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晋语三
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
〔原文〕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舆人诵之曰:“佞之见佞,果丧其田。诈之见诈,果丧其赂。得国而狃,终逢其咎。丧田不惩,祸乱其兴。”既里、丕死①,祸,公陨于韩②。郭偃曰③:“善哉!夫众口祸福之门。是以君子省众而动,监戒而谋,谋度而行,故无不济。内谋外度,考省不倦,日考而习,戒备毕矣。”
〔注释〕①里、丕:指晋国大夫里克和丕郑。②公陨于韩:指晋惠公在韩地作战失败被俘。韩地,又作韩原,其位置一说在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一说在今山西省芮城县境内。③郭偃:晋国大夫。掌卜卦事务。
〔译文〕晋惠公回国后,背弃了许给国内外帮助过他的人好处的诺言。民众讽刺说:“讨好的被作弄,到底没有得到田地。欺诈的被欺诈,终究没有得到好处。那贪心得国的人,到头来将要遭到灾殃。那丢了田地而不去报复的人,祸乱就要临头了。”不久里克、丕郑果然被杀;灾殃到来,惠公也在韩地兵败被俘。大夫郭偃感叹说:“太好了!众人的嘴是祸福的门。因此有见识的人体察民众的愿望后才行动,了解民众的舆论后才谋划,谋划的事经过揣度后才实施,所以没有不成功的。谋划于心而揣度于外,不倦地思考比较,每天反复研究,警戒防备之道就全在于此了。”
惠公改葬共世子
〔原文〕惠公即位,出共世子而改葬之①,臭达于外。国人诵之曰:“贞之无报也。孰是人斯,而有是臭也?贞为不听,信为不诚。国斯无刑,偷居倖生。不更厥贞,大命其倾。威兮怀兮,各聚尔有,以待所归兮。猗兮违兮,心之哀兮。岁之二七,其靡有微兮②。若狄公子③,吾是之依兮。镇抚国家,为王妃兮。”郭偃曰:“甚哉,善之难也!君改葬共君以为荣也,而恶滋章。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而越于民,民实戴之;恶亦如之。故行不可不慎也。必或知之,十四年,君之冢嗣其替乎?其数告于民矣。公子重耳其入乎?其魄兆于民矣。若入,必伯诸侯以见天子,其光耿于民矣。数,言之纪也。魄,意之术也。光,明之曜也。纪言以叙之,述意以导之,明曜以昭之。不至何待?欲先导者行乎?将至矣!”
〔注释〕①共世子:即太子申生。他死后谥号为“共”,所以又称共世子,或恭世子。②靡有微:微通尾,指后嗣。《史记•晋世家》:“十四年九月,惠公卒,太子圉立,是为怀公。”同年,怀公为国人所杀。此处说惠公将无后嗣。③狄公子:指当时逃亡在狄国的公子重耳。
〔译文〕晋惠公回国即位后,为申生改葬,而尸臭发散到外面来。国人朗诵道:“想按正式的礼节改葬却得不到好报哩,是谁使这股臭气逸出?虽要纠正葬礼却无人听从,虽想标榜信义却不见真诚。国家没有这样的法则,让盗窃君位的人侥幸生存。不改变他的弊政,晋国的命运将会沉沦。畏惧伪君啊怀念重耳,等待重耳的归来,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想摆脱伪君啊远走他乡,又难舍故土而内心哀伤。二七一十四年以后,伪君和他的儿子将要灭亡。远在狄国的公子啊,他是我们的依傍。他将镇抚国家啊,作天子的辅佐最理想。”大夫郭偃说:“厉害极了,好事真难做!国君改葬申生原想借此显示荣耀,却使自己的罪恶更加昭著。一个人内心美好,必定会表现于外,并且传扬于民间,受到民众的爱戴。反过来一个人内心丑恶也一样。所以行动时不可不慎重啊。一定有人会知道,十四年后国君的儿子将被诛戮吗?十四这个数字已经为民众所知了。公子重耳会回国吗?民众已经看到迹象了。他如果回国,一定会称霸诸侯而朝见天子,他的光辉已经照耀于民众了。数字是预言的记录,迹象是民意的先导,光辉是贤明品格的闪耀。用记录预言来表述,用阐发民意来引导,用闪耀的光辉来昭示。重耳不回国还等待什么?打算为他作先导的人可以行动了,他将要到了!”
