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六。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零零零零

百济本纪第四。

[文周王][三斤王][东城王][武宁王][圣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文周王元年

○[文周王][或作[汶洲]。],[盖卤王]之子也。初,[毗有王]薨,[盖卤]嗣位,[文周]辅之,位至上佐平。[盖卤]在位二十一年,[高句丽]来侵,围[汉城]。[盖卤] 城自固,使[文周]求救于[新罗],得兵一万回。[丽]兵虽退,城破王死,遂卽位。性柔不断,而亦爱民,百姓爱之。冬十月,{移}都于[熊津]。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文周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修葺[大豆山城],移[汉]北民户。三月,遣使朝[宋],[高句丽]塞路,不达而还。夏四月,[耽罗]国献方物,王喜,拜使者为恩率。秋八月,拜[解仇]为兵官佐平。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文周王零三年

○三年,春二月,重修宫室。夏四月,拜王弟[昆支]为内臣佐平,封长子[三斤]为太子。五月,黑龙见[熊津]。秋七月,内臣佐平[昆支]卒。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文周王零四年

○四年,秋八月,兵官佐平[解仇],擅权乱法,有无君之心,王不能制。九月,王出猎,宿于外,[解仇]使盗害之,遂薨。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三斤王元年

○[三斤王][或云[壬乞]。],[文周王]之长子。王薨,继位,年十三岁,军国政事,一切委于佐平[解仇]。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三斤王零二年

○二年,春,佐平[解仇]与恩率[燕信]聚众,据[大豆城]叛。王命佐平[眞男]以兵二千讨之,不克。更命德率[眞老],帅精兵五百,击杀[解仇]。[燕信]奔[高句丽],收其妻子,斩于[熊建{熊津}]市。

○论曰:『春秋』之法,君弑而贼不讨,则深责之,以为无臣子也。[解仇]贼害[文周],其子[三斤]继立,非徒不能诛之,又委之以国政,至于据一城以叛,然后再兴大兵以克之。所谓履霜不戒,驯致坚氷,荧荧不灭,至于炎炎,其所由来,渐矣。[唐][宪宗]之弑,三世而后,仅能杀其贼, 海隅之荒僻,[三斤]之童蒙,又乌足道哉!三月己酉朔,日有食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三斤王零三年

○三年,春夏大旱。秋九月,移[大豆城]于[斗谷]。冬十一月,王薨。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元年

○[东城王],讳[牟大][或作[摩牟{摩帝}]。],[文周王]弟[昆支]之子。胆力过人,善射,百发百中。[三斤王]薨,卽位。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零四年

○四年,春正月,拜[眞老]为兵官佐平,兼知内外兵马事。秋九月,[靺鞨]袭破[汉山城],虏三百余户以归。冬十月,大雪丈余。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零五年

○五年,春,王以猎出至[汉山城],抚问军民,浃旬乃还。夏四月,猎于[熊津]北,获神鹿。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零六年

○六年,春二月,王闻[南齐]祖[道成],册[高句丽][巨琏],为骠骑大将军,遣使上表,请内属,许之。秋七月,遣内法佐平[沙若思],如[南齐]朝贡,[若思]至西海中,遇[高句丽]兵,不进。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零七年

○七年,夏五月,遣使聘[新罗]。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零八年

○八年,春二月,拜[ 加{芍加}]为卫士佐平。三月,遣使[南齐]朝贡。秋七月,重修宫室,筑[牛头城]。冬十月,大阅于宫南。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零年

○十年,[魏]遣兵来伐,为我所败。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一年

○十一年,秋,大有年。国南海村人献合颖禾。冬十月,王设坛祭天地。十一月,宴群臣于南堂。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二年

○十二年,秋七月,征北部人年十五岁已上,筑[沙岘][耳山]二城。

九月,王田于国西[泗 ]原。拜[燕突]为达率。冬十一月,无氷。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三年

○十三年,夏六月,[熊川]水涨,漂没王都二百余家。秋七月,民饥,亡入[新罗]者,六百余家。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四年

○十四年,春三月,雪。夏四月,大风拔木。冬十月,王猎[牛鸣谷],亲射鹿。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五年

○十五年,春三月,王遣使[新罗]请婚,[罗]王以伊 [比智]女,归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六年

○十六年,秋七月,[高句丽]与[新罗]战[萨水]之原,[新罗]不克,退保[犬牙城]。[高句丽]围之,王遣兵三千救,解围。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七年

