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孺传
刘孺,字孝稚,是彭城安上里人。他的祖父刘面力,官至南朝宋司空,谥号忠昭公。他的父亲刘悛,官至齐朝太常,谥号敬子。
刘孺小时候就很聪明敏捷,七岁时便能文章。十四岁时为父亲守孝,因哀毁瘦削得只剩下皮包骨,亲戚邻里都觉得他与众不同。服丧完毕,刘孺的叔父刘王真出任义兴郡太守,把他带到衙门中,经常让他坐到自己身边,对宾客们说:“这个小孩是我们家的掌上明珠。”刘孺长大以后,风采美妙,性情通达温和,即使是自己家中的人也很少见到他狂喜和发怒。刘孺所在的州把他召为主簿。
刘孺起初担任中军法曹行参军,当时担任镇军将军的沈约听到刘孺的名声,便任用他为主簿,常常和他游玩饮宴,吟诗作赋,对他非常欣赏。刘孺数次调任太子舍人、中军将军临川王主簿、太子洗马、尚书殿中郎等职。后又出任太末县令,颇有政绩。不久被任命为晋安王友,转任太子中舍人。
刘孺小时候就爱好写文章,思维又非常敏捷,他曾经给皇帝宝座作了一篇《李赋》,就在殿中当场写成,一气呵成,梁武帝对他大大称赞了一番。后来,刘孺在寿光殿侍宴,梁武帝令群臣作诗,当时刘孺和张率都喝醉了,诗没有完成,梁武帝在刘孺手板上题诗和他开玩笑,诗是这样的:“张率东南美,刘孺洛陽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他被梁武帝亲近到这个程度。
后来,刘孺又调任中书郎,并兼任中书通事舍人。随之升任太子家令,其余官职不变。又出任宣惠将军晋安王长史,兼领丹陽尹丞,升为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不久又出任轻车将军湘东王长史,兼领会稽郡丞,因公事被免职。时间不长,又被起用为王府记室、散骑侍郎,兼任光禄卿。数次调任少府卿、司徒左长史、御史中丞等职,被认为是称职的。大通二年(528),升任散骑常侍。大通三年(529),升任左民尚书,兼任步兵校尉。中大通四年(532),刘孺出任仁威将军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加封贞威将军。中大通五年(533),他又被授予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之职,还没有正式任命,便改授都官尚书,兼领右军将军。大同五年(539),刘孺兼任吏部尚书之职。当年,他又出任明威将军、晋陵太守。在郡理政平和,深为官吏和老百姓称道。大同七年(541),刘孺又在朝中担任侍中,兼领右军将军。这一年,他再次担任吏部尚书,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守孝不到一年,刘孺便由于哀毁而去世,时年五十九岁。谥号为孝子。
刘孺小时候和堂兄刘苞、刘孝绰齐名,刘苞去世得早,刘孝绰多次因罪被免官,而且他的官位并不算高,只有刘孺一个人比较高贵显赫。刘孺有文集二十卷。
刘孺的儿子刘刍,官至著作郎,早亡。刘孺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刘览,一个叫刘遵。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三 山涛(子简 简子遐) 王戎(从弟衍 衍弟澄) 郭舒 乐广·房玄龄 列传第三十八·刘昫 ●滿洲實錄卷二·佚名 第四十七回 萧宝夤称尊叛命 尔朱荣抗表兴师·蔡东藩 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敌军·蔡东藩 自序·李斗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三·佚名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一·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纪昀 六朝通鉴博议卷二·李焘 卷十九·张守节 龟兹传·欧阳修 温彦博传·欧阳修 樊山政书卷十三·樊增祥 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