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内篇·养生主第三

[题解]

《养生主》的主旨是讲庄子的“缘督以为经”的人生观,其中主要阐述养生的要领和养神的方法。他主张顺应事物之自然之理,而不被外在的物欲所拘泥;忘却感情而不违逆自然。本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吾生也有涯”至“可以尽年”,总论“缘督以为经”的养生之道。第二部分,从“包丁为文惠君解牛”至“得养生焉”。以包丁解牛喻养生之道,说明处理社会事物就象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自然”,“游刃有余”地避开是非矛盾而生活。第三部分,从“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至“不知其尽也”。通过右师之介、泽雉不薪畜樊和秦失吊老聃,写除去形骸残全的观念,视生死如一和薪尽火传的本性,主张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听任命运的安排和天性的延展。

吾生也有涯(1),而知也无涯(2)。以有涯随无涯(3),殆已(4);已而为知者(5),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6),为恶无近刑(7)。缘督以为经(8),可以保身(9),可以全生(10),可以养亲(11),可以尽年(12)。

[注释]

(1)生:生命。涯:一作崖,极限,边际。

(2)知:通智,智慧,知识。

(3)随:犹逐,追随、追求。逐即逐物,即《天下》中的“逐万物而下反”。

(4)殆:通怠,疲倦。已:助词,通了。

(5)已:此。而:还。为:从事,求。为知:追求知识。

(6)为:做。名:名利。

(7)刑:刑戮。

(8)缘:因,顺行。督:中,中道。经:常法。缘督以为经:因顺着名刑之间的自然之道做为养生的常法,达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宗旨。

(9)保身:保全身躯,免遭刑戮。

(10)全生:生通性,保全自己的天性,免受思虑之苦。

(11)养亲:事养父母。庄子此观点与盂子说的“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有矣,未有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也”相类似。有训亲为精神或训亲为身者非。

(12)尽年:指享尽天年,保持自然的寿命而不使年寿夭折。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很疲倦了。明知如此,仍要汲汲以求地追求知识,那就会更疲倦了。做善事不能有求名利之心,做恶事不能有刑戮之若,顺着刑名之间的自然之道以为常法,就可以保全身躯,保全天性,奉养双亲,享尽天年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然(4),莫不中音(5)。合于《桑林》之舞(6),乃中《经首》之会(7)。文惠君曰:“..(8),善哉!技盖至此乎(9)?”庖丁释刀对曰(10):“臣之所好者道也(11)进乎技矣(12)。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也(13)。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4),官之止而神欲行(15)。依乎天理(16),批大郤(17),导大窾(18),因其固然(19)。技经肯繁之未尝(20),而况大軱乎(21)!良庖岁更刀(22),割也;族庖月更刀(23),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4)。彼节者有间(25),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6),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删。虽然,每至于族(27),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8),视为止(29),行为迟(30)。动刀甚微(31),謋然已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4),善刀而藏之(35)。”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6)。”

[注释]

(1)庖(páo)丁:厨师。文惠君:梁惠王。

(2)踦(yǐ):犹椅,用力抵住。

(3)砉(xū):皮骨相离的微声。

(4)奏刀:进刀。..(huō):刀割物裂的粗声。

(5)中(zhòng)音:与乐音相合。

(6)桑林:商汤时的乐曲名。桑林之舞: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

(7)经首:尧时的乐曲名。会:犹合,指合乐,节奏。

(8)..(xí):“嘻”的异体字,惊叹声。

(9)盖:通盍(hé)何,什么。

(10)释:放。

(11)好(hào):爱好,喜好。道:指规律,《天地》有“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干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指的就是规律。

