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在新年里
父亲对于我的教育,主张开放,不主张拘束。他常和母亲说:“孩子拘束过甚,一旦解放,便如野马奔驰,不可羁勒。”但父亲又批评我道:“他太懦善,少开展之才。”从来“知子莫若父”,信哉斯言。不过我母亲又廻护我,说:“我宁有一个忠厚的儿子。”我又服膺此言。
在新年里,是儿童们最高兴的一个时期。我们从前在学塾里读书,并没有什么星期日放假之例。除了每逢节日,放学一天之外,便是每日一天到晚,关在书房里,即使到了夏天,也没像现在那样,要放暑假。不过到了年底年初,这一个假期,却比较很长。大概是每年到十二月二十日,便要放年学了,到了明年正月十六日,或迟至二十日,方才开学。
因此那个新年里,便是儿童活跃之期。不但是儿童,就是他的家长们,在新年里,也是吃喝娱乐之日。那班工商界的人,早的也要过了年初五,迟的竟要到正月二十日方才开工上市。连做官的人,也是十二月二十日封印,到正月二十日开印,在此期内,不理政务。
衣食住行四者之中,衣字当先。小孩子们到了新年,都要穿新衣服。高等人家的孩子,身上都是穿得花团锦簇,即使是穷苦人家的孩子,那天也要穿的乾乾净净的一件花布衫儿。在除夕的夜里,母亲已经把我们明天元旦应穿的新衣服取出来了。虽然在新年里,天气很冷,我们的家规,小孩子是不穿皮衣服的,也只是棉衣而已。
母亲和祖母,在新年里,有一种特别装饰,因为现在年青人是不知道了,我至今还有一些印象,记之如下:母亲戴一只珠兜,齐额有一排珍珠,这个名词,叫做“珠勒口”。珠勒口的上面,有一条紫貂的皮,这个帽子,她们叫做“昭君兜”,我觉得母亲戴了,非常之美。祖母呢?戴了一种黑缎子的头巾,垂在后面,这头巾上,缀满了无数珠宝。巾尾是尖的,直垂到背后腰下,巾尾上辍了一粒宝石,中间有一条线痕,他们告诉我:这叫做“猫儿眼”。而且祖母所戴的巾,却叫做“浩然巾”。浩然巾是唐朝踏雪寻梅的孟浩然戴的,如何戴在老太太头上?后来偶然看到了乾嘉时代某君的笔记,中有“名不符实”一节,中有句云:“浩然巾戴美人头上。”可见那时候,不但老太太戴浩然巾,连年轻的女人,也戴浩然巾呢。
其次便谈到食了。新年中,是一个吃喝时代,在年底下,即预备了许多食物,以供新年之需,有些人家,甚而至于吃到正月十五,他们称之为“年冻”。不但自己吃,而且还请亲友来吃。因此在新年里,你到我家来吃,我到你家来吃,忙个不了。虽然,从年底下的年夜饭已经吃起,不过从前的苏俗,吃年夜饭只是家人团聚,不大邀家庭以外的人。
除饭菜以外,新年里还有种种的点心。有规定的是年初一、年初三,要吃圆子(一种小内汤圆);年初五要吃年糕汤;元宵节要吃油堆之类。不规定的,则有年糕、春卷、粽子、枣饼、鸡蛋糕、猪油糕之类,名目繁多。不过在我小时节,吃东西不大告奋勇,加以胃也大不强健,多吃就要腹痛,不得不宣告戒严了。祖母和母亲,常是吃素的,一个新年中(自元旦至元宵)倒有一大半日子是他们吃素的日子。
其次说到住,新年里,房子也收拾到整整齐齐。在腊月底边,就有一次大扫除了,这个名称,叫做“挥埃尘”。新年里,不但将房子扫除,而且还要把它装饰一番。厅堂里有的挂起了绣金的堂彩,地上铺了红色地毡,花瓶中供了天竹、腊梅,有的还摆上几盆梅桩。中等人家,至少也供一盆水仙花。有些人家,大门上换了新的春联,可见得人要装饰,房子也要装饰的了。
中国人是尊敬祖先的,逢时逢节,都要祭祀,这便是儒教中慎终追远之意。因此新年中,每家都要把祖先的遗容,挂在内厅,有许多亲戚来拜年,他们要来拜祖先的。假如一个大族,宗支多的,更要互相来拜谒的。这喜容一直要悬挂到正月十六日,方才收去。喜容之前,也要供些香烛果品之类。
讲到行字,我便要想起新年里的拜年了。在新年里,苏州是盛行拜年的,自从改历以后,这风气渐革了。当初尽管你在平日不相往来的亲戚朋友,到了新年里,非互相拜一次年不可。据说:这也有一个道理,因为有许多亲友,终年不相往来,便要从此断绝,赖着新年互相拜一次年,从此又可以联络下去了。
拜年最出风头的,就是在年初二、年初三两天。在年初五以前也还好,过此以后,便落伍了。亲戚朋友多的,在城内外有百余家之多的,一天工夫来不及,就要两天,那得坐轿子。因此这两天的轿子,飞驰在街头,连人家走路,也要当心,轿夫是一路在喊口号的。这时候,苏州代步的工具,没有车子,只有轿子,妇女们裹了小脚,出门也只有坐轿子。有许多人家,家里自己有轿子,多的有好几顶轿子,安放在轿厅上。轿夫临时可以召唤,有的且养在家里,如医生之类,名之曰:“长班”。
新年的游观,在前面已说过,儿童最喜欢的是玄妙观。偶然看一回戏,也要预先定座。听书是要个耐心的儿童,方才坐得住。其次,城外有个留园,城内有个怡园,两个私家花园,也开放了让人游玩(都是收游资的),倒可以消磨半天光阴,里面也可以啜茗,儿童们都是家长带了去的。
新年的睹博,在苏州的巨室中也有之,我们却不知道。我们儿童中的赌具,一为状元筹,二为升官图,别的都不许睹。我家里有一副象牙的状元筹,刻得很工细,但一过新年,将近开学,祖母便命令收起来了。我们一家都不喜睹,只有祖母,她会“同棋”一种,也是四个人坐着打的,规律极严。苏州上等人家,往往玩此。至于后来流行的叉麻雀,当时苏州看也没有看见。“挖花”,却是老早就有的,但那些都是桥头巷口的轿夫们玩的,上等人不屑玩此。
元宵古称灯节,在古时必有灯市,就是称之为上元灯的,在我儿童时代,觉得也没有什么了不得。儿童们不过是放花炮,买花灯,以应景而已。况且在那个时期,已经将要开学,儿童们是想心事,收骨头的时候了。倒是正月十三日起,宋仙洲巷猛将堂里的大蜡烛,足以哄动一时。这一对大蜡烛,足有一百余斤,是城厢内外的蜡烛店家公同供献的。
猜你喜欢 卷一三六 齊紀二·司马光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三·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六·佚名 第十九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吕思勉 卷六十一·佚名 二九五 寄谕高晋等查缴《徧行堂集》《皇明实纪》《喜逢春传奇》书版·佚名 唐史论断序·孙甫 十国春秋卷八十二·吴任臣 五宗世家二十九·司马迁 王礶传·脱脱 弇山堂别集卷七十六·王世贞 卷一·雍正 方域二一·徐松 纲鉴易知录卷六七·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