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

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己丑朔庚寅祭 大明于 朝日坛遣成国公朱纯臣行礼是日又祭 先农之神

○宣城县生员梅振祚梅宣祚等以奸宦媳徐氏为生员芮应元芮永缙等所举发前巡按御史王国祯劾奏捕治振祚等贿匿狱久不结巡按御史荆餋乔与提学御史熊廷弼素以意见相抵牾不能相下及治是狱互有轻重养乔劾廷弼不斥振祚等而反毙永缙于杖为杀人媚人谓永缙先以事与原任谕德汤宾尹有郄宾尹中之故云拜<锍-釒>投劾去廷弼恚甚再<锍-釒>辩谓永缙之杖本以行劣非以发奸故章俱下所司议左都御史孙玮请革养乔任而勘廷弼 上是之时南北科道议论正嚣给事中李成名孙振基庥僖陈伯友等御史李邦华马梦祯魏云中刘策崔尔进李若星潘之祥翟凤翀徐良彦等持勘议甚力给事中官应震姜性吴亮嗣梅之焕亓诗教赵兴邦等御史黄彦士等南给事中张笃敬御史周达等驳之章凡数十上玮不自安求去而亮嗣应震攻玮尤急 上俱置不问已而巡按应天御史徐应登核状以闻谓振祚奸淫按臣访拏会参司府问明徒杖招详廷弼批行兄弟聚尘恨不手刃其同党梅宣祚等甑破至此勿留辩窦及养乔会审大都亦批振祚等一徒未尽厥辜宣祚等名教难容其后先事词详在别本情伪难欺此二臣批驳之大概也乃冯应祥苏海望等当时遍告操抚屯仓按江诸院攫金行私公论见唾未几郡邑有劣生之报苏海望李茂先冯应祥芮永缙四人遂以渠魁见举矣应祥先逃而苏海望等三名遂各拟徒角□羊院此廷弼罪革诸犯之大概也比入院杖治惟海望为首杖数独多永缙茂先皆次之而永缙物故据报死期距角□羊审已二十日久矣此永缙获罪而自死之大概也至于行媚汤宾尹一节指亦多端查宾尹原与奸案无干其于永缙生平又绝无纤芥之隙也然则廷弼杀永缙宾尹其任受怨乎其一时同杖若苏海望辈又将谁媚之乎然廷弼则有所以取之矣盖其居恒以力挽颓风为已任故斤斤三尺不少假借期于一惩百儆而不虞其藉死标题蜚谣造谤大肆其反噬之毒也养乔实耳闻其说又别因职事相左偶乘去位感激形诸论列亦或居常见廷弼才情气魄咄咄逼人如科臣张延登等所言心疑其易已而然乎职常反覆思维往伏推究参炤得学臣廷弼豪爽英迈凡事担荷不疑故法常主于救弊而持之不得不重非独据赃罪革重也即驳奸亦重也按臣养乔温雅洁清凡事精详不苟独言有激于风闻故居之不能无疑非独杀人媚人疑也即庇奸亦疑也总之此一役也事当以明白直截为断而牵缠暧昧者可勿论人当以生平本末为断而意气诖误者可勿论则廷弼之心迹自明而餋乔之生平亦在外此可都无苛求急需后效以成二臣平日之品者也

○先是桐城知县徐从治以编审事与乡绅不协乡绅以公启达养乔后养乔劾从治即以乡绅公启实之时桐城人御史方大镇奉命巡按河南给事中李成名等谓乡绅既以公启累县官则大镇宜静听处分不当赴任<锍-釒>论之于是给事中吴亮嗣姜性等谓养乔本以地方不相能去任而借端于廷弼云

○朵颜等卫夷人孩子等二百三十名来朝贡马宴赉如例

○癸巳命大学士叶向高总裁会试升原任祭酒方从哲为吏部左侍郎副之仍谕向高曰 祖宗旧制开科取士乃国家之大典例用辅臣总裁今大小臣工俱言考试必用重臣朕思考期近且卿在寓非病着遵旨即出同副考官方从哲速入场供事毋负朕意其日行章奏不妨票拟况卿公正才优不得推托逊辞旧例阁臣为正三品以上翰林官为副时阁臣惟向高一人钦命典试盖旷恩也于是向高再<锍-釒>以票拟未便为言 上曰朕以大典委卿何得屡屡烦渎其章奏还不妨票拟宜遵旨即入场供事

