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续补

释明琛齐人。少游学两河。以通鉴知誉。然经论虽富而以征难为心。当魏明代释门云盛。琛有学识游肆而已故其雅量颇非鸿业。时有智翼沙门。道声戴穆远近望尘。学门若市。琛不胜幽情。深忌声略。私结密交。广搜论道。初为屋子论议法。立图著经。外施名教。内构言引。牵引出入罔冒声说。听言可领。及述茫然。勇意之徒相从云集。观图望经。恍若云梦。一从指授涣若冰消。故来学者先辨泉帛。此屋子法入学。遂多余有获者不能隐秘。故琛声望少歇于前。乃更撰蛇势法。其势若葛亮阵图常山蛇势击头尾至。大约若斯。还以法数傍蛇比拟。乍度乍却前后参差。余曾见图极是可畏。画作一蛇可长三尺。时屈时伸。傍加道品。大业之季大有学之。今则不行想应绝灭。初琛行蛇论。遍于东川有道行者。深相谏喻决意已行博为道艺。潞州上邑思弘法华。乃往岩州林虑县洪谷寺请僧。忘其名往讲。琛素与知识。闻便往造。其人闻至中心战灼。知琛论道不可相抗。乃以情告曰。此邑初信。事须归伏。诸士俗等已有倾心。愿法师不遗故旧。共相成赞。今有少衣裁辄用相奉。深体此怀。乃投绢十匹。琛曰。本来于此可有陵架意耶。幸息此心。然不肯去。欲听一上。此僧弥怖。事不获已。如常上讲。琛最后入堂赍绢。束缀在众中。曰高座法师昨夜以绢相遗请不须论议。然佛法宏旷是非须分。脱以邪法化人。几许误诸士俗。高座闻此。慑怖无聊。依常唱文如疏所解。琛即唤住欲论至理。高座尔时神意奔勇泰然待问。琛便设问随问便解。重叠虽多无不通义。琛精神扰攘思难无从。即从座起曰。高座法师犹来闇塞如何今日顿解。若斯当是山中神鬼助其念力。不尔何能至耶。高座合堂一时大笑。琛即出邑共伴二人投家乞食。既得气满。噎而不下余解喻。何所诤耶。论议不来天常大理何因顿起如许烦恼。琛不应相随东出步步叹吒。登岭困极止一树下语二伴曰。我今烦恼热不可言。意恐作蛇。便解剔衣裳。赤露而卧。翻覆不定。长展两足。须臾之间。两足忽合而为蛇尾。翘翘上举。仍自动转语伴曰。我作蛇势论今报至矣。卿可上树。蛇心若至。则有吞噬之缘。可急急上树。心犹未变。伴便上树。仍共交语。每作蛇论。果至如何。言语之间。奄便全身作蛇。唯头未变。亦不复语。宛转在地举头。自打打仍不止。遂至于碎欻作蟒头。身形忽变长五丈许。举首四视目如火星。于时四面无量诸蛇一时总至。此蟒举头去地五六尺许。趣谷而下。诸蛇相随而去。其伴目验斯报至邺说之(续高僧传)。

释顺璟者浪郡人也。本上之氏族。东夷之家系。故难详练。其重译学声教。盖出天然况乎。因明之学。奘师精研付受。华僧尚未多达。璟之克通非其宿殖之力。自何而至于是欤。于干封年中。因使臣入贡附至。时大乘基叹曰。新罗顺璟法师者。声振唐蕃学包大小。业崇迦叶。唯执行于杜多。心务薄拘恒驰声于少欲云云。惜哉璟在本国稍多著述。亦有传来中原者。其所宗法相大乘了义教也。见华严经中始从发心便成佛已。乃生谤毁不信。或云。当启手足命弟子辈扶掖下地。地则徐裂璟身俄坠。时言生身陷地狱焉。于今有坑广袤丈余。实坎[穴/臼]然。号顺璟捺落迦也(宋僧传)。

隋开皇初有杨州僧。忘其本名。诵通涅槃。自矜为业。岐州东山下村中沙弥。诵观世音经二俱暴死。心下俱暖同至阎罗王所。乃处沙弥金高座甚恭敬之。处涅槃僧银高座敬心不重。事讫勘问。二俱余寿。皆放还。彼涅槃僧情大恨恨。恃所诵多问沙弥住处。于是两辞各苏所在。彼从南来至岐州访得具问所由。沙弥言。幼诵观音。别衣别所烧香咒愿然后乃诵。斯法不怠。更无他术。彼谢曰。吾罪深矣。所诵涅槃威仪不整。身口不净。救忘而已。古人遗言。多恶不如少善。于今取验。悔往而返(法苑珠林)。

