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宋及楚平(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一尔虞我诈不会绝迹

【原文】

楚子使申舟聘于(1),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2),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3),曰:“郑昭、宋聋(4),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5)。及宋,宋人止之(6)。华元曰(7):“过我而不假道,我也(8)。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起(9),屦及于窒息,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10)。秋九月,楚子围宋。

(以上宣公十四年)

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11),晋侯欲救之(12)。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14)。’川泽纳污,山薮藏疾(15),瑾瑜匿瑕(16),国君含垢(17),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18),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19),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20),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21)。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22)!”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23),又叮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24)。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25),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26),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27)!”王不能答。申叔时仆(28),曰:“筑室,反耕者(29),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人楚师,登子反之床(30),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31),曰:‘敝邑易子而食(32),析骸以微。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35)。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36)。”

(以上宣公十五年)

【注释】

①楚子;楚庄王。申舟;楚国大大,名无畏,字子舟,申是他的食邑。聘:派使节访问。②公子冯(ping):楚国公子。③孟诸:宋国沼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孟诸之役:指二十多年前申舟得罪宋昭公的事。恶;得罪。(4)昭:明事理。聋:不明事理,糊涂。⑤见:引见,这指托咐。犀:申犀,申舟的儿子。(6)止;扣留。(7)华元:宋国执政大臣。(8)我:把我们的国土当边邑。(9)投:抨,甩。袂(mei):袖子。(10)屦(ju):麻做的鞋。及;追上。窒息;从堂到宫门的甬道。寝门:寝宫(后宫)的门。蒲胥:楚国的市名。(11)乐婴;宋国人大。(12)晋侯:晋景公。(13)伯宗;晋国大夫。(14)高下在心:意思是遇事能屈能伸,心中有数。(15)薮(sou):草木丛生的湖沼地带。疾:指害人的东西,毒蛇猛兽。(16)瑾瑜;美玉。匿:隐藏。瑕:玉上的斑点。(17)含垢:含耻忍辱。(18)解扬:晋国大夫。(19)悉起:全部出发。(20)楼车:设有。猓望楼的兵车。(21)致:传达。(22)即:接近。即刑:就刑,受刑。(23)霓(yun):同“陨”,坠落。这里指废弃。(24)禄:福,福分。(25)考:完成。考死:善终。(26)去:离开。(27)弃言:背弃诺言。(28)申叔时:楚国大夫。仆;驾车。(29)反;同“返”。反耕者:叫种的人回来。(30)子反;楚不主帅公子侧。(31)病:困乏,困难。(32)易:交换。(33):烧火做饭。(34)城下之盟:敌方兵临城下而被逼签订盟约。(35)平;讲和。(36)无:不。诈:欺诈,欺骗。虞欺骗。

【译文】

楚庄王派申舟到国访问,说:“不要向宋国借路。”同时,楚庄王又公子冯到晋国访问,也不让向郑国借路。申舟因为在孟诸打猎时得罪了宋国,就对楚庄王说:“郑国是明白的,宋国是糊涂的;去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害,而我却定会被杀。”楚王说:“要是杀了你,我就攻打宋国。”申舟把儿子申犀托咐给楚王后就出发了。

申舟到了宋国,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华元说:“经过我国而不向向我们借路,这是把我们的国土当成了楚国的地边邑。把我国当成成楚国的边邑,就是亡国。杀了楚国的使臣,楚国一定会攻打我们。攻打我们也是亡国,反正都是一样亡国。”于是便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身来往外跑,随从人员追到寝宫甬道上才让他穿上鞋子,追到寝宫门外才让他佩上剑,追到蒲胥街市才让他坐上车子。这年秋天九月,楚庄王派兵包围了宋国。

......

宋国人派乐婴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援救宋国。伯宗说:“不行,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上天正在保硝楚国,不能同它争斗。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俗话说:‘高下在心。’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著毒虫猛兽,美隐匿著瑕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规。君王还是等一等吧。”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晋晋国派解扬到宋国去,叫宋国不要向楚国投降,并说:“晋国队已全部出发,快要到宋国了。”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扣住解扬并把他献给楚国。楚庄王用重礼收买他,让他对宋国人说相反的话。解扬不答应。楚王再三劝诱,他才答应了。楚王让解扬登上楼车,叫他对宋人喊话说晋国不来救宋国,解扬借机传达了晋君要宋人坚守待援的命令。楚庄王要杀解扬,派人对他说:“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却又违背诺言,是什么原因?这不是我不讲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解扬回答说:“臣下听说过,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义,巨子能奉行国君命令就叫信,信承载著义而推行就叫利。谋划不丢掉利益,以此捍卫国家,这才是百姓的主人。合乎道义不能有两种诚信,讲求诚信不能接受两种命令。君王收买臣下,就是不懂“信无二命’的道理。我接受君命出使,宁可去死也不能背弃使命,难道可以用財物收买吗?我之所以答应君王,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我死了而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分。我们国君有诚信的臣下,臣下又能完成使命而死,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楚庄王放了解扬,让他回国。