(12)进:超出,超过。乎:于。

(13)赵本“牛”前有“全”字。

(14)遇:接触。

(15)官:感觉器官,指耳目等。官知:指视觉。止:不止。神欲:指精神活动。行:意为不行不能敏捷活跃。

(16)依乎:依照于。天理:指牛的自然结构。

(17)批:劈。挪(xì):同隙,间隙。指牛骨节的间隙。

(18)导,引,入。窾(kuǎn):空。导大家:指刀引入牛骨节之间的空隙。

(19)因:循,顺着。固然:指牛体结构本来的样子。

(20)技:犹枝,经:经脉。技经:指经脉连接之处。肯:附在骨头上的肉。繁(qìng):指筋肉纠结的地方。技经肯繁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紊”的倒文。

(21)軱(gū):毂轳的合音。骨与骨相接处象车轴于毂,所以称軱,这里指大骨头。陆德明《释文》引崔馔注:“盘结骨。”

(22)良:善。岁:年。更:更换。

(23)族:众。族庖:一般的厨工。折:犹斫。

(24)十九年:指十年九年。删:磨刀石,磨石。发:磨。

(25)节:骨节。间(jiàn):间隙。

(26)恢恢:宽裕,宽绰。游刀:运转刀口。

(27)族:犹簇,筋骨纠结处。

(28)怵(chù):惕,小心谨慎。怵然为戒:小心谨慎。

(29)视:目光。为:因。视为止:目光专注。

(30)行为迟:动作因此而慢下来。

(31)微:轻。

(32)謋(huò):同磔,张,开,这里指骨肉相离的声音。解:解体。

(33)委:堆。积。此句后陈碧虚《阙误》引文如海、刘得一本有“牛不知其死也”六字。不补不影响全文,未补。

(34)踌躇满志,从容自得而心满意足。

(35)善:同缮,修缮。

(36)养生:指养生的道理。

[译文]

厨师给文惠君宰牛,手触到的,肩抵庄的,脚踩着的,膝顶着的,都发出去奢的响声,进刀时砉砉的粗放声音,没有不符合乐音的。既符合《桑林》舞曲的拍节,又符合《经首》的乐曲节奏。文惠君说:“哎呀,太好了!技巧怎能达到这种程度呢?”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巧了。最初我宰牛的时候,所看到的无非是牛;

三年之后,就未曾看到过整个的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停止了而心神在活动。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劈开筋肉相连的间隙,导入骨节之间的空当,因循它本来的结构运转刀口,不曾碰到经脉筋骨相连的地方,更何况大块的骨头呢!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已经用十年九年了,宰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刃还象刚刚磨过的一样。牛的骨节有空隙,而刀刃薄得象没有厚度一般,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空隙的骨节,宽绰地运转刀口,必定是有回施余地的,所以这把刀用了十年九年,还象刚磨过的一样。虽然如此,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觉得难下刀,不得不小心谨慎,目光专注,行动迟缓,动刀很轻,牛就哗啦解体了,就象土堆散在地上一样。这时,我提刀站着,环视四周,心安理得,把刀修治得干干净净而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啦。”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1):“是何人也?恶乎介也(2)?天与,其人与(3)?”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4),人之貌有与也(5)。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6),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7)。神虽王(8),不善也(9)。”

[注释]

(1)公文轩:人名,姓公文,名轩,宋国人。右师:官名,指任右师的人。

(2)恶(wū)乎:何以,怎么。介:单足,引申为独特。

(3)其:犹抑,还是,或是。与(yú):通欤。

(4)是:指养生的生而言,即是性。独:与介意相同,都指刖刑砍去一只脚。

(5)貌:相貌,形状。与(yù):共,指两只脚共行。

(6)泽雉:野鸡。

(7)蕲:期,求。富:畜养。樊:笼子。

(8)王(wàn8):通“旺”,旺盛。

(9)不善:不自由。

[译文]

公文轩看到任右师的人惊讶的说:“这是怎么样的人呢?为什么只有一只脚呢?这是天性,还是被人砍掉的呢?”公文轩又说:“这是天性,不是人为。这是天性使他只有一只脚的,人的天性的形体本来是两只脚并行的,因而可知这是天性,并不是人为。野鸡十步一啄食,百步一饮水,也不期求被畜养在笼子里。精神虽然旺盛,但行动不自由。”