○十七年,夏五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秋八月,[高句丽]来围[雉壤城]。王遣使[新罗],请救,[罗]王命将军[德智],帅兵救之,[丽]兵退归。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九年

○十九年,夏五月,兵官佐平[眞老]卒,拜达率[燕突]为兵官佐平。夏六月,大雨,漂毁民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二零年

○二十年,设[熊津桥]。秋七月,筑[沙井城],以 率[毗 ]鎭之。八月,王以[耽罗]不修贡赋,亲征,至[武珍州]。[耽罗]闻之,遣使乞罪,乃止。[[耽罗],卽[耽牟罗]。]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夏大旱,民饥相食,盗贼多起。臣寮请发仓赈救,王不听。[汉山]人亡入[高句丽]者二千。冬十月,大疫。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春,起[临流阁]于宫东,高五丈,又穿池养奇禽。谏臣抗疏不报,恐有复谏者,闭宫门。

○论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以,古之明君,虚己问政,和颜受谏,犹恐人之不言,悬敢谏之鼓,立诽谤之木而不已。今[牟大王]谏书上而不省,复闭门以拒之。『庄子』曰:"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 。"其[牟大王]之谓乎。

夏四月,田于[牛头城],遇雨雹,乃止。五月,旱。王与左右宴[临流阁],终夜极欢。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正月,王都老 ,化狐而去。二虎鬪于南山,捕之不得。三月,降霜害麦。夏五月,不雨至秋。七月,设栅于[炭岘],以备[新罗]。八月,筑[加林城],以卫士佐平[苗加{芍加}]鎭之。冬十月,王猎于[泗 ]东原。十一月,猎于[熊川]北原,又田于[泗 ]西原,阻大雪,宿于[马浦村]。初,王以[ 加{芍加}]鎭[加林城],[加]不欲往,辞以疾。王不许。是以,怨王。至是,使人刺王,至十二月乃薨。谥曰[东城王]。[『册府元龟』云:[南济][建元]二年,[百济]王[牟都],遣使贡献。

诏曰:"宝命惟新,泽被絶域,[牟都]世蕃东表,守职遐外,可卽授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鎭东大将军。"

又[永明]八年,[百济]王[牟大]遣使上表。遣谒者仆射[孙副],策命[大]袭亡祖父[牟都],为[百济]王,曰:"于戱,惟尔世袭忠勤,诚着遐表,海路肃澄,要贡无替,式循彛典,用纂显命,往敬哉。其敬膺休业,可不愼欤。行都督[百济]诸军事鎭东大将军[百济]王。"而『三韩古记』无[牟都]为王之事。又按[牟大],[盖卤王]之孙,[盖卤]第二子[昆支]之子,不言其祖[牟都],则『齐书』所载,不可不疑。]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元年

○[武宁王],讳[斯摩{斯麻}][或云[&隆{余隆}]。],[牟大王]之第二子也。身长八尺,眉目如畵,仁慈宽厚,民心归附,[牟大]在位二十三年薨,卽位。春正月,佐平[ 加{芍加}]据[加林城]叛,王帅兵马,至[牛头城],命 率[解明]讨之。[ 加{芍加}]出降,王斩之,投于[白江]。

○论日{曰}:『春秋』曰:"人臣无将,将而必诛。"若[ 加]之元恶大 ,则天地所不容,不卽罪之,至是自知难免,谋叛而后诛之,晩也。冬十一月,遣达率[优永],帅兵五千,袭[高句丽][水谷城]。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零二年

○二年,春,民饥且疫。冬十一月,遣兵侵[高句丽]边境。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零三年

○三年,秋九月,[靺鞨]烧[马首]栅,进攻[高木城]。王遣兵五千,击退之。冬无氷。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零六年

○六年,春大疫。三月至五月,不雨,川泽竭。民饥,发仓赈救。

秋七月,[靺鞨]来侵,破[高木城],杀虏六百余人。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零七年

○七年,夏五月,立二栅于[高木城]南,又筑[长岭城],以备[靺鞨]。冬十月,[高句丽]将[高老]与[靺鞨]谋,欲攻[汉城],进屯于[横岳]下,王出师,战退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一零年

○十年,春正月,下令:完固 防,驱内外游食者,归农。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一二年

○十二年,夏四月,遣使入[梁]朝贡。秋九月,[高句丽]袭取[加弗城],移兵破[圆山城],杀掠甚众。王帅勇骑三千,战于[苇川]之北。[丽]人见王军小{少},易之,不设阵。王出奇急击,大破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一六年

