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磞传
卫馞字伯玉,河东安邑人。高祖卫詗,汉明帝时因精于儒学自代郡征召,行至河东安邑死于途中,皇帝将他死的地方赐给他做安葬的墓地,子孙也就在此地安家。父亲卫觊,是魏尚书。卫馞十岁丧父,尽孝道超过常人。性格正直沉静善辨事理,以明智多识清廉公允而著称。继承了父亲的爵位阌乡侯。二十岁为魏尚书郎。当时魏法苛严,母亲陈氏为他担心,经卫馞自己请求,转徙为通事郎,又转为中书郎。当时权臣专政,卫馞在权臣之间周旋,不亲不疏,为傅嘏所看重,认为可比于春秋时的宁武子。在官位十年,以胜任职守被称赞,累迁至散骑常侍。陈留王即位,拜为侍中,持节到河北慰劳。因参与决定大事,增食邑户数。几年后转为廷尉卿。卫馞明习法理,每次处理讼狱,无论大小案件都能判得合情合理。
邓艾、钟会伐蜀时,卫馞以廷尉卿身份持节监督伐蜀军,执行镇西军司的权力,拨给士兵千人。平蜀以后,邓艾即承魏主旨意,封蜀君臣。钟会心怀不轨,利用邓艾专权的缺点,秘密与卫馞上奏邓艾在蜀作为。皇帝下诏用槛车将邓艾送往京城,钟会派遣卫馞先去逮捕邓艾。钟会认为卫馞兵少,想让邓艾杀掉卫馞,然后给邓艾加上罪名。卫馞知道钟会想害自己,然而又没有理由拒绝,即夜间来到成都,通知邓艾所统率的将领,说皇帝有诏逮捕邓艾,其余人一概不问。若到官军军营来的,爵位赏赐和原来一样,敢有不来者,诛灭三族。到鸡叫时,诸将都被卫馞召来,只有邓艾还在帐内。天亮开门,卫馞坐着使者的车,径直来到成都殿前。邓艾还在床上未起,父子一起被捕。邓艾部下将领谋划要救邓艾,各持兵器奔赴卫馞营前。卫馞不带卫兵出来迎接,假装为皇帝写好了表章,将罗列邓艾罪行上报,诸将信以为真,即退去。
不久钟会也到了,钟会请诸将胡烈等出来议事,趁机逮捕了他们,关押在益州官府,遂即发兵反叛。当时士卒思归,内外騷动,人情忧惧。钟会留住卫馞,商量对策,在木板上写上“欲杀胡烈等”几个字,举起来让卫馞看,卫馞不同意,两人因而互相猜疑。卫馞到厕所去,看到胡烈原来的给使,使他到三军中宣传,说钟会要造反。钟会逼卫馞决定大计,二人一夜未睡,各人将刀横放在膝上。外面诸军已暗地准备攻击钟会,因卫馞没有出去,不敢动手。钟会使卫馞出去慰劳诸军。卫馞心里很想出去,为消除钟会的疑虑,故意说:“您是三军之主,应亲自去慰劳。”钟会说:“您是监司,暂且先去,我随后出去。”卫馞便下了殿。钟会后悔使卫馞出去,使人呼唤卫馞转回。卫馞以头晕病发作推辞,并故意倒在地上。等走出阁门时,数十个使者又追来,卫馞到外面解舍,喝些盐汤,大量呕吐。卫馞平时身质瘦弱,便像得了重病,钟会派亲信和医生去探视,都说卧病不起,钟会因此便无所忌惮。天黑以后,殿门关闭,卫馞作檄文将钟会谋反事宣告于诸军。诸军本已打算举兵攻打钟会,于是黎明时,一齐向钟会进攻。钟会率左右士卒抵抗,被诸军击败。只有帐下数百人随着钟会绕殿奔走,全被诸军杀死。卫馞于是部署诸将,军心这才安定。
邓艾本营将士又追上押送邓艾的槛车,救出邓艾,转回成都。卫馞觉得与钟会共同陷害过邓艾,怕邓艾回成都后发生变故,又想独得杀钟会的功劳,于是派遣护军田续到绵竹,夜间在三造亭袭击邓艾,把邓艾和他儿子邓忠都杀了。当初邓艾进入江由时,因田续迟疑不进,准备处斩,以后又赦免了他。卫馞派田续杀邓艾时对他说:“这回可以报江由的耻辱了。”
灭蜀平叛以后,朝廷议论封卫馞。卫馞自以为平蜀是诸将帅的功劳,邓、钟二将专横跋扈,自取灭亡,自己虽出计献谋,而无拔旗斩将之功,坚决辞让不受封。最后授予使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镇西将军等职衔。不久迁为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增封..陽侯,以余爵封卫馞的弟弟卫实为开陽亭侯。
