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五章 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三)

关于牧斋顺治三年丙戌自燕京南还,有无名子虎邱石上题诗,涉及陈卧子及河东君一事,茲先移录原诗并庄师洛考证,复略取其他资料参校,存此一重公案,留待后贤抉择。谫陋如寅恪,固未敢多所妄言也。 

陈忠裕全集壹柒七律补遗“题虎邱石上”(谈迁枣林杂俎和集丛赘“嘲钱牧斋”条云:“或题虎邱生公石上寄赠大宗伯钱牧斋盛京荣归之作。”共载诗两首。前一首见下,后一首云:“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寅恪案:此首或非七绝,而是七律之上半,其下半为传者所遗忘耶?俟考。)云:

入洛纷纷兴太浓,(谈书“兴太”作“意正”。董含莼乡赘笔壹“诗讽”条及钮琇觚剩壹吴觚上“虎邱题诗”条,“纷纷”俱作“纷纭”。)莼鲈此日又相逢。(诸本皆同。)黑头早已羞江总,(钮书同。“早已”谈书作“已自”,董书作“已是。”)青史何曾用蔡邕。(谈书董书俱同。钮书“用”作“借”。)昔去幸宽沉白马,(谈书董书俱同。钮书“幸”作“尚”。)今归应愧卖卢龙。(“归”董书同,谈书钮书俱作“来”。陈集“愧”下注云:“一作悔。”谈书董书钮书俱作“悔”。)最怜攀折章台柳,(董书同。钮书“最”作“可”,“攀”作“折”,“折”作“尽”。谈书“章台”作“庭边”。)憔悴西风问阿侬。(“憔悴西”谈书作“撩乱春”,董书作“撩乱秋”,钮书作“日暮东”。“问”谈书董书俱同,钮书作“怨”。)

陈集此诗后附考证云:

(董含)莼乡赘笔壹诗讽条:海虞钱蒙叟为一代文人,然其大节或多可议,本朝罢官归,有无名氏题诗虎邱以诮之云云。钱见之,不怿者数日。(寅恪案:董含三冈识略壹“诗讽”条内容全同。其实二者乃一书而异名耳。)

又附案语云:

此诗徐云将(世祯)钮玉樵(琇)俱云是黄门作,但细玩诗意,语涉轻薄,绝不类黄门手笔。姑存之,以俟博雅审定。

寅恪案:此诗融会古典今典,辞语工切,意旨深长,殊非通常文士所能为。茲先证释其辞语,然后考辨其作者,但辞语之关于古典者仅标其出处,不复详引原文,关于今典者则略征旧籍涉及诗中所指者,以证实之。此诗既绾纽柳钱陈三人之离合,而此三人乃本文之中心人物,故依前论释卧子满庭芳词之例,校勘诸本文字异同附注句下,以便抉择。若读者讥为过于烦琐,亦不敢逃罪也。

虎丘诗第壹句,其古典出文选贰陸陆士衡赴洛诗二首及赴洛道中作二首并晋书伍肆陆机传及玖贰张翰传等,今典则明南都倾覆,弘光朝士如王觉斯钱牧斋之流皆随例北迁。“兴太浓”三字指他人或可,加之牧斋恐未必切当,观牧斋后来留燕京甚短即托病南归,可以推知也。

虎丘诗第贰句,其古典亦出晋书张翰传,世所习知。今典则清史列传柒玖贰臣传钱谦益传云:“顺治二年五月豫亲王多铎定江南,谦益迎降,寻至京候用。三年正月命以礼部侍郞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六月以疾乞假,得旨,驰驿回籍,令巡抚视其疾痊具奏。”(可参民国二十六年五月廿九日中央时事周报第陸卷第贰拾期黄秋岳濬花随人圣盦摭忆论太后下嫁条。寅恪案:清初入关,只认崇祯为正统,而以福王为偏藩,故汉人官衔皆以崇祯时为标准。黄氏所引证虽多,似未达此点。)又东华录贰云:“顺治三年六月甲辰秘书院学士钱谦益乞回籍养病,许之,仍赐驰驿。”牧斋此次南归清廷颇加优礼,既令巡抚视其疾痊具奏,则还家时必经苏州见当日之巡抚,此时江宁巡抚为土国宝。牧斋留滞吴门,或偶游虎丘,亦极可能。

检牧斋外集壹载“赠土开府诞日”七律三首,诗颇不佳,或是门客代作,其第壹首第陸句“爱日催开雪后梅”,第贰首第柒句“为报悬弧春正永”,可知国宝生日在春初。第叁首第壹句“两年节钺惠吾吴”,据清史稿贰佰柒疆臣年表伍各省巡抚江宁栏云:“顺治二年乙酉,土国宝七月乙卯巡抚江宁。三年丙戌,土国宝。四年丁亥,土国宝二月丁酉降,三月己未周伯达巡抚江宁,刘今尹署。五年戊子,周伯达闰四月甲寅卒,五月壬午土国宝巡抚江宁。六年己丑,土国宝。七年庚寅,土国宝。八年辛卯,土国宝十月丙辰罢,十二月丁巳自缢,丁卯周国佐巡抚江宁。”乾隆修江南通志贰佰伍职官志文职门云:“张文衡,通省按察使司,开平卫人,廩生,顺治四年任。土国宝,通省按察使司,大同人,顺治四年任。夏一鹗,通省按察使司,正蓝旗人,生员,顺治五年任。”牧斋诗既作于春初,其“两年”之语若从顺治二年算起则有两可能:一为自二年七月至三年春初,二为自二年七月至四年春初。前者之时期应是牧斋尚留北京寄赠此诗,后者之时期即牧斋乞病还家不久所作。或牧斋过苏时赠诗预祝生日,亦有可能。观此诗题,既曰“赠”,又曰“诞日”,岂此诗具有贽见及上寿之两用欤?无论如何,牧斋此际必与土氏相往来,可以推知也。

