拜稽首,亦如也先礼。伯颜帖木儿每二日献羊, (「伯颜帖木儿每二日献羊」,原脱「二」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七日献牛。也先每七日献马。二人者,每出猎,则又以其所获野马、黄牛之类来献。

二十九日,皇太后命郕王早正大位, (「皇太后命郕王早正大位」,原脱「郕」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以安天下。有司择日行礼,众遂相率诣文华殿门,请王出,辞让不允。众共言:「祖宗神器不可虚,圣母有命不可违。」有旨:「从请。」乃再拜,山呼而出。九月初,也先遣其酋长尚书来言,欲送上还京。入见,赐以冠带彩段。临行,以金百两、银三百两、彩段若干赐也先。

初七日,王即皇帝位,遥尊上为太上皇。大赦天下,百官六军赏赐有差。后数日, (「后数日」,「后」原作「十」,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也先复遣使至,书词悖慢。朝廷复书,大畧言中国已立皇帝,天下兵甲众盛,可相抗御之意。已而命罗通、孙祥为副都御史,守居庸、紫荆关;石亨为武清伯,总京师军马。

十月初, (「十月初」,「月初」原作「日」,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也先入寇,自紫荆关入,杀指挥韩清等,孙祥走,死。初九日,虏至京师城西关外。 (「虏至京师城西关外」,「西」字下原衍「北」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删。) 石亨营于城北,兵部尚书于谦督其军;都督孙镗营于城西,刑部侍郎江渊参其军。交址旧将王通为都督,鸿胪寺卿杨善为副都御史,守城。虏攻城, (「虏攻城」,原脱「攻城」二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连日抄掠。亨等与之杀伤相当,其酋长铁元帅死焉。时畿内降附胡人留居者多,乘时为寇。朝廷重赏购捕,被获者累日不绝。虏稍沮,复遣使言欲和。

十七日,以通政司参议王复为礼部侍郎,中书舍人赵荣为鸿胪寺卿, (「赵荣为鸿胪寺卿」,原脱「寺」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汇编本补。) 持羊酒往也先营。也先与其弟及伯颜帖木儿擐甲冑属弓矢,太上带刀引复等前,露刃,惧之,复等拜讫。也先挥却羊酒,取敕书视番字,太上取敕视汉字。也先谓复等:「尔小官,可令胡濙、于谦、王直、石亨、杨善等来!」 (「可令胡濙于谦王直石亨杨善等来」,原脱「杨善」二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复辞归。时四方兵渐集,虏夜遁, (「虏夜遁」,「遁」原作「适」,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从居庸关出去,遗所掠牛羊、人口于路,以缓追兵。太上自紫荆关出,乘马踏雪而行。遇险,则袁彬执鞚。 (「则袁彬执鞚」,「鞚」原作「鞭」,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 既入虏境,也先来见。宰马,拔刀割肉燎以进,云:「勿忧,终当送还!」食讫,辞去。

十九日,瓦剌普花可汗遣使献马。先此,普花驻兵关外,未入。至是,以寻旧约通和为言。朝廷以其来缓师,却之,胡濙、王直言:「普花、也先君臣素不睦,宜受其献以间之。」从濙等言,亦使人入见,献马八匹,赐衣服、冠带、酒馔、金帛, (「赐衣服冠带酒馔金帛」,原脱「服」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补。) 视常年有加。

二十二日,遣杨洪、孙镗、范广率兵二万,击虏之未去者。二十五日,破虏于固安,得牛马驴数百匹,夺还人口万余。十一月初八日,以虏既退,京师解严,降诏抚安天下。十一日。 (「十一日」,「日」原作「月」,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 免朝,百官望拜太上圣节于朝天宫。