唐淅西重建慈和殿。治地每患蚯蚓穿穴。一僧教。以石灰水灌之可绝。因此杀蚯蚓无数。未久僧忽身痒成疮。皮肉尽烂而死(功过格)。

蜀郡大慈寺律师修准。虽云奉律性甚褊躁。庭前植竹多蚁子缘槛。准怒伐去竹。尽取蚁子弃灰火中。准后忽患癣疮遍头面。医者云。蚁漏疮不可医。后竟卒。

蜀郡金华寺法师秀荣。院内多松柏。生毛虫色黄。长二三寸。莫知纪极。秀荣使人扫除埋瘗或弃于柴积内。僧仁秀取柴煮料。于烈日中晒干。虫死者无数。经月余秀荣暴卒。金华寺有僧入冥。见秀荣荷铁枷。坐空地烈日中。有万万虫咂噬。僧还魂备说与仁秀。仁秀大骇。遂患背疮。数日而卒。

云顶山慈云寺四方。归辏供食者甚厚。寺主僧审言性贪鄙。欺隐本寺施财。饮酒食肉。畜养妻子。无所不为。僧众稍孤洁者必遭凌辱。一旦疾笃。自言。空中绳悬一石臼。有鼠啮之。绳断正中其心。大叫气绝。久而复苏。如此数十度方卒逾年。寺下村中牛生一犊。腹下分明有审言二字(儆诫录)。

隋梁州沙门慧全。徒众五百。中一人颇粗异。全素所不录。忽自云。得那含果。全有疾闭门。其人径至榻前问疾。而门闭如故明日复然。因谓全曰。师命过当生婆罗门家。全云。我一生坐禅何故生彼。答云。师信道未笃外学未绝。虽有福业不得超诣。

乌镇利济寺有僧。师徒二人。俱称谨厚。托以经忏者日益众。因致饶裕而吝啬。不自享用。亦不布施。后得疾。族人迎归调治。俄而谢世平生积贮尽为族有。十年后现梦于所亲。曰经忏未完者。阴府考校甚急。苦不可言。

昨山中一方外僧病已笃。是晚外正施食。谓看病者言。有鬼挈我同出就食。辞不往俄复来云。法师不诚。吾辈空返必有以报之。于是牵我臂偕行。众持挠钩套索云。欲拽此法师下地。我大怖失声呼救。一时散去。越数日僧死(乃至)一僧不诚。被鬼舁至河中欲沈之。一僧失锁衣箧。心存匙钥。诸鬼见饭上皆铁片。遂不得食。一僧晒毡衣未收。值天雨心念此衣。诸鬼见饭上皆兽毛。遂不得食。各受显报。又一人入冥。见黑房中有僧数百。肌体瘦削颜色憔悴。似忧苦不堪之状。问之则皆施食师也(竹窗随笔)。

江北僧隐圆。参学天宁。某年六月暴亡。母在泰州。报到肤已粘席矣。将殓复苏细言。前世曾作令某县。自侵库银。嫁祸库吏。复计杀之以灭口。吏恨极讼之阎君。追摄对理。冥君劝库吏云。彼既出家为僧。汝决意报复。何如以法力超荐汝乎。隐圆承旨遂立愿。三年日礼千佛忏。夜放蒙山。以释夙恨吏首肯。遂得回生因乞一冥使。引游地府到一大会处。榜曰补经堂。中有数百僧道。乘光诵经。须臾复暗。隐圆问何处所。冥使曰。此阳间僧道包揽施主藏经。虽得财而经未诵故在此补也。又问。顷刻即暗何也。答曰。以业力深厚不许便使补完。故迟久光现。现而即收。使久处黑狱也。隐圆回生三年酬愿毕。复参学灵隐焉。

湖州白雀寺弱庵律师。嗣苏州报国茂林和尚。寺中建大悲殿少阶石。一施主潘姓者捐二十金。令完此公案。师以东圊未成众僧不便。权借阶石作窖。后施主来见问故。师曰吾已别作一好功德。再寻银完阶也。施主甚衔恨。后弱师迁化。后一沙弥忽发颠。主事者以芒绳缚之反锁一室。明晨沙弥忽逸出。人问谁为汝解缚开锁乎。颠僧曰。弱庵和尚也。众疑诞妄。弱师旋附沙弥口曰。他非诞实我也。因我误用大悲殿阶石作东净。冥府常以大石压我。苦楚不可说。汝辈徒众速为我起石净洗。供起集僧诵梵网经。吾苦即脱矣。徒辈曰。和尚何以附此沙弥乎。师曰。亏此沙弥已颠头上无大光。吾得借彼传信。不然吾受苦无期也。徒众如命起石。并集僧诵梵网经。师乃去。

