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

第一章已经讨论了道光、咸丰年间自外来的祸患。我们说过那种祸患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无法阻止西洋科学和机械势力,使其不到远东来。我们也说过,我们很可以转祸为福,只要我们大胆的接受西洋近代文化,以我们的人力物力,倘若接受了科学机械和民族精神,我们可以与别国并驾齐驱,在国际生活之中,取得极光荣的地位。可是道光时代的人不此之图。鸦片之役虽然败了,他们不承认是败了。主战的剿夷派及主和的抚夷派,在战争之后,正如在战争之前,均未图振作。直到受了第二次战败的教训。然后有人认识时代的不同而思改革。

在没有叙述同治光绪年间的新建设以前,我们试再进一步的研究道咸年间中国的内政。在近代史上,外交虽然要紧,内政究竟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根本要素。譬如:上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外交失败了,所以战争也失败了,然而因为德国内政健全,战后尚不出二十年,她又恢复她的地位了,这就是自力更生。

不幸到了十九世纪,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已到腐烂不堪的田地。据前清政府的估计,中国的人口在康熙四十年(一千七百零一年)约有二千万;(按:作者有误,此二千万应为人丁,而非人口。)到了嘉庆五年(一千八百年)增加到三万万。百年之内竟有十五倍的增加!这种估计虽不可靠,然而我国人口在十八世纪有很大的增加,这是毫无疑问的。十七世纪是个大屠杀的世纪。开初有明朝末年的内乱,后又有明清的交战及满清有计划的屠杀汉人,如扬州十日及嘉定屠城。我们也不要忘记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近年中央研究院发表了很多明清史料,其中有一件是康熙初年四川某县知事的人口年报,那位县老爷说他那县的人口,在大乱之后,只有九百余人,而在一年之内,老虎又吃了一大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大乱之后的大治,于是人口增加。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圈套,演来演去,就是圣贤也无法脱逃。

那时的人一方面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另一方面又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在大乱之后,大治之初,人口减少,有荒可垦,故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程度略为提高。这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后来人口一天多一天,荒地则一天减少一天,而且新垦的地不是土质不好,就是水源不足,于是每人耕地的面积减少,生活程度降低。老百姓莫明其妙,只好烧香拜佛,嗟叹自己的命运不好。士大夫和政府纵使有救世之心,亦无救世之力,只好听天灾人祸自然演化。等到土匪一起,人民更不能生产,于是小乱变为大乱。

中国历史还有一个循环套。每朝的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极薄,心目中的奢侈标准是很低的,而且比较能体恤民间的痛苦,办事亦比较认真,这是内政倡明吏治澄清的时代。后来慢慢的统治阶级的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因之官吏的贪污亦大大的长进。并且旧社会里,政界是才子惟一的出路,不像在近代文化社会里,有志之士除作官以外,可以经营工商业,可以行医,可以作新闻记者,大学教授,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音乐家,美术家,工程师,而都名利两全,其所得往往还在大官之上。有人说:中国旧日的社会很平等,因为官吏都是科举出身,而且旧日的教育是很不费钱的。这种看法,过于乐观。前清一代的翰林那一个在未得志以前,曾经下过苦力?我们可以进一步的问,前清一代的翰林,那一个的父亲曾下过苦力?林则徐、曾国藩是前清有名的贫苦家庭的子弟,但是细考他们的家世,我们就知道他们的父亲是教书先生,不是劳力者。中国旧日的资本家有几个不是做官起家?中国旧日的大商业那一种没有官吏作后盾,仗官势发财?总而言之,在中国旧日的社会里,有心事业者集中于政界,专心利禄者也都挤在官场里。结果是每个衙门的人员永在加增之中,而衙门的数目亦天天加多。所以每个朝代到了天下太平已久,人口加增很多,民生痛苦的时候,官吏加多,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人民所受的压榨也更加严重。

中国到了嘉庆年间已到了循环套的最低点。嘉庆初年所革除的权臣和珅。据故宫博物院所保存的档案,积有私产到九万万两之多,当时官场的情形可想而知。历嘉庆道光两朝,中国几无日无内乱,最初有湖北、四川、陕西三省白莲教徒的叛乱,后有西北回教徒之乱,西南苗傜之乱,同时东南沿海的海盗亦甚猖獗。这还是明目张胆与国家对抗者,至于潜伏于社会的匪徒几遍地皆是。道光十五年,御史常大淳上奏说:"直隶、山东、河南向有教匪,辗转传习,惑众敛钱。遇岁歉,白昼伙抢,名曰均粮。近来间或拿办,不断根株。湖南之永州、郴州、桂阳,江西之南安、赣州与两广接壤,均有会匪结党成群,动成巨案。"

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抵抗力量薄弱的时候。到了道光年间,我们的法制有名无实,官吏腐败,民生痛苦万分,道德已部分的失其维系力。我们一面须接受新的文化,一面又须设法振兴旧的政教。我民族在近代所遇着的难关是双层的。

猜你喜欢
  卷七十一·志第二十四·律历四·脱脱
  卷之一百五十·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佚名
  卷之五百二十五·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纪昀
  二一一 湖北巡抚陈辉祖奏赍送续采到书籍折·佚名
  敬乡录卷八·吴师道
  民国六年(1917)三月二十一日至六月一日·胡适
  第三次问答节略·佚名
  乐书第二·司马迁
  卷二·王葆心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佚名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吕思勉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佚名
  183.李后主亡国·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八十七·彭定求

        卷687_1 【春归次金陵】吴融   春阴漠漠覆江城,南国归桡趁晚程。水上驿流初过雨,   树笼堤处不离莺。迹疏冠盖兼无梦,地近乡园自有情。   便被东风动离思,杨花千里雪中行。   卷687_2 【途中见杏花】吴

