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十九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
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刑部户部三库事务世袭骑都尉军功加十九级随带加二级又加二级臣董诰内大臣户部尚书镶蓝旗满洲都统军功纪录五次寻常纪录十四次臣德瑛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工部尚书纪录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八月。己酉。礼部议覆、御史刘锡嘏奏、肄业贡生。考试汉教习。请于临场识认。以防枪冒。如现充各馆誊录者。均不准考试。以免趋避。应如所请。至满助教考试事宜。应如国子监所奏。统归吏部办理。从之。
○庚戌。谕军机大臣曰、李侍尧奏、自阿瓦脱出兵丁杨发等、带有杨重英诗禀等因一摺。自系杨重英、闻缅匪欲将伊送出。自揣罪重。故具禀以献策为名。希图免罪。大约不出乎此。至杨发供词内称、赘角牙、因袭位时、兄弟成仇。将伊弟捆绑丢江。又与三四两叔不和。俱行抄家。其大头目万已莽、因伊女不得立正。反被逐出。心中怀恨。与其三叔同谋占夺各等语。缅甸此时或有内乱。亦未可知。但断不必因此乘衅轻举。朕前此所以不肯于缅地用兵者。原因其地气候水土。俱极恶劣。兵丁至彼。輙染疾病。非人力之所能施。并非法令之所能治。是以决计不办。即有可乘之机。而气候水土如故。亦不宜轻为尝试。况缅匪已将苏尔相送还。俟其遣人纳贡。即可完事。若缅匪并将杨重英送出。并当准其开关交易。不可失信于外夷。设或不献杨重英、亦于大局无碍。不过不准开关。亦不值又筹另办。李侍尧此时。仍当静听。一切不动声色。惟董饬所属。将各边隘、实力严查密察。勿使稍有偷越。如缅匪遣人具禀。或并送贡到关。李侍尧即可随机酌量妥办。将此由六百里传谕知之。
○赈恤甘肃皋兰、河州、渭源、金县、靖远、红水县丞、安定、会宁、平凉、静宁、固原、隆德、华亭、张掖、山丹、武威、永昌、镇番、平番、西宁、碾伯、大通、巴燕戎格、泾州、肃州、安西、玉门、陇西、漳县、灵州、中卫、狄道、三十二厅、州、县、卫。本年旱灾贫民。并予缓徵。
○辛亥。谕军机大臣曰。索诺木策凌奏、乌噜木齐各属。夏季米粮时价清单。仅开各厅、县、每月麦豆等项价值。并未注有价中价平。及较上次是否相同。或增或减字样。盖由索诺木策凌、未见各省奏报式样。是以所办未能合式。本日适勒尔谨奏到粮价单。即着钞寄阅看。嗣后仿照办理。将此传谕索诺木策凌知之。
○又谕、前据杨魁奏、崇明县拏获在山东犯案之凶犯王有亮、徐秀方、黄友三、一案。当经传谕该抚、迅速审明定拟具奏。毋庸转解东省审办。此等盗犯。在洋面连毙二命。分攫多赃。情罪甚为凶恶。现经拏获到案。自应即在江省审明情节。立寘重典。迄今已及一月。未据审拟奏覆。着再传谕杨魁、即将该犯等、严行审讯明确。一面奏闻。一面正法。毋稍迟缓。致重犯稍稽显戮。
○吏部议覆、陕西巡抚毕沅奏、华州近年事务倍繁。请添州判一员。将蒲城县县丞裁汰改设。应如所请。从之。
○河南巡抚徐绩奏、卫辉府属汲、淇、二县。入秋雨少。地亩薄收。各民户本年未完钱粮。及春借仓谷。请缓至来年麦熟后徵收。再彰德府临漳县地方。间有雨水。未能均齐。丰歉不无互异。请照汲淇二县、一例办理。得旨、着照所请行。