惠公悔杀里克
〔原文〕惠公既杀里克而悔之,曰:“芮也①,使寡人过杀我社稷之镇。”郭偃闻之,曰:“不谋而谏者,冀芮也。不图而杀者,君也。不谋而谏,不忠。不图而杀,不祥。不忠,受君之罚。不祥,罹天之祸,受君之罚,死戮。罹天之祸,无后。志道者勿忘,将及矣!”及文公入②,秦人杀冀芮而施之。
〔注释〕①芮:指晋国大夫冀芮。②文公:晋文公重耳。公元前636至前628年在位。
〔译文〕晋惠公杀了里克后感到后悔,说:“冀芮呀,是你让我错杀了国家的重臣。”郭偃听到后,说:“不为国家打算而劝说除掉里克的,是冀芮。不经过思考就轻易杀人的,是国君自己。不为国家打算而进言,是不忠。不经过自己思考就杀人,是不祥。不忠,要受到国君的惩罚。不祥,将遭到天降的祸难。受到国君惩罚,死了也蒙辱。遭到天降的祸难,会绝后代。通晓事理的人不要忘记,灾祸将要到了!”等到晋文公回国后,秦国人杀了冀芮,并陈尸示众。
惠公杀丕郑
〔原文〕惠公既即位,乃背秦赂。使丕郑聘于秦,且谢之。而杀里克,曰:“子杀二君与一大夫①,为子君者,不亦难乎?”丕郑如秦谢缓赂,乃谓穆公曰:“君厚问以召吕甥、郤称、冀芮而止之,以师奉公子重耳,臣之属内作,晋君必出。”穆公使泠至报问②,且召三大夫。郑也与客将行事,冀芮曰:“郑之使薄而报厚,其言我与秦也,必使诱我。弗杀,必作难。”是故杀丕郑及七舆大夫:共华、贾华、叔坚、骓歂、纍虎、特宫、山祁,皆里、丕之党也。丕豹出奔秦③。丕郑之自秦反也,闻里克死,见共华曰:“可以入乎?”共华曰:“二三子皆在而不及,子使于秦,可哉!”丕郑入,君杀之。共赐谓共华曰④:“子行乎?其及也!”共华曰:“夫子之入,吾谋也,将待也。”赐曰:“孰知之?”共华曰:“不可。知而背之不信,谋而困人不智,困而不死无勇。任大恶三,行将安入?子其行矣,我姑待死。”丕郑之子曰豹,出奔秦,谓穆公曰:“晋君大失其众,背君赂,杀里克,而忌处者,众固不说。今又杀臣之父及七舆大夫,此其党半国矣。君若伐之,其君必出。”穆公曰:“失众安能杀人?且夫祸唯无毙,足者不处,处者不足,胜败若化。以祸为违,孰能出君?尔俟我!”
〔注释〕①二君与一大夫:指奚齐、卓子与荀息。②泠至:秦国大夫。③丕豹:晋国大夫丕郑的儿子。④共赐:晋国大夫,共华的同族。
〔译文〕晋惠公继承君位后,就违背了给秦国赂地的诺言。他派丕郑到秦国访问,向秦君致歉。同时他又杀了里克,说:“你杀了两个国君和一个大夫,做你的国君,不是太难吗?”丕郑到秦国对不能如期奉上城邑表示歉意,然后对穆公说:“您派人用厚礼把吕甥、郤称、冀芮骗到秦国拘留起来。然后派军队护送公子重耳回晋国,我们的人在国内举事策应,这样晋君必定会逃出晋国。”穆公于是派泠至回访晋国,同时召请吕甥、郤称和冀芮三位大夫。丕郑和泠至将要按计划行动,冀芮对惠公说:“丕郑出使秦国时带去的礼品菲薄,可是秦国回赠的礼品却很丰厚,大概他在秦国说了我们什么,一定是让秦国来引诱我们。不杀丕郑,肯定会发难。”所以就杀了丕郑和七舆大夫,他们是共华、贾华、叔坚、骓歂、纍虎、特宫、山祁。这些人都是和里克、丕郑一党的。丕郑的儿子丕豹出逃到秦国。丕郑从秦国回来的途中,听说里克被杀,见到共华问他说:“我可以回国吗?”共华说:“我们几个在国内都没有被株连,你是出使秦国的,可以回来。”丕郑回国后,惠公杀了他。共赐对共华说:“你逃走吗?快要轮到你了!”共华说:“丕郑回来,是我的主意,我将等待遭难。”共赐说:“有谁知道这是你的主意?”共华说:“那也不行。自己知道内疚却昧着良心是不信,为人谋划却使人遭了厄难是不智,害了别人自己却怕死是不勇。我背着这三项恶名,又有什么地方可去?你走吧,我姑且在这里等待死亡。”丕郑的儿子叫豹,出逃到了秦国,对秦穆公说:“晋国的国君大失民心了。他背信不给你城邑,杀死里克,忌恨周围的人,大家本来就不满意。如今他又杀死我的父亲和七舆大夫,他的支持者在国内只剩一半了。您如果讨伐他,他必定会被驱逐出晋国。”穆公说:“失掉民众怎么还能杀这么多人?况且他的罪还不到死的地步,民众就不会造反。罪足以死的人,不会留在晋国。留在晋国的人,罪还不足死。胜败变化无常,有杀身之祸的人都离开了晋国,谁还能把晋君赶出国呢?你还是等我从长计议吧!”
