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潜传(附刘孝胜等传)
刘潜,字孝仪,是秘书监刘孝绰的弟弟。刘潜小时候便成了孤儿,和兄弟们一起互相勉励,好学不倦,都写得一手好文章。刘孝绰常说“三笔六诗”,就是指他的三弟刘孝仪写得好散文,六弟刘孝威写得好诗。梁天监五年(506),刘潜被举荐为秀才。起初担任镇右将军始兴王的法曹行参军,随始兴王到达益州府,兼任记室之职。后来,始兴王担任中抚军,刘潜也转任主簿,升为尚书殿中郎。他奉皇帝命令写了《雍州平等寺金像碑》,气势磅礴,文辞华丽。晋安王萧纲出镇襄陽,任用刘潜为安北功曹史,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晋安王后来被立为皇太子,刘潜也服丧期满,被补授洗马之职,调任中舍人。又出任戎昭将军、陽羡县令,颇有政绩,升任建康县令。大同三年(537),调任中书郎,因公事降职为安西谘议参军,兼任散骑常侍。刘潜出使东魏回国后,又被授予中书郎之职。没多久,朝廷又让刘潜兼任司徒右长史,还兼任宁远长史,代理彭城、琅邪二郡政事。多次升任尚书左丞,兼任御史中丞。他在任期间,敢于检举揭发贪官污吏,一点也不犹豫,受到时人的称赞。大同十年(544),刘潜出任伏波将军、临海太守。当时法制不严明,老百姓不守法的很多,刘潜到任后,宣布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尽心治理,安抚百姓,境内安定,风俗大变。中大同元年(546),兼任都官尚书。太清元年(547),刘潜出任明威将军、豫章内史。太清二年(548),侯景騷扰京城一带,刘潜派他的儿子刘励率领郡中守军三千人,跟随前任衡州刺史韦粲前往京城救援。太清三年(549),京城陷落,刘潜被前任历陽太守庄铁逼迫,丢掉了豫章郡。大宝元年(550),刘潜病逝,当时年为六十七岁。
刘孝仪为人宽厚,修养很深。他的第二个哥哥刘孝能早亡,他非常恭敬地对待他的嫂子,家中大小事情,都先征求她的意见,再做出决定。刘潜和他妻子儿女朝夕侍奉嫂子,不曾有失礼的地方。世人因此而称赞他。刘潜有文集二十卷,流行于世。
刘潜的五弟刘孝胜,历任邵陵王法曹、湘东王安西主簿记室、尚书左丞之职。又出任信义太守,因公免职。过了很久,才出任尚书右丞,兼任散骑常侍。刘孝胜出使东魏回国后,被任命为安西将军武陵王萧纪的长史、蜀郡太守。太清年间(547~549),侯景攻陷京城,萧纪自行在蜀地称帝,任命刘孝胜为尚书仆射。承圣年间(552~555),随萧纪出兵峡口,兵败之后,刘孝胜被俘关进了监狱。不久,梁元帝又饶恕了他,起用他为司徒右长史。
刘潜的六弟刘孝威,起初担任安北将军晋安王的法曹,转任主簿,因遭母丧而离职。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多次调任中舍人,庶子,率更令,并掌管书记之事。大同九年(543),有白雀聚集在东官,刘孝威写了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上奏,文辞相当美妙。太清年间(547~549),刘孝威调任中庶子,兼任通事舍人。等到侯景叛乱之时,刘孝威冲出重围,随同司州刺史柳仲礼西进,到达安陆时,因病去世。
刘潜的七弟刘孝先,担任武陵王法曹、主簿,后来武陵王升任益州刺史,刘孝先也随武陵王到益州,任安西记室。承圣年间,刘孝先与哥哥孝胜都随萧纪出兵峡口,兵败之后,他逃到江陵,梁元帝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升任侍中。他们兄弟都擅长作五言诗,被当世看重。他的文集因战乱丢失,现在都不在了。
猜你喜欢 ●卷五十七·徐梦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八·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李心传 帝王经世图谱卷五·唐仲友 仁宗昭皇帝实录(卷九)·杨士奇 尚史卷八十三·李锴 卷十·班固 钦定老史语解卷十七·佚名 李冲传·魏收 祖莹传·李延寿 常山王李承乾传·欧阳修 陈东传·脱脱 卷九十三·佚名 卷一百五·佚名 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曾国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