○壬子。命辑满洲源流考。谕、顷阅金史世纪云。金世祖居完颜部。其地有白山黑水。白山即长白山。黑水即黑龙江。本朝肇兴东土。山川钟毓。与大金正同。史又称金之先出靺鞨部。古肃慎地。我朝肇兴时。旧称满珠。所属曰珠申。后改称满珠。而汉字相沿。讹为满洲。其实即古肃慎。为珠申之转音。更足徵疆域之相同矣。又后汉书三韩传。谓辰韩人、儿生欲令头扁。押之以石。夫儿初堕地。岂堪以石押头。其说甚悖于理。国朝旧俗。儿生数日。置卧具。令儿仰寝其中。久而脑骨自平。头形似扁。斯乃习而自然。无足为异。辰韩或亦类是。范蔚宗不得其故。曲为之解。甚矣其妄也。若夫三韩命名。第列辰韩、马韩、弁韩、而不详其义。意当时三国必有三汗。各统其一。史家不知汗为君长之称。遂以音同误译。而庸鄙者、甚至讹韩为族姓。尤不足当一噱。向曾有三韩订谬之作。惜未令人尽读之而共喻耳。若唐时所称鸡林。应即今吉林之讹。而新罗、百济、诸国。亦皆其附近之地。顾昔人无能考证者。致明季狂诞之徒。寻摘字句。肆为诋毁。此如桀犬之吠。毋庸深较。而舛误之甚者。则不可以不辨。若夫东夷之说。因地得名。如孟子称舜东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此无可讳。亦不必讳。至于尊崇本朝者。谓虽与大金俱在东方。而非其同部。则所见殊小。我朝得姓、曰爱辛觉罗氏。国语谓金曰爱辛。可为金源同派之证。盖我朝在大金时。未尝非完颜氏之服属。犹之完颜氏在今日。皆为我朝之臣仆。普天率土。统于一尊。理固如斯也。譬之汉唐宋明之相代。岂皆非其胜朝之臣仆乎。又有云。我祖宗时。曾受明龙虎将军封号。亦无足异。我朝初起时。明国尚未削弱。因欲与我修好。借此以结两国之欢。我朝固不妨为乐天保世之计。迨我国声威日振。明之纲纪日隳。且彼妄信谗言。潜谋戕害。于是我太祖赫然振怒。以七大恨告天。兴师报复。自萨尔浒、松山、杏山、诸战。大败明兵。明人欲与我求和。斥而不许。彼尚安能轻侮我朝乎。且汉高乃秦之亭长。唐祖乃隋之列公。宋为周之近臣。明为元之百姓。或攘或侵。不复顾惜名义。若我朝乃明与国。当闯贼扰乱。明社既移之后。吴三桂迎迓王师入关。为之报讐杀贼。然后我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统一寰宇是得天下之堂堂正正。孰有如我本朝者乎。至若我国家诞膺天眷。朱果发祥。亦如商之元鸟降生。周之高禖履武。纪以为受命之符。要之仍系大金部族。且天女所浴之布勒瑚里池即在长白山。原不外白山黑水之境也。又金世纪称、唐时靺鞨有渤海王。传十余世、有文字礼乐。是金之先即有字矣。而本朝国书。则自太祖时、命额尔德尼巴克什等。遵制通行。或金初之字。其后因式微散佚。遂尔失传。至我朝复为创造。未可知也。他如建州之沿革。满洲之始基。与夫古今地名同异。并当详加稽考。勒为一书。垂示天下万世。着派大学士阿桂、于敏中、侍郎和珅、董诰、悉心检核。分条编辑。以次呈览。候朕亲加厘定。用昭传信而辟群惑。并将此通谕知之。寻阿桂等奏、编纂事宜。酌拟凡例呈览。并请钦定嘉名。得旨、知道了。书名着定为满洲源流考。
○又谕、各省学政。现届差满应行更换。顺天学政、着汪廷玙去。江苏学政、着刘墉去。安徽学政、着刘权之去。江西学政、着汪永锡去。浙江学政、着彭元瑞去。福建学政、着沈初去。湖北学政、着洪朴去。湖南学政、着唐淮去。山东学政、着姚梁去。山西学政、着百龄去。河南学政、着王大鹤去。陕甘学政、着祝德麟去。四川学政、着刘锡嘏去。广东学政、着李调元去。广西学政、着李殿图去。云南学政、着戚蓼生去。贵州学政、着萧广运去。此内有现出试差人员。若回京请训。再行赴任。徒劳驿传往返。学政之职。惟在公慎自矢。整饬士习。兴起文风。此外更无可训谕。伊等接奉此旨。即各赴新任。不必来京请训。
○又谕曰、江兰奏、各省遇有人命重案。俱将全案招供。揭送大理寺察核。惟盛京一处。向无随本揭帖。请嗣后遇有斩绞各案。亦照各省之例。将招供一体揭送大理寺等语。着照所请。嗣后盛京遇有斩绞重案。其招供揭帖。并着一体送大理寺。以凭查核。
○又谕、前经降旨、各省藏书家所呈书籍。于办毕后。即行发还。至督抚等自购呈进者。俱经奏请、留供石渠之藏。其在京大臣官员等所进之书。亦俱请备储中秘。昨岁大学士等、议定文渊阁藏书章程云。俟全书告竣后。各藏其副于翰林院署。立架分贮等语。朕命纂辑四库全书。原以嘉惠天下万世。公诸同好。今外省藏书家进到之书。既经陆续还给。所有在京大臣等呈进书籍。亦应一体还付本家。俾其世守。若为翰林院藏副计。则各处所进书函。长短宽狭不等。分签插架。不能整齐。莫若俟四库全书钞录四分完竣。令照式再钞一分。贮之翰苑。既可备耽书之人、入署就阅。而传布词林。亦为玉堂增一佳话。其各督抚购进诸书。将来仍可汇交武英殿。另行陈设收贮。将此谕令四库馆总裁等、遵照办理。