虎丘诗第叁句,其古典出杜工部集拾“晚行口号”诗“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并陈书贰柒及南史叁陸江总传。今典则略须考释。盖牧斋由北京还家,除应会试丁父忧不计外,前后共有四次:第壹次在天启五年乙丑,以忤阉党还家,时年四十四;第贰次在崇祯二年已巳,以阁松终结归里,时年四十八;第叁次在崇祯十一年戊寅,因张汉儒诬告案昭雪,被释放还,时年五十七;(寅恪案:潘景郑君辑绛云楼题跋引张大镛自怡悦斋书画录所载“祝枝山书格古论卷”一则,其文有“岁戊寅,漫游广陵”及“时三月既望,漏下二刻,剪烛为之记”等语。殊不知牧斋此时尚在北京刑部狱中,何能具分身法忽游扬州耶?其为伪撰,不待详辨也。)第肆次在顺治三年丙戌,降清北迁后乞病回籍,时年六十五,即虎丘题诗之岁也。(可参葛万里金鹤冲所撰牧斋两年谱。)由是言之,虎丘诗此句所指,若释为第壹次或第贰次,则牧斋年未及五十,“黑头”句欠妥;若释为第叁次或第肆次,则“早已”二字亦不切。殆此诗作者未详知牧斋四次还家之年龄所致耶?倘从董氏书所载作“已是”,固无语病,但以诗论,似不及作“早已”较有意趣,斯亦不必拘泥过甚也。

虎丘诗第肆句,其古典出后汉书列传伍拾下蔡邕传。伯喈博学好辞章,正定六经文字,为一代儒宗,以忤阉宦谪戍亡命,后为董卓识拔,以伤痛卓死之故为王允收付廷尉治罪,请免死续成汉史,终不见许,死于狱中。此与牧斋之“学贯天下”,为“当代文章伯”,早年已成太祖实录辨证五卷,以见恶于魏忠贤党罢官,后由马士英之推荐起用,前后情事约略相似,殊非泛用典故也。其今典则国榷壹佰肆载:“弘光元年乙酉二月壬申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求退居修国史,即家开局。不许。”(可参李清三垣笔记下“钱宗伯谦益博览群书”条及上引曹溶“绛云楼书目题辞”等。)及清史列传柒玖贰臣传钱谦益传载:“顺治三年正月命以礼部侍郞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此为牧斋于明末清初两次欲修史而未能成就之事实也。关于牧斋有志修史之材料颇多,如有学集壹肆“启祯野乘序”引黄石斋临死之言“虞山尚在,国史犹未死也”(可参同书肆柒题程穆倩卷“漳海毕命日,犹语所知,虞山不死,国史未死也”之语),可见牧斋自负之一斑。其他不烦广征。

虎丘诗第伍句,其古典出新唐书壹肆拾裴遵传附枢传。其今典则牧斋为明末清流,但幸免于上所论首三次之祸也。

虎丘诗第陸句,其古典出三国志魏志壹壹田畴传,其今典则指此次牧斋南还过苏州之事也。鄙意此句钮书“归”作“来”,疑较近真,盖前引东山酬和集河东君“我闻室呈牧翁”诗有“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一联,河东君为几社女社员,其早岁赋诗多受松江派之影响,此虎丘诗是否出自大樽虽待考实,然观其辞句,如“昔去”“今来”一联,必为云间几社流辈之作品,似无可疑也。

虎丘诗第柒第捌两句,其古典俱出太平广记肆捌伍许尧佐柳氏传及孟棨本事诗情感类“韩翃少负才名”条,其文云:“(韩翃)以良金置练囊中寄之,题诗曰: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复书答诗曰: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第柒句用君平诗,第捌句用柳氏诗。但钮书作“日暮东风怨阿侬”,则竟认其出处为杜牧之“金谷园”诗(见全唐诗第捌函杜牧陸),此诗云:“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不独此时牧斋无季伦被收之祸,河东君无绿珠坠楼之事,且樊川诗中“春”及“东风”更与“题虎丘石上”诗之季节不合。况虎丘诗第贰句用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羮鲈鱼脍”之语,又相违反耶?

七八两句之今典,即前述牧斋随例北迁,河东君独留南都时,其仇人怨家以孙爱名义鸣其私夫郑某或陈某于官而杖杀之之事。此事当时必已遍传,故林茧庵谓江南有老王八之谣,作虎丘诗者因得举以相嘲也。

解释虎丘诗之辞语既竟,请略考其作者。王昶庄师洛编辑陈忠裕公全集,于此诗作者为何人不敢决定,盖以其“语涉轻薄,绝不类黄门手笔”之故,似颇有理。茲就牧斋及卧子两人之行踪,即顺治三年丙戌秋间两人是否俱在苏州一点推之,然后可以解释王庄两氏之疑问。

前据清史列传牧斋传及东华录顺治三年六月甲辰条,知牧斋顺治三年由北京返常熟,必经过苏州,稍有滞留。又综合钱曾有学集诗注壹秋槐集“丙戌七夕有怀”云:“阁道垣墙总罢休,天街无路限旄头。(寅恪案:康熙甲辰本“限旄头”作“接清秋”,康熙乙丑本作“望楼头”,俱非牧斋原文。盖此诗第壹第贰两句实用史记天官书,遵王已详注之矣。)生憎银汉偏如旧,(寅恪案:“银汉”甲辰乙丑两本俱作“银漏”,是。若作“银汉”,则与下句“天河”二字语意重复,不可通。盖“银漏”二字出王勃乾元殿颂“银漏与三辰合运”之典,见蒋清翋王子安集注壹肆。牧斋诗意谓己身此时尚留北京朝参也。)横放天河隔女牛。(寅恪案:范锴华笑庼杂笔壹黄梨洲先生批钱诗残本条云:“牧翁丙戌七夕有怀,意中不过怀柳氏,而首二句寄意甚远。”今推梨洲之意,所以深赏此诗者,盖太冲夙精天算之学,而此诗首二句用星宿之典以指南都倾覆、建州入关之事,甚为切合之故。黄钱二人关系密切,所言自较金鹤冲附会之说为可信也。详见金氏钱牧斋先生年谱丙戌隆武二年条。)及此题后即接以“丙戌初秋燕市别惠(世扬)房(可壮)二老”(甲辰乙丑两本无“丙戌初秋”四字)七律两诗推之,可知牧斋于顺治三年夏以病乞归,其离北京之时间至早亦在是年七月初旬以后,到达苏州时当在八月间,若少有滞留,则九月间尚在吴门。此牧斋踪迹之可考见者也。