十三日,杨洪旋师,入见。言虏众已尽绝,其实不过百余散掠,各羣驱人畜以自拥卫,望之若数万,众官军不敢逼。其南面去者,各郡以渐捕获之;其北去者, (「各郡以渐捕获之;其北去者」,此二句原无,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洪等逐至关歼焉。犹杀官军数百人,洪子儁几为其杀。 (「洪子儁几为其杀」,「儁」原作「优」,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既奏捷,以洪为昌平侯,与副都御史罗通练兵于东教场,石亨练兵于西教场。 (「石亨练兵于西教场」,「石」字前原有「二十三日」字样,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删。)

二十三日, (「二十三日」,「三」原作「五」,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 也先遣使来索大臣迎驾,约以后月初三日至其营,否且又入寇。言词甚慢,不答。二十九日,冬至,免朝。每年是日,遣官祭长陵、献陵、景陵。 (「遣官祭长陵献陵景陵」,原脱「景陵」二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至是以胡寇近在山外, (「至是以胡寇近在山外」,「在」原作「至」,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 陵旁宫宇、祭器皆被焚掠,守陵官军死亡、逃窜,暂辍祭祀。

十二月初二日,赠太师、英国公张辅为定兴王,学士曹鼐为少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皆死于土木者也。

初四日,尊皇太后为上圣皇太后。初七日,尊母吴氏为皇太后。初八日,立妃汪氏为皇后;册太上宫嫔周氏为贵妃,即皇太子所生母也。 (「即皇太子所生母也」,原脱「太」字,及「生」下衍「之」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删。) 初十日,诏告天下,赦在绞、流以下重囚。

景泰元年庚午正月初一日,受朝,免贺。初七日,太上书至,索大臣来迎。命公卿集议, (「命公卿集议」,原脱「命」、「集议」三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推举旧任老成当行者。

初十日,大祀天地于南郊,庆成贺宴如常年。十八日,遣都督范广等率兵巡居庸等关,以虏入辽东、宁夏,皆有报至也。二十九日,遣都督等官石彪等,率兵巡怀来、宣府等城。

闰正月初十日,谍报虏掠西邮,取庆阳府所牧驼马、牛羊以去。二十六日,大同奏:「虏至城下,总兵官郭登败之。」升登定襄伯。 (「升登定襄伯」,原脱「登」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二月初一日, (「二月初一日」,此句原作「二十八日」,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大同奏:「败虏于黄土岭, (「败虏于黄土岭」,原脱「败」字,而「虏」字下衍「战」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删。) 获首级二十三颗, (「获首级二十三颗」,原脱「二」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马驴一百二十三匹头, (「马驴一百二十三匹头」,「二」原作「三」,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夺还男妇二百二十五名口, (「夺还男妇二百二十五名口」,「二百」原作「三百」,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器械衣服称是。指挥使许贵之功也。」

十四日,宣府参将杨儁执喜宁。 (「宣府参将杨儁执喜宁」,「杨儁」原作「洪玚」,又「执」字上原有「以」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删。下文「洪玚」照改,不再出校。) 喜宁,内侍从太上于虏中者, (「喜宁内侍从太上于虏中者」,原无「喜宁」二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数导虏入寇,上患之。太上亦以虏入寇不已,和则不可;必不和,则还京未有期也。恶宁。宁又忌袁彬,尝诱彬入营,将杀之。太上觉其诈,急召彬回,乃得免。及是,彬言于太上,遣宁,将命于儁索春衣。因遣军士高盘与俱。彬刻木藏书系盘髀间,以示儁,俾因其来执之。儁既得书,与宁饮城下。盘抱宁,大呼儁从兵,遂缚宁至京师, (「遂缚宁至京师」,「遂缚宁」三字原作「部侍郎」,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处以极刑。于是,虏失其向导,亦厌兵矣。十六日,以石亨为征虏大将军, (「以石亨为征虏大将军」,「虏」原作「西」,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率步骑三万五千人,出紫荆关,以巡北边。其后,虏涉春及夏,不复大入。 (「不复大入」,原脱「不」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六月二十六日,也先以屡遣使议和不成,俾其知枢密院阿剌为书,遣其参政完者脱欢等来。上疑其诈,召文武百官议。以为「虏交兵既久,士马疲怨,又失常年和好之利,度其情出于诚。且太上在虏,理宜迎复。虏纵以诈, (「虏纵以诈」,「纵」原作「总」,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我当推诚。」上闻允,遣礼部侍郎李实、大理寺少卿罗绮、指挥马显,与脱欢等,以七月初一日至也先营所失八儿秃之地。也先曰:「兵端皆因通使陈友等小人缔构,以致小事成大。及我送太上还京,不遣大臣来议,又杀使臣张关保等。我向北后, (「我向北」,原脱「北」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遣者盈不花等,亦不生还。其故何也?」实等答曰:「太师虽名送驾,兵行不戢,攻关掠野,朝廷岂信!张关保等死于阵,者盈不花等未至京,皆因将士不以为来和,而以为来战故也。」也先曰:「喜宁是朝廷内臣,我所遣来,何为亦见杀?」实等答曰:「喜宁蒙太上厚恩,乃导引太师兵马,杀之宜矣。」也先曰:「太上在此,我令伯颜帖木儿早晚恭敬,未尝失礼。」因以酒酪饮实等。

