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五。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零零零零

百济本纪第三。

[辰斯王][阿莘王][ 支王][父木辛王{久 辛王}][毗有王][盖卤王]。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辰斯王元年

○[辰斯王],[近仇首王]之仲子,[枕流]之弟。为人强勇,聪惠多智略。[枕流]之薨也,太子少,故叔父[辰斯]卽位。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辰斯王零二年

○二年,春,发国内人年十五岁已上,设关防,自[靑木岭],北距[八坤城],西至于海。秋七月,陨霜害 。八月,[高句丽]来侵。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辰斯王零三年

○三年,春正月,拜[眞嘉谟]为达率,[豆知]为恩率。秋九月,与[靺鞨]战[关弥岭],不捷。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辰斯王零五年

○五年,秋九月,王遣兵,侵掠[高句丽]南鄙。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辰斯王零六年

○六年,秋七月,星 于北河。九月,王命达率[眞嘉谟],伐[高句丽],拔[都坤城],虏得二百人。王拜[嘉谟]为兵官佐平。冬十月,猎于[狗原],七日乃返。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辰斯王零七年

○七年,春正月,重修宫室,穿池造山,以养奇禽异卉。

夏四月,[靺鞨]攻陷北鄙[赤岘城]。秋七月,猎国西大岛,王亲射鹿。八月,又猎[横岳]之西。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辰斯王零八年

○八年,夏五月丁卯朔,日有食之。秋七月,[高句丽]王[谈德],帅兵四万,来攻北鄙,陷[石岘]等十余城。王闻[谈德]能用兵,不得出拒,[汉水]北诸部落,多没焉。冬十月,[高句丽]攻拔[关弥城]。王田于[狗原],经旬不返。十一月,薨于[狗原]行宫。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元年

○[阿莘王][或云[阿芳]。],[枕流王]之元子。初,生于[汉城]别宫,神光照夜。及壮,志气豪迈,好鹰马。王薨时,年少,故叔父[辰斯]继位。八年薨,卽位。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谒[东明]庙,又祭天地于南坛。拜[眞武]为左将,委以兵马事。[武],王之亲舅,沈毅有大略,时人服之。秋八月,王谓[武]曰:"[关弥城]者,我北鄙之襟要也。今为[高句丽]所有。此寡人之所痛惜,而卿之所宜用心而雪耻也。"遂谋将兵一万,伐[高句丽]南鄙。[武]身先士卒,以冒矢石,意复[石岘]等五城,先围[关弥城],[丽]人 城固守。[武]以粮道不继,引而归。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零三年

○三年,春二月,立元子[ 支]为太子。大赦。拜庶弟[洪]为内臣佐平。秋七月,与[高句丽]战于[水谷城]下,败绩。大白{太白}昼见。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零四年

○四年,春二月,星 于西北,二十日而灭。秋八月,王命左将[眞武]等,伐[高句丽],[丽]王[谈德]亲帅兵七千,阵于[浿水]之上,拒战。我军大败,死者八千人。冬十一月,王欲报[浿水]之役,亲帅兵七千人,过[汉水],次于[靑木岭]下。会,大雪,士卒多冻死。回军至[汉山城],劳军士。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零六年

○六年,夏五月,王与[倭]国结好,以太子[ 支]为质。秋七月,大阅于[汉水]之南。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零七年

○七年,春二月,以[眞武]为兵官佐平,[沙豆]为左将。三月,筑[双岘城]。秋八月,王将伐[高句丽],出帅{师}至[汉山]北栅。其夜大星落,营中有声。王深恶之,乃止。九月,集都人,习射于[西台]。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零八年

○八年,秋八月,王欲侵[高句丽],大征兵马,民苦于役,多奔[新罗],户口衰灭{减}。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零九年

○九年,春二月,星 于奎娄。夏六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一一年

○十一年,夏,大旱,禾苗焦枯,王亲祭[横岳],乃雨。五月,遣使[倭]国求大珠。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一二年

○十二年,春二月,[倭]国使者至,王迎劳之,特厚。秋七月,遣兵侵[新罗]边境。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一四年

○十四年,春三月,白气自王宫西起,如匹练。秋九月,王薨。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元年