○十六年,春三月戊辰朔,日有食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夏五月,大水。秋八月,蝗害 。民饥,亡入[新罗]者,九百户。冬十一月,遣使入[梁]朝贡。先是,为[高句丽]所破,衰弱累年。至是上表,称:"累破[高句丽],始与通好,而更为强国。"十二月,[高祖]诏册王,曰:"行都督[百济]诸军事鎭东大将军[百济]王[余隆],守藩海外,远修贡职, 诚款到,朕有嘉焉。宜率旧章,授兹荣命,可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宁东大将军。"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秋九月,王猎于[狐山]之原。冬十月,地震。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二月,王幸[汉城],命佐平[因友{因支}]达率[沙乌]等,征[汉]北州郡民年十五岁已上,筑[双岘城]。三月,至自[汉城]。夏五月,王薨。谥曰[武宁]。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元年

○[圣王],讳[明 ],[武宁王]之子也。智识英迈,能断事。[武宁]薨,继位,国人称为[圣王]。秋八月,[高句丽]兵至[浿水],王命左将[志忠],帅步骑一万,出战退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零二年

○二年,[梁][高祖]诏册王为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绥东将军[百济]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零三年

○三年,春二月,与[新罗]交聘。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零四年

○四年,冬十月,修葺[熊津城],立[沙井]栅。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零七年

○七年,冬十月,[高句丽]王[兴安],躬帅兵马来侵,拔北鄙[穴城]。命佐平[燕谟],领步骑三万,拒战于[五谷]之原,不克。死者二千余人。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一零年

○十年,秋七月甲辰,星陨如雨。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一二年

○十二年,春三月,遣使入[梁]朝贡。夏四月丁卯,荧惑犯南斗。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一六年

○十六年,春,移都于[泗 ][一名[所夫里]。],国号[南扶余]。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一八年

○十八年,秋九月,王命将军[燕会],攻[高句丽][牛山城],不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一九年

○十九年,王遣使入[梁]朝贡,兼表请『毛诗』博士涅盘等经义,幷工匠畵师等,从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正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春正月,[高句丽]王[平成]与[濊]谋,攻[汉]北[独山城]。王遣使请救于[新罗]。[罗]王命将军[朱珍],领甲卒三千,发之。[朱珍]日夜兼程,至[独山城]下,与[丽]兵一战,大破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春正月庚申,白虹贯日。冬十月,王不知[梁]京师有寇贼,遣使朝贡。使人旣至,见城阙荒毁, 号泣于端门外,行路见者,莫不洒泪。[侯景]闻之,大怒,执囚之。及[景]平,方得还国。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春正月,王遣将军[达己],领兵一万,攻取[高句丽][道萨城]。三月,[高句丽]兵围[金岘城]。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三一年

○三十一年,秋七月,[新罗]取东北鄙,置[新州]。冬十月,王女归于[新罗]。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三二年

○三十二年,秋七月,王欲袭[新罗],亲帅步骑五十,夜至[狗川],[新罗]伏兵发与战,为乱兵所害薨。谥曰[圣]。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六。

二七卷零零零零零零

猜你喜欢
  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班固
  列传第七十八 艺术下·李延寿
  卷十九 本纪十九·赵尔巽
  卷一 周语上·左丘明
  卷六十·黄以周
  ●卷三十九·徐梦莘
  第四十六回 两军门复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乱闹皇城·蔡东藩
  卷第一百四十九·胡三省
  一百六十八 曹(禺页)奏报江南五月雨水粮价摺·佚名
  钦定兰州纪略卷十四·阿桂
  张文蔚传·薛居正
  一三四、王氏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补正·钱穆
  卷七十、日俄之战·黄鸿寿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吕思勉
  十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五十二·彭定求

        卷852_1 【答宋之问】司马承祯   时既暮兮节欲春,山林寂兮怀幽人。登奇峰兮望白云,   怅缅邈兮象欲纷。白云悠悠去不返,寒风飕飕吹日晚。   不见其人谁与言,归坐弹琴思逾远。   卷852_2 【醉吟三首】张

  • ●卷五·潘德舆

      许棠有《洞庭》诗,号为“许洞庭”。然“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语意平弱。“鸟飞应畏堕”,尤涉痕迹。惟“帆远却如”五字佳,然亦不必是洞庭诗。少陵、襄阳後,何为动此笔耶

  • 枉然·徐志摩

    你枉然用手锁着我的手, 女人,用口擒住我的口, 枉然用鲜血注入我的心, 火烫的泪珠见证你的真; 迟了,你再不能叫死的复活, 从灰土里唤起原来的神奇: 纵然上帝怜念你的过错, 他也不能拿爱再交给你!