十二日, (「十二日」,「二」原作「三」,与下文「十三日」重,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遣人引实等至伯颜帖木儿营, (「遣人引实等至伯颜帖木儿营」,原脱「等」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见太上。实等拜泣,问起居。太上曰:「朕非以畋游而出,实为生灵除害。然陷于此者,王振所致也。及也先实意送朕回,又被喜宁屡次阻住,但唆令进兵。王振、喜宁皆死矣。」因问上圣太后与上安好?又问旧臣数人。又曰:「在此踰年,始见卿等。曾将衣服靴帽等来乎?」实等曰:「虏中屡有人走回,皆不知车驾所在。朝廷遣使,亦无回报。以此臣等行时,诸物未带。」时御用物,惟金龙绣枕在。 (「惟金龙绣枕在」,「金」原作「无」,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实等因自出所有食器、烧酒、焙肉为献,复欲尽取所赍米来献。 (「复欲尽取所赍米来献」,原脱「米」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补。) 太上曰:「小事勿劳卿等,为朕通和,乃大事尔。」实等因极言王振曩昔擅国致寇之罪。太上曰:「振未败时,无人肯言。然朕亦不能烛奸,悔恨何及!」语将毕,伯颜帖木儿至,太上赐酒,共饮。伯颜帖木儿复邀实等至其帐,相与饮。实等回至太上帐,求留宿。馆伴者不肯,实等乃至也先营宿。

十三日,也先置酒以饮实等。也先曰:「尔等念太上否?」实等曰:「君父蒙尘,臣子岂不念乎!」也先曰:「尔等既念,何不迎回?」实等言来迎之意,也先将从之。伯颜帖木儿言礼物未备,不可容易,也先乃止。凡实等所与也先及伯颜帖木儿语者,其妻皆并坐共议,传酒相待。也先、伯颜帖木儿貂裘帽,其妻珠琲覆面垂肩,碗酪盂肉长啜,亦更互吟弹歌舞以为欢。 (「亦更互吟弹歌舞以为欢」,「弹」原作「谈」,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十四日,也先遣其右丞把秃同实还,贡貂皮、马匹;遣其尚书土木罕以罗绮往大同, (「遣其尚书土木罕以罗绮往大同」,原脱「以」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调回虏兵,不复扰边。实辞太上,袖书三通以授实,其一奉上圣皇太后,其一达于上,其一谕羣臣。伯颜帖木儿约实速来成和好,且指也先幼子曰:「此与朝廷议姻者也。」实不敢对。