据陈忠裕公全集王胜时补撰年谱下顺治三年丙戌条附录中载,王沄宋辕文选唐五言古诗跋略云:“丙戌秋师游虎丘,遇吴门朱云子论诗。师归(富林)语予。”(寅恪案:云子名隗,长洲人。事迹见同治修苏州府志捌捌本传。东山酬和集贰选录其次韵牧斋前七夕诗四首,颇为不少。鄙意诸诗不甚佳,故第肆章未论述之。)此卧子踪迹之可考见者也。然则钱陈二人确有于顺治三年丙戌秋间同在苏州之事,而卧子又于此时会游虎丘,故“题虎丘石上”诗其作者之为卧子实有可能。复玩诗中辞语乃属于几社一派,几社高才如李舒章是时正在北京,宋辕文方干进新朝,其非李宋所作不待多论。由是言之,虎丘诗纵非卧子本身所作,恐亦是王胜时辈所为,而经卧子修改,遂成如此之佳什欤?(寅恪案:王沄辋川诗钞陸“虞山柳枝词”十四首之九云:“梦到华胥异昔时,觉来犹幸夕阳迟。虎邱石上无名氏,便是虞山有道碑。”自注云:“丙戌钱罢官南归,有无名氏题诗虎邱石上,载诗话中。”可供参证。)鄙陋之见,未敢自信。今日博识君子当有胜解更出王庄之上者,尚希有以赐教也。

又顾云美东涧遗老钱公别传略云:

(弘光元年)五月初十辛卯夜,上出狩。北军挟之去。(寅恪案:“之”字指牧斋。)以前资浮沉数月,自免归。送公归者起兵山东,被获,因得公手书,并逮公。锒铛三匝,至北乃解归。

寅恪案:送牧斋归者之姓名顾氏未明言,近邓之诚先生清诗纪事初编叁“钱谦益”条云:“(顺治)三年正月授秘书院学士兼礼部侍郞,明史副总裁。六月以疾归。是时法令严,朝官无敢谒假者,谦益竟驰驿回籍。归遂牵连淄川谢升案,锒铛北上。传言行贿三十万金,得幸免。贿虽无征,后来谦益与人书屡言匮乏,贫富先后顿异,未为无因矣。”今检清史列传柒玖谢升传(参清史稿贰肆肆金之俊传附谢升传)云:“(顺治)二年正月升以疾剧,乞假。命太医诊视。二月卒。”据此,谢升病逝时牧斋尚在南京任弘光帝之礼部尚书,顺治三年牧斋归家后被逮北行,非由谢升所牵累明矣。

又检国朝耆献类征初编肆陸叁载田雯撰谢陛墓志銘略云:

公姓谢氏,讳陛,字紫宸,号丹枫,系出江西赣县。明洪武间,十世祖官小旗戍籍德州右卫。甲申李自成陷京师,置贼党,防御使阎杰、州牧吴徽文来德。公流涕曰:主亡天下乱,仇可复也。与州人李嗣晟谋诛之。李云:当告诸荐绅先生。公曰:荐绅先生虽言之,彼虑事熟,凶万全也,狐疑败矣。公仗剑往,众踊其后,遇卢御史世傕云:于思曷维其来?公弗顾。征文坐听事堂,遥望于思,走逾半垣,拔角脱距,遂磔裂之。并执杰诛焉。众目眩良久,欲散归。公曰:贼踞京师,散将安往?遂帅众而北,所在收兵,与江表连和,杀贼雪耻。会世祖章皇帝入关,乃上所收印绶。当国者欲官之,不受,归。公自此隐矣。知州某,征文甥也,诛征文时匿僧舍免,后成进士,来知州事,思得公而甘心焉,诬以私藏兵器。卒无以害。公优游里闬垂十年,与年七十以上者十人结为稀社。

小腆纪传肆陸义师壹凌駉传(参小腆纪年附考伍顺治元年四月“明贡生马元騄、生员谢陛”及“明兵部职方司主事凌駉”等条)略云:

凌駉字龙翰,歙县人,崇祯癸未进士。以主事赞画督师李建泰军。建泰降贼,駉复临清济宁,传檄山东,远近响应。于是土寨来归者甚众,与德州谢陛遥相应。

又附马元騄谢陛传略云:

马元騄,德州贡生。谢陛,诸生也。奉(宗室)帅鍁权称济王,移告远近,杀伪官。令青登莱诸州皆坚壁自守。陛即南中讹传以为故相谢升者也。

道光修济南府志伍贰人物捌卢世傕传略云:

卢世傕字德水,天启乙丑进士,授户部主事。乞侍养归。服阕,补礼部改御史。移疾趣归。甲申之变,世傕与其乡人擒斩伪牧,倡义讨贼。大清兵下山左,以原官征,病不行。

碑传集壹叁陸田雯撰卢先生世傕传略云:

卢世傕字德水,一字紫房,晚称南村病叟。涞水人,明初徙德州左卫。(天启五年乙丑)登进士第,除户部主事。未几省母归,复强起,补礼部,改监察御史。竟移疾去。甲申已后,每抠衣循发,歌注无聊。扫除墓地,有沉渊荷锸之意。本朝拜原官,征诣京师,以病废辞。癸巳卒于家,年六十六。

牧斋初学集壹佰陸读小笺上略云:

今年夏,(寅恪案:“今年”指崇祯六年癸酉。)德州卢户部德水刻杜诗胥钞,嘱陈司业无盟寄予,俾为其叙。

同书壹壹桑林诗集(原注:“起崇祯十年丁丑三月,尽闰四月。”)小序略云:

丁丑春尽,赴急征。渡淮而北。

同书同卷复载有“将抵德州遣问卢德水”、“德水送芍药”、“东壁楼怀德水”、“次韵酬德水见赠”等题,并附卢世傕“上牧斋先生”诗。

寅恪案:徐鼒谓凌駉“传檄山东,与德州谢陛遥相应”,又谓“陛即南中讹传以为故相谢升”,可知邓之诚先生谓牧斋“牵连淄川谢升案”之“谢升”,乃谢陛之误。德州府志谓“世傕与其乡人擒斩伪牧,倡义讨贼”之“乡人”,当即指谢陛马元騄等,盖与谢陛墓志铭所言同为一事。惟田雯撰卢先生世傕传(见碑传集壹叁陸文学上之上)恐有所避讳,不明言之耳。复据上引资料,谢陛卢世傕二人又皆不受清廷之官职者,自与抗清复明之运动有关也。又牧斋于崇祯十年丁丑因张汉儒之讦控被逮北上,道经山东,与卢德水频繁赋诗唱和。以没口居士与南村病叟如是交谊,则其于顺治三年丙戌辞官南下,再经山东,亦应有酬和之篇什及来往之书札。由此推之,牧斋于顺治三年丙戌七夕后自北京归家,被逮北行,必为谢陛卢世傕等之牵累,更无疑义。谢氏既被诬以私藏兵器,但不久事白,则牧斋之得免祸亦事理所当然,而顾云美所谓“送公归者”乃指卢氏,抑又可知矣。

吾国文学作品中往往有三生之说,钱柳之因缘,其合于在生之说,自无待论。但鄙意钱柳之因缘更别有三死之说焉。所谓三死者,第一死为明南都倾覆,河东君劝牧斋死,而牧斋不能死。第二死为牧斋遭黄毓祺案,几濒于死,而河东君使之脱死。第三死为牧斋既病死,而河东君不久即从之而死是也。此三死中,第一死前已论述之,茲仅言第二死。

寅恪草此稿有两困难问题。一为惠香公案,第肆章曾考辨之矣。一为黄毓祺之狱,即所谓第二死。今稍详述此案发生年月之问题,并略陈牧斋所以得脱第二死之假设,以俟读者之教正。

顾苓河东君传云:

丁亥三月捕宗伯亟,君挈一囊,从刀头剑铓中,牧圉饘槖惟谨。事解,宗伯和苏子瞻御史台寄妻韵,赋诗美之,至云:从行赴难有贤妻。时封夫人陈氏尚无恙也。(此节前已引。)

寅恪案:牧斋为黄毓祺案所牵涉,被逮至金陵,其年月问题,依云美此传之记载,与牧斋所自言者符合。实则顾氏即据牧斋原诗之序,非别有独立不同之资料,故此传此节亦可视为牧斋本人自述之复写,其价值不大也。今就所见官私两方资料,初不易定其是非,辨其真伪。后详检此案文件,终获得一最有力之证据,始恍然知清代官书未必尽可信赖。但因述及此案诸书中颇多与官书相合,故亦择录数条,以便与牧斋己身及其友朋并他人之记载互相参校也。

淸世祖章皇帝实录捌叁略云:

顺治五年戊子夏四月丙寅朔。辛卯凤阳巡抚陈之龙奏:自金逆(声桓)之叛,沿海一帯,与舟山之寇止隔一水,故密差中军各将稽察奸细,擒到伪总督黄毓祺并家人袁五,搜获铜铸伪关防一颗,反诗一本,供出江北窝党薛继周等,江南王觉生钱谦益许念先等,现在密咨拿缉。疏入,得旨:黄毓祺着正法,其江北窝贼薛继周等,江南逆贼王觉生钱谦益许念先等,着马国柱严饬该管官访拿。袁五着一并究拟。

蒋良骐撰东华录陸云:

(顺治五年四月)凤阳巡抚陈之龙疏奏擒伪总督黄毓祺并家人袁五,搜获铜印一颗,反诗一本。供出江北窝党薛继周等,江南王觉生钱谦益许见元等,现在密咨拿缉。得旨:黄毓祺着即正法,其薛继周王觉生等着严饬该管地方官访拿。袁五一并究拟具奏。

清史列传柒玖贰臣传乙陈之龙传云:

(顺治)五年奏擒奸人黄毓祺于通州法宝寺,获伪印及悖逆诗词。原任礼部侍郞钱谦益曾留毓祺宿,且许助资招兵。诏马国柱严鞫。毓祺死于狱。谦益辨明得释。时江西镇将金声桓叛,攻陷无为州巢县等处。巡抚潘朝选劾之龙不能御寇,纵兵淫掠。得旨降二级调用。

同书捌拾逆臣传金声桓传略云:

(顺治)五年正月声桓与(王得仁)合谋,纠众据南昌叛,诡云明唐王未死,分牒授职,书隆武四年。遣人四出约期举兵。广东提督李成栋叛应之。

同书同卷李成栋传略云:

(顺治)五年正月江西叛镇金声桓遗书招成栋,成栋遂拥众反,纳款由榔,迎之入广东。于是广东郡邑皆从叛。

清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壹壹玖附明桂王二略云:

顺治五年春正月总兵金声桓叛,以江西附于桂王由榔。是月二十五日闭城门,部勒全营,围(巡按御史董)学成官署,杀之,并及副使成大业。执巡抚章于天于江中,迎故明在籍大学士薑曰广入城,以资号召。遣人奉表由榔。由榔封声桓昌国公,得仁新喻侯。得仁统兵陷九江,扬言将窥江宁。

同书同卷略云:

(顺治五年)夏四月提督李成栋叛,以广东附于桂王由榔。是月十一日黎明成栋令其兵集教场,声言索饷,欲为变。成栋请(总督佟)养甲出城抚辑。养甲至,众兵呼噪,劫之以叛。遂传檄各属,遣使附于由榔。

清史稿肆世祖本纪壹略云:

顺治五年二月二日甲戌金声桓王得仁以南昌叛。

清史列传柒玖贰臣传乙钱谦益传云:

(顺治)五年四月凤阳巡抚陈之龙擒江阴黄毓祺于通州法宝寺,搜出伪总督印及悖逆诗词,以谦益曾留黄毓祺宿其家,且许助资招兵入奏。(寅恪案:小腆纪传肆陸黄毓祺传云“毓祺将起义,遣江阴徐摩致书钱谦益,提银五千,用巡抚印钤之。谦益知其事必败,却之,持空函返。摩之友人徽州江纯一,谓摩返必挟重资,发之可得厚利,诣营告变”等语,可供参考。)诏总督马国柱逮讯。谦益至江宁诉辨:前此供职内院,邀沐恩荣,图报不遑,况年已七十,奄奄余息,动履藉人扶掖,岂有他念?哀吁问官乞开脱。会首告谦益从逆之盛名儒逃匿不赴质,毓祺死狱中,乃以谦益与毓祺素不相识定谳。马国柱因疏言:“谦益以内院大臣归老山林,子侄三人新列科目,必不丧心负恩。”于是得释归。(寅恪案:王元钟编国朝虞阳科名录壹进士门顺治四年丁亥科略云:“钱祖寿二甲第五名。字福先,号三峰。时俊孙。唐朝鼎二甲第十四名。字禹九,号黍谷。本姓钱。钱裔僖三甲第九十四名。字嗣希,時俊子。”同书贰举人门顺治三年丙戌科略云:“钱裔僖见进士。钱召西翰,庠名祖彭。裔肃子。钱孙爱孺贻,改名上安。谦益子。”国柱所谓“子侄三人”,子自是孙爱,侄则当指裔僖祖寿。其实裔僖乃侄孙,祖寿祖彭乃侄曾孙。唐朝鼎即与迫死河东君案有关之“族贵”钱朝鼎,此时尚未复姓,更应不列于此也。又清史列传玖黄梧传载梧条列剿灭郑氏五策,其四曰:“锄五商,以绝接济。成功于山海两路各设五大商,为之行财射利。梧在海上素所熟识,近且潜住郡城,为其子弟营谋乡举邑庠,为护身之符。其实阴通禁货,漏泄虚实,贻害莫大。应奏请敕下督抚严提正罪,庶内究清而接济之根可拔矣。”黄氏所言之情况,虽时间较晚,但亦可供参证。)

同书同卷土国宝传略云:

(顺治)二年随豫亲王多铎定江宁。王令同待郞李率泰招抚苏州松江诸郡,遂奏授江宁巡抚。(以)擅杀苏州诸生王伯时及文震孟之子文乘下所司察议,坐降调。四年八月命以布政衔管江南按察司事。五年五月仍授江宁巡抚。八年十月巡按御史秦世祯疏劾国宝(贪赃)。疏上,命革国宝等职,下总督马国柱同世祯讯鞫。国宝将就逮,畏罪自经死。鞫证皆实,追赃入官。

清史稿肆世祖本纪壹略云:

顺治四年七月戊午改马国柱为江南江西河南总督。

同书壹贰贰职官志叁外官门略云:

顺治元年置江南巡抚,驻苏州,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十八年江南分省,更名苏州巡抚。顺治十八年江南分省右布政使徙苏州,左仍驻江宁。顺治三年增置江宁按察使一人。康熙八年江苏按察使徙苏州。(原注:“江宁隶此。)

同书贰佰叁疆臣年表壹顺治四年丁亥江南江西河南栏云:

马国柱七月戊午总督江南江西河南。

同书同表顺治四年丁亥宣大山西栏云:

马国柱七月戊午调。(寅恪案:叶绍袁启祯记闻录柒芸窗杂录云:“旧巡抚土公左迁按察使。丁亥十二月中已履任。江宁洪内院亦奉旨回京,代之者马公名国柱。洪系明朝甲科,马固一白丁也。”可供参考。)申朝纪总督宣大山西。

同书同表顺治十一年甲午江南江西栏云:

马国柱九月丁未休。十月马鸣佩总督江南江西。

黄宗羲海外恸哭记监国鲁三年戊子闰三月(即顺治五年戊子四月)江西虏帅金声桓反正条(可参梨洲行朝录肆“鲁王监国”及同书伍“永历纪年”有关各条)云:

金声桓者,故楚帅左良玉之部将也。良玉死,良玉之子梦庚降虏,虏俾声桓仍统其军。大学士黄道周督郑鸿逵郑彩二军出杉关,声桓故曾役于道周,乃阳为送款,而使别将张天录袭之,道周被执。由是得镇江西。上取闽,虏调各省之兵复陷其地,声桓之力居多。虏抚以声桓降将,故轻之。从之取贿不得,声桓私居尝改旧服,于是虏抚上变,言声桓谋反。声桓使人窜之中途,得其书。乃置酒召虏抚,以书示之,虏抚失色。遂斩之。奉永历帝正朔,受爵豫国公,江西郡县皆定。当是时南都震动,以为声桓旦夕且下,虏官豫拟降附。而虏之守赣州者不从声桓。声桓欲攻之,守赣州者曰:吾不动以待汝,汝得南都,则吾以赣下。乃为声桓之谋者,以宁庶人(宸濠)之败,急于顺流,故使新建伯(王阳明)得制其后,今门庭之寇未除,而勤远略,是追庶人之偾车者也。声桓遂急攻赣。赣守愈坚,各省之援虏大集,围声桓困之,数月食尽。部曲斩声桓,降于虏。

査继佐鲁春秋监国纪略云:

(永历二年)戊子(监国三年)监国跸鹭门。北总镇金声桓回向,为明守南昌。北总镇李成栋回向,为明守广东。声桓与养子王得功北反自称辅明将军,桂王封豫国公。封成栋惠国公。(永历三年)己丑(监国四年)春正月监国由鹭门诣沙埕。南昌败,豫国公金声桓、建武侯王得仁、大学士尚书薑曰广死之。诸郡县咸不守。金豫国回向,曰广欲捷取九江,扼安庆,窥南都。声桓不听。至是败,间投井死。惠国成栋以桂命提东粤师应声桓,协攻赣,适声桓解赣围两日矣。势单,败走信丰,溺水死。

祝芸堂纯嘏编孤忠后录略云:

顺治四年丁亥黄毓祺起兵海上,谋复常州。正月毓祺纠合师徒,自舟山进发。常熟钱谦益命其妻艳妓柳如是至海上犒师,适飓风大作,海艘多飘没。毓祺溺于海,赖勇士石政负之,始得登岸。约常郡五县同日起兵恢复事既不就,而志不少衰。逃名潜窜。至淮,索居僧舍。一日僧应薛从周家礼忏,周闻知祺,延而馆之。祺有部曲张纯一张士俊二人,向所亲信。二人从武弁战名儒(寅恪案:清史列传贰臣传钱谦益传之“盛名儒”,疑即此人。)转输实无所措,谋于名儒,将以祺为奇货。名儒故与薛有隙,得此为一网打尽计。于是首者首,捕者捕,祸起仓卒矣。(寅恪案:续甬上诗捌拾谢三宾小传云:“牧斋以黄介祉事上变,而反遭囚系。”紫德赓君已辨其非。甚是。见辅仁学志第壹贰卷第壹第贰合期“鲒埼亭集谢三宾考”。)顺治五年戊子下黄毓祺于海陵狱,是年春执毓祺见廉使夏一鹗,四月下海陵狱。一鹗为常州府时治徐趋之狱,尝垂涎于祺而欲未遂。后心艳武进杨廷鉴之富,欲借此为株连,祺不应,索笔供云“身犹旧国孤臣,彼实新朝佐命,(寅恪案:“彼”指钱牧斋。)各为一事,马牛其风”。一鹗大怒,酷肆拷掠,诘以若欲何为?曰:求一死耳。七日遂囚于广陵狱。六年己丑黄毓祺死于金陵狱。三月移金陵狱,将刑,门人告之期。祺作绝命诗,被衲衣,趺坐而逝。

钱肃润辑南忠记“贡士黄公”条云:

黄毓祺字介子,江阴人。倡义城守。城破,决围出,潜匿村落间。俟满兵稍去,复行召募。于丙戌冬十一月集兵,期一夕袭取江阴武进无锡三城,不克。毓祺往扬州,设绛帐于诸富商家。戊子被执于泰州,置犴狴,咏歌不辍。人共钦之。己丑三月十八日,忽见范蠡曹参吴汉李世勣四人召之去,含笑而逝。有绝命词云:“人闻忠孝本寻常,墙壁为心铁石肠。拟向虚空擎日月,曾于梦幻历冰霜。檐头百里青音吼,狮子千寻白乳长。示幻不妨为厉鬼,云期风马画飞扬。”毓祺死,亲知无有见者。赖常熟门人邓大临起西为之蠲金埋葬于狱中。旨下,命戮其尸。

寅恪案:综合清代官书之记载,牧斋因黄毓祺案被逮至南京应在顺治五年戊子四月,(寅恪案:此年明历三月大,闰三月小,四月大,五月小。清历三月大,四月小,闰四月大,五月小。故清历四月即明历闰三月。见陈氏二十史朔闰表及郑氏近世中西史日表。)决无疑义,此点与牧斋本身之记载谓在顺治四年丁亥三月者显相沖突。茲先一检清代官书所记是否合理。

依陈之龙疏,谓自金声桓叛清后,遣将稽査沿海一帯,遂擒获黄毓祺,然则黄之被擒在金之叛清以后,牧斋之被逮又在黄被擒之后。今清代官书记金氏之叛至早在顺治五年戊子正月,清廷命马国柱严饬该管官访拿黄氏党羽,遂逮牧斋至南京。清代官书复载马国柱于顺治四年丁亥七月由宣大山西总督调任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故黄案发生必在马氏调任之后方有可能。牧斋自述其被逮在顺治四年丁亥三月,此际马氏尚未到新任所,清廷谕旨岂得有“该管”之语?足证清代官书所记事实,其年月衔接吻合,无可非议也。又明自南都倾覆后,其借以抗清之根据地有二:一为西南腹地奧区,一为东南滨海边隅。金声桓叛清,声言将取南都,李成栋复以广东归明,当时江浙闽粤大陆岛屿皆受影响,观上引黄梨洲之海外恸哭记及行朝录并査东山之鲁春秋等,可见一斑。故黄査两氏所述年月,实可间接证明清代官书记载之合理。至祝芸堂之书乃专述黄介子事迹者,其所载年月皆与起清代官书符会,惟言牧斋命河东君至海上犒黄毓祺师一事未知有何依据,俟考。钱础日特记黄半城之死日,(毓祺此号见赵曦明江上孤忠录注。)较他书为详,且祝赵两氏皆黄氏乡人,其书记述清兵残暴明士忠节之事,故应与余姚海宁之著述视同一例也。

夫清代官书年月之记载无可非议,已如上述,似应视为定论,但鄙意实录之编纂累经改易,编者综合资料,排比先后,表面观之虽如天衣之无縫,然未必实与当时事件发生之次序一一吻合。昔年检编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残本,曾见实录原稿,往往多所增删变换,遂知实录之年月先后亦间有问题。茲见罗振玉史料丛刊初编“洪文襄公(承畴)顺治四年丁亥七月初十日呈报吴胜兆叛案揭帖”内引苏松常镇四府提督吴胜兆状招云:“顺治四年三月内有戴之俊前向胜兆吓称苏州拿了钱谦益,说他谋反,随后就有十二个人来拿提督。你今官已没了,拿到京里有甚好处?我今替你开个后门,莫如通了海外,教他一面进兵,这里收拾人马,万一有人来拿,你已有准备。胜兆又不合回称我今力单,怎么出海?戴之俊回云:有一原任兵科陈子龙,他与海贼黄斌卿极厚,央他写书一封,内大意云,胜兆在敝府做官极好,今有事相通,难形纸笔,可将胜兆先封为伯,后俟功成再加升赏。其余不便尽言,来将尽吐其详等语。”亨九此揭乃当时原文,最有价值,足证牧斋实于顺治四年丁亥三月晦日在常熟被逮。清代编辑世祖实录何以不用洪氏原文,而移置此案于次年?岂因马国柱顺治四年三月尚未到南京任所之故耶?抑或未曾见及洪氏奏揭原文所致耶?今虽未能断定其错误之由,然就牧斋在常熟被逮之年月一点论之,自应依牧斋己身之记载,而不当据清代实录也。

关于牧斋本身及其友人之记载,则牧斋因黄毓祺案被逮,谓在顺治四年丁亥三月。明清之历固有不同,但以干支记年,如“丁亥”“戊子”两者必不致差误。牧斋于此案发生之年月其集中诗文屡言之,不须广征。茲仅择数端于下,至其所以能免死之故,则暂不涉及也。

有学集壹秋槐诗集“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序云:

丁亥三月晦日晨兴礼佛,忽被急征。锒铛拖曳,命在漏刻。河东夫人沉疴卧蓐,蹶然而起,冒死从行,誓上书代死,否则从死,慷慨首途,无刺刺可怜之语。余亦赖以自壮焉。狱急时,次东坡御史台寄妻诗,以当诀别。狱中遏纸笔,临风暗诵,饮泣而已。生还之后,寻绎遗忘,尚存六章,值君三十设帨之辰,长筵初启,引满放歌,以博如皋之一笑,并以传示同声,求属和焉。

同书壹叁东涧诗集下“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之十六云:

缧绁重围四浃旬,仆僮并命付灰尘。三人缠索同三木,六足钩牵有六身。伏鼠盘头遗宿溺,饥蝇攒口嘬余津。频年风雨鸡鸣候,循省颠毛荷鬼神。(自注:“记丁亥羁囚事。”)

同书贰伍“梁母吴太夫人寿序”略云:

母吴太夫人者,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少保真定梁公(乾吉梦龙)之子妇,今备兵使者慎可(维枢)之母,而少宰(葵石清远)司马(玉立清标)之祖母从祖母也。丁亥之岁,余坐饮章急征,妇河东氏匍匐从行。狱急,寄孥于梁氏。太夫人命慎可卜雕陵庄以居。慎可杜夫人酒脯粔籹,劳问络绎。太夫人戒车出飨,先期使姆致命,请以姑姊妹之礼见。宾三辞,不得命。翼日太夫人盛服将事,正席执爵再拜,杜夫人以下皆拜。宾答拜践席。杜夫人以下以次拜太夫人,介妇以降复以次拜,乃就位。凡进食进肴,太夫人亲馈,宾执食,兴辞,然后坐。沃洗卒觯礼如初。太夫人八十高矣,自初筵逮执烛,强力无怠容。少宰诸夫人踧相杜夫人执事,无谗言,无偕立,贯鱼舒雁,肃拜而后退。余闻妇言,奉手拱立,惜未得身为煇胞,于是乎观礼焉。又十年丁酉太夫人寿九十,设帨之辰,铺几筵,考钟鼓,庭实玉帛仪物,当应古太飨。然其献酬酳酢,三终百拜,礼成乐备于往者之宾筵,固可概见也。

谢象三三宾一笑堂集叁“丁亥冬被诬在狱,时钱座师亦自刑部回,以四饰寄示,率尔和之”四首云:

阴风飒飒雨凄凄,谁道天高听果低。渔猎难堪官似虎,桁杨易缚肋如鸡。已无收骨文山子,尚有崩城杞子妻。所仗平生忠信在,任教巧辞易东西。

犴狴城深白日凄,肯从狱吏放头低。任渠市上言成虎,已付■中命若鸡。辨谤虽存张子舌,赂官难鬻老莱妻。不知孤寡今何在,定是分飞东与西。

岁行尽矣气方凄,衰齿无多日已低。嘹呖梦中闻过雁,悲凉旧事听荒鸡。囹圄不入惭萧傅,缧绁无辜愧冶妻。久矣吾生欠一死,不须题墓作征西。

贪夫威福过霜凄,素可为苍高作低。已苦笼人如缚虎,仍闻席卷不留鸡。网罗并及伤兄弟,颠沛无端累妾妻。知有上天无待诉,种松也有向东西。

寅恪案:牧斋自谓因黄案被逮在丁亥岁,若疑其年老健忘,则和东坡诗第肆首自注云:“余与二仆共梏拲者四十日。”序言:“生还之后,值君三十悬帨之辰。”盖牧斋逮至南京下狱,历四十日然后出狱,尚被管制,即所谓“颂系”,亦即谢象三所谓“自刑部回”者是也。考河东君与牧斋于茸城结褵,时年二十四,此年为崇祯十四年辛巳,故顺治四年丁亥适为三十岁。又梁维枢母寿序中有“丁亥之岁,余坐饮章急征。又十年丁酉,太夫人寿九十”之语,至其垂死时赋“病榻消寒杂咏”更有“记丁亥羁囚事”一首,与“追忆庚辰冬半野堂文宴旧事”一首,乃一生最苦最乐之两事,始终不能忘怀者。査伊璜鲁春秋监国元年丙戌二月载:“晋谢三宾东阁大学士。”象三降清后被逮下狱当与此事有关,然得一宰相之虚衔,聊胜其老座师屡次干求而不得者多矣。据其诗题,可证牧斋实以丁亥岁下南京狱。象三于崇祯十五年壬午年五十,牧斋为作寿序(见初学集叁陸),则丁亥岁年五十五,而牧斋年六十六。老座师纵因老而健忘,老门生少于其师十一岁,必不应误记也。象三之诗虽远不逮牧斋,但以曾有争娶河东君之事,故和“妻”字韵句颇可令人发笑,因全录四首原文以资谈助。

又顾云美“东涧遗老钱公别传”云:

戊子五(三?)月为人牵引,有江宁之逮。颂系逾年,复解。

考牧斋自云以丁亥三月晦被急征至南京下狱,历四十日始出狱,仍被管制,至己丑春始得释还常熟,故云美之误自不待言。此点与其所撰河东君传云“庚辰冬,扁舟过访,同为西湖之游”及“癸卯秋,下发入道”同为误载,岂因师事牧斋稍晚,于其师之经历未甚详确所致耶?至其所撰河东君传云“丁亥三月捕宗伯亟”,则显与东涧遗老钱公别传冲突,当是所撰河东君传乃依据牧斋和东坡诗序,遂有此语,而不悟其钱柳两传自相抵触。甚矣!著书记事之难如此。

总而言之,今既得洪承畴之原揭,可以断定清代所撰官书终不如牧斋本身及其友人记述之为信史。由是推论,清初此数年间之记载恐尚有问题,但以本文范围之限制,不能一一详究也。

猜你喜欢
  卷二百十四·毕沅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三·佚名
  卷之八百二十六·佚名
  卷六十·张守节
  史记集解卷九十三·裴骃
  史记集解卷九十五·裴骃
  六七 五十在诚房·周作人
  耶律铎臻传·脱脱
  卷六十八·雍正
  第七章 大一统政府之创建【秦代兴亡与汉室初起】·钱穆
  卷十·佚名
  卷二十六·孔毓圻
  严祭祀·朱元璋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吕思勉
  八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上·张表臣