  • ◎刑法一·徐天麟

    ○刑制夷三族。(高纪,如淳曰,父族母族妻族也。)要斩。(隽不疑传,张延年自称卫太子,诬罔要斩。)磔。(景纪,谓张其尸。)弃市。(师古曰,取刑人于市与众弃之。)腐刑。(如淳曰,宫刑也,丈夫割势不能生子,如腐木不生宝,又曰,诸服宫刑者下蚕室。)髡

  • ●卷一·陆深

    宿州有睢阳驿,凡以睢水在其南也。然古睢阳,乃今归德州,即张许死节之地。予过而问焉,屡更河患,亦既漫漶矣。正统间,予同县人卫君庸知州事,尝采辑史传文集为《唐忠臣录》,己巳年刻之,后正德己巳翻刊,人以为有数。正统有土木之变,正

  • 卷之三百四十二·佚名

    咸丰十一年。辛酉。二月。己未朔。谕内阁、徐之铭奏、回匪袭踞晋甯州城、旋即克复、并江川甯州等处解围一摺。上年十一月闲。云南迤西回匪分股袭踞晋甯州城。经知州熊梦昌等、调集练勇。分队进攻。外委李和、首先登

  • 卷之二百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纪昀

    元纪 【二】世祖 【一】○世祖一世祖皇帝讳呼必赉宪宗同母弟也帝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抚下当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 治道宪宗以帝最长而贤故尽属以军国庶事命南驻扎固图之地初太宗立军

  • 秦宗权传·刘昫

    秦宗权,许州人,在郡里当牙将。僖宗广明元年(880)十月,黄巢渡过淮河向北进发。十一月,驻守许州的忠武军哗变,驱逐了统帅薛能。当月,朝廷任命别校周岌为许州军队的统帅。当初守城部队还没有哗变之前,秦宗权被调到了蔡州,听到忠

  • 一行传·刘昫

    一行和尚,姓张,俗名叫遂,魏州昌乐县人,是襄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的孙子。父亲名擅,曾任武功县令。一行年轻时聪慧机敏,博览群书,特别精通天文历法、阴阳、五行的学问。当时有个名叫尹崇的道士是位学识渊博的前辈,藏有许多古典

  • 卷七·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七圣德【三 孝德】【臣】等谨按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者诗下武六章推阐孝思丕昭顺德而必极之绳武於祖受祜於天乃以致万年来贺之庥则夫以作求之盛彰笃庆之符理有同原而其量固恢之弥广者耳洪惟

  • 卷九十六·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九十六 朱批徐鼎奏摺 雍正五年七月二十四日浙江杭嘉湖道【臣】徐鼎谨 奏为恭谢 天恩并陈微忱仰祈 睿鉴事窃【臣】一介庸愚蒙 皇上殊恩补授今职於本年二月初七日到任巳经报明督抚在案兹於六月

  • 卷二十六·长孙无忌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防义卷二十六唐 长孙无忌等 撰杂律上【凢三十四条】防里悝首制经法而有杂法之目逓相祖习多歴年所然至后周更名杂犯律隋又去犯还为杂律诸篇罪名各有条例此篇拾遗补阙错综成文班杂不同故次诈伪之下坐

  • 卷八十三·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八十三     婺源江永撰樂器    樂四補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隂陽之聲皆文之以五聲宫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詳見鍾律】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

  • 卷九·孙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尊王发微卷九宋 孙复 撰襄公名午成公子简王十四年即位襄諡也因事有功曰襄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孙蔑防晋栾黡宋华元卫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仲孙蔑防诸侯之大夫围宋彭城讨鱼石也鱼石成十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五·澄观

    十定品第二十七(入第四十经)初明来意。先辨会来。会来有二。一约圆融。谓前明普门中所具差别正位。故寄历人天。今明位后德用不离普门。是则会别入普有此会来。重会普光意在斯矣。等妙二位。全同如来普光明智故。二约

  • 孔子传·钱穆

    钱穆撰。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初版,列入《沧海丛刊》。书稿完成于1974年,因审议者认为“不得认易传非孔子作”,搁置逾十三年。作者认为司马迁《孔子世家》真伪混杂,次序颠倒,后人之孔子新传或失之贪多无厌,或失之审

  • 百字论·提婆

    一卷,提婆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一论有百字,故名百字论,破我见等。译师之归敬颂曰:‘我今归依聪睿师,厥名提婆有大智。能以百字演实法,除诸邪见向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