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藏要》第二輯敘

八經六律十三論總

一、《佛母寶德藏經》

二、《能斷金剛經》

三、《華嚴?十回向品》

四、《涅 ?師子吼品》

五、《無盡意經》

六、《維摩詰經》

七、《長阿含經?第一分》

八、《法句經》

九、《四分戒本》

十、《五分戒本》

十一、《解脫戒經》

十二、《有部戒經》

十三、《僧祗戒本》

十四、《薩婆多部律攝》

十五、《十二門論》

十六、《百論》

十七、《廣百論本》

十八、《中觀釋論》

十九、《寶性論》

二十、《瑜伽?抉擇分?五識意地》

二十一、《莊嚴經論》

二十二、《觀所緣論釋》

二十三、《佛地經論》

二十四、《因明入論》

二十五、《菩提行經》

二十六、《成實論》

二十七、《俱舍論》

《藏要》二輯,舉經律論二十七種,仍本一輯主旨繼續而營者也。般若道場,聞者記錄或廣或略,或以長行,或以偈頌。一輯于長行略廣,五分中撮其大凡;二輯則舉《寶德藏經》三十二品偈頌。讀者若先頌後長行,此經猶前 陀南;若先長行後頌,此經則後 陀南也。《心經》談空三昧,是舍利子般若類;《金剛》談無相三昧,是須菩提般若類也。一輯舉《華嚴》根本為〈十地〉,二輯舉《華嚴》臨入為〈十向〉,小大、自他、理事,無不資力回向以為轉移也。一輯《涅 》,舉〈迦葉〉法用;二輯《涅 》,舉〈師吼〉法義,用以示善巧義以示切要也。《般若》以殊特義,說行中因果義;《無盡意經》則以平等義,說行中因果義也。又《般若》、《華嚴》諸經,以殊特義說境、行、果義;而《維摩詰經》,亦以平等義說境、行、果義也。方便利他,真俗神通,行菩薩行,見十方佛。世俗以之為神奇,大道以之為通途也。《雜含》五誦,深于談禪;《長含》四分,詳于破執。一輯、二輯,都舉其初而已。《法句經》者,要偈多存,古經猶聚,誠根據之有由,而小藏之精要歟﹗上來輯經,大舉其六,小舉其二,凡八種也。

此方律籍,可稱該備,正量未來,而有明了,一輯所舉,《十誦》、《善見》而已。二輯則法藏之《四分》、化地之《五分》、飲光之《解脫》、有部之《戒經》、大眾之《僧祗》,無不次第舉其戒本,而使八家部執,詳略異同,比例研求,堪資取舍,則戒學之大營也。複舉有部《律攝》,以四句頌攝戒多事,複敘戒文隨事分釋。文則視廣律為簡,義則較廣律為繁。研戒之初,莫此為便,又戒學之切要也。上來輯律,凡六種也。

龍樹《中論》,大小染淨,三科十二支,二取二空,賅攝于四百四十六偈,闡揚空義,汪 大哉,而無以示入德之門,于是抉擇《中論》,約為十二以示之門。初三因緣觀空,次三相觀空,次二生滅變異觀空,後四因果、作者、時、生以觀空是也。提婆推演《中論》,作瑜伽行四百頌,未能全來,所來者《百論》十品,罪福、神我、一、異、情、塵、因、果、常、空而已。又《廣百論》八品,常、我、時、見、根、邊、相、誡,為四百頌之後二百頌而已。然外內之論義,既已詳盡,《中論》之法門,亦複增多。談空之義,至矣極矣﹗雖然,教誡弟子毋惡取空,當留意也。詮釋《中論》,此土唯三。青目既舉于前,安慧當續于後,故繼于《中觀釋論》也。《寶性論》者,依《陀羅尼自在王經》,以七金剛句攝一切佛法。《自在王經》與《大涅 經》,均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菩提功德,利眾生業,皆所以見性。三寶一歸,但指不同,初無歧異。然所謂一切空者,見性涅 是也。上來五論,皆龍樹學也。一輯舉菩薩行,二輯舉菩薩境。五識意地抉擇,則唯識了義境也。《莊嚴》與〈菩薩地〉諸品,名同而義別,西域不嫻不能弘法,蓋菩薩行之推廣談,與菩薩地功用無或殊也。《觀所緣》,則唯識相分自內而已。此宗談果,莫詳于《佛地論》。四智心品為用,清淨法界為體,菩提、涅 二轉依義,體用須明也。一輯《門論》,談因明原理。二輯《入論》,談因明作法而已。上來五論,皆無著學也。《菩提行經》者,抉集群經,贊發菩提心,修行六度,回向眾生,非龍樹所作,而談空義大破瑜伽,倘亦龍樹學歟?小趣大者,《成實》入《般若》之半途,《俱舍》造《瑜伽》之中路。欲探大乘由來,二論誠不可不讀也。上來三論,皆系于龍樹、無著學也。總論所輯,凡十三也。

要之,此二十七種經律論,約略而談,經之所的,無非般若、瑜伽法門;論之所趣,無非龍樹、無著之學;而律則八家所立,罄無不宜;大道正軌,誠在于斯,老馬示途,誠慰飢渴,世有智者,行遠升高,其必以是輯作厥權輿歟?

