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梁毗传

梁毗字景和,安定乌氏人。

祖父梁越,西魏泾州、豫州、洛州三州刺史,合阝陽县公。

父亲梁茂,北周沧、兖二州刺史。

梁毗性格刚直,颇有学问。

北周武帝时,举明经,累次升迁,到当布宪下大夫。

平定北齐时,以梁毗为行军总管长史。

攻克并州,梁毗有功劳。

拜授别驾,加授仪同三司。

宣政中(578),封为易陽县子爵,食邑四百户。

升为武藏大夫。

隋高祖受北周禅让后,梁毗晋爵位为侯爵。

开皇初年,朝廷设置御史官,因梁毗正直,拜授他为治书侍御史,他有称职之名。

继而转任大兴县令,调任雍州赞治。

梁毗既从司法部门出来,又治理京邑,他直道而行,无所回避,因此颇失权贵们的欢心,因此把他调出去当西宁州刺史,改封为邯郸县侯爵。

他在西宁州十一年。

此前,蛮夷的酋长都戴金冠,以金多者为豪隽,因此互相抢夺金子,常常诉之于干戈,边境没有安宁的年份。

梁毗很担心。

后因诸酋长跟着把金子送给梁毗,梁毗于是把金子放在座位旁边,对金子痛哭道:“这个东西,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

你们因为它而互相消灭,死人不可胜数。

如今把这东西拿来,是想杀我吗?”梁毗一点金子都不要,全部还给他们。

于是蛮夷酋长感悟,不再互相攻击夺金子。

高祖知道了,认为他这么做很好,调他入京当散骑常侍、大理卿。

他司法公允,当时人都称赞他。

一年多后,升任上开府。

梁毗见左仆射杨素显贵得宠擅权,文武百官都怕他,担心他成为国家的大害,因此秘密上奏章说:“我听说,臣下是不能作威作福的。

臣下作威作福,为害就危及家族,行凶就危及国家。

我看左仆射、越国公杨素,得到的宠幸和待遇越来越重,权势越来越大,连朝中大臣,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

忤逆他的,他就大夏天下严霜,顺从他的,他就大冬天下春雨。

荣辱都由他嘴巴决定,废兴都等着他来指挥。

他所亲近的,都不是忠党;所提拔的,全是他的亲戚,他的子弟布满了很多州县。

如果天下无事,他尚会暂停陰谋;如果天下稍稍有点什么,他肯定会成为第一个反贼。

那些奸臣弄权擅命,都是逐渐来的。

王莽靠的是多年在朝中的积累,桓玄是在太平之世打的基础,但最后却灭了汉朝,倾覆了晋代。

季孙氏专权于鲁国,田氏篡权于齐国,都记在典籍上,不是我瞎说。

陛下如把杨素当作阿衡,我担心他的心未必像伊尹。

伏请陛下以古今为鉴,适当处置,以使基业永固,天下幸甚。

我轻率地冒犯您,听候您的处置。”高祖看了奏章,十分震怒,命令有关部门把他关起来,高祖亲自来审问他。

梁毗说:“杨素既已擅权,作威作福,他到了哪里,就在哪里滥杀无辜。

另外,太子和蜀王因罪被废黜时,百官无不震惊,惟有杨素扬眉奋臂,喜形于色,把国家的祸灾当作他的幸运的事。”梁毗讲得真实有理,有诚实坦荡之节操,高祖也无法使他屈服,于是放了他。

杨素从此恩宠渐衰。

但是,杨素权势很大,颇能折挫他人,当时朝中大臣没有不怕他的,没有谁敢与他争辩是非。

在杨素面前,能不屈服的,惟有梁毗、柳..以及尚书右丞李纲而已。

后来,皇上不再专门委任杨素,就是从明白梁毗的话开始的。

炀帝即位后,梁毗升任刑部尚书,并兼任御史大夫之事。

梁毗上奏,弹劾宇文述私自役使部兵。

炀帝想免宇文述之罪,梁毗固诤,因此忤逆圣旨,于是让张衡代替他当御史大夫。

梁毗忧愤,过了几个月就死了。

炀帝让吏部尚书牛弘去吊口言他,赠送他家缣采五百匹。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八 外戚·李延寿
  卷五百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九·赵尔巽
  卷第五十·胡三省
  大明太宗文皇帝宝训卷之一·杨士奇
  卷之二百八十七·佚名
  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章冲
  ·谕各属总理乡约·丁曰健
  卷一·鹿洲文集蓝鼎元·平台纪略总论·丁曰健
  王珍国传·姚思廉
  冯翊太妃郑氏传·李延寿
  来腀传·刘昫
  汉纪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丁巳、前124)·司马光
  卷二百五十九·佚名
  卷九·佚名
  卷二十三·叶隆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心愿·戴望舒