○[ 支王][或士{云}[直支]。],『梁书』名[映{暎/ }],[阿莘]之元子。[阿莘]在位第三年,立为太子,六年出质于[倭]国。十四年,王薨,王仲弟[训解]摄政,以待太子还国,季弟[ 礼]杀[训解],自立为王。[ 支]在[倭]闻讣,哭泣请归,[倭]王以兵士百人卫送。旣至国界,[汉城]人[解忠]来告曰:"大王弃世,王弟[ 礼]杀兄自(+立)王,愿太子无轻入。"[ 支]留[倭]人自卫,依海岛以待之,国人杀[ 礼],迎[ 支]卽位。妃[八须]夫人,生子[久 辛]。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王谒[东明]庙。祭天地于南坛。大赦。二月,遣使入[晋]朝贡。秋九月,以[解忠]为达率,赐[汉城]租一千石。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零三年

○三年,春二月,拜庶弟[余信]为内臣佐平,[解 {解须}]为内法佐平,[解丘]为兵官佐平,皆王戚也。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零四年

○四年,春正月,拜[余信]为上佐平,委以军国政事。上佐平之职,始于此,若今之 宰。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零五年

○五年,[倭]国遣使,送夜明珠,王优礼待之。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一一年

○十一年,夏五月甲申,彗星见。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一二年

○十二年,[东晋][安帝]遣使,册命王,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鎭东将军[百济]王。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一三年

○十三年,春正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夏四月,旱,民饥。秋七月,征东北二部人年十五已上,筑[沙口城],使兵官佐平[解丘]监役。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一四年

○十四年,夏,遣使[倭]国,送白绵{锦}十匹。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一五年

○十五年,春正月戊戌,星 于大微{太微}。冬十(一)月丁亥朔,日有食之。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一六年

○十六年,春三月,王薨。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久 辛王元年

○[久 辛王],[ 支王]长子。[ 支王]薨,卽位。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久 辛王零八年

○{八}年,冬十二月,王薨。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元年

○[毗有王],[久 辛王]之长子。[或云:[ 支王]庶子。未知孰是。]美姿貌,有口辩,人所推重,[久 辛王]薨,卽位。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王巡抚四部,赐贫乏 有差。[倭]国使至,从者五十人。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零三年

○三年,秋,遣使入[宋]朝贡。冬十月,上佐平[余信]卒,以[解 {解须}]为上佐平。十一月,地震,大风飞瓦。十二月,无氷。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零四年

○四年,夏四月,[宋][文皇帝]以王复修职贡,降使册授&先王[映]{前王[ 支]}爵号。[[ 支王]十二年,[东晋]册命,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鎭东将军[百济]王。]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零七年

○七年,春夏不雨。秋七月,遣使入[新罗],请和。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零八年

○八年,春二月,遣使[新罗],送良马二匹。秋九月,又送白鹰。冬十月,[新罗]报聘以良金明珠。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一四年

○十四年,夏四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冬十月,遣使入[宋]朝贡。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夏五月,宫南池中有火,焰如车轮,终夜而灭。秋七月,旱, 不熟,民饥,流入[新罗]者多。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星陨如雨,星 于西北,长二丈许。秋八月,蝗害 ,年饥。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二九年

○二十九年,春三月,王猎于[汉山]。秋九月,黑龙见[汉江], {须}臾云雾晦冥飞去。王薨。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盖卤王元年

○[盖卤王][或云[近盖娄]。],讳[庆司],[毗有王]之长子。[毗有]在位二十九年,薨,嗣。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盖卤王一四年

○十四年,冬十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盖卤王一五年

○十五年,秋八月,遣将侵[高句丽]南鄙。冬十月,葺[双岘城],设大栅于[靑木岭],分[北汉山城]士卒,戍之。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盖卤王一八年

○十八年,遣使朝[魏]。上表曰:"臣立国东极,豺狼隔路,虽世承灵化,莫由奉藩。瞻望云阙,驰情罔极,凉风微应。伏惟皇帝陛下, {协}和天休,不胜系仰之情。谨遣私署冠军将军驸马都尉弗斯侯长史[余礼],龙 将军[带方]太守司马[张茂]等,投舫波阻,搜径玄津,托命自然之{运},遣进万一之诚。冀神祗{祇}垂感,皇灵洪覆,克达天庭,宣畅臣志,虽旦闻夕没,永无余恨。"又云:"臣与[高句丽],源出[扶余{夫余}],先世之时,笃崇旧款。其祖[钊],轻废 好,亲率士众,凌践臣境。臣祖[ {须}],整旅电迈,应机驰击,矢石暂交,枭斩[钊]首。自尔已来,莫敢南顾。自[冯]氏数终,余烬奔窜,丑类渐盛。遂见凌逼,构怨连祸,三十余载,财 力竭,转自孱 。若天慈曲矜,远及无外,速遣一将,来救臣国,当奉送{鄙}女,执□{ /扫}后宫,幷遣子弟,牧 外廐,尺坏{壤}匹夫,不敢自有。"