泰州一僧号某。随侍三昧先老人(华山具德)有年为某处地藏殿监院。性颇悭不浪用一钱。迁化后每中夜人静。殿中两禅单僧。辄见监院现形。初为两单僧整鞋。面似愁苦。次登上佛座。以手摸他藏华冠。后嬉笑而去。众白先老人。老人曰。此业障必有遗物在华冠内。故系恋不舍也。令举梯上探。果有银八十金。立命修斋作追荐。法事讫。自此永不复现。

江宁卢府巷。有一俗僧。好赌博衣物荡尽止。存铜弥勒佛一躯。高二尺许。贸与回子。复银三金。回子夜舁像至家。以大铁锤击佛头。坚硬不动。迸出火星。回子曰。想头顶铜厚。乃击肚腹。弥勒忽开口。出声大笑。回子惊倒。叩头谢罪。明日香华鼓吹送还本庵。主僧旋遁。得恶疾而死。

麻城一富僧碧璠。曾捐百金。助村民筑塞。保卫一方徒无穷欲受戒。璠不许。徒夜走至杏岩和尚处禀戒。而回碧璠一见大怒。裂碎三衣扑破瓦钵。当晚方睡即见韦驮尊天。震怒痛骂云。汝是何人敢毁如来法器耶。立欲以宝杵击之。璠叩头求忏。韦天曰。念汝修塞有功。姑去一臂。以杵轻轻向右臂一点。璠狂叫而醒数日内忽右臂暗消。止长七八寸手拳如小橘。悬肩上至今师徒皆在焉(现果随录)。

周京师大中兴寺释道安。姓姚氏。识悟玄理。早附法门。神气高朗。挟操清远。乃作遗诫九章。以训门人。其词曰。

敬谢诸弟子等。夫出家为道至重至难。不可自轻。不可自易。所谓重者荷道佩德萦仁负义。奉持净戒死而后已。所谓难者绝世离俗。永割亲爱。回情易性。不同于众。行人所不能行。割人所不能割。忍苦受辱捐弃躯命。谓之难者。名曰道人。道人者导人也。行必可履。言必可法。被服出家动为法则。不贪不诤不谗不匿。学问高远志在玄默。是为名称。参位三尊。出贤入圣涤除精魂。故得君王不望其报。父母不望其力。普天之人。莫不归摄。捐妻减养。供奉衣食。屈身俯仰不辞劳恨者。以其志行清洁通于神明。惔怕虚白可奇可贵。自顷荒流道法遂替。新学之人未体法则。弃正著邪忘其真实。以小黠为智。以小恭为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退自推观良亦可悲。计今出家。或有年岁。经业未通。文字不决。徒丧一世无所成名。如此之事不可深思。无常之限非旦。即夕三涂苦痛。无强无弱。师徒义深。故以申示。有情之流。可为永诫。

卿已出家。永违所生。剃发毁容。法服加形。辞亲之日。上下涕零。割爱崇道。意凌大清。当遵此志经道修明。如何无心故存色声。悠悠竟日。经业不成。德行日损。秽迹遂盈。师友惭耻。凡俗所轻如是出家徒自辱名。今故诲励。宜当专精。卿已出家弃俗辞君。应自诲励。志果青云。财色不顾。与世不群。金玉不贵。唯道为珍。约己守节。甘苦乐贫。进德自度。又能度人。如何改操趋走风尘。坐不暖席。驰务东西。剧如徭役县官所牵。经道不通。戒德不全。朋友嗤弄。同学弃捐。如是出家徒丧天年。今故诲励。宜各自怜。

卿已出家。永辞宗族。无亲无疏。清净无欲。吉则不欢。凶则不哭。超然纵容。豁然离俗。志存玄妙。轨真守朴。得度广济。普蒙福禄。如何无心。仍著染触。空诤长短。铢两斗斛。与世诤利。何异僮仆。经道不明。德行不足。如是出家。徒自毁辱。今故诲示。宜自洗浴。

卿已出家。号曰道人。父母不敬。君帝不臣。普天同奉事之如神。稽首致敬。不计富贫。尚其清修自利利人。减割之重。一米七斤。如何怠慢。不能报恩。倚纵游逸。身意虚烦。无戒食施。死入泰山。烧铁为食。融铜灌咽。如斯之痛法句所陈。今故诲约。宜自改新。

卿已出家。号曰息心。秽杂不著。唯道是钦。志参清洁。如玉如冰。当修经戒以济精神。众生蒙祐并度所亲。如何无心随俗浮沉。纵其四大恣其五根。道德遂浅世事更深。如是出家与世同尘。今故诫约。幸自开神。