十九日,实至怀来,遇右都御史杨善、侍郎赵荣同可汗普花所遣使皮儿马黑麻北去。盖瓦剌国政皆也先专之,其兵最多;普花虽为可汗,兵稍少;知院阿剌兵又少。君臣鼎足而立,外亲内忌。其合兵南侵,利多归也先,而弊则均受。 (「而弊则均受」,「弊」原作「敝」,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及欲和,则也先耻屈意,而阴使普花、阿剌来言。阿剌所遣脱欢既与实等行,普花所遣黑麻等复要善等出,惟虑和之不早成也。实等既至京, (「实等既至京」,原脱「京」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缘边虏兵皆退。

二十九日,善等至也先营,也先方出猎。八月初二日回营,与善等相见。太上遣袁彬来会。彬起卧长不离御帐, (「彬起卧长不离御帐」,原脱「彬」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夜甚寒,则以身为太上温足。彬尝病,太上坐压彬肩背,取粥啖之以出汗。至是复劳,促善等尽言,也先遂许送太上还京。平章昂克曰:「既是送还,有何礼物?」善等曰:「太师敬我君父,故送还。岂先论财乎?朝廷君臣蒙太师盛德, (「太师敬我君父......朝廷君臣蒙」,此段原脱漏,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补。又「君臣」二字在纪录汇编本作「臣子」,据朱本、清胜朝遗事本订正。) 岂有不报!」也先曰:「昂克说不合理。我图垂名后世。」尔众酋闻善语,皆以齿咬其指曰:「好汉。」

初三日,善等见太上于伯颜帖木儿营。

初四日,也先请太上,太上至其营。饯行,也先弹琵琶,其妻举酒。善等侍饮,执臣礼甚恭。也先叹曰:「中国好礼数!」宴毕,也先送出帐十数步,太上登马乃退。盖太上在虏营踰年,未尝屈尊。也先间见, (「也先间见」,「间」原作「闻」,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 必致敬曰:「我人臣也,何与天子抗礼哉!」尝欲以其妹事太上,不从,乃止。以此深服圣德。虏人往来窥觇天容,穆然殊无惨沮。 (「穆然殊无惨沮」,「穆」字原脱,又「沮」原作「怛」,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改。) 惟问实等, (「惟问实等」,「问」原作「闻」,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言:「圣母安好?」乃泫然出泪。饮食所余,多以赐中国被虏者。及其将归,莫不悲恋。虏人亦不忍别, (「虏人亦不忍别」,原脱「虏」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连日各设筵饯行。

初八日,太上驾行,伯颜帖木儿护送。十一日,驻跸野狐岭, (「伯颜帖木儿护送......驻野狐岭」此段原无,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伯颜帖木儿数百骑皆恸哭良久。既别去,昂克于中路射麞,获之,驰十数里来献。十三日,至宣府。十四日,驻怀来。十五日,驻唐家岭。上遣内阁学士许斌、商辂至,太上命书诰谕避位, (「太上命书诰谕避位」,原脱「诰谕」二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免羣臣迎。十六日,自东安门入。上迎拜,太上答拜。拜毕,相抱持而哭。 (「拜毕」,原无此二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各述授受之意,推逊良久,乃送到南内,羣臣就见而退。大赦天下,有生咸欣欣焉。 (「有生咸欣欣焉」,「咸」原作「成」,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臣窃谓圣朝承平既久, (「圣朝承平既久」,「既」原作「岁」,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 衅孽潜滋,内有奸臣播弄,外有骄虏凭陵。故己巳中秋之变,亘古所无。然尚赖天心默佑,皇基巩固,振威以遏其侮,厚德以化其顺。故庚午中秋之庆,亦亘古所无。斡旋乾坤, (「斡旋乾坤」,「斡」原作「干」,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并明日月,用夏变夷,拨乱反正,何其神速也哉!