秦荐晋饥晋不予秦籴
〔原文〕晋饥,乞籴于秦。丕豹曰:“晋君无礼于君,众莫不知。往年有难,今又荐饥。已失人,又失天,其有殃也多矣。君其伐之,勿予籴!”公曰:“寡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天殃流行,国家代有。补乏荐饥,道也,不可以废道于天下。”谓公孙枝曰:“予之乎?”公孙枝曰:“君有施于晋君,晋君无施于其众。今旱而听于君,其天道也。君若弗予,而天予之。苟众不说其君之不报也,则有辞矣。不若予之,以说其众。众说,必咎于其君。其君不听,然后诛焉。虽欲御我,谁与?”是故氾舟于河,归籴于晋。秦饥,公令河上输之粟①。虢射曰②:“弗予赂地而予之籴,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若勿予。”公曰:“然。”庆郑曰③:“不可。已赖其地,而又爱其实,忘善而背德,虽我必击之。弗予,必击我。”公曰:“非郑之所知也。”遂不予。
〔注释〕①河上:指黄河以西,即晋惠公回国前为寻求秦国支持而答应送给秦国的河西五城之地。②虢射:晋国大夫。③庆郑:晋国大夫。
〔译文〕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请求购买粮食。丕豹对穆公说:“晋君无礼于您,大家没有不知道的。往年晋君有祸难,如今又连续闹饥荒。已经失去人心,又失去天意,他的灾殃可真多啊。国君应该讨伐他,不要卖给他粮食!”秦穆公说:“我是憎恶晋君,但他的百姓有何罪?天灾流行,各国都会轮流出现。救济饥荒,这是正道,不可在天下废弃正道。”说完问公孙枝:“给晋国粮食吗?”公孙枝说:“您对晋君有过帮助,晋君却对他的百姓不施恩德。现在因旱灾而求援于您,大概是天意吧。您若不给他粮食,而上天也许会援助他。这样,如果晋国民众对他们国君忘恩负义不满的话,晋君就会有托辞了。不如卖给他们粮食,让晋国民众欢喜。民众欢喜我们,就必定会责怪他们的国君。晋君如不听命的话,我们就可讨伐他了。那时他虽想抵抗我们,民众谁会帮助他?”所以就在黄河上排列船只,把粮食运往晋国。秦国后来也发生饥荒。晋惠公命令黄河以西五个城市给秦国运去粮食。虢射说:“不给秦国这河西五城之地,却卖给它这五城之地所产的粮食,并不会减轻他们的怨恨,反而会加强他们的力量,不如不给。”惠公说:“对。”庆郑劝谏说:“不能这样。已经赖下秦国的土地,又吝惜那些粮食,忘记了秦国的善意,又背弃了对我们的恩德,如果我处在秦国的地位必定会来进攻的。不给粮食,秦国一定要打我们。”惠公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于是没有卖给秦国粮食。
秦侵晋止惠公于秦
〔原文〕六年①,秦岁定,帅师侵晋,至于韩。公谓庆郑曰:“秦寇深矣,奈何?”庆郑曰:“君深其怨,能浅其寇乎?非郑之所知也,君其讯射也②。”公曰:“舅所病也?”卜右,庆郑吉。公曰:“郑也不逊。”以家仆徒为右③,步扬御戎④;梁由靡御韩简⑤,虢射为右,以承公。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公令韩简挑战,曰:“昔君之惠也,寡人未之敢忘。寡人有众,能合之弗能离也。君若还,寡人之愿也。君若不还,寡人将无所避。”穆公衡彫戈出见使者,曰:“昔君之未入,寡人之忧也。君入而列未成,寡人未敢忘。今君既定而列成,君其整列,寡人将亲见。”客还,公孙枝进谏曰⑥:“昔君之不纳公子重耳而纳晋君,是君之不置德而置服也。置而不遂,击而不胜,其若为诸侯笑何?君盍待之乎?”穆公曰:“然。昔吾之不纳公子重耳而纳晋君,是吾不置德而置服也。然公子重耳实不肯,吾又奚言哉?杀其内主,背其外赂,彼塞我施,若无天乎?若有天,吾必胜之。”君揖大夫就车,君鼓而进之。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庆郑曰:“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梁由靡御韩简,辂秦公,将止之,庆郑曰:“释来救君!”