夏天五月,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无畏明知会死,但不敢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背弃了房言。”楚王无法回答。楚臣申叔时正为楚王驾车,他说:“修建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就一定会听从君王的命令。”楚王他的话去做了。宋人害怕起来,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上了子反的床,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说:“敝国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即使如,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子反很害怕,就与华元定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华元当了人质。盟誓上说:“我不欺你,你不骗我。”

【读解】

成语中的“尔虞我诈”,大概就出自这个故事。尽管宋国和楚国把“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写进了盟誓之中,给人的感觉却是“此地无怠三百两”。

在那个乱世之中,谁不欺诈?不欺诈就难以立住脚,难以为自己谋取利益。大国之间相互欺诈,秦国和晋国不是这样吗?大国还欺诈小国,秦国欺诈郑国、楚国欺宋国就是例证,就连中、小国家之间也相互欺诈。真是不欺诈就不成交,就不能攻城掠地。所谓“春秋无义战”,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各国之间的利益纷争,总包含著欺诈的成分。

于是,外交手段,外交辞令,结盟修好等等,便成了欺诈的一种手段。无论说客们的言辞多么好听,都无法让人对其动机确信不疑。在这种时候,出种耐人寻味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便是“诚信”二字,而在事实上,人们之间是不讲诚信的。

这使我们联想到一的现实情况:当人们在高喊什么号的时候,往往正是最缺乏那种东西的时候。春秋时代人们大讲信义,忠诚,说明那时候最缺乏信义和忠诚。人们在极力呼唤理想之时,表明正好缺乏理想。在召唤雷锋精神时,说明最缺乏雷锋精神。

所以,在人们最信誓旦旦的时候,最应该提高警惕,最应该多一个眼儿,听其言,观其行,切不可被花言巧语搞乱了阵脚、住了心窍。其实,骗子手们的唯一法宝,便是信誓旦旦的花言巧语。他们可以把方的说成圆的,把黑的说成白的,把地上的吹到天上去,当著你的面夸奖你的缺点是优点,甚至还能指鹿为马。信不信就由你自己了。

他们的脸皮还特别厚,不怕挫折,不怕辩论。他们善于抓住人们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虚荣心强、自我中心0主义、妒忌胜过自己的人、羞怯自卑、贪图名利、懒堕怠慢、喜欢别人抬轿子戴高帽等等弱点,大做文章。一旦得手,就翻脸不认人,或者比谁跑得更快,也可能倒打一耙,栽赃陷害。因此,他们也特别无耻,特别狠心,特别阴险。

阴谋家和野心家尤其擅长尔虞我诈,因为他们靠正当手段是无法获得他们所希望获得的东西的,因为他们的生活准则是没有准则,有奶便是娘,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可以出卖,什么都可以做。

善良的人们上当受骗,不能责怪骗子手们,因为没有善良的人们,骗子手们就矢去了对象,就可能矢业。是善良的人们的善良的愿望,善良的心地,自身的弱点,为骗子手们的活动、成就。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果他们彼此相互欺诈,胜负是很难说的,说不定今天我胜了,明天他又胜了,反正不如对付善良的人们那么轻而易举,得心应手,手到功成。

那么,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全世界的人全成了骗子手,会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正如骗子手永远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一样,要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也是不可能的。

猜你喜欢
  求辅第三·桓谭
  ●《物犹如此》重刊序·徐谦
  思辨録辑要卷二十三·陆世仪
  第十三章 24·辜鸿铭
  卷二十四·严粲
  卷七·朱鹤龄
  第七 揣篇 1·王诩
  ·正心诚意··王守仁
  南康云居齐禅师·惠洪
  卷十六·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九·念常
  佛法总抉择谈·太虚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佚名
  出家品第十一·佚名
  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七十二·彭定求

        卷172_1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作春归桃花岩贻许侍御)】李白   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   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   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两岑

  • 卷五·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五       宋 韩淲 撰五言古诗 玉山村民斵石为砚仲至以诗来索次韵 谁欤赋奇诗索我玉山研产石斵未久所落荒野县如公笔阵高岂足供法战聊堪用鷄毛滴水共贫贱市价亦不争百钱可营缮包提偶到

  • 卷二·陈燕翼

    中外文武臣僚,恭劝登极,乃于闰六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于南郊。诏曰:『朕以天步多艰,皇家末造,忧劳监国,又阅月于兹矣。天下勤王之师,既以渐集;向义之心,亦以渐起;匡复之谋,亦渐有次第。朕方亲从行间,鼓舞率励,以观厥成。而文武臣僚,咸