卿已出家捐世形躯。当务竭情泥洹合符。如何扰动不乐闲居。经道损耗世事有余。清白不履。反入泥涂。过影之命或在须臾。地狱之痛难可具书。今故诫励。宜崇典谟。

卿已出家不可自宽。形虽鄙陋使行可观。衣服虽粗坐起令端。饮食虽疏出言可餐。夏则忍热冬则忍寒。能自守节不饮盗泉。不肖之供足不妄前。久处私室如临至尊。学虽不多可齐上贤。如是出家足报二亲。宗族知识一切蒙恩。今故诫汝。宜各自敦。

卿已出家。性有昏明。学无多少。要在修精。上士坐禅。中士诵经。下士堪能塔寺经营。岂可终日一无所成。立身无闻可谓徒生。今故诲汝。宜自端情。

卿已出家永违二亲。道法革性。俗服离身。辞亲之日。乍悲乍欣。邈尔绝俗。超出埃尘。当修经道制已履真。如何无心更染俗因。经道已薄行无毛分。言非可贵。德非可珍。师友致累。恚恨日殷。如是出家损法辱身。思之念之。好自将身(续高僧传法苑珠林)。

元天如警诫曰。近世有等出家者。虽云离俗。俗习不除。尽曰出尘。尘缘不断。经教固不知。参禅又不会。心猿乱走。意马奔驰。作队成群。打哄过日。非但虚消信施。亦乃埋没已灵眼光落地之时。路头向甚处去。正是青天白日。爷娘不识。未证谓证。未得谓得。实乃徒入空门虚生浪死。噫问君。出家因甚么事。为衣食故。贪富贵故。求安乐故。父母舍汝出家。指望超度父母报答四恩。而今自己尚无靠托。况能拔济他人乎。有日阎罗老子。与尔打算饭钱。将甚抵敌。不落地狱饿鬼。定是戴角披毛。如此出家可悲可痛。诸仁者趁此未老无病之前。急早作个活计。坚持斋戒。念佛诵经。礼赞发愿。求生净土。得见弥陀之后。可以超度父母。可以报答四恩。可以拔济群生。可以永受快乐。如此出家方为佛子(净土或问)。

夫善恶报应之说。粲出经典。而愚勃之徒。尚惑之。若证之于事实。亦警觉之一术也。暇日涉猎古传。采录僧侣业报之著明者。偶得怀信师自镜录。乃叹曰。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哉。遂挍镌之。以广其传。且以今所得者若干条。而附乎后云。安永元年壬辰岁八月十四日平安庆证寺玄智。书于南纪鹭森省所。

猜你喜欢
  复闽南佛化新青年会·太虚
  卷八十三·佚名
  天然是和尚塔志铭·函昰
  祖庭事苑卷第三·睦庵善卿
  梵网经忏悔行法·智旭
  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佚名
  卷九十四(罗什译)·佚名
  卷四百五十一·佚名
  佛说五蕴皆空经·佚名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佚名
  缅甸青年之佛学方针·太虚
  卷四十三·佚名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佚名
  目录·应庵昙华
  四分律卷第五(初分之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二·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四十二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五十一首【起元符元年戊寅合明年己卯在儋州作】 正月五日与儿子过出游作 谪居澹无事何异老且休虽过靖节年未失斜川游春江渌未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

  • 卷二百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张廷玉

        杨博 马森 刘体乾 王廷 葛守礼 靳学颜   杨博,字惟约,蒲州人。父瞻,御史,终四川佥事。博登嘉靖八年进士,除盩啡知县,调长安。征为兵部武库主事,历职方郎中。大学士翟銮巡九边,以博自随。所过山川形势,土俗好

  • 一三七二 浙江巡抚福崧奏遵旨查明陆费墀家产情形折·佚名

    一三七二 浙江巡抚福崧奏遵旨查明陆费墀家产情形折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浙江巡抚臣福崧跪奏,为遵旨查明陆费墀家产,恭折具奏事。窃照藩司归景照昨于护理巡抚任内,接奉廷寄谕旨,令将陆费墀原籍现有田房产业,加恩酌留

  • 二五五 山西道监察御史戈源奏请将誊录计字议叙不拘年限折·佚名

    二五五 山西道监察御史戈源奏请将誊录计字议叙不拘年限折乾隆四十年四月初二日山西道监察御史臣戈源谨奏,为敬陈管见,仰祈圣裁事。恭惟我皇上稽古右文,爰命儒臣详考旧籍,纂为四库全书,除刊刻流布外,并令校写秘本,以昭垂万世