按:英庙北狩蒙尘,虏人侮祸,旋奉驾归,此自古之所无也。固国家国势之强,亦人事有以中其机会。是时郕王监国,不欲急君。边人谢之曰:「中国有主矣,虏人抱空贽而负不义于天下,所以汲汲来归。盖合郑公孙申之谋也!」

又按:景帝当多难之余,而能任贤选将,南征北距,转危为安,易乱为治,其功可谓不细。惟不欲奉迎英庙,只此一事大不是。事虽不是,而英庙之归实由于此。何也?盖无意于迎者,乃所以迎之也;不欲其归者,乃所以趣其归。此意也,景帝不知之也,一时廷臣不知之也。使当时急于奉迎,则彼必以为我所重在此,而挟留为质,以怵中国。如宋之徽、钦,迎请愈勤, (「迎请愈勤」,「请」原误为「清」,据文意改。) 而愈不可得矣,委骸沙漠为万世羞。惟不急其君,而无意于郊,则彼以为与其抱空质而无用,曷若归之以树恩。此汉高分羹之谩语,所以谬敌而致太公之归。是故英庙之复归,天也,非人谋之所及也。虽然亦会逢其适也。值我国家气运之盛,而胡虏之无大志也。

臣因取目击耳闻,参以杨善、李实所述奉使录,钱溥所撰袁彬传, (「参以杨善李实所述奉使录钱溥所撰袁彬传」,原脱「李实所述」四字,又「撰」字原作「述」,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改。) 约其繁芜,着为此录。 (「着为此录」,「着」原作「其」,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盖出征之月,否卦用事之月也,回銮之年,景泰纪元之年也。先之以否,继之以泰,虽世运关天数矣,名之曰否泰录。自以身备史臣,于国家大务不敢不具载,以备遗忘故也。 (「以备遗忘故也」,「备」原作「待」,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圣神相继于亿万年,抚念前事,岂不增修致治保邦之良图哉!

猜你喜欢
  列传逸士第七十八 眭夸 冯亮 李谧 郑修·魏收
  卷一百十四·志第六十七·礼十七等·脱脱
  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五·柯劭忞
  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师 立新皇百官入贺·蔡东藩
  ○小德张·许指严
  卷之七百七十·佚名
  卷之一百·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二·佚名
  查序·沈起
  四一九 云南巡抚裴宗锡奏滇省书籍毋庸领回发还折·佚名
  圣祖仁皇帝御制亲征朔漠纪略·温达
   第二十八章 終了·林语堂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 第六·班固
  刘荣传·张廷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一·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一钱塘 王琦 撰序志碑传【十二首】草堂集序          李阳氷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聨珪组世为显着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缪本作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

  • 卷八十二·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八十二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林光朝艾轩诗钞林光朝字谦之闽之莆田人隆兴元年进士任袁州司户参军知永福县召为秘书省正字历着作佐郎国子司业出提点广东西刑狱徙转运副使加直宝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九·徐乾学

    元纪十七【起着雍执徐正月尽屠维大荒落八月凡一年有竒】泰定帝致和元年春正月甲戌命绘蚕麦图 乙亥诏谕百司凡不赴任及擅离职者夺其官避差遣者笞之 监察御史邹惟亨言时享太庙三献官旧皆勲戚大臣而近以户部尚书为亚献

  • 卷之一百八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二百·佚名

    光绪十年。甲申、十二月。丙戌。谕内阁、鸿胪寺卿邓承修奏、讲官被议。罚重情轻。请将樊恭煦降调处分宽免一摺。所奏非是。近来言事诸臣。每多肆口讥评。并不平心论事。此次徐致祥获咎。因其有意诋讦。前经降旨甚明

  • 六朝通鉴博议卷八·李焘

    (宋)李焘 撰淮北四州民不乐属魏常思归江南上诏李安民督诸将徃迎之安民赴救迟留南归者皆为魏所掠杀建元二年冬十月淮北四州民不乐属魏常思归江南上多遣间谍诱之于是徐州桓摽之兖州民徐猛子等所在蠭起为冦盗二年三月摽之