泰始初年(265~274)转为征东将军,晋爵为公,都督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加征东大将军、青州牧。在各任上都有政绩,又拜为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到镇以后,上表设立平州,平州军事由卫馞兼管。当时幽、并二州东有乌桓,西有力微,一起危害边疆。卫馞离间二虏,使他们之间产生矛盾,于是乌桓投降而力微忧愁而死。朝廷嘉奖其功,封他的一个儿子为亭侯。卫馞请求封给弟弟,弟弟未受封而死。弟弟之子卫密受封为亭侯。卫馞六个儿子无爵,把爵位让给两个弟弟,受到远近人的称赞。卫馞多次要求入朝,入朝以后,武帝很好地宽待了他,不久又使他回镇。
咸宁初年(275~280),征召回京拜为尚书令,加侍中。卫馞为人严肃而整齐,以法驾御下属,把尚书当作自己的助手,尚书郎当作属吏。学问渊博,擅长文艺,与尚书郎敦煌人索靖都善作草书,当时人称为“一台二妙”。汉末张芝也善草书,论书者以为卫馞得伯英之筋,索靖得伯英之肉。
太康初年(280~289),迁为司空,侍中、尚书令不动。为政清廉,在朝野甚有声誉。武帝令卫馞第四子卫宣与繁昌公主为婚。卫馞以为自己出身士人庶族,婚对一向为平民,上表坚意辞让,武帝不许。又兼任太子少傅,加千兵百骑鼓吹之府。因为那年发生日蚀,卫馞与太尉汝南王司马亮、司徒魏舒都请求退位,武帝没有答应。
卫馞以为魏建立九品中正制,是权宜之计,非常规通用之道,应恢复古代由乡里选拔推荐的制度。于是与太尉司马亮等向皇帝上疏说:“昔圣王崇尚贤者,举拔善者以教化万民,因而使朝廷之人有德让,乡野之人无邪行。以乡闾之政绩,确实可以检验一个人的才德,察其事考其言,必能得到善者。人们知道名誉不是凭空求得,会转来修养己身。因而崇贤则民俗会更加和顺,逐恶则人们行为更加忠厚。所以从乡里选拔推荐人才,成为先王好的制度。以后此法衰败不行。魏氏处在天下大乱,国家颠覆之际,士人流徙不定,无固定考核之地,所以建立九品之制,姑且作为当时选用人才的依据。这种制度开始执行时,乡邑人品评清议,不拘于爵位高低,对人们的褒贬,足以起到勉励作用,还有重视乡里舆论的风气。中间渐渐变化,遂按资格地位定品级,天下贤士只能观望,只有在位的官宦为贵,使人们放弃品德修养,忽视对理想事业的追求,而在细微末节上争执计较,损伤风俗,弊端不小。当今天下一统,王化开始大行,臣等以为应废除九品制度,一律仿效古制,以地域划分,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地为推荐渠道,不须到处流徙客游于远方异土。这样,则同乡邻居,皆为邑里知情之人,郡县长官,都是主持推荐的长者。废除中正九品制度,使推举善良进用贤才之事,由各地乡里舆论裁决。如此则下敬其上,人人安守教化,民俗与施政皆可清廉,教化与法制皆可完善。人们知道善与不善之名,不在于交游,则浮华竞争之风自息,各人都会从自身作起。今天如果废除九品,则应以古制为准,使朝臣共同荐举贤者,这样发现选用人才的路子既广,也可以鼓励推重人才的公心,考核在位官吏的明暗,实在是一种好制度。”武帝以为这个意见很好,但终于没有革除九品制度。
惠帝定为太子,朝臣都认为太子智力单纯质木,不能亲理政事。卫馞多次想向武帝陈奏废除太子,但未敢开口,后逢与武帝宴饮于陵云台,卫馞假托酒醉,跪在武帝床前说:“臣有话要说。”武帝说:“公所言是何事?”卫馞三次要说而终于忍住没有说,最后用手抚摸着御床说:“这个座位可惜啊!”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故意装着不懂说:“你真是醉了。”卫馞于是不再提此事。由此也引起了贾后对他的怨恨。
卫宣娶公主,多次有好酒贪色的过错。杨骏平素与卫馞不和,又想独揽大权,以为如果卫宣与公主离婚,卫馞必然辞职引退,于是遂与黄门等共同毁谤诬陷卫宣,启示武帝召回公主。卫馞惭愧害怕,告老辞职。武帝下诏说:“司空卫馞未到致仕的年龄,而历年请求退位,欲在神志未衰时离职,以保持晚节,真诚之风实感吾心。现听从本人要求,晋位为太保,以公爵回府第。给亲兵百人,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大车、官骑、麾盖、鼓吹等威仪,一律按旧典办理。拨给厨田十顷、园五十亩、钱百万、绢五百匹;床帐席褥,主事者务要优厚齐备,以符合我尊崇贤者之意。”有司又上奏逮捕卫宣交廷尉判罪,免除卫馞爵位,武帝不许。武帝后来知道卫宣的事是黄门虚构诬陷,想让卫宣与公主复婚,而卫宣病死。