      古之圣贤,或相祖述,或相师友,生乎同时,则见而师之;生乎异世,则闻而师之。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颜回学孔子,孟轲师子思之类是也。羲《易》成于四圣,《诗》《书》历乎帝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其义一也。孔子

  • 四集卷八十三·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三古今体九十一首【辛丑七】箧韘用癸巳?题皇祖御用韘诗韵门前呈射年十二【壬寅岁余年十二侍  皇祖於宫门前呈射发矢连中每邀  思奬仰惟  家法肄勤尚射癸巳岁敬以  皇祖御用韘十

  • 十一集 二卷·钱德苍

    杂剧看灯(此出虽系游戏打浑,然脚色不多,不能铺张,须旦多面多,随意可以增入;幷各样花灯俱可上场,令观者悦目喝采也。)(二杂扮家丁引小生上)有钱朝朝元旦,欢娱夜夜良宵。自家高公子是也。今日汴梁城中大放花灯,士女满街,佳人遍地。叫

  • 列传第六十七 李杨崔柳韦路·欧阳修

    李麟,裔出懿祖,于属最疏。父濬,历润、虢、潞三州刺史,以诚信号良吏。开元中,终剑南节度按察使,赠户部尚书,谥曰诚。麟好学,善文辞。以父廕补京兆府户曹参军,举宗室异能,转殿中侍御史。累擢兵部侍郎,与杨国忠同列,国忠怙权,疾之,改权

  • 卷二百五 治平二年(乙巳,1065)·李焘

      起英宗治平二年五月盡是年七月   五月庚申朔,樞密院奏:「嘉祐三年詔非軍職當罷橫行,歲滿當遷及有戰功殊績皆不得除正任,當遷則改州名,或加檢校官、勳封、食邑。按會要此詔乃三年十一月降,今附此,更不別出於彼。自降詔

  • ●卷一·李攸

      ○祖宗世次   僖祖讳朓、{穴绦}、;身兆;、眺、趒、窕。仕后唐,历永清、文安、幽都三县令。十二月七日崩,葬钦陵。建降元年,追尊文献皇帝。大中祥符五年,加上文献睿和皇帝。大观元年,再加上立道肇基积德起功懿文宪武

  • 1943──中華民國三十二年癸未·郭廷以

      1﹐1(一一,二五)蔣委員長慰勞榮譽軍人,並發表告榮譽軍人書。   1﹐2(一一,二六)   甲、日軍陷安徽臨時省治立煌縣,另支陷太湖(報復12﹐18事件)。   乙、威爾基演說,主成立聯合國大會。   1﹐4(一一,二八)   甲、日軍陷安徽桐城。

  • 辽史拾遗卷五·厉鹗

    钱塘 厉鹗 撰本纪第六穆宗孝安正敬皇帝讳璟小字舒噜资治通鉴曰帝更名明 契丹国志曰帝年少好逰戯不亲国事毎夜酣饮逹旦乃寐日中方起国人谓之睡王应厯元年 秋九月遣刘承训告哀于汉十国春秋曰北汉干祐四年秋九月辽遣

  • 卷六·王明清

    ●卷六○韩持国入仕首末韩持国既以忠宪任为将作监主簿,少年清修,不复以轩冕为意。将四十矣,犹未出仕。宋元宪欲荐孔宁极文,偶观其诗卷,乃得持国所和篇,诵之大喜,遂舍宁极而荐持国,繇是赐第入馆。嘉中

  • 卷三十八【起襄公二十七年尽二十八年】·杜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三十八【起襄公二十七年尽二十八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经二十有七年春齐侯使庆封来聘注景公即位通嗣君也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

  • 卷二十五·黄伦

    <经部,书类,尚书精义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二十五    宋 黄伦 撰泰誓中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羣后以师毕防王乃徇师而誓曰呜呼西土有众咸听朕言无垢曰夫人之情不警则不奋誓所以警之使奋也既渡河是此心有往而已然则

  •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全文·佚名

    昔者世尊,游罗阅祇说经散慧。初语亦善中语亦善竟语亦善其义微妙。净修梵行。所讲广普。时王便给使数十馀人。常采好花以给王家。後宫贵人采女大小。一日俱出城外采华。欲还入城路迳遇佛。遥见世尊相好威光巍巍无量。犹

  • 卷第十二·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十二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诸师列传第六之二 四明法智法师法嗣(第一世) &middot;广智尚贤法师   &middot;神照本如法师   &middot;南屏梵臻法师   &middot;三学则全法师   &middot;浮石崇矩

  • 序·晦堂祖心

    西安徐禧 序熙宁二年洪州黄龙山南禅师宴寂。郡以其徒心师继焉。而升座於县之云岩院。余邀同学十数人。焚香侧立。以听其所谓示众者。前此。余知有师矣。至是益信异之。遂定就学四年造焉。舍于堂之西房者。踰两月。早

  • 鲁斋遗书·许衡

    诗文别集。十四卷。元许衡撰。许衡号鲁斋,因以为集名,许氏遗书久散落,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河南巡抚李某下令表彰先贤,命衡七世孙婿郝亚卿辑其遗文,未竟,河内教谕章廷俊继成,何塘作序,河内县令高杰刊行。明世宗嘉

  • 平砂玉尺经·刘秉忠

    元代刘秉忠著。刘伯温注解,该书主要讲述了总述了风水原理和实践方法。《平砂玉尺经》一书以微妙、精细、不可思议的赋文总述了风水原理和实践方法;《逐吉赋》论述消峰及其断言;《天机赋》是论述纳水及其断言。“三赋”的

  •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佚名

    本书(三册四二二面二五三、二○○字)分三卷,分别选自清廷官纂道光、咸豊、同治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合辑而成(内同治末年日兵侵台文伴已另辑有第三八种「同治甲戍日兵侵台始末,本书不录)。所取关涉台湾史料,大要为:卷一,道光朝

  • 阿吒婆拘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神咒经·佚名

    一卷,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