  • 明儒言行録卷六·沈佳

    安化县知县沈佳撰陈真晟字晦徳改字剩夫福建镇海衞人骨格髙耸神气肃清望之非尘埃中人年十七八即能自拔于俗专心儒业常至福州应试闻有司访察过严无待士礼走归自是不复事科举务为圣贤践履之学初读中庸为存养省察工夫觉无

  • 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第一·陈寿

    (刘焉传、刘璋传)刘焉传,刘焉,字君郎,江夏郡竟陵县人,西汉鲁恭王的后裔,东汉章帝元和年间迁封竟陵,为宗族的旁出支脉。刘焉年轻时在州郡为官,因宗室的身份被授职中郎,后来因为为老师司徒祝恬守丧而辞官。退而移居陽城山研究学问

  • 铁迈赤传(附虎都铁木禄、塔海传)·宋濂

    铁迈赤,姓合鲁氏,善骑射,曾随太祖平定西夏,又随皇子阔出、忽都秃、行省铁木答尔等平定河南,累立战功。宪宗伐宋,铁迈赤随皇弟世祖攻鄂州。元帅兀良哈台奉命由交趾攻宋,与南下之世祖所领蒙古大军会合。宪宗九年(1259),世祖大军

  • 谭襄敏奏议巻九·谭纶

    明 谭纶 撰感激非常恩遇披诚请兵备战守以图补报疏【隆庆三年二月二日题】准兵部咨将总理都督戚继光奏内事理移咨廵抚衙门防议施行奉圣防郭琥着回京聴用戚继光改充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地方南兵不必调取其余事

  • 第三十一卦:《咸卦》·佚名

    咸:亨,利贞;取女吉。【白话】《咸卦》象征感应:亨通顺利,有利于坚守正道;娶妻可以获得吉祥。《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白话】《象辞》说:《咸卦》的卦象是艮(山)下兑(泽)上,为山上有泽之表象,即上方

  • 卷四十五·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四十五襄公二十有八年春无冰【左传】二十八年春无冰梓慎曰【梓慎鲁大夫】今兹宋郑其饥乎歳在星纪而淫于枵【歳歳星也星纪在丑斗牛之次枵在子虚危之次十八年晋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是歳歳

  • 二十九、非风非幡·慧开

      六祖因风□刹幡,有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曾未契理。   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二僧悚然。   无门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不是心动,甚处见祖师?若向者里见得亲切,方知二僧买铁得金。祖师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二十·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录观中论心沉没者。以真如无相。向即心绝分别不起。故云沉没。此如二乘取空为证也。由沉寂故遂成二失。如下列释。论或起下正显失。疏初观即法相观。于中复有苦无常无我不净之异。以见不净故不可爱。苦故

  • 卷五·心圆

    揞黑豆集卷五 心圆居士 拈别 火莲居士 集梓 六祖下第三十四世 天童密云禅师 讳圆悟。常州宜兴蒋氏子。八岁知念佛。春阳游嬉。輙动世间无常想。十五。能躬耕养亲。二十六。阅坛经。欢喜诵习。知有向上事。负薪入市

  • 第十三章 摩哂陀来岛·佚名

    彼大贤者,大摩哂陀长老,此时法腊十二年,受和尚并僧团之命,(一)待时机行教化楞伽岛,如斯思惟:“无达西瓦王已老耄,[彼]子仍为王。”(二)其间决意访亲族一统,礼拜和尚与僧团,向[父]王告暇,(三)四人长老并僧伽蜜多[尼]之实子,有六通有

  • 来斋金石考·林侗

    三卷 清林侗撰。林侗,字同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喜好搜集金石,曾游长安,于淳化山中得汉甘泉宫瓦;又携带拓工,在唐昭陵等陪葬地,拓得唐李靓等人的碑刻十六块。本书所著录,都系其所自见者,计夏商周六碑,秦汉十九碑,魏

  • 五篇灵文·吕洞宾

    《五篇灵文》原作者不详。今选自《道藏辑要》集二。原文上写“重阳祖师注,清虚道人录”。《五篇灵文》并非王重阳所作, 而是纯阳真人所出,其中内容包括中上乘和最上乘丹法。

  • 名优之死·田汉

    现代戏剧家田汉早期的多幕话剧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9年。剧中的京剧名艺人刘振声老板,把“玩意儿(艺术)”看得比生命还贵重;他把演戏和做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其信条是“演正派戏,做正派人”。老旦刘凤仙从小卖给人家当

  • 惟日杂难经·佚名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大意说如来二乘功德差别,文甚古拙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