又云:"今[琏]有罪,国自鱼肉,大臣强族,戮杀无已,罪盈恶积,民庶崩离,是灭(+亡)之期,假手之秋也。且[马{冯}]族士马,有鸟畜之恋,[乐浪]诸郡,怀首丘之心,天威一举,有征无战,臣虽不敏,志 毕力,当率所统,承风响应。且[高句丽]不义,逆诈非一,外慕[  ]藩卑之辞,内怀凶祸豕突之行。或南通[刘]氏,或北约[  ],共相唇卤{齿},谋凌王略。昔[唐尧]至圣,致罚[丹水],[孟尝]称仁,不舍涂 。涓流之水,宜早壅塞,今若不取,将贻后悔。去庚辰年后,臣西界[小石山]北国海中,见尸十余, 得衣器鞍勒,视之,非[高句丽]之物。后闻,乃是王人来降臣国,长蛇隔路,以沈于海。虽未委当,深怀愤 。昔[宋]戮[申舟],[楚][庄]徒跣, 撮放鸠,[信陵]不食。克敌立名,{美}隆无已,夫以区区偏鄙,犹慕万代之信, 陛下合气天地,势倾山海,岂令小竖,跨塞天达{逵}?今上所得鞍一以实验。"[显祖]以其僻远冒险朝献,礼遇尤厚。遣使者[邵安],与其使俱还。诏曰:"得表闻之,无恙其{甚}善{喜}。卿在东隅,处五服之外,不远山海,归诚[魏]阙,欣嘉至意,用 于怀。朕承万世之业,君临四海,统御群生。今宇内淸一,八表归义,襁负而至者,不可称数。风俗之和,士马之盛,皆[余礼]等,亲所闻见。卿与[高句丽]不穆,屡致凌犯,苟能顺义,守之以仁,亦何忧于寇 也?

前所遣使,浮海以抚荒外之国,从来积年,往而不返,存亡达否,未能审悉。卿所送鞍,比校{较}旧乘,非中国之物。不可以疑似之事,以生必然之过,经略权要,以具别旨。"又诏曰:"知:[高句丽]阻疆,侵 卿上{土},修先君之旧怨,弃息民之大德。兵交累载,难结荒边,使兼[申胥]之诚,国有[楚][越]之急。乃应展义扶微,乘机电举。但以[高句丽]称藩先朝,供职日久。于彼,虽有自昔之 ,于国,未有犯令之愆。卿使命始通,便求致伐,寻讨事会,理亦未周。故往年遣[礼]等至[平壤],欲验其由状,然[高句丽]奏请频烦,辞理俱诣,行人不能抑其请,司法无以成其责,故听其所启,诏[礼]等还。若今复违旨,则过各{咎}益露,后虽自陈,无所逃罪,然后兴师讨之,于义为得。九夷之国,世居海外,道畅则奉藩,惠 则保境。故  着于前典, 贡旷于岁时。卿备陈强弱之形,具列往代之迹,俗殊事异,拟 { }乖衷。洪规大略,其致犹在。今中夏平一,宇内无虞。每欲陵威东极,悬旌域表,拯荒黎于偏方,舒皇风于远服。良由[高句丽]卽 ,未及卜征。今若不从诏旨,则卿之来谋,载 {协}朕意,元戎启行,将不云远。便可豫率同兴,具以待事,时遣报使,速究彼情。师举之日,卿为乡导之首,大捷之后,又受元功之赏,不亦善乎?

所献锦布海物,虽不悉达,明卿至心。今赐杂物如别(+幅)。"又诏[琏]护送[安]等。[安]等至[高句丽],[琏]称昔与[余庆]有 ,不令东过,[安]等于是皆还,乃下诏切责之。后使[安]等,从[东莱]浮海,赐[余庆]玺书,褒其诚节。[安]等至海滨,遇风飘荡,竟不达而还。王以[丽]人屡犯边鄙,上表乞师于[魏],不从。王怨之,遂絶朝贡。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盖卤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秋九月,[丽]王[巨琏]帅兵三万,来围王都[汉城]。王闭城门不能出战。[丽]人分兵为四道,夹攻,又乘风纵火,焚烧城门。人心危惧,或有欲出降者。王窘不知所图,领数十骑,出门西走。[丽]人追而害之。先是,[高句丽][长寿王],阴谋[百济],求可以间谍于彼者。时,浮屠[道琳]应募曰:"愚僧旣不能知道,思有以报国恩。愿大王不以臣不肖,指使之,期不辱命。"王悦,密使谲[百济]。于是,[道琳]佯逃罪,奔入[百济]。时,[百济]王[近盖娄]好博 。[道琳]诣王门,告曰:"臣少而学碁,颇入妙,愿有闻于左右。"王召入对碁,果国手也。遂尊之,为上客,甚亲 之,恨相见之晩。[道琳]一日侍坐,从容曰:"臣异国人也,上不我疎外,恩私甚渥,而惟一技之是效,未尝有分毫之益。今愿献一言,不知上意如何耳。"