  • 第二十二回 章邯乘胜北围赵 沛公仗义西入关·黄士衡

    话说项梁自由东河战胜秦兵,追至濮阳,复大破之。项羽、沛公又败秦兵于雍丘,阵斩李由。章邯谨守濮阳,等候救兵,不敢出战。项梁见连战皆捷,便自骄矜,全然不以秦兵为意。自己进攻定陶,命项羽、沛公引兵往攻外黄。项梁之客宋义,因见

  • 通鉴纪事本末卷八上·袁枢

    宋 袁枢 撰宦官亡汉【党铜之祸 董卓之乱】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兄弟专权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宪独中常侍钩盾令郑众不事豪党遂与定议诛宪【事见窦氏专恣】郑众迁大长秋帝策勲班赏众每辞多受少帝由是贤之常与之议论政事

  • 卷一 国统志一·黄遵宪

    外史氏日:环地球而居者,国以百数十计。有国即有民,有民即有君。而此百数十国,有一人专制称为君主者;有庶人议政称为民主者;有上与下分任事权,称为君民共主者。民主之位,与贤不与子,或数年一易,或十数年一易,无所谓统也;君民共主,或

  • 陆龟蒙传·欧阳修

    陆龟蒙字鲁望,是陆元方的第七代孙。父陆宾虞,以擅文任侍御史。龟蒙少年清高豪放,通晓《六经》要旨,尤其精通《春秋》。考进士,一试不中,便去投湖州刺史张抟与其交游,张抟历任湖州、苏州刺史,聘陆龟蒙为自己的副手。曾到饶州,三

  • 卷之三十五  世宗實錄(穆宗實錄)一(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世宗實錄,凡四卷,載本卷及卷三六、三七、三八,後附穆宗實錄。未著撰者姓氏。是篇皆當傳抄實錄之一種,與今明實錄世宗實錄(江蘇國學圖者館傳鈔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相核,其文簡,其事合,似節本,然亦有明實錄世宗實

  • 卷二十 礼十五(凶礼 )·龙文彬

    ◎谥法下壮武:芮国公李瑾,景城伯马荣。壮勇:渠国公吴成,国公吴克忠,邵阳伯马聚,任邱伯梁成,宣城伯卫颖。壮毅:临江侯赵馘,庐江侯何德。壮靖:绵谷伯高文。壮每:昌宁伯赵胜。壮愍:赠都督佥事冯恩,都督同知岳懋。壮节:崇安侯谭渊。庄

  • 卷五·史浩

    <经部,书类,尚书讲义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讲义卷五      宋 史浩 撰夏书禹别九州随山濬川任土作贡禹治水于尧之朝叙其功勲列其贡赋为一代之大典不载之舜典之次而史系之夏书者禹所制故也九州之疆理昔先帝王立其城

  • 卷二十八·何楷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世本古义卷二十八 明 何楷 撰 周敬王之世诗一篇 下泉曹人美晋荀跞纳周敬王也【焦贑易林蛊之归妺其繇云下泉苞稂十年无王荀伯遇时忧念周京今考诗与春秋事相符合焦氏所传确矣当从之按左传国语及杜

  • 提要·辅广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 诗童子问      诗类 提要 【臣】等谨案诗童子问十卷宋辅广撰广字汉卿号潜斋其父本河朔人南渡居秀州崇德县初从吕祖谦游後复从朱子讲学家所称庆源辅氏者也是编大旨主於羽翼诗集传以

  • 卷三 父母/ 父/ 母·司马光

    父子之间有礼有节【原文】陈亢向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

  • 卷第三十·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小乘经藏之五 正法念处经(七十卷) 非宝寸阴是竞资 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十善业道品第一。因外道说佛法与彼无别,新学比丘不能答

  • 刻准提心要序·佚名

    一切菩萨之德不可思议况称七俱胝佛母乎一切总持之功不可测量况称陀罗尼之王乎故念准提王者速灭四重五逆持其神咒者顿生三昧智慧灭恶生善其用至矣哉予师伯长寿香法师信奉准提诵持神咒有年矣一日视予准提心要一册而谓曰

  • 紫微集·张嵲

    诗文别集。又称《张巨山集》、《张紫微文集》、《张紫微先生集》、《张紫微集》。三十六卷。宋张嵲撰。《遂初堂书目》著录,不言卷数。《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为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同。《文渊阁书目》卷九著

  • 上清天关三图经·佚名

    《上清天关三图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内容大部分与《洞真上清天关三图七星移度经》相同,但删去该经上卷第一至八页文字,补入部分神图。盖为同一经典之不同版本。

  • 西湖二集·周清原

    明末短篇小说集。周清源著。全书共34卷,每卷1篇,每篇故事都与杭州西湖有关。据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考查,本书的材料来源,很大部分取自《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情史类略》、《剪灯新话》、《南村辍耕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