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四 笔名鲁迅

我自民六(1917年)秋,于役南昌,和鲁迅别开三年。在这中间,鲁迅的生活起了大变化,前后可以划分为两段:前者是摩挲古碑,后者是发表创作。这个变化即发表创作,是《呐喊》序文所谓“老朋友金心异”——按即玄同——的催促怂恿与有力的。创作的开始在民七(1918年)四月,发表在同年五月号的《新青年》,正是五四运动的前一年。其第一篇《狂人日记》(《呐喊》),是借了精神迫害狂者来猛烈地掊击过去传统和礼教的弊害,开始用“鲁迅”作笔名。我说过:“这是鲁迅生活上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因为从此,文学革命才有了永不磨灭的伟绩,国语文学才有了不朽的划时代的杰作,而且使他成为我们中国思想界的先知,民族解放上最勇敢的战士。”我当时在南昌,读到这篇《狂人日记》,所说他和人们没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又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说穿了吃人的历史,于绝望中寓着希望,我大为感动。

……觉得这很像周豫才的手笔,而署名却是姓鲁,天下岂有第二个豫才乎?于是写信去问他,果然回信来说确是“拙作”,而且那同一册里有署名唐俟的新诗也是他做的。到了九年的年底,我们见面谈到这事,他说:“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至于唐俟呢?”他答道,“哦!因为陈师会(衡恪)那时送我一方石章,并问刻作何字,我想了一想,对他说,‘你叫作槐堂,我就叫俟堂罢。’”

我听到这里,就明白了这“俟”字的涵义,那时部里的长官某颇想挤掉鲁迅,他就安静地等着,所谓“君子居易以俟命”也。把“俟堂”两个字颠倒过来,堂和唐这两个字同声可以互易,于是成名曰“唐俟”。周、鲁、唐又都是同姓之国也。可见他无论何时没有忘记破坏偶像的意思。(拙著《鲁迅的生活》)

这样用母姓的事,以后就很多。不是蔡孑民先生晚年署名曰“周子余”吗?有一个蔡先生的熟人,不明这个底细,便向蔡先生开玩笑,说“你现在也姓了周吗?哈哈。”因为他只知道蔡夫人是姓周,而不知其母夫人姓什么。蔡先生乃正色答道:“这因为先母姓周……”那位熟人听了,立刻肃然道歉而退。

因为鲁迅只是笔名,所以鲁迅不愿意别人把鲁迅上面再冠一个周字的。而且他自己的署名总是仍用树人,凡有给我的信署名都是如此;但是自从十九年(1930年)三月以后,则不得已而用种种化名,如“索士”“树”“迅”“飞”……这是为免除收信者横受嫌疑计,用意是很周到的。

说到鲁迅笔名,我还记起一件小小的故事:十八年(1929年)夏,鲁迅至北平省亲回来,对我说:“我为了要看旧小说,至孔德学校访隅卿,玄同忽然进来,唠叨如故,看见桌子上放着一张我的名片,便高声说:‘你的名字还是三个字吗?’我便简截地答道:‘我的名片从来不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的。’他大概觉得话不投机,便出去了……”所谓用两个字或四个字,乃是微微刺着玄同的名片,时而作“钱夏”,时而作“玄同”,时而作“疑古玄同”。《两地书(一二六)》有云:“途次往孔德学校去看旧书,遇金立因,胖滑有加,唠叨如故,时光可惜,默不与谈……”便是指玄同而言。直到鲁迅去世了,玄同作文追悼,还提及这件小小的故事呢。

猜你喜欢
  卷一百十一·表第五下·三公表二·宋濂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张廷玉
  卷十二·齐五·佚名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二·李心传
  卷四·陈继儒
  卷三十·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一·佚名
  卷之三十四·佚名
  七四三 山西巡抚喀宁阿奏汇缴违碍书籍折·佚名
  陈贯传·脱脱
  卷一百七十四之十六·雍正
  卷七·孔毓圻
  卷五十五奖励·冯煦
  第九节 兵 制·吕思勉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十二·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六十二    宋 陈起 编罗与之雪坡小藁 书感 设险重门未足凭民心应是有长城朝廷休戚视田野宗社存亡非甲兵气实精神宁敝竭本枯枝叶可敷荣古人经理先观势两臂于韩孰重轻 蛾眉亭 悠悠飞鹭满

  • 第十五场·田汉

    报告员:玉良真的自由了吗?大家是很明白的。若英能不能跟玉良破镜重圆呢?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现在让我交代一下金妹家里的事吧!金妹家。〔金妹的母亲调莲子羹给友生吃。刘母 今天好了些吧?友生 精神好象比早几天好了些

  • 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司马迁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人有闻者,共俳笑之。布已论输丽山,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陈