○巡按南直隶御史房壮丽以江南差烦赋重请折徵布银并蠲免叠税

○乙未大学士叶向高<锍-釒>谢典试因言 东宫开讲 福王之国 瑞王婚礼暨推补阁臣皆紧急迫切难以再迟入闱不便推请伏望省览

○丁酉 孝定皇后忌辰遣官祭 昭陵  ○遣吏部尚书赵焕祭先师孔子

○戊戌大祀 社稷遣武定侯郭大诚行礼

○孝贞纯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官祭 茂陵

○向高既入闱大理寺左寺丞朱吾弼言辅臣勉承特命微臣实为劝驾乞 圣明事事断行以杜众口以安辅臣御史彭宗孟田生金给事中曾六德等俱以献媚丑之

○赐故太子太保南京兵部尚书邢玠祭葬如例玠山东益都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密云令召为监察御史历河南佥事狭西山西右布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地方计擒叛酋安免升右副都御史又升兵部右侍郎总督川贵以平播功晋兵部尚书总督蓟辽保定东征大捷加太子太保荫一子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寻致仕卒于家玠历任四十年强半在边方盖所谓积劳之臣也播事则议抚东事则议战虽功效不同而其谋略为世所重云

○辛丑御史刘廷元劾奏新推光禄寺少卿于玉立依附名教翻覆风波今日谋殊擢明日攫要枢必至举朝成水大玄黄之战通国皆忧谗畏讥之人善类一空邪人充斥宜显示摈弃以绝觊觎

○谪礼科给事中曾六德为广东香山县典史先是六德曾例推未下寻守制回至是服阕赴补因刑部主事李春熙江山知县程鹏举以不职被察六德为之<锍-釒>辩语侵吏部尚书赵焕左都御史孙玮于是焕玮各纠其挠乱察典 上降旨曰考察系国家重典 明旨森严部院自有公处曾六德系年例外转辄挟恨反噬挠乱察典大干法纪本当重处姑远谪之仍谕以后曾推外转科道故违明禁借言报复者重罪不宥

○乙巳巡按直隶御史颜思忠<锍-釒>陈地方事宜一修复营兵以重海防淮扬东邻日本如廖角嘴突出海中乃倭奴首犯登岸之路犯嘴之南则通海等州受敌犯嘴之北则庙湾等处直捣诚苏松之肩背淮扬之门户国初于此嘴设廖角大河二寨拨通州所军七百名守卫委指挥千百户六员统领诚重之也后因倭警添设大河营把总未几移驻吕场大河寨尚有官军廖角寨则军去久矣今议于淮安大营调兵六百名分守廖角嘴等营寨仍委千百户三员统领以复国初之旧一蠲税除珰以角□羊倒悬两淮岁办盐课六十余万足国济边不烦催督自有皇税以来横徵叠派吸髓敲筋商人不啻在汤火中鲁保物故未几复遭马堂扰害变乱成规商人逃窜利归群小怨归朝廷 皇上未之思耶何如责成有司角□羊部恭进岂不正大光明又何苦令此辈剥削为哉一专理清军以速漕运卫所军差以运粮为苦而京操次之较之城操屯田劳逸悬绝此中无官专理各军藉口差系祖代流传急难更易不至逃亡不已及遇逃亡又信凭卫所官佥点往往卖富差贫何怪乎中途盗卖漕米什物弃船私逃致累运官稽延程限耶查得各省俱有清军道专司清查编审分别贫富消长定差合无炤例行淮扬三兵备道各专管清军事务五年编审一次分别消长贫富某某上等应定运粮某某中等应定京操某某下等应定城操屯田等项杂差庶法一于下军有定差而于漕运不无少补矣一查抵坍田以足粮额江北通海江仪一带州县田地强半滨临大江江河变迁此坍狓涨有等奸豪以粮田赋重芦地赋轻一窥涨出径赴芦政衙门报亩升科致使坍民赔纳无田之粮奸豪安享白占之利此江北病民之第一事也合无凡遇涨出田地先尽坍民各炤原坍数目多寡分佃听其自行开垦不许豪民越赴工部告佃庶赋课两不失额而民无向隅之泣矣