王曰:"第言之,若有利于国,此所望于师也。"[道琳]曰:"大王之国,四方皆山丘河海,是天设之险,非人为之形也。是以,四 之国,莫敢有 心,但愿奉事之不暇。则王当以崇高之势,富有之业, 人之视听,而城郭不葺,宫室不修。先王之骸骨,权 于露地,百姓之屋庐,屡坏于河流,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王曰:"诺!吾将为之。"于是,尽发国人,烝土筑城,卽于其内,作宫楼阁台 ,无不壮丽。又取大石于[郁里河],作椁以葬父骨,缘河树堰,自[蛇城]之东,至[崇山]之北。是以,仓庾虚竭,人民穷困,邦之  ,甚于累卵。于是,[道琳]逃还以告之。[长寿王]喜,将伐之,乃授兵于帅臣。[近盖娄]闻之,谓子[文周]曰:"予愚而不明,信用奸人之言,以至于此。民残而兵弱,虽有危事,谁肯为我力战?吾当死于社稷,汝在此俱死,无益也。 避难以续国系焉?"[文周]乃与[木 满致][祖弥桀取][[木 ][祖弥],皆复姓,『隋书』以[木 ]为二姓,未知孰是。]南行焉。至是,[高句丽]对卢[齐于][再曾桀娄][古 万年][[再曾][古 ],皆复姓。]等帅兵,来攻北城,七日而拔之,移攻南城,城中危恐,王出{逃}。[丽]将[桀娄]等见王下马拜,已向王面三唾之,乃数其罪,缚送于[阿且城{阿旦城}]下 之。[桀娄][万年],本国人也,获罪逃窜[高句丽]。

○论曰:[楚][ 王{昭王}]之亡也,[ 公][辛]之弟[怀],将弑王曰:"[平王]杀吾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

[辛]曰:"君讨臣,谁敢 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谁 ?"[桀娄]等,自以罪不见容于国,而导敌兵,缚前君而害之,其不义也,甚矣。曰:"然则[伍子胥]之入[ ]鞭尸,何也?"曰:"[杨子]『法言』评此以为不由德。所谓德者,仁与义而已矣,则[子胥]之 ,不如[ 公]之仁。以此论之,[桀娄]等之为不义也,明矣。"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五。

二六卷零零零零零零

猜你喜欢
  卷四·龙衮
  第九十一回 陆伯言定计毁连营 刘先主临危传顾命·蔡东藩
  第六十三回 请诛奸孙坚献议 拚杀贼傅燮捐躯·蔡东藩
   第四节 入学·老舍
  卷之五百六十五·佚名
  二百五十四 内务府奏请严催李煦曹(兆页)送交售参银两摺·佚名
  卷二十二·宇文懋昭
  五○七 江苏巡抚杨魁奏续缴应毁书籍情形折·佚名
  四三四 军机大臣奏查明七至九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佚名
  馥芬居日记·王汝润
  虞世基传·魏徵
  李皇后传·薛居正
  卷三十·阿桂
  卷一百四十五·佚名
  卷六十八·宋敏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三十·彭定求

        卷330_1 【奉酬礼部阁老转韵离合见赠(时为秘书监)】张荐   移居既同里,多幸陪君子。弘雅重当朝,弓旌早见招。   植根琼林圃,直夜金闺步。劝深子玉铭,力竞相如赋。   间阔向春闱,日复想光仪。格言信难继,木石强

  • ●第二十出 断袖·孟称舜

    〔贴上〕日上小姐和申生在庭前密语,今晚间把房里陪伴的都打发到奶奶房内去了,意是怎么?待湘娥姐来,商议了,瞧破他。〔丑笑上〕飞红姐,你道世间罕不罕?一桩怪事几曾见,小小姐儿惯成精,今夜房中学偷汉。〔贴笑介〕你道这奇了,这还

  • 第十一章 檀施积功·屠隆

    【浪淘沙】〔贴扮黄妙琼净扮吕翁外上〕说法坠天花。宝积楞伽。言言妙义是摩他。悟得靑莲生足下。弹指恒沙。【前腔】〔末上〕洞口碧桃花。枣大如瓜。石梁仙鼠白于鸦。要得靑鸾云裏跨。一粒丹砂。【前腔】〔

