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伯子传
荀伯子,颍川颍陰人。祖父荀羡,骠骑将军;父亲荀猗,秘书郎。
伯子幼时十分喜爱学问,博览经籍群书。但性情通达率意,喜欢旁杂的游乐,在乡里闲荡游玩,他也因此仕进无望。后始任驸马都尉、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著作郎徐广看重他的才学,推荐伯子和王韶之同为佐郎,帮助编撰《晋史》以及撰写桓玄等人的传记。升任尚书祠部郎。
义熙九年(413)伯子上表皇帝:“臣听说咎繇死后,臧文深深为之叹息;伯氏夺邑,管仲称之为仁。功德崇高历经百代不会泯灭,滥加赏赐则是任何伟大朝代也不允许的。太傅钜平侯祜,明德通贤,作为臣子忠心不贰,辅佐君王,功至消灭吴国,但他没有后嗣,连祭祀的人都没有。汉朝因为萧何的大功,总保持他的后代得以继承流传。我认为对钜平侯的封赏应该和赞阝国相同。前太尉广陵公陈准是孙秀的党羽给淮南带来灾难,窃取大国之主的享受,可算是因罪为利。当时正值西朝政策刑罚失去公正,中兴之举也因此失去希望。如今王道新始,怎能不严格区分赏与罚呢?这样的话,广陵之国就应予以削除。前太保卫馞本来的爵位是萧陽县公,遭受灾难后,就增加了他的品级等第,一开始赠他为兰陵公又转任江夏。朝中许多大臣都没有一个合理的结局,卫馞功德并不突出,没有理由单独受到不合理的封赏,应该恢复过去的等级,以匡正国策。”皇帝下诏将此表交给门下省执行。
前散骑常侍江夏公卫..上表陈述自己的意见:“臣的祖先故太保卫馞,在魏咸熙年间,太祖文皇帝为元辅的时候封他为萧陽侯,大晋统一天下后晋爵为公,历位太保,总揽朝政,当时贾庶人及诸王专权,忌恨卫馞的忠节,因此楚王越假诏致使他遇难。前朝因为卫馞秉心忠正再加上攻打蜀国的功劳,所以追封他为兰陵郡公。永嘉年间东海王越食邑在兰陵,卫馞的封地换到江夏,户邑数量没有增加。臣的高祖散骑侍郎卫桑是卫馞的嫡孙,篡夺继承封爵,中宗皇帝让臣的曾祖前右卫将军卫崇承袭封爵,一直到臣。臣听说祠部郎荀伯子上表要贬降我的封爵恢复昔日的萧陽侯。因赵氏的忠诚恩宠延续数代,汉高祖开封,以泰山黄河为盟誓。恳请陛下考察臣祖上昔日的功勋,施行无所不至的恩泽,请将臣的上表对外公布以便定夺。”颍川陈茂也上表说:“祠部郎荀伯子上表指责我的七世祖太尉陈准祸害淮南,不应对其过度赏赐;推究此事可知因祖先剪除贾谧,被封为海陵公,此事发生在淮南遇祸之前,后来尽避广陵在混乱之际,我的祖先才开始蒙受厚遇,历位元、凯。后来出朝到边远的地方,仍然到了平州,也没有到削除封国的地步。这实在是因为祖先的功绩巨大,历代不灭的原因。如今圣明的君主统治天下,英雄豪杰辅佐致力于国家中兴,大家都对此没有什么疑议,不认为是过度赏赐。臣还未成年时就继承了祖上的封地和爵位,伏愿陛下考察祖上昔日的功业,表现您的怜悯和圣察。”皇上下诏将两人的表都交给门下省,最终并未施行。
伯子任世子征虏功曹、国子博士。因妻弟谢晦举荐而入朝任尚书左丞。后出朝补任临川内史。车骑将军王弘称赞他:“沉着稳重、朴质无华,有平陽侯的风度。”升任散骑常侍,又上表给皇帝:“臣见朝中百官的次序,陈留王在零陵王之上,我私下认为这有不恰当的地方。过去武王消灭殷商,将神农的后代封赏在焦,黄帝的后人封赏在祝,帝尧的后人封赏在蓟,帝舜的后人封赏在陈,夏的后人封赏在杞,殷的后人封赏在宋。杞、陆都是列国,而蓟、祝、焦却没有什么名声。这是褒奖推崇承继的祖先,优于远代的证明。所以《春秋》排列诸侯次序,宋在杞、陈之前,考察近代也有类似的情况。晋泰始元年,皇帝下诏赐给山陽公刘康子弟一人关内侯的封爵,卫公姬署、守侯孔绍各一个儿子为驸马都尉。又泰始三年,太常上博士刘熹等人议论,认为卫公姬署对于大晋朝应在三恪之内,要降称侯。臣认为零陵王位置应在陈留王之上。”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调任太子仆、御史中丞,在职勤勉谨慎,有匪躬之称。他在朝中整肃威严,人们都惧怕他。凡是他想奏议弹劾的事,总是严加非议谤毁,有的还要涉及祖先,表现了他为人剀切刚直,但又夹杂着嘲戏的态度,所以世人都以此非难他。出朝补司徒左长史、东陽太守。元嘉十五年(438)死于官任上,时年六十一岁。伯子有文集流传后世。
猜你喜欢 列传十八·薛居正 原序·浦起龙 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五·陈邦瞻 卷之三百十四·佚名 卷之一百四十三·佚名 卷之四百十一·佚名 皇王大纪卷六十·胡宏 五一六 谕内阁着添派金简办理《四库全书荟要》·佚名 列传卷第三十八 高丽史一百二十五·郑麟趾 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范晔 范云传·李延寿 宋纪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丁未、467)·司马光 卷十七·佚名 同治七年二月廿九日·曾国藩 二十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