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穆公归,至于王城⑦,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逐之恐搆诸侯,以归则国家多慝,复之则君臣合作,恐为君忧,不若杀之。”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晋君之无道莫不闻,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适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⑧,秦始知河东之政⑨。
〔注释〕①六年:晋惠公六年,即公元前645年。②射:虢射,晋国大夫。③家仆徒:晋国大夫。④步扬:晋国大夫,姬姓,晋公族郤氏的后代。因食邑在步,故名。⑤梁由靡:晋国大夫。韩简:晋国大夫,韩万的孙子。⑥公孙枝:秦国大夫,字子桑。⑦王城:秦地名,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⑧子圉:晋惠公的儿子。惠公死后被立为怀公,旋被国人所杀。⑨河东:指黄河以东的晋国部分地区。公元前645年为秦所侵占,公元前643年归还晋国。
〔译文〕晋惠公在位的第六年,秦国丰收,民众安定,秦穆公统率军队侵入晋国,一直打到韩原。晋惠公问庆郑说:“秦军已经深入国土,如何是好?”庆郑回答:“你与秦国结怨很深,能让秦军不深入吗?如何应付这种局面不是我所知道的,国君还是去问虢射吧。”惠公说:“你这是在责备我吗?”占卜车右的人选时,庆郑卜得吉卦。惠公说:“庆郑对我不恭敬。”于是让家仆徒做他的车右,步扬为他驾驭兵车,另外让梁由靡为韩简驾驭兵车,让虢射担任韩简的车右,跟在惠公的兵车后面。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侦察,韩简说:“敌军少于我们,但勇于作战的人却很多。”惠公问:“什么原因?”韩简回答说:“因为你出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秦国三次给我们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侵犯。如今你又出兵迎战他们,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中勇于作战的人多。”惠公说:“不错。但我现在不迎击,回去后秦国一定会经常来犯。匹夫尚且不可受人轻侮,何况国家呢!”惠公命令韩简派使者向秦军挑战,说:“过去秦君的恩惠,我不敢忘记。我有众多的将士,能集合他们作战而不离散。秦君如果退兵回国,正是我所希望的。秦君如果不退兵,我也不会避让。”穆公横握着雕花的战戟出来见晋军的使者,说:“过去你们国君不能回国,我曾为他担忧。你们国君回国后地位一时还未安定,我牵挂在心。如今他君位已定,军队编练已成,让他整理好阵列,我要亲自见见他。”晋使回去后,公孙枝劝告穆公说:“过去你不接纳公子重耳却接纳晋君,这是你不愿立有德的人而只是立服从你的人。立了却不能如意,打了如果又不能获胜,岂不要遭到诸侯的嘲笑?国君何不等待晋国自己败亡呢?”穆公说:“是这样。过去我不接纳公子重耳却接纳夷吾,确实是我不愿立有德的人而想立服从我的人。可是公子重耳事实上也不肯做国君,我又能说什么呢?晋君在国内杀了丕郑和里克,在国外又背弃给我国城邑的许诺,他自私无信而我总是加惠于他,难道没有上天主持公道吗?假如有上天的话,我一定能战胜他。”穆公于是集合大夫们登上战车,亲自击鼓指挥进攻。晋军溃败,战马陷入泥泞之中动弹不得。惠公呼叫庆郑说:“快用车来载我逃命!”庆郑说:“你忘恩负义,又废了吉卜,不用我做车右,为什么又想搭我的车?