惠帝即位,又给卫馞千兵。杨骏被杀,以卫馞掌尚书事,加绿纟戾绶,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趋走,给骑司马,与汝南王司马亮共辅朝政。司马亮奏请诸王各回封地,与朝臣商议此事,无人敢应和,只有卫馞赞成,楚王司马玮因此怨恨卫馞。贾后平时也怨恨卫馞,并憎恶他为人正直,使自己不能肆意暴虐;又听说卫馞与司马玮有冲突,遂毁谤卫馞与司马亮欲效伊尹、霍光行废立之事,让惠帝作手诏,使司马玮免除卫馞等人官爵。黄门将诏书交给司马玮,司马玮做事轻狂冒险,欲发泄私怨,夜间使清河王司马遐逮捕卫馞。卫馞左右侍卫怀疑司马遐是假借皇帝之名,都劝说道:“礼制法律规定对待台辅大臣不会如此,且请抗拒来者,待亲自上表,得到皇帝答复,再死未晚。”卫馞不听从,遂与儿子卫恒、卫岳、卫裔及孙等共九人一同被害,终年七十二岁。卫恒两个儿子卫..、卫..当时在医生家里,得免于难。
当初,杜预听到卫馞杀邓艾的消息,对众人说:“伯玉以后也难免遭难,身为名士,位居总帅,既无德声,又不以正直之道驾御下属,行小人之事而虚有君子之名,如何负其责呢?”卫馞听说后,不待车驾而去向杜预道谢。其结局果如杜预所言。当初,卫馞家里人做饭,饭粒掉在地上都变成螺,过了一年多遭祸。太保主簿刘繇冒险收尸安葬了卫馞。
当初,卫馞为司空,帐下督荣晦有罪,被卫馞斥逐。司马玮捕卫馞时,荣晦随兵报怨,故卫馞子孙皆被杀。
楚王司马玮被杀后,卫馞之女给大臣上书说:“先公死后没有爵位谥号,无异于平民,国人轻蔑而无仗义之言,令人奇怪。《春秋》褒贬之义不存,过错在谁?悲愤感慨,故以此意相告。”于是刘繇等执黄鏣,敲响朝门外的登闻鼓,向皇帝上言说:“当初矫诏者来到卫公宅,卫公受诏当免官,立即送出印绶,虽有卫士兵仗,未动一刀一槍,按诏命单车出府第。按诏书之文只免去官爵,而右军以下之人即借诏命行其诈伪,违背诏书本意,杀害宰辅,不再上表请示,蛮横地逮捕卫公子孙辄皆行刑,杀害大臣父子九人。伏见处理此事的诏书说‘为楚王所诳误不是本有同谋者都宽免遣去’,按诏书之意,这些杀人者好像是被驱逼的手持白杖的乡里人。按法律,受教唆杀人,也不得免死。何况害死功臣,残杀忠良,虽说不是主谋,理应不可赦免。今元凶虽死,而杀人凶手还在。臣怕有不知事实详情,或有漏网,凶手不能尽诛,使公父子仇人不灭,冤魂永恨,诉于苍天,苦痛之臣,悲于人世。臣等身被创伤,殡殓刚完。谨条列卫馞前任司空时,帐下给使荣晦因伪诈被黜,知道卫馞家中人数,子孙名字。荣晦后转为右军给事,捕卫馞那天夜里,荣晦在门外高声大呼,宣诏书免公官爵还府宅。门开后,荣晦来到中门,又宣读所带伪诏,亲手取掉卫公的印绶和貂蝉冠,催公出府第。又按次序登记搜捕卫馞家人及其子孙,皆用兵仗押出,停在东亭道包围看守,并在一时之间全部杀死。卫公子孙被害实由于荣晦。带人偷盗抢劫府库,都是荣晦所为。考问荣晦一人,众奸人都会供出。请验证事实,加以灭族之罪。”皇帝下诏同意刘繇等人的处理意见。
朝廷因卫馞全家无辜受害,追念卫馞伐蜀之功,封为兰陵郡公,增邑三千户,谥号为“成”,赠假黄钺。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八·刘昫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九·李心传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九、大清王朝八十多年没有·雍正 卷之八百六十·佚名 卷之五百七十·佚名 一一九五 总管内务府奏将誊录恭安列入本府议叙初次一等班内补用折·佚名 三七 军机大臣奏蒋赐棨允称寄信回家问明有无收存《永乐大典》片·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四十一·杜大珪 凡例·鄂尔泰 谠论集卷四·陈次升 沙全传·宋濂 卷八十八·赵汝愚 卷八·佚名 卷一百六·佚名 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