  • 唐诗镜卷五十·陆时雍

    <集部,总集类,古诗镜__唐诗镜>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五十 明 陆时雍 编 晚唐第二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善属文太和二年举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拜殿中侍御史迁中书舍人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时无有援者卒年五

  • 卷四百八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八十五蚊蝇类五言古蚊蟆          【唐】白居易巴徼炎毒早二月蟆蚊生呕肤拂不去绕耳薨薨声斯物颇微细中人初甚轻如有肤受谮久则疮痏成痏成无奈何所要防其萌麽虫何足道

  • 卷中·李肇

    德宗自复京阙,持生事,一郡一镇,有兵必姑息之,惟浑令公奏事不过,辄私喜曰:&ldquo;上必不疑我也。&rdquo;郭汾阳再妆长安,任中书令,二十四考,勋业福履,人臣第一。韦太尉皋镇西川,亦二十年,降吐蕃九节度,擒论莽热以献,大招附西南夷,任太

  • 提要·陈鼎

    臣等谨案东林列传二十四卷国朝陈鼎撰鼎江阴人明万厯间无锡顾宪成与髙攀龙重修宋杨时东林书院讲学其中欲以主持清议为己任一时声气蔓延趋附者几遍天下互相标榜自立门戸而流品亦遂糅杂而不可问天启中魏忠贤乱政附阉诸人

  • 卷之十三·佚名

    癸卯八月丁酉朔○壬戌陈友谅穷蹙进退失据欲奔还武昌乃率楼船百余艘趋南湖觜为我军所遏遂欲突出湖口 上麾诸将邀击之我舟与敌舟联比随流而下自辰至酉力战不已至泾江口泾江之师复击之张铁冠大笑贺 上曰友谅死矣 上笑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四十四·佚名

    万历四十四年四月庚子朔孟夏享 太庙遣驸马侯拱宸恭代○礼部进会试录时沈同和既正罪除其名士以群龙无首诮之○升山西道御史彭端吾为狭西参政陈一元为广东佥事狭西副使乔进璠为四川参政○命浙江道御史杨鹤巡按贵州○广

  • 纥石烈执中传·脱脱

    纥石烈执中,原名胡沙虎,是阿礡的孙子。转为东平路猛安。大定八年(1168),他充当皇太子护卫,出任太子仆丞,改任鹰坊直长,又升迁鹰坊使、拱卫直指挥使。明昌四年(1193),他奉命出使,路过阻居,监酒官移剌保迎接较迟,请他饮酒,酒味道也

  • 卷一百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五雍正九年四月上谕九道初五日奉上谕上年秋水涨溢山东地方与江南邳宿等处及直隶州县有罹於水患者朕轸念穷民分遣官员驰往赈济赐粟赐金皆加恩於常格之外今春留心体察知山东地方及

  • 卷一百七十四之十二·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四之十二 朱批李卫奏摺 雍正八年五月二十二日浙江总督管廵抚事在任守制【臣】李卫谨 奏为奏明事窃有西洋人德玛诺从前因在浙染病具

  • 卷六十九、复诏变法·黄鸿寿

    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冬十二月,帝在行在,下诏变法。时经大创后,太后已恍然于国家致弱之原因,知此后行政之方针不能不从事于改革,以图补救,乃以决行新政之论旨布告中外。当日西人闻之,谓此实以巨额之代价而增一层之识见。然命下后

  • 卷二十二·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二十二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学记学记集说石梁王氏曰此篇不详言先王学制与敎者学者之法多是泛论不如大学篇敎是敎个甚学是学个甚窃案此篇家有塾至九年大成详言先王学制也大学始敎至学不躐

  • 卷三百七十二·佚名

    △初分遍学道品第六十四之七善现,由此因缘。当知一切有二想者定无布施波罗蜜多。亦无净戒波罗蜜多。亦无安忍波罗蜜多。亦无精进波罗蜜多。亦无静虑波罗蜜多。亦无般若波罗蜜多。无道无果亦无现观。下至顺忍彼尚非有。

  • 卷第二十六·道原

    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六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第九世下至第十一世第九世下金陵清凉文益禅师法嗣下三十三人苏州荐福绍明禅师泽州古贤谨禅师宣州兴福可勋禅师洪州上蓝守讷禅师抚州覆船和尚杭州奉先法瑰

  • 卷第三十·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三十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续[穴/(丬*臬)]言序曰。昔余居荷山。因诸儒有所问辩。乃会通儒释。而作[穴/(丬*臬)]言。梓行已二十载。近因自浙反闽。再居鼓山。目系世变。时吐其所欲言。乃作续[穴/(丬*臬

  • 杭俗遗风·范祖述

    风俗志。清范祖述撰。一卷。于同治二年(1863)撰成是书,专记道光至咸丰以来俗情掌故。约三万七千字。分时序、乐善、声色、婚姻、寿诞、丧事、排场、俦品、女工、饮食、驰名、备考十二类。时序类记其四季风俗、婚姻、

  • 埤雅·陆佃

    训诂书。宋陆佃撰。前有其子陆宰序,称其书原名《物性门类》,佃注《尔雅》(有《尔雅注》、《尔雅新义》)后,续撰此书,更名《埤雅》,取辅翼《尔雅》之意。今本20卷,分8类,包括《释鱼》2卷,计30章;《释兽》3卷,计44章;《

  • 明高僧传·如惺

    八卷。明代释如惺撰。《大明高僧传》简称为《明高僧传》。此书写成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所题书名中的“大明”,即指成书年代,不是指内容范围。此传内容始于北宋末直明代,至于《宋高僧传》止于北宋初到北宋末这一百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