○赐乌思藏护教主董卜韩胡宣慰司别思寨安抚司朵甘司宣慰司直管招讨司国师阿折孟等三十名织金文绮钞锭有差

○户科给事中姚宗文以考选屇期收罗宜慎因劾考功司主事涂一榛初得进步遂逞雄心恐变乱黑白颠倒薰莸乞先加放斥再敕台省诸臣公虚咨访务得真才以充任使

○丙午清明节遣阳武侯薛濂临淮侯李邦镇等分祭 九陵及 景皇帝陵寝 哀冲 庄敬二太子园陵

○丁未 恭仁康定景皇帝忌辰遣官诣 陵寝行祭礼

○升宁波知府戴新徽州知府杨楷汀州知府陈以德各按察司副使新浙江楷狭西以德四川

○巡抚福建右佥都御史丁继嗣<锍-釒>陈防海七事一择用水将副参游击等官员缺必查其曾历海上或长海滨方与填补有人地相宜者不妨就近迁转久任责成一督造战舰冬汛毕日各预先团造以备春汛之用春汛后仍再修造以备输流兑换之用道臣不时至厂一一验视果系坚固委官即与荐举纪录以酬其劳一调守要区松山系自浙入福之门户防御尤宜加严嘉隆间倭奴入犯曾拨船兵一哨于山久而舟师罕至虑有海寇乘间而起宜挑选精兵汛守此山贼不能飞渡一移防险塞三江口系闽中要地而刘澳去三江不远一厄此澳则三江之捍卫益严兴化之门庭益固一改设客兵海澄界在漳泉往来通番之地往往有岛夷巨寇窃发于此旧设团练机兵皆系土著而豪右因有挂名糜饷者宜改土易浙而浙饷故厚宜以浙之饷例给之宁减勿增饷分水陆三哨水又分为四舟募惯海者充之饷不议加而兵有实用一团造药器器械与火药虽岁岁造作然器械多以白铁抵铜火药多以沙土搭入临时取用百不当一宜专委都司一员日坐局中逐项简察道府官仍不时亲诣勘验必求精致以图实用一建复土堡泉州安溪等处居民自筑土堡营垒坚固无事可以储蓄有警可以藏避宜檄行各县晓谕军民多置土堡倘有外侮彼此相援真闽海久长之计也下部议可悉允行之

○升河南道御史余懋衡为大理寺右寺丞

○升南京国子监司业温体仁为左春坊左谕德

○南京兵部尚书黄克缵引疾乞致仕不允

○巡抚南赣右佥都御史牛应元巡抚狭西右佥都御史崔应麒俱引疾乞回籍调理许之

○升江西按察司副使汪国楠为布政司参政备兵辽东  ○命广西道御史徐鉴巡按福建

○夺兵部员外张应徵大理寺评事陈向庭俸各二月以主试四川改榜故也原中式卷为鸣字七号王应熊而该吏误填麟字七号周继昌及揭后始改正简举继昌走京师号呼不服礼科给事中周永春疏论主考部遂议罚云

○左都御史孙玮以<锍-釒>勘熊庭弼刑科给事中姜性兵科给事中吴亮嗣相继驳参谓荆养乔当处廷弼当留玮私其所同而剪其所忌不尽天下之人驱而入于门户之中不止于是玮言杀人酷法媚人辱行疑诬当白异常可骇臣叨掌中台安得不问职掌触忌宜招人言乞赐罢免以谢言官得旨总宪久缺朕知卿忠正特加简用莅任未几如何遽欲求去振肃纪纲是卿职任岂得过自疑阻大臣如此朝廷何以用人

○己酉祭 历代帝王遣成国公朱纯臣行礼永康候徐应坤等分献

○庚戌命会试增额五十名先是廷臣以人文日盛制额宜广为言礼部左侍郎翁正春乞照癸未丙戌己丑等科三百五十名例从之

○乙卯遣户部右侍郎李汝华祭 太仓之神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

猜你喜欢
  庄宗纪五·薛居正
  卷四百九十八 元符元年(戊寅,1998)·李焘
  卷三百十六 元豐四年(辛酉,1081)·李焘
  内篇 列传第六·刘知几
  第九十六回 承遗诏司马秉权 缴印绶将军赤族·蔡东藩
  宋史全文卷九上·佚名
  卷四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八·佚名
  卷之五十一·佚名
  九二一 湖北巡抚姚成烈奏解第十一次查缴应禁各书并缮单呈览折(附清单一)·佚名
  卷四十二·高士奇
  卷七十二·阿桂
  卷二百九十六·佚名
  卷三十九·雍正
  八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琵琶记目录·高则诚

    绣刻演剧十本 第一套 琵琶 荆钗 香囊 浣纱 寻亲 千金 精忠 鸣凤 八义 三元 绣刻琵琶记定本 ●琵琶记目录 第一出 副末开场 第二出 高堂称寿 第三出 牛氏规奴 第四出 蔡公逼试 第五出 南浦嘱别 第六出 

  • 卷八十二·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八十二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九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宋泰始中蔡兴宗引为安西记室参军入齐为太子家令累迁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明帝徵为五兵尚书及梁武受禅以佐命功除仆射历尚书令侍中封

  • 卷二·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卷二预宴五十二人诗六十四首【绥逺城将军】积 福【年七十一】卿霭朝融绚髪皤优年嘉防甲筵罗邉城拥节承恩重瑞牒书名荷庆多五纬晖聨躔次第三阶符正世祥和畏懐圣武真绥逺曼寿那

  • 卷三百二十七·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二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四十七 詹同 明发 迂拙本所尚谬膺时见知高车踵华要岂不日求思徂春历西垣托以国藩维兹辰遡东鲁重以民命司抚已揆中素忧感积如丝简书遽临门我何敢迟迟