○吏部议奏、嗣后拣选。除应补选人员。仍照例拣选外。其捐纳者。止准不论双单月人员赴挑。如不敷。再传单月本班之人。如仍不敷。方准双月各员与挑。报闻。
○癸丑。谕军机大臣曰、三宝奏、查缴应毁各书。若止责令地方官、及各教官等、劝谕呈缴。势难遍行清检。查分发教职。闲空人员甚多。伊等俱系本地之人。派其各赴原籍府分因亲及友。易于询访。并代为清查。将来。即以缴书多寡。为补用名次后先等语。所办甚好。各省藏书之家。非必尽系知书之人。仅责成地方官、劝令呈缴。恐于违碍书籍。未能检查详尽。且或有其家竟无人为之查阅者。均未可定。教官籍系本省。其往来原籍。既可不致滋扰。而于亲友家所藏书籍。知之必详。繙查亦易。其呈缴必多。今浙省既办有成效。各省均应照此办理。可将此遇各督抚奏事之便。传谕知之。
○甲寅。谕、前经降旨、于本科京闱乡试落卷内。皿字号、挑取誊录八百名。贝字号、取六百名。着交梁国治、阿肃、于发榜后。同原派出之同考官阅看。
○湖南学政唐淮、因病乞假。命翰林院侍讲姚颐、提督湖南学政。
○乙卯。秋分。夕月于西郊。遣多罗信郡王修龄行礼。上还宫。
○丙辰。世宗宪皇帝忌辰。遣官祭泰陵。上诣奉先殿、寿皇殿、行礼。
○步军统领衙门奏、山西民人陈大朴等、控告祁县知县罗兴禧、滥徵丁银。并武举等歛银修署一案。得旨、此案着派户部尚书袁守侗、驰驿前往审办。所有随带司员。着一并驰驿。
○以浙江杭州驻防协领额尔布、为福建福州副都统。
○丁巳。上幸圆明园。
○戊午。封闭复州属五虎嘴、元台子等处煤窰。从盛京将军宗室弘晌请也。
○己未。上御勤政殿听政。
○谕、据李宗文奏、现患痰火病症。业经请假调治。数月未能速痊。恳请开缺等语。李宗文、着准其解任回籍调理。俟病痊之日。仍来京候补。其礼部侍郎员缺。着范时纪调补。所遗仓场侍郎员缺。着蒋赐棨补授。至兼管府尹之尚书袁守侗、现在出差。所有顺天府尹事务。仍着蒋赐棨暂行兼管。
○又谕、据高晋奏山阳县民杜永茂、自缢身死一案。讯出该县金幼淳、任听差役。需索滋扰。请将金幼淳革职审究等语。已批交该部矣。金幼淳、前在县丞任内。经该督以其办事勤慎。奏请升署知县。今查出该县纵役滋扰又复曲为开脱。意图取巧。即行指实纠参。并不稍存回护。深得公正大臣之体。各督抚均当照此办理。将此通谕知之。
○又谕、候补翰林院侍讲彭冠、着仍在阿哥书房行走。其未得缺以前。着加恩令其食俸。
○谕军机大臣等、闻淮扬一带运河。久未挑浚。河身逐渐淤高。不特有碍漕船。或遇水大之年。河淤则易致泛溢。所系甚大着传谕高晋、萨载、即速将淮扬运河。逐段查勘测量。有应行挑浚者、迅即确实勘估。一面择日兴工。一面奏闻。不可稍存惜费之见。致有贻误。务使河身一律宽深。期于运道河防。均有裨益。
○庚申。遣官祭贤良祠。
○谕、侍郎金简、派往吉林、会同将军福康安、查办事件。金简及带往官员人等。俱着驰驿。
○谕军机大臣等、据国泰奏、省城一带。于八月初七、八、九、等日。甘雨连绵。十二日、又继以密雨等语。山东与直隶境壤毗连。晴雨大略相仿。畿辅七月间、稍觉缺雨。直至八月初八日。始得渥沾。今国泰所奏、山左得雨日期。与此间相同。则该省七月内、雨水自亦短少。虽据称得雨后。麦田俱可翻犁播种。但自八月初旬以来。曾否续得雨泽。于秋麦情形。有无妨碍。着传谕国泰、即速查明据实覆奏。
○又谕、今日国泰奏到各摺。颇露急于见长之意。不宜若此。即如巡抚入闱监临。系循例奏报之事。祇须将搜检有无弊病。及士子三场是否安静。奏闻足已。乃国泰摺内。将各卷并无干犯庙讳御名。及违式贴出。与笔误免贴之处。逐一声叙。并称誊录对读之错误。抽对朱卷各等语。殊属琐屑。此皆监临分所应办。无足为异。国泰铺张入告。不过欲显其诸事认真。其底里已毕露矣。又另摺所奏、委员蓝嘉瓒、缉获要犯多名。亦祇须据实叙明。应否送部引见之处。听候部议。乃称该员系加捐分发郎中。恳恩赏指一部。学习行走。自必益知感奋等语。尤属节外生枝。且为属员希恩渎请。更觉多事。国泰自擢用两司以来。于地方公务。颇知实力奋勉。其才具尚堪造就。未尝不可备他日之简任。若过于热中。恐以躁进之心。流为喜事。转不免因而获戾。且伊父文绶、现任总督。伊年力正当强壮。已用至藩司。兼护巡抚。亦当知足。理应循分自安。以期承受恩眷。何不可待之有。而为是汲汲耶。国泰、着传旨申饬。
