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萧子显传

萧子显,字景陽,是萧子恪的八弟。自幼聪明敏慧,父亲文献王萧嶷认为他人材出众,爱他胜过爱其他的儿子。七岁时,受封做宁都县侯。南齐永元末年,按照王子的常例授官给事中。梁武帝天监元年(502),爵位降为子爵。以后接连升迁为安西外兵、仁威记室参军、司徒主簿、太尉录事等官。

萧子显体态容貌壮美,身高八尺。好学习,善于作文章。曾经写过《鸿序赋》,尚书令沈约看到后便称赞说:“这篇赋可以说在阐明大道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同班固的《幽通赋》是一脉相承的。”萧子显又采集各家关于东汉史的著作,考辨订正同异,著为一家之书。又奏请撰写《齐史》,书成之后,奉表献上,皇帝诏令把书收藏在宫里的藏书阁中。以后接连调做太子中舍人、建康县令、邵陵王友、丹陽尹丞、中书郎、守宗正卿。出任临川内史,又召回做黄门郎。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调迁为长兼侍中。梁武帝一向喜爱萧子显的才华,又赞赏他的举止和谈吐,每当在御宴上陪席的时候,多次受到看顾和询问。梁武帝曾经从容地对萧子显说:“我想写作《通史》,这书写成之后,其他的史书都可以废弃了。”萧子显回答说:“仲尼撰书赞扬《易》道,便废除了《八索》,阐述九州职方,便闲置了《九丘》,圣上的撰著和仲尼的著述相同,伟大的著作又将要在今天出现了。”当时人认为这是著名的对答。中大通三年(531),在本官外又兼任国子博士。梁武帝撰写的讲述五经经义的著作,没有列入学官,萧子显任国子博士之后,上表建议设置五经助教一人,国子生十人。又启奏编梁武帝的文集和撰著《普通北伐记》。当年转任国子祭酒,又加任侍中,在学术方面进一步阐述梁武帝的《五经经义》。中大通五年(533),选做吏部尚书,侍中官职不变。

萧子显性格端庄平易,自负有才气。当担任吏部尚书时,见到各界的宾客,不肯同他们轻易交谈,只是举起扇子一挥就算了,士大夫私下里都忌恨他。但是简文帝萧纲平素很看重他的为人,他在东宫作太子时,每每召来和他促膝宴饮。萧子显一次起身去厕所,太宗对在座的客人说:“我曾经听说杰出的人物是隔几个世纪才会出现的,今天才知道这样的人物就是萧尚书。”他就是这样受到重视的。大同三年(537),出任仁威将军、吴兴太守,到郡中不久,便去世了,当时四十九岁。皇帝在诏书中说:“仁威将军、吴兴太守萧子显,神采风韵高超,是宗亲中的美才。受官不久,忽然去世,使人心怀悲伤。可以追赠侍中、中书令官职。今日便可举哀发丧。”当殡葬后请赐谥号,皇帝亲笔下诏说:“萧子显自负才气傲视他人,应赐谥号作骄。”

萧子显曾写过《自序》,它大略说的是:“我曾做邵陵王友,有幸召还京师,遥相同古人相比,我的身份地位有如楚国的唐勒、宋玉,西汉梁孝王的严助、邹陽。回想自己生平,很喜爱辞藻华美的文章,虽然在这方面的名声没有成就,对自己的心愿来说已经满足。至于登高放眼远望,或临水送人归去,轻风拂动的春早,明月高悬的秋夜,早来的鸿雁,初啼的黄莺,花开叶落,呈现在眼前的景物引起心中的感触,每每情不自禁要把它形之于文词,前代的贾谊、傅毅、崔马因、马融、邯郸淳、缪袭、路粹等人,都是因文章而显名的,所以多次献上歌颂之作,正是自己要同古人相比。天监十六年(517),第一次得到参加九月九日在朝中宴会的时机,众人广坐,我独自受到皇帝的旨意说:‘今天风光美好,你能否一展文采写作诗篇?’诗成之后,皇帝又降下旨意称赞说:‘可以称作是才子。’我回来对人说:‘皇帝这一垂顾之恩,是出于意料而来的。如果和贾谊受到的待遇相比又怎样呢?恐怕不能和我相提并论吧!’每当作诗的时候,特别是我很少花费力气构思,要待灵感自然而然地到来,不是勉强思索而成的。从少年以来写作的诗文,只有《鸿序》一篇,在体裁上兼有多种样式,也运用了多种笔法,很受到喜爱者的传诵,因此把我的虚名也轻易地传播到远方。”

萧子显所撰著的有《后汉书》一百卷,《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文集二十卷。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八 刘怀珍李安民王玄载弟玄邈·萧子显
  ●卷一百八十五·徐梦莘
  宋史全文卷九下·佚名
  第五章 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三)·陈寅恪
  ○谢济世之狱·佚名
  卷之八百九十·佚名
  卷之六百二十·佚名
  双槐岁钞后序·黄瑜
  卷之八十四·祁韵士
  世宗本纪·脱脱
  袁凯传·张廷玉
  商文毅疏稿·商辂
  卷四十七·徐天麟
  第十五章 秦汉时人民生计情形·吕思勉
  十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十七宋 陈 思 撰元 陈世隆 补珠溪集李师中字诚之应天楚丘人也其父纬为泾原路都监屯镇戎军以边事获谴师中上书辨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宣言对曰师中所言父事