我庆郑的战车不值得委屈你来避难!”梁由靡为韩简驾驭战车,迎住秦穆公,将要擒获他,庆郑说:“放了他来救国君!”但也未能救出晋君,晋惠公终于被秦军俘获。秦穆公回到王城,召集大夫们商量说:“杀掉晋君,或者放逐他,或者让他回国,或者恢复他的君位,哪个办法对我们有利?”公子絷说:“杀了有利。放逐他恐怕会激怒诸侯;让他回去国家将多祸患;恢复他的君位,晋国君臣一旦合作,恐将成为你的忧患,不如杀了他。”公孙枝说:“不行。我们在韩地的原野上羞辱了晋国的将士,又要杀他们的国君以加重这种羞辱,那么儿子想报杀父之仇,臣下想报杀君之仇,结怨何时得了。这种事即便不是秦国干的,天下人谁不憎恨呢?”公子絷说:“我岂是只杀晋君就算完了?我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为君。晋君的无道谁人不听说,公子重耳的仁德谁人不知道。我们战胜大国,是威武。杀无道之君而立有道,是仁义,胜利后不留后患,是明智。”公孙枝说:“羞辱了一国的将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管理你们,恐怕行不通吧?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侯嘲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德于我却忘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假如不忘亲人,就是再次施恩而不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穆公问:“那么怎么办呢?”公孙枝说:“不如让他回去,和晋国缔结和约,恢复他的君位,但把他的太子做人质,让他们父子轮流呆在秦国,国家就可以没有祸害了。”穆公因此就这样做了,让惠公回晋国,留下子圉为人质,秦国开始管理河东五城的政事。
吕甥逆惠公于秦
〔原文〕公在秦三月,闻秦将成,乃使郤乞告吕甥①。吕甥教之言,令国人于朝曰:“君使乞告二三子曰:‘秦将归寡人,寡人不足以辱社稷,二三子其改置以代圉也。’”且赏以悦众,众皆哭,焉作辕田②。吕甥致众而告之曰:“吾君惭焉其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不亦惠乎?君犹在外,若何?”众曰:“何为而可?”吕甥曰:“以韩之病,兵甲尽矣。若征缮以辅孺子③,以为君援,虽四邻之闻之也,丧君有君,群臣辑睦,兵甲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众皆说,焉作州兵④。吕甥逆君于秦,穆公讯之曰:“晋国和平?”对曰:“不和。”公曰:“何故?”对曰:“其小人不念其君之罪,而悼其父兄子弟之死丧者,不惮征缮以立孺子,曰:‘必报仇,吾宁事齐、楚,齐、楚又交辅之。’其君子思其君,且知其罪,曰:‘必事秦,有死无他。’故不和。比其和之而来,故久。”公曰:“而无来,吾固将归君,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曰不免,君子则否。”公曰:“何故?”对曰:“小人忌而不思,愿从其君而与报秦,是故云。其君子则否,曰:‘吾君之入也,君之惠也。能纳之,能执之,则能释之。德莫厚焉,惠莫大焉。纳而不遂,废而不起,以德为怨,君其不然?’”秦君曰:“然。”乃改馆晋君,馈七牢焉⑤。
〔注释〕①郤乞:晋国大夫。②辕田:古代按休耕需要分配土地的一种办法。晋惠公这时作辕田是借口休耕赏赐国人土地,与原办法有异。③孺子:指普太子子圉。④州兵:春秋时晋国的兵制。每州二千五百家,由州长自行组织甲兵,以备战争之需。⑤牢:又称太牢,古代以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宴飨。牛、羊、猪各一头为一牢,以此类推。按周制,馈送七牢为诸侯之礼。