○辛酉。谕曰、沈初现在出差。王杰到京后。即着署理礼部侍郎。不必办理刑部事务。其刑部侍郎员缺。仍着钱汝诚署理。
○户部议覆、署漕运总督德保、护山东巡抚国泰等覆奏、回空应造船。先行造册详明。并船尾书写打造字样。每起不得过五只。重运尾帮出口后。即令先为越帮进闸。俾得及早抵次。赴厂成造。如河内重运连樯行走。回空船只。即于河面宽处。暂停让行等语。应如所奏。至重运盛行。回空将到之际。责令该管厅员。驻宿河干。专司弹压。道员往来稽查。严定处分。亦应如所奏。令各员妥协办理。倘仍有抢闸等事。并闸官故意留难勒掯。该督抚立即据实指参。从之。
○壬戌。伊犁将军伊勒图、乌噜木齐都统索诺木策凌奏、请嗣后斋尔厄鲁特、所交滋生羊只。每年塔尔巴哈台查验。即令该处游牧官员。酌派厄鲁特一二名。解至玛纳斯。令乌噜木齐官兵。前赴收送。并令厄鲁特、于每年八月解送一次。得旨嘉奖。
○是月。大学士管两江总督高晋、江苏巡抚萨载等奏、丰砀厅属唐家湾、倒勾引河。为减洩黄河盛涨之水。由毛城铺石坝下注。历洪河以达濉河。经孟山等五湖。汇归洪泽湖。每年伏秋大汛。以徐城水志。长至一丈一尺五寸。开放减洩。查下游洪濉二河。两岸土堰。一遇水势骤长。即行出崖漫滩。堰工易致浸蛰。下江之萧县。上江之宿州、灵壁、虹县、临河洼地。每致被淹。揆其水大之由。皆缘唐家湾引河。居徐城上游。相距二百余里。待徐城水志至一丈一尺五寸。而上游水已逾志。再为知会开放。水势更长是以开放后、奔腾下注。洪濉二河。难以容纳。臣等再四熟商。与其减于既涨之后。莫若洩于未涨之先。查上游河宽。下游岸狭。本年以唐家湾水志长至九尺五寸。即令将该处倒勾引河开放。当毛城铺过水。初不过二三尺。安流顺轨。下注洪濉。并未出槽漫滩。堰工稳固。已有成效。应请嗣后水志尺寸。当以唐家湾为准。一俟长至九尺五寸。即将倒勾引河草坝启放。俾盛长之水。由毛城铺及时分洩。不独循序下注。可免漫滩塌堰之患。而黄河水势。亦可随长随减。得旨、好。此见甚是。早应如此办理。又批、此即朕定清口开坝之意。徐杀其盛涨于事先。治河之策。无过于此。
○又高晋奏、海州、沭阳、二州县。低田已经涸出补种。惟安东、阜宁二县被淹之区。骤难消涸。勘实成灾七分。现在照例办理。其余各属。晴雨调匀。早稻杂粮。俱已刈获。晚禾茂盛。亦可丰收。得旨、览奏稍慰其成灾处所。加意妥恤。
○陕甘总督勒尔谨奏、哈布塔垓哈喇山。开采金砂。近年愈少。应请封禁。并派弁兵巡查。以杜偷挖。本年课金九两四钱有奇。请全数赏给阿拉善王罗布藏多尔济。报闻。
卷之一千三十九
猜你喜欢 卷三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一·脱脱 卷一百九十六·志第一百四十九·兵十·脱脱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九·王称 皇清开国方略卷三十二·阿桂 卷二百六十五·杨士奇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七·佚名 卷之三百十一·佚名 第一节赠与·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二十·佚名 ·康熙重定台湾记·丁曰健 杨义臣传·魏徵 清河王高岳传·李延寿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沈从文 十二年·佚名 四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