老聃死(1),秦失吊之(2),三号而出(3)。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4)”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5),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6),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7),必有不蕲言而言之(8),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9),忘其所受(10),古者谓之遁天之刑(11)。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12)。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13)。”指穷于为薪(14),火传也(15),不知其尽也。

[注释]

(1)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末期道家的创始人,对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有较大的贡献,著有《道德经》(亦称《老子》)一书。

(2)秦失(yì):人名,姓秦名失,老聃的朋友。

(3)三号(háo):三,指古代的概数,非指三声,号,哭而不哀为号。三号,指大哭一阵。

(4)弟子:指老聃的弟子。夫子:指老聃。

(5)其人:指老聃的弟子。

(6)向:刚才。

(7)彼:指老聃弟子中哭的人。会:聚集。

(8)言:言说。

(9)遁:违背,违反。倍:增加,添加。

(10)受:禀受。

(11)刑:过错,过失。

(12)适:有时。来:指生。去:指死。

(13)帝:天帝或自然。县(xuán)解:悬解,道家对生死、得失等都持无所谓的态度。

(14)指:手。薪:薪柴。

(15)火传:火种的流传。

(16)不知其尽:指不尽其性而言。

[译文]

老聃死去,秦失吊唁他,哭一阵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说:“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那么这样吊唁,行吗?”秦失说:“行的。以前我认为你们都是得道之人,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刚才我进去吊唁时,看见有年长的哭他,象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的人哭他,象哭自己的父母。你们聚集在这里,必定有不想说的话而说了,不想哭而哭了。这是违反天性增加俗情的,忘记了天性的享受,古人称之为违反天性的过错。有时出生,是你们老师的应时;有时死去,是你们老师的顺乎自然。应时而生而又顺乎自然而死,那么哀乐就不能进入身心,古人称这是自然的悬解。”用手掰薪柴有穷尽,但火种流传却不穷尽。

猜你喜欢
  第六十四卦 未济 火水未济 离上坎下·佚名
  卷四十八 论语三十·黎靖德
  ●忠义鉴第二(二十七案)·徐谦
  卷十三·蔡清
  卷八·程公说
  卷六·陈经
  卷二十四上·严虞惇
  第八章 17·辜鸿铭
  卷三十六·王道焜
  不苟论第四 自知·吕不韦
  孝行览第二·吕不韦
  卷九 治法·张伯行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全文·佚名
  序·佚名
  佛说金光王童子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九十四富嘉谟富嘉谟雍州武功人举进士长安中累官晋阳尉预修三教珠英中兴初历左台御史与吴少微友善属词竝以经典为本文体一变?为富吴体张说称其文如孤峯絶岸壁立万仞浓云郁兴震雷俱发诚可畏也

  • 卷三百七十五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起哲宗元祐元年四月丙申盡是月乙巳   四月丙申,吏部言:「應大小使臣磨勘,投納文字,內有不圓,但有照驗,並依承務郎以上條貫,委尚書相度,並不取索。」從之。   陝西轉運司言:「本路近歲賊盜多出商山,乞將商、虢二州及永興

  • 卷二十六·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二十六 【起辛卯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二年○尽乙巳宋明帝泰始元年魏文成帝和平六年】凡十五年 【辛宋元

  • ●奇女子传卷之一·吴震元

    长卿吴震元论次齐姜重耳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二十乘重耳安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刁等为内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留齐凡五岁重耳爱齐女母去心赵衰咎犯乃于桑下谋行齐女〈愧杀重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

  • ◎多才李氏建殊勋·宣南吏隐

    各方对于直军之战胜,侈谈战迹,咸归吴氏,其实皆平日军学处长李济臣之有系统教育所收效果也。李名济臣,与吴佩孚同乡,日本士官毕业生,曾充北京武备学堂教习,精通英、法、日、德、俄五国语言,洞悉列强军制之内容,实地作战,饶有经验