〔译文〕晋惠公被秦国关了三个月,听说秦国将要跟晋国讲和,就派郤乞回国告诉吕甥这个消息。吕甥教郤乞一番话,让他对聚集在宫门前的国人说:“国君派我来告诉大家:‘秦国将要放我回来,我辱没了国家不配当国君,你们改立一个国君用子圉来代替吧。’”又代表惠公赏赐土地让大家高兴,大家都感动得哭了,于是晋国就开阡佰把土地分配给国人。吕甥召集群臣并告诉他们说:“我们国君因败亡在外而愧疚,他并不为自己忧愁,而是为群臣担忧,不也很慈惠吗?国君还被关在国外,如何是好?”大家说:“我们做些什么才可以让国君回来呢?”吕甥说:“韩原会战失败,晋国的武器装备都完了。如果我们增收赋税,修治武器,用来辅佐太子,并作为国君的后援,让四方邻国听到后,知道我们失去国君又有了新的国君,群臣和睦,武器更多,友好的国家就会勉励我们,敌对的国家就会害怕我们,是否会对国君回来有好处呢?”大家都很高兴,于是晋国就改革兵制建置州兵来扩充军力。吕甥去秦国迎接惠公,秦穆公问他说:“晋国的人和睦吗?”回答说:“不和睦。”穆公问:“是什么原因?”回答说:“那些小人不考虑国君的罪过,只悼念在韩原之战中死去的父兄子弟,他们不怕征税修武来拥立子圉为新君,说:‘一定要报秦之仇,我们宁可事奉齐国和楚国,让齐国和楚国共同援助我们。’那些有见识的君子虽思念自己的国君,但也知道他的罪过,说:‘一定要事奉秦国,就是死也不能存二心。’所以彼此不和睦。等到大家统一认识后才来迎接国君,所以拖了很久。”穆公说:“你不来,我本来就要送回晋君。晋国的人怎样看待晋君的前途?”回答说:“小人认为国君不能免难,君子则不这么认为。”穆公问:“为什么?”回答说:“小人只是怨恨秦国,不考虑自己国君的罪过,想跟从子圉一起报复秦国,所以这么认为。君子不是这样,他们说:我们国君当初能回国继承君位,是你的恩惠。你能接纳他,能俘虏他,也就能放了他。没有比这再宽厚的仁德了,没有比这再大的恩惠了。让他回国而不成全他,或者废黜而不起用他,使原来的仁德变为仇恨,你大概不会这样做吧?”秦穆公说:“是的。”于是改变对晋君的待遇,安排他住在馆舍,又按诸侯之礼,用七牢来款待。
惠公斩庆郑
〔原文〕惠公未至,蛾析谓庆郑曰①:“君之止,子之罪也。今君将来,子何俟?”庆郑曰:“郑也闻之曰:‘军败,死之;将止,死之。’二者不行,又重之以误人,而丧其君,有大罪三,将安适?君若来,将待刑以快君志;君若不来,将独伐秦。不得君,必死之。此所以待也。臣得其志,而使君瞢,是犯也。君行犯,犹失其国,而况臣乎?”公至于绛郊②,闻庆郑止,使家仆徒召之,曰:“郑也有罪,犹在乎?”庆郑曰:“臣怨君始入而报德,不降;降而听谏,不战;战而用良,不败。既败而诛,又失有罪,不可以封国。臣是以待即刑,以成君政。”君曰:“刑之!”庆郑曰:“下有直言,臣之行也;上有直刑,君之明也。臣行君明,国之利也。君虽弗刑,必自杀也。”蛾析曰:“臣闻奔刑之臣,不若赦之以报仇。君盍赦之,以报于秦?”梁由靡曰:“不可。我能行之,秦岂不能?且战不胜,而报之以贼,不武;出战不克,入处不安,不智;成而反之,不信;失刑乱政,不威。出不能用,入不能治,败国且杀孺子,不若刑之。”君曰:“斩郑,无使自杀。”家仆徒曰:“有君不忌,有臣死刑,其闻贤于刑之。”梁由靡曰:“夫君政刑,是以治民。不闻命而擅进退,犯政也;快意而丧君,犯刑也。郑也贼而乱国,不可失也!且战而自退,退而自杀;臣得其志,君失其刑,后不可用也。”君令司马说刑之③。司马说进三军之士而数庆郑曰:“夫韩之誓曰:失次犯令,死;将止不面夷,死;伪言误众,死。今郑失次犯令,而罪一也;郑擅进退,而罪二也;女误梁由靡,使失秦公,而罪三也;君亲止,女不面夷,而罪四也:郑也就刑!”庆郑曰:“说!三军之士皆在,有人能坐待刑,而不能面夷?趣行事乎!”丁丑,斩庆郑,乃入绛。十五年,惠公卒,怀公立④,秦乃召重耳于楚而纳之。晋人杀怀公于高梁⑤,而授重耳,实为文公。