  • 仪制一一·徐松

    宰相追赠【宋会要】宰相追赠: 司徒兼门下侍郎王钦若天圣三年十一月赠太师、中书令。 司空兼门下侍郎薛居正太平兴国六年六月,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李沆景德元年七月,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向敏中天僖四年三月。以上赠太尉、中书令

  • 方域四·徐松

    御厨《中书备对》、官廨、第宅附御厨在内东门外之东廊,掌供御之膳羞及给内外饔饩割烹煎和之事。勾当官四人,以京朝官诸司使、副及内侍充。食手兵校共千六十九人。御膳素厨,大中祥符九年置,在玉清昭应宫后,徙御厨内,掌车驾行

  • 卷二十九·王溥

    契丹,本鲜卑之种也,居辽泽之中,潢水之南。辽泽去榆关一千一百二十里,榆关去幽州七百一十四里。其地东南接海,东际辽河,西北包冷陉,北界松陉。山川东西三千里。地多松柳,泽饶蒲苇,其族本姓大贺氏,后分为八部:一曰旦利皆部,二曰乙室

  • 卷四百三十五·佚名

    △第二分地狱品第三十九之二善现,有菩萨摩诃萨。虽曾见佛若百若千若多百千。於彼诸佛及弟子所。亦多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而有所得为方便故。不能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布施波罗蜜多。善现,是菩萨摩诃萨闻

  • 与陈诵洛论墨子·太虚

    ── 四年七月作──大箸墨子学,洵论世知人之作!日居无事,姑妄抽言。安墨子书堙殁之故,足下二言道破矣。第非晚周已然,辄西汉初亦尚多儒墨并称者。汉武得董仲舒之徒,罢黜百家,独尊孔氏,而宗师仲尼谓之儒家,于是乎儒升九天,墨坠

  • 第十卷·佚名

    奋怒王品第十四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是最上不空奋怒王真言。如诸佛说常净洗浴。以香涂身着净衣服。具大理智。善依本法则得成就。即说奋怒王真言曰娜么萨缚(无可反下同音)亸詑誐(银迦反又音迦字斤攞

  • 卷上(四)·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四)说戒正仪篇第十(布萨此云净住。出要律仪云。是憍萨罗国语六卷泥洹云布萨者长养二义。一清净戒住。二增长功德。杂含云布萨陀婆。若正本音优补陀婆。优言断。补陀婆言增长。国语不同。亦

  • 卷第十七·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十七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开示偈(三) 示汪省庵居士 假心地主汪居士。今日相逢有甚奇。解道圣凡同一体。夙缘密行少人知。疑情隐隐天机现。华藏光明祇一线。洞彻曹源滴水时

  • 穷鬼传·戴名世

    戴名世著。见《南山集》,收于《清代散文选注》。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时作者以教书餬口,生活困顿,遂写此文以抒不平之气。唐代韩愈曾作杂文《送穷文》以抒愤。此文进一步发挥为穷鬼作传。开头写曾依附于韩愈的穷鬼,九百年

  •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

    中西医汇通的综合性医著。三十卷。近人张锡纯撰。刊行于民国七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18—1934年)间,先后共七期七册。张锡纯,字寿甫。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卒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河北盐山人。近代著名医家。张

  • 冯京三元记·沈龄

    宋元南戏剧本。作者不详。明有改编本,沈寿卿(或作沈受先)著。剧叙良贾冯商40岁无子,妻劝纳妾。既成,却于合卺夜闻其苦情、不染其身立即遣归,原聘分毫不取。王以德受其恩,无以为报,旅舍中令妻侍枕席,冯商秉笔坐以达旦,决不乱人

  • 决罪福经·佚名

    亦称《决定罪福经》、《惠法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二卷。本经内容为佛对惠法菩萨讲罪福之因果报应。经中称佛涅槃后,世当五乱:人民乱、王道乱、鬼神乱、人心乱、道法乱。四部弟子心秽行贪,众生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