  • 第五节慈善事业·佚名

    第一 谕示第二 育婴堂记事第三 执照第四 献业字第五 转典契字第六 碑文第七 呈及批第八 谕示第九 义冢第一○ 谕示第一一 义冢碑文第一二 合约创建义冢乐施田业字第一三 谕示第一四 转典契字第一五 卖断山园契字第一

  • 学史卷十三·邵宝

    (明)邵寳 撰○闰【凡二十九章】齐宣王谓田过曰吾闻儒者丧亲三年君与父孰重过对曰殆不如父重王忿然曰曷为士去亲而事君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受之于君致之于亲凡事君以为亲也宣王悒然无以应之【韩诗外传田过】日格子

  • 东平王元略传·李延寿

    元熙的弟弟元略,字亻隽兴,任给事黄门侍郎。元熙失败后,元略秘密逃走,投奔旧相识河内的司马始宾家里。始宾便建造了荻筏,在夜间和元略一起渡过盟津,住在上党屯留县的栗法光家里。栗法光一向注重信义,便欣然接纳了他们。元略有

  • 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司马迁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索隐】:案:薛县属鲁国,汉置菑川国,後割入齐也。【正义】:表云菑川国,文帝分齐置,都剧。括地志云:“故剧城在青州寿光县南三十一里。故薛城在徐州滕县界。地理志云薛县属鲁国。”按:薛与剧隔兗

  • 第六章 24·辜鸿铭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宰我)有一次对孔子说:“对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如果有人告诉他别人掉进井里,我想他是不是马上会跳

  • 庄公·庄公十七年·左丘明

    【经】十有七年春,齐人执郑詹。夏,齐人歼于遂。秋,郑詹自齐逃来。冬,多麋。【传】十七年春,齐人执郑詹,郑不朝也。夏,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飨齐戍,醉而杀之,齐人歼焉。 译文 十七年春季,齐国人抓住郑詹,这是由于郑国不去朝

  • 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佚名

    ——民心可疏导不可左右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②。然明谓子产曰③:“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④,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⑤,不

  • 卷下·佚名

    复次诸刍。当知五取蕴。是佛所说,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复次五欲。是佛所说,谓眼见於色。心喜乐欲。以乐欲心取著色尘。耳闻於声。鼻嗅於香。舌了於味。身觉於触。亦复如是复次五障。是佛所说,谓乐欲

  • 道院集要卷二·晁迥

    (宋)晁迥撰无疑楞伽云譬如谷粟名凡夫食不舂不炊不可得食不生不灭亦复如是不修智巧方便行者不得具庄严法身此无疑也言下大悟止是见理误会无修者盖不晓无修之修也剖析除求不除妄想不求真此是不除之除不求之求亦云无修之修

  • 瑜伽论记卷第一(之上)(论本第一卷)·遁伦

    释遁伦集撰论本卷第一初发论端六门分别。一叙所为。二彰所因三明宗要。四显藏摄。五解题目。六释本文。第一叙所为者。此论所为有何等耶。如释论明。有十番两缘。一为法久住及利有情故。二为圣教已隐没者重开显。未隐

  • 卷第八·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八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世第一法纳息第一之七此二十句。萨迦耶见。几我见几我所见。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谓诸经中。佛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

  • 协纪辨方书·允禄

    三十六卷。清乾隆四年(1739)和硕庄亲王允禄等奉敕撰。全书分为本原二卷、义例六卷、立成宜一卷、忌用事一卷、公规二卷、年表六卷、月表十二卷、日表一卷、利用二卷、附录一卷、辨伪一卷。其主要内容是详尽破除术家附

  • 憩园词话·杜文澜

    清杜文澜撰。凡六卷。卷一计三十则,为概论部分,专门发挥“词仍当以韵律为主”的宗旨,探讨词的音韵、平仄、曲调、格律等问题,力赞周济以周、辛、王、吴为冠及“还清真之浑化”诸说,“深得词中三昧”。二至六卷,“就同人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