〔注释〕①蛾析:晋国大夫。②绛:晋国都城,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③司马说:司马,官名,掌管军政和军赋。说,司马的名字叫说。④怀公:晋怀公子圉,公元前636年继位,旋被国人所杀。⑤高梁: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汾市东北。
〔译文〕晋惠公还没有回到晋国时,蛾析对庆郑说:“国君被秦俘获,是你的罪过。现在国君就要回来了,你还等待什么?”庆郑说:“我听说:‘军队溃败了,应该为之而死。主将被俘,也应为之而死。’这两样我没有做到,又加上误了别人救国君的机会,致使国君被俘,有这样三条大罪,还能逃到哪里去?国君如果能回来,我准备等待受刑,好让国君感到痛快;国君如果回不来,我将独自率兵讨伐秦国。不救回国君,便把命豁上。这就是我等待的原因。我若逃走而遂了私意,会使国君不高兴,这是背逆的行为。国君的行为背逆,尚且会失去国家,何况做臣子的呢?”晋惠公到了国都郊外,听说庆郑被捕,就命家仆徒把他召来,问道:“你有罪,还留在都城干什么?”庆郑说:“我怨恨国君,当初你要是回国时就报答秦国的恩德,不至于使国势下降;国势下降后要是能听取劝谏,也不至于发生战争;战争发生要是能选用良将,也不至于失败。已经战败就要处死有罪的人,如对有罪的人不能伏法,还怎么守卫国家疆土?我因此等待就刑,以成全国君的政令。”惠公说:“杀了他。”庆郑说:“臣下直言劝谏,是臣子的行为准则;君上刑杀得当,是国君的圣明表现。臣子尽责而国君圣明,是国家的利益所在。国君即使不杀我,我也一定要自杀的。”蛾析说:“我听说对主动认罪接受刑罚的臣子,不如赦免他,用他来报仇。国君何不赦免庆郑,叫他去报秦的仇呢?”梁由靡说:“不可以。晋国这样做了,难道秦国就不能?况且交战不胜,而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报仇,不能算勇武;出战不利,回国后又要惹出麻烦,不能算明智;与秦国讲和之后又背弃诺言,不能算诚信;失去刑法乱了国政,不能算威严。若这样做了,对外不能胜敌,对内不能治国,将会败坏国家,而且太子也会被害,不如杀了庆郑。”惠公说:“杀了庆郑,不能让他自杀!”家仆徒说:“当国君的不计较前嫌,当臣子的甘愿死于刑戮,这样的名声要比杀了庆郑更好。”梁由靡说:“国君的政令刑法,是用来治理百姓的。不听命令而擅自进退,就是触犯政令;幸灾乐祸而使国君被俘,就是触犯刑法。庆郑伤害和扰乱了国家,不能让他逍遥法外!再说临战而自退,败退而自杀,臣下可以随心所欲,国君却失去了刑法的威严,以后又怎么用人作战。”于是惠公命司马说执刑。司马说召来三军兵士,当众列举庆郑的罪状说:“韩原之战前全军宣过誓,扰乱军阵违抗军令的,处死;主将被俘,部下脸上不挂彩的,处死,散布谣言动摇军心的,处死。现在庆郑扰乱军阵违抗军令,这是第一项罪;擅自进退,这是第二项罪;耽误梁由靡而放跑了秦君,这是第三项罪;国君被俘,你不割破面颊,这是第四项罪;庆郑,你就刑吧!”庆郑说:“司马说!三军兵士都在这里,我能坐着等待就刑,难道还怕脸上挂彩吗?赶快用刑吧!”丁丑这天,庆郑被斩首,然后惠公才进入国都绛城。晋惠公在执政的第十五年上故世,晋怀公继位,秦人于是从楚国接来重耳。晋人在高梁杀了怀公,把君位授与重耳,这就是晋文公。
猜你喜欢 卷一六二 梁紀十八·司马光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九·杨仲良 元明事类钞卷二十·姚之骃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十二·佚名 卷之三十六·佚名 涌幢小品卷之六·朱国祯 皇王大纪卷二十九·胡宏 卷二十二·佚名 一三二二 寄谕浙江巡抚琅玕将纪昀原折发给陆费墀阅看明白登答·佚名 李守贤传(附李彀传)·宋濂 李桢传·宋濂 七四、齐威王在位三十八年非三十六年辨·钱穆 五、孔子适齐考·钱穆 卷四十六·纪昀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