  • 列传第六十四 卢同 张烈·魏收

    卢同,字叔伦,范阳涿人,卢玄之族孙。父辅,字显元,本州别驾。同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善于处世。太和中,起家北海王详国常侍。稍迁司空祭酒、昌黎太守。寻为营州长史,仍带郡。入除河南尹丞,迁太尉属。会豫州城民白早生反,都督中山王英

  • 卷四十三·佚名

    十一月初三日(丙寅),上谕内阁曰:朕于军旅之事,有功必赏,有罪必诛,从不肯稍存姑息。即如此次台湾带兵之郝壮猷,因贼匪复扰凤山,弃城不守,不待大学士九卿核拟,即将伊于军营正法。其贵林、杨起麟、邱能成诸人,皆因奋勇剿贼,临阵捐躯,即

  • 卷之八十七·佚名

      顺治十一年。甲午。十一月。丁亥朔。以固山额真陈泰为吏部。尚书梅勒章京胡沙、为工部侍郎  ○解赵布泰护军统领任为散秩大臣  ○以正蓝旗满洲护军统领阿尔津、为本旗固山额真。镶蓝旗满洲闲散章京觉罗瓦尔

  •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司马迁

    王延海 译注【说明】这是一篇类传,记述前期以酷刑峻法为统治工具,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十几个官吏的史实。特别对汉武帝时代的十个酷吏,即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

  • 黎景熙传·李延寿

    黎景熙字季明,河间莫阝人。少年时因孝顺而闻名于世。曾祖黎嶷,北魏太武帝时,因军功赠爵容城县男,后为燕君郡太守。祖父黎镇、父亲黎琼都世袭封爵。  黎季明小时候喜欢读书,生性记忆力强,有默默记忆的才能,而没有应酬对答之

  • 学庸集编原序·真德秀

    大学中庸集编先公手所定也公每晨起坐堂上炷香开巻必防校一章从而演说其义子侄皆立侍焉既终篇呼志道而前告之曰大学中庸之书至于朱子而理尽明至予所编而説始备虽从或问辑略语録中出然铨择刋润之功亦多闲或附以已见学者

  •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智顗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上第六明感应妙者。上来四妙名为圆因。三法秘藏名为圆果。境妙究竟显名毗卢遮那。智妙究竟满名卢舍那。行妙究竟满名释迦牟尼。三佛不一异不纵横。故名妙果。释论云。稽首智度无子佛者。果地圆极

  • 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下·慧远

    净影寺沙门慧远撰自下第二释心生灭门。此中有二。一者略表其体。二此识有二。以下广说其义。心生灭者显名也。依如来藏者是第八识也。有生灭心者是第七识也。此言依者同时相依。如影依形。此之二句妄有所以。此妄之中

  • 续补·怀信

    释明琛齐人。少游学两河。以通鉴知誉。然经论虽富而以征难为心。当魏明代释门云盛。琛有学识游肆而已故其雅量颇非鸿业。时有智翼沙门。道声戴穆远近望尘。学门若市。琛不胜幽情。深忌声略。私结密交。广搜论道。初为

  • 卷第一百九·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百九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二 【论】第七佛会中开敷一切树华夜神主远行地。 【经】尔时善财童

  • 第十五章 受纳大精舍·佚名

    因“象舍亦无余地,集其处彼虔敬之众于都之南门外[名]快乐难陀园”,为长老设座席令荫凉浓,清凉而翠绿深之王苑。(一、二)又长老由南门出而坐于彼处。只埋于[王]苑多数之名门妇女等亦来其所,坐于长老之近侧,长老为彼女等

  • 式古堂书画汇考·卞永誉

    中国书画著录书。清卞永誉编著。六十卷。有康熙二十一年(1682)自序。永誉(1645~1712),字令之,号仙客。属汉军镶红旗。康熙中,由福建巡抚迁任刑部右侍郎。好书画、善赏鉴。朱彝尊论画诗中有“妙鉴谁能别苗发,一时难得两

  • 金方镇年表·吴廷燮

    军事史书。清吴廷燮撰。作者有感于前代金史多有散亡,遂将正史中之诸方镇(总管)析出,汇成此表。凡一卷。所记事始于金收国元年(1115年),止于天兴三年(1234年),此百多年间诸方镇之姓名、兵战、升擢、贬谪等事皆有所录。因史

  • 阿难同学经·佚名

    阿难同学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掘多比丘欲还俗,阿难启佛开示之,使之证果入灭。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义净

    亦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求法高僧传》等,佛教史籍。义净撰。本书分两部分,记述佛僧56人的传记。其中正传50人,附传6人。始自太州玄照法师,终于澧州大津法师。在这56人中,有30人因患病死于古印度,或中途遇难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