  • 樵庵词·刘因

    (近体乐府)念奴娇饮山亭月夕  广寒宫殿,想幽深,不觉升沉圆缺。天上人间,心共远,如在琼楼玉阙。厚地微茫,高天凉冷,此际红尘歇。翠阴高枕,併教毛骨清澈。  为问此世从来,几人吟望,转首俱湮灭。虮虱区区尤可笑,几许肝肠如铁。八

  •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武宗二·宋濂

        ◎武宗二   二年春正月己丑,从皇太子请,罢宫师府,设宾客、谕德、赞善如故。庚寅,越王秃剌有罪赐死。禁日者、方士出入诸王、公主、近侍及诸官之门。辛卯,皇太子、诸王、百官上尊号曰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

  • 平定三逆方略卷三十七·佚名

    卷三十七   康熙十七年四月庚午朔,调副都统雅塔里率兵赴福建。漳州安塘笔帖式报:副都统伯穆赫林、海澄公黄芳世等师次湾腰树,为贼所冲;平和失陷,贼逼潮州而营。上谕:大将军康亲王兵既分援诸路、蒙古兵复撤回,闽中兵力似属

  • 卷之二百三十·佚名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六月壬。午朔。上回宫。  ○癸未上幸畅春园。  ○以镇国公额尔图、为宗人府右宗人。  ○以司经局洗马王奕清提督四川学政。  ○转左都御史耿额为刑部尚书。  ○升奉天府府尹王国

  • 第70章 挥金如土的蒋介石·冯玉祥

    中国的财政,一天比一天困难,这是有根本原因的。因为士兵吃不饱、穿不暖,我对蒋介石力争过多少次,他总是满不在意。什么缘故呢?一个原因是他在上海交易所做惯了生意,他不懂得士兵有什么困苦,有什么艰难。还有一个原因,那是&ldq

  • 九三 辛亥革命二——孙德卿·周作人

    辛亥秋天我回到绍兴,一直躲在家里,虽是遇着革命这样大事件,也没有出去看过,所以所记录的大抵只是一些得之传闻的事情,如今且来做一回文抄公,从《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里抄来,这乃是我的兄弟所写,我想这大约是写得可靠的。他叙

  • 沈光传·魏徵

    沈光字总持,吴兴人。 父亲沈君道,陈国吏部侍郎。 陈国灭亡后,家住长安。 皇太子杨勇署他为学士。 后任汉王杨谅的府掾。 杨谅失败后,他被除名为民。 沈光小时就骁勇快捷,善于马术,为天下之最。 他略通书记,会写点文章,常思慕

  • 赵氵方传·张廷玉

    赵氵方,字子常,休宁人。天资过人。拜师求学之初,读朱子注释的《四书》,有许多疑问不能解决,便通读朱子的全部著作。他听说九江黄泽的学问道德都好,即去与之交游。黄泽治学以自思自悟为主,采用启发式方法教育他人。赵氵方一再

  • 附錄·佚名

    ○明純王妃書下行錄。大行大王,辛卯六月十七日午時,誕降于慶幸坊私第。是日,純元聖母夢中,永安國舅,奉進一小兒以告曰:『善養此兒』,聖母覺而異之,因記其事,藏于篋笥矣。及己酉奉迎時,日表龍顔,果如夢中所見,而老宮人,感稱酷肖純廟

  • 原序·杨于庭

    春秋质疑原序自公羊氏谷梁氏出而左氏绌自胡氏列之学官而公谷亦绌然其徵事不于盲史乎其参订不于二氏乎而若之何华衮也斧钺也一切尸祝胡氏而亡敢置一吻也盖孔子晩而作春秋其微者使弗知也即知之弗使告也而七十子窃闻之则

  • 阳门之介夫死(1)·戴圣

    ——最难对付是同仇敌忾【原文】阳门之介夫死(2),司城子罕入二哭之哀(3)。晋人之觇宋者反报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二子罕哭之哀,而民衰,而民说(5),殆不可伐也(6)!”孔子闻之,曰:“善哉觇国乎!〈诗〉云:‘凡民

  • 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庄子

    [题解]《列御寇》以人名篇。列御寇,郑人,道家学派的先驱者,人称列子,主张贵虚。全篇的主旨在于宣扬不可炫智于外而应养神于心,达到“天而不入”顺从自然,达到无用之用的境界。在“列御寇之齐”段中,庄子通过

  • 卷四百六十五·佚名

    △第二分遍学品第七十二之二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皆无自性离诸戏论不可得者,诸菩萨摩诃萨由何等道得入菩萨正性离生。为声闻道。为独觉道。为如来道。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不由声闻道。不由独觉道。不由如来

  • 法事赞·善导

    凡二卷。唐代善导撰。又作净土法事赞。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记述阿弥陀经读诵之法式、系经文参杂赞文之忏悔供养形式。多为净土宗法事时所用。上卷揭举奉请偈、启白、召请、三礼、表白、赞文等,其次明示行道赞梵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