(選自民國1935年10月支那內學院校刊《藏要》第二輯)

猜你喜欢
  六、释器·佚名
  昭公卷二十二(起元年,尽十二年)·何休
  卷二九·邱濬
  论语集注大全卷十六·胡广
  圣人无常师·孔子
  提要·黄仲元
  第十四部分·毛公
  第四十三卦:《?卦》·佚名
  弟子职第五十九·管仲
  非相第五·荀况
  大雲初分师子吼神通健度第二十·佚名
  卷三十·赞宁
  降象品第二十五·马鸣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欧阳竟无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玉合记目录·梅鼎祚

    第一齣 标目第二齣 赠处第三齣 怀春第四齣 宸游第五齣 邂逅第六齣 缘合第七齣 参成第八齣 除戎第九齣 詗约第十齣 怀仙第十一齣 义姤第十二齣 译宾第十三齣 醳负第十四齣 逆萌第十五齣 逢世第十六齣 

  • 蜀道难原文·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九·赵尔巽

      裕谦谢朝恩 重祥 关天培陈连升 祥福 江继芸 陈化成海龄 葛云飞王锡朋 郑国鸿 朱贵   裕谦,原名裕泰,字鲁山,博罗忒氏,蒙古镶黄旗人,一等诚勇公班第曾孙,绥远城将军巴禄孙。父庆麟,京口副都统。   裕谦,嘉庆二十二年进

  • 卷五十六 景德元年(甲辰,1004)·李焘

      起真宗景德元年正月盡是年七月   春正月丙戌朔,御朝元殿受朝。大赦,改元。   京東西、淮南先點集強壯未配諸軍者,並放歸農。川、峽、廣西路官自今聽攜家之任。   己丑,北面三路都部署王超等請募沿邊丁壯及發精

  • 卷之七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十七·朱轼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十七大学士朱轼撰名臣传九汉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後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与弟均随其从父依刘表荆州从父卒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躬耕陇亩建安初与颍川

  • 张希崇传·薛居正

    张希崇,字德峰,幽州蓟县人。其父张行简代理过蓟州玉田县令。张希崇年少时精通《左传》,又特别爱好吟诵咏叹诗词文赋。唐昭宗天..年间,刘守光做燕地统帅,性情惨毒残酷,不喜欢文人,张希崇于是弃文投奔刘守光,刘守光接收了他,后来

  • 卷六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六十九郊社考祀后土金海陵天德以後始制北郊大定明昌其礼寖备方丘在通元门外当阙之亥地方坛三成成为子午卯酉四正陛方壝三周四面亦三门常以夏至日祭皇地只於方丘【互见郊祀门】北郊仪斋戒

  • 困知记四续 凡三十一章·罗钦顺

    一、大学诚意是一刀两段工夫,正心、修身是磨棱合缝工夫。二、大学所谓明德,即中庸之所谓德性。章句似指心而言,与孟子集注“尽心”之解无异,恐当与德性一般解说,于义为长。三、生民之诗,恐当从毛说为正。元妃、世

  • 自警编卷八·赵善璙

    宋 赵善璙 撰政事类政事山先生语录云为政要得威严使事事齐整甚易失于不寛便不是古人作处孔子言居上不寛吾何以观之哉又曰寛则得众若使寛非常道圣人不只如此说了今人只要事事如意故觉见寛政闷人不知权柄在手不是使

  • 古文孝经指解序·佚名

    朝奉郎守殿中丞充集贤挍理史馆检讨臣司马光上进圣人言则为经动则为法故孔子与曽参论孝而门人书之谓之孝经及传授滋乆章句寖差孔氏之人畏其流荡失真故取其先世定本杂虞夏商周之书及论语藏诸壁中苟使人或知之则旋踵散失

  • 对作篇第八四·王充

    【题解】本篇是王充对他的著作《论衡》以及《政务》所作的说明,用问答体写成,因此取名《对作》。它说明了写作《论衡》的起因和宗旨,《论衡》的内容和性质,以及想达到的目的。《对作》可以看成是《论衡》

  • 卷八·姚际恒

    诗经通论卷八 新安首源姚际恒着豳豳风者何七月一篇也。何以系于诸风之末盖豳风志王业之本;虽为王业之本,然既不可入于周、召,又不可杂于诸国,故系于末也;犹之系商颂于周、鲁之后之意。然何以不入雅其体为风,非雅也,故不入

  • 观行·韩非

    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已。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恶。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已;董安于之心缓,故弦统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绩短,之谓明主。天下

  • (一)性与天道·钱穆

    孔子不言性与天道,庄老始言天道,孟荀始言性。《易传》《中庸》则兼儒道两家,会通天人,和合自然人文,而融一言之。濂溪为宋代理学开山,其学派乃承《易》《庸》一路来。所著《通书》,本名《易通书》,阐申《易》旨,故附有《太极图

  •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一·念常

      ⊙重巽法师。自湘西赴其叔父中丞之请。柳子厚赠之以序曰。或问宗元曰。悉矣子之得于巽上人也。其道果何如哉。对曰。吾自幼学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吾独有得焉。且佛之言。吾不可得而闻

  • 选佛谱卷第二·智旭

    【第二法道流弊门(凡五位)】破尸罗(那那。阿鼻狱。那谟。无间狱。谟谟。中品畜。阿阿。少财鬼。阿弥。上品畜。弥弥。畜修罗。阿陀。有财鬼。弥陀。鬼修罗。陀陀。魔天。那佛。谟佛。皆听法杂众。阿佛。取相忏。弥佛。无

  • 怎样赴龙华三会·太虚

      究竟真实的佛法,是唯亲证的诸佛乃能知之,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决非我们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言语文字之所能到的。不过慈悲为怀的佛陀,欲摄化一切众生皆证其所自证之法,推己及人,故随各人的根性不同,所好各别,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