  • 卷318 ·佚名

    释祖钦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昏沉散乱,莫非本地风光。 绝点纯清,正是真常流注。 非不非,不是不。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幸然无些子事,何须强说道理。 释祖钦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晷影推移线日长,

  • 章良能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章良能(?—1214)字达之,处州丽水(今属浙江)人。淳熙五年(1178)进士。庆元六年(1200)自枢密院编修官迁著作佐郎。次年,除起居舍人。开禧二年(1206),以太常少卿兼权直学士院,累迁权兵部侍郎兼权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兼侍讲、御

  • 列传第二十九 寇隽 韩褒 赵肃 张轨 李彦 郭彦 裴文举 高宾·令狐德棻

    寇俊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

  • 卷十七 開寶九年(丙子,976)·李焘

      (據資治通鑑例,年號皆以後來者為定。武德元年,從正月便為唐高祖武德元年,更不稱隋義寧二年。明皇先天元年正月,便不稱景雲三年。梁開平元年正月,便不稱唐天祐四年。按太宗於開寶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即位,十二月二十二日改元

  • 御定资政要览后序·顺治

    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文教之源实开于此故二帝法天而理爰着典谟三王应运而兴聿宣训诰由斯以降厥道弥彰创制显庸之主莫不于占书讲义殷殷加意者盖戡乱以武致治以文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二·佚名

    弘治十年十二月戊辰朔 上视牲于南郊○是日晓刻金星犯东咸东第二星○己巳升大理寺右寺副王希旦为广东按察司佥事○庚午北虏劫掠赤斤卫部落肃州抚夷百户刘达合番汉兵四百余人败之于王子庄斩首九级驱回原虏夷人男妇七十

  • 一一○二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核《北征录》并将原书及《一统志》黏签进呈片·佚名

    一一○二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核《北征录》并将原书及《一统志》黏签进呈片乾隆五十年五月十四日遵旨将金幼孜《北征录》所载程站,核对康熙三十五年亲征朔漠、驻跸之处,是否相符。查永乐三次北征,八年、十二年俱出德胜口,二

  • 汲郑列传第六十·司马迁

    史有为 译注【说明】本篇是汲黯和郑当时的合传。汲黯是武帝朝中名闻遐迩的第一流人物。他为人倨傲严正,忠直敢谏,从不屈从权贵,逢迎主上,以此令朝中上下皆感敬畏。比如人家谒见傲慢的丞相田蚡,都是卑躬屈

  • 诗传通释序·刘瑾

    诗传通释序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其未感也纯粹至善万理具焉所谓性也感于物而动则性之欲出焉而善恶于是乎分矣性之欲即所谓情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

  • 慈品第七·佚名

    尔时世尊大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尔时如来游於无量甚深行处。欲拔众生三有剧苦。欲发五盖并解十缠。欲令一切众生俱得解脱安处无为。即为开示二种福田。一者有作福田。二者无作福田。所谓父母及与师长。诸佛法僧

  • 幻住室随笔(十六则)·太虚

    一或阅弘明集,至南朝宋文帝与侍中何尚之,赞扬佛教之美,极尽玄致。时吏部郎羊弘保亦适在座,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岂臣所宜预!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孙、吴进吞并之计,将无取于此耶”?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尚之曰:“夫

  • 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卷第三·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尔时尊者。十力迦叶。游行到彼置宝钵所。见是事已。即诣光明长者舍。问长者言。汝置宝钵于其路左。当何所用。光明长者。即以前缘。具白尊者。是时十力迦

  • 卷上(之三)·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受戒缘集篇第八(舍戒六念法附)夫受戒者。超凡鄙之秽流。入圣众之宝位也。既慕心弥搏。故所缘弥多。以多缘故。法事攸难。以难知故。理须详捡。而世情尘染每昏教法。为师为匠实易实难。

  • 龙翔笑隐欣禅师语录序·大訢

    咄哉此录。自元历明代。以迄今日。埋没四百余年矣。一旦无所从来。突向龙宫海藏推出。落在山翁和上手中。山翁以重主天童。道经檇李。值白法老人嗣孙巨方法师主楞严紫柏院藏册事。因念佛祖慧命攸关。特曳拄杖。同埽道

  • 知堂乙酉文编·周作人

    《知堂乙酉文编》收入周作人文章十八篇(包括题记),多作于四十年代末。其中有知堂一向喜谈的历史、风俗、名物一类,淹通广博,立意深远,从容而谈中给人以启示,如《孔融的故事》《关于竹枝词》《北京的风俗诗》等;也有正经文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