  • 御选金诗卷二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金诗卷二十三七言絶句五王予可宫词水曲朱门漪漾漫一帘花雨月波寒金闺背衬鸳鸯冷春困秋千立画干南园湖石翠雀衔云堕翠芜砥峰倒影卧平湖飞花不到穿帘月高倚晴天一劒孤驯鹤图【张伯玉家画帧宫人徐行以手

  • 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五·宋濂

        陈祐   陈祐,一名天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世业农。祖忠,博究经史,乡党皆尊而师之,既殁,门人谥曰茂行先生。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岁癸丑,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赐

  • 卷之一百四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尚史卷八十·李锴

    列传五十八説客传陈轸 【子应附】陈轸者游説之士去楚之秦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秦攻陉韩使人驰南阳之地【驰反走示服也】秦已驰【驰进也韩避而秦进也】又攻陉韩因割南阳之地秦受地又攻陉陈轸谓秦王曰国形不便故驰交不亲

  • 跋·朱国祯

    是编起己酉之春。至辛酉冬月。积可三十余册。凡经、稗、海、诸书所载。行于世者。都不敢录。然耄而忘。随汰随忘。又不可胜计。要以见意澹宕。自喜而已。生平原无文。又绝无著作。洵举笔。并其稿失去。以为常。即此亦

  • 卷之六十三·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三 传第四十七 扎萨克多罗贝勒根敦列传【今袭郡王品级】 根敦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扎萨克图汗格埒克延丕勒族祖号额尔克岱青祖硕垒乌巴什父杭图岱世为珲台吉居和托

  •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范晔

    (卓茂、鲁恭、魏霸、刘宽)◆卓茂传卓茂字子康,南陽郡宛人。父亲祖父都官至郡守。卓茂,元帝时学于长安,师事博士江翁,学习《诗》、《礼》及历算,穷尽老师学术,被称为通儒。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为才能与卓茂不同,对他都爱慕

  • 章惇传·脱脱

    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人,父亲章俞时迁到苏州。章俞官至职方郎中,辞官,因章惇的显贵,历官银青光禄大夫,八十九岁时去世。章惇豪爽俊秀,博学善文。考中进士后,以名字在他侄子章衡之下为耻,辞去了皇上任命官职的诏敕。再次考中甲科

  • 71.霍光辅政·林汉达

    汉武帝为了打匈奴,通西域,再加上他的生活奢侈,喜欢讲排场,还迷信神仙,连年大兴土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许多年来,把文帝、景帝时候积累起来的钱财、粮食花得差不多了。为了弄钱,他重用残酷的官吏,加税加捐,甚至让有钱的人

  • 该不该有所畏?·孔子

    【原文】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①,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2)大人,侮圣人之言。” 【注释】 ①大人:指地位高的人或德行高的入,这里两方面的意思部有。(2)狎(xia):态度不庄重的亲呢。 【译文】 孔子说:“君

  • 原序·陈启源

    毛诗稽古编原序昔夫子删定六经而其自言曰信而好古夫三王五帝之事若存若亡盖有不可深求者矣如河图洛书出苞吐符天人相接此与后世之天书何异而夫子顾信之不疑下至商羊罔象汪芒僬侥之类尤为矞奇嵬琐夫子亦时时述而识之盖

  • 卷十三·吕本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解卷十三宋 吕本中 撰文公【名兴僖公子襄王二十六年即位諡法慈惠爱民曰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二月癸亥【公有朔字】日有食之天王使叔服来防葬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左氏传春王使内史叔服来防葬夏

  • 卷三·叶梦得

    <经部,春秋类,叶氏春秋传钦定四库全书叶氏春秋传卷三宋 叶梦得 撰隠公三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朝诸侯见于天子之礼也诸侯不得相朝侯而更相朝固僭矣而又旅见亦天子之礼也故累数之以公为僭之中又有僭焉者也叶子曰吾何

  • 卷十六·方苞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析疑钦定四库全书仪礼析疑卷十六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少牢馈食曰用丁巳有事于宗庙据尚书武成名诰毕命及春秋所书鲁事无非柔日惟洛诰烝祭岁日用戊辰岂事属创举则礼从而变与筮旬有一日特牲筮日无

  • 卷七十一·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七十一天子之孝制国用【臣】按古之用财所以行礼礼者一定之经制然犹视其年之上下为盈减葢称财而举取足以崇恪表迹而止矣丰年物备从其厚非加隆也凶年时诎从其薄非降杀也惟祭祀之礼丰年不奢凶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決擇分中法品第二   云何法決擇.法者謂十二分聖教。何者十二.[二]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頌五自說六   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何等契

  • 根本的止息战乱·太虚

    中国经了不少年代的战乱,世界亦饱经战乱的痛苦,止息战乱,遂成为全世界人类普遍的希望,尤其是中国人民所迫切需求。同时、此国彼国,东方西方,安全不安全都已成为集体,中国的安全可牵连到世界任何一处,世界那一角落的不安全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