    几时可以开颜笑笑,把肚子吃一个饱,到树林子去散一会儿步,然后回来安逸地睡一觉?只有把敌人打倒。几时可以再看见朋友们,跟他们游山

  • 俞陛云·龙榆生

    俞陆云字阶青,浙江德清人。同治七年戊辰(一八六八)三月十七日生。祖樾,近代经师。陆云承家学,光绪戊戌(一八九八)科会试成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及第,授编修。壬寅(一九○二)出任四川乡试副考官,著《入蜀驿程记》。辛

  • 王玄诗中旨格·佚名

    诗中旨格 五代 王玄王玄,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仅知其曾官正字。罗根泽考其为五代时人,宋初或犹在世。 《诗中旨格》一卷,王玄撰。《直斋书录解题》录有《拟皎然十九字》一卷,并称“正字王元撰,不知何人。”疑即此

  • 郑锡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郑锡,大历时人。生平不详。 送客之江西 郑锡 乘轺奉紫泥, 泽国渺天涯。 九派春潮满, 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 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堂处, 知君路不迷。 郑锡诗鉴赏 郑锡为大历时期的诗人。他于唐代宗宝应二年(763

  • 卷十(下)·常璩

      先贤士女总赞下   ◎汉中士女   ▲郑真岳峙,确乎其清。    郑子真,褒中人也。玄静守道,履至德之行。乃其人也,教曰:“忠孝爱敬,天下之至行也;神中五徵,帝王之要道也。”成帝元舅大将军王凤备礼聘之,不应。家谷口,世

  • 卷之一千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中兴小纪卷二十九·熊克

    宋 熊克 撰绍兴十一年【歳在辛酉】春正月辛亥时有进保蜀论者上既览之甲寅谓宰执曰彼但采三国志语殊不切时事又多引诸葛亮为证不知古今事异亮方出蜀以图进取今欲守蜀以图扞御岂可同日而语于是秦桧等仰服圣学洞察古今

  • 今献备遗卷六·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杨士竒杨士竒名寓以字行江西泰和人也少孤好学郡县交举皆不就革除间翰林修撰王叔英荐之征入翰林任编纂授齐府审理副文皇即位擢编修时方开内阁命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荣金幼孜及士竒七人处其中典机宻寻升侍讲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纪昀

    文苑传宋 【三】○宋三陈充吴淑【舒雅】黄夷简【卢稹谢炎 许洞】句中正【孙逢吉 林罕】 曾致尧 刁衎 姚铉李建中 洪湛路振崔遵度 陈越陈充吴淑黄夷简句中正 【孙逢吉 林罕】曾致尧刁衎姚铉李建中洪湛路振

  • 九六五 军机大臣奏查明《四库全书总目》于上年七月进呈尚未缮竣陈设片·佚名

    九六五 军机大臣奏查明《四库全书总目》于上年七月进呈尚未缮竣陈设片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十八日臣等遵旨将《四库全书总目》从前于何时进呈及曾否于文渊阁陈设之处,交查四库馆。兹据覆称,《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及《简明

  • 世家卷第四十三 高丽史四十三·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恭愍王六。○(辛亥)二十年春正月乙酉朔王亲祭公主魂殿。己丑又幸影殿饭僧八百。庚寅幸魂殿。己亥幸演福寺设谈禅会。二月己未幸魂殿饭僧

  • 卷之九  洪武聖政記(明)宋濂 撰·邓士龙

    (洪武聖政記,一卷,明宋濂撰。濂,明初浦江人,字景濂,號潛溪。元未隱居東明山著述。明初任江南儒學提舉,洪武二年主修元史,六年為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兼贊善大夫。生平著述甚多,有宋學士文集等傳世。) 嚴祀事第一 正大本第二

  • 楚宣王问群臣曰·佚名

    【提要】 狐假虎威的成语就来自本章。古人在游说时创造了许多典故和成语,充实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语言。今天的人们,已经几乎没有创造新成语的能力和可能了。由此也可以看到古人的说话水平的确比现在的我们高出很多倍

  • 汉纪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204)·司马光

    汉纪二 汉高帝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 [1]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馀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 [1]冬季,十月,韩信和张耳率领几万名士兵向东攻打赵。赵王赵歇和成安君陈馀闻讯,即在井陉口集结部队,号

  • 三年·佚名

    (壬子)三年清咸豐二年春正月1月1日○壬子,詣眞殿,行茶禮。○以鄭德和爲江華府留守。1月3日○甲寅,詣仁政殿,行社稷祈穀大祭誓戒。○詣仁政殿,親傳宗廟永寧殿春享香祝。1月4日○乙卯,詣宗廟展謁,景慕宮展拜,春謁也。1月5日○丙辰

  • 第五章 4·辜鸿铭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辜讲有人评论孔子的一位学生(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孔门“十哲”之一,以有德行著称)说:“他是个道德高尚、慷慨大方的人,但是才思却不够敏捷。

  • 墨子卷四·墨子

    钦定四库全书墨子卷四兼爱上第十四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

  • 卷二·佚名

    △寿命品第一之二尔时会中有优婆塞。是拘尸那城工巧之子。名曰纯陀。与其同类十五人俱。为令世间善果故。舍身威仪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悲泣堕泪。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及比丘僧。哀受我等最後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