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钦定四库全书

长江集卷七

唐 贾岛 撰

送崔峤游潇湘

功烈尚书孙琢磨风雅言渡河山凿处陟岘汉滩喧梦想吟天目宵同话石门枫林叶欲下极浦月清暾

寄朱锡珪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马戴居华山因寄

玉女洗头盆孤高不可言瀑流莲岳顶河注华山根絶雀林藏鹘无人境有猿秋蟾才过雨石上古松门

寄胡遇

一自残春别经炎复到凉萤从枯树出蛩入破堦藏落叶书胜纸闲砧坐当牀东门因送客相访也何妨

送李戎扶侍往寿安

二千余里路一半是波涛未晓着衣起出城逢日高关山多寇盗扶侍带弓刀临别不挥泪谁知心郁陶

送孙逸人

衣屦犹同俗妻儿亦宛然不餐能累月无病已多年是药皆谙性令人渐信仙杖头书数卷荷入翠微烟

寄华山僧

遥知白石室松栢隐朦胧月落看心次云生闭目中五更钟隔岳万尺水悬空苔藓嵌岩所依稀有径通

送李登少府

伊阳耽酒尉朗咏醉醒新应见嵩山里明年踯躅春一千寻树直三十六峰隣流水潺潺处坚贞玉涧珉

易州过郝逸人居

每逢词翰客邀我共寻君果见闲居赋未曾流俗闻也知隣市井宛似出嚣氛却笑巢由辈何须隐白云

酬鄠县李廓少府见寄

稍怜公事退复遇夕阳时北朔霜凝竹南山水入篱吟怀沧海侣空问白云师恨不相从去心惟野鹤知

净业寺与前鄠县李廓少府同宿

来从城上峰京寺暮相逢往往语复默微微雨洒松家贫初罢吏年长畏闻蛩前日犹拘束披衣起晓钟

送南卓归京

残春别镜陂罢郡未霜髭行李逢炎暑山泉满路岐云藏巢鹤树风触啭莺枝三省同虚位双旌带去思入城宵梦後待漏月沈时长策并忠告从容写玉墀

卧疾走笔酬韩愈书问

一卧三四旬数书惟独君【一作书至独思君】愿为出海月不作归山云身上衣频寄瓯中物亦分欲知强健否病鹤未离羣

长孙霞李溟自紫阁白阁二峰见访

寂寞吾庐贫同来二阁人所论唯野事招作【一作访我】住云隣古寺期秋宿平林散早春漱流今已矣巢许岂尧臣

送惟一游清凉寺

去有巡台侣荒溪衆树分瓶残秦地水锡入晋山云秋月离喧见寒泉出定闻人间临欲别旬日雨纷纷

郑尚书新开涪江

岸凿青山破江开白浪寒日沈源出海春至草生滩梓匠防波溢蓬仙畏水乾从今疏决後任雨滞峰峦

不侵南亩务已拔北江流涪水方移岸浔阳有到舟潭澄初捣药波动乍垂鈎山可疏三里踪知【一作惟应】历亿秋

寄乔侍郎

大宁犹未到曾渡北浮桥晓出爬船寺手擎紫栗条差池不相见怅望至今朝近日营家计绳悬一小瓢

送去华法师

在越居何寺东南水路归秋江洗一鉢寒日晒三衣默听鸿声尽行看叶影飞囊中无宝货船户夜扃稀

送蔡京

跃蹄归鲁日带漏别秦星易折芳条桂难穷邃义经登封多泰岳巡狩徧沧溟家在何林下梁山翠满庭

慈恩寺上座院

未委衡山色何如对塔峰曩宵曾宿此今夕值秋浓羽族栖烟竹寒流带月钟井甘源起异泉涌渍苔封

题朱庆余所居

天寒吟竟晓古屋瓦生松寄信船一只隔乡山万重树来沙岸鸟窻度雪楼钟每忆江中屿更看城上峰

送黄知新归南安

池亭沈饮徧非独曲江花地远路穿海春归冬到家火山难下雪瘴土不生茶知决移来计相逢期尚赊

赠胡禅师

自是根机钝非关夏腊深秋来江上寺夜坐岭南心井凿山含月风吹磬出林祖师擕只履去路杳难寻

元日女道士受籙

元日更新夜斋身称浄衣数星连斗出万里断云飞霜下磬声在月高坛影微立听师语了左肘系符归

重与彭兵曹

故人在城里休寄海边书渐去老不远别来情岂疎砚冰催腊日山雀到贫居每有平戎计官家别勑除

赠庄上人

不语焚香坐心知道已成流年衰此世定力见他生暮雪余春冷寒灯续昼明寻常五侯至敢望下堦迎

落第东归逢僧伯阳

相逢须语笑人世别离频晓去长侵月思乡动隔春见僧心暂静从俗事多迍宇宙诗名小山河客路新翠桐犹入爨清镜未辞尘逸足思奔骥随羣且退鳞宴乖红杏寺愁在緑杨津老病难为乐开眉赖故人

皇甫主簿期游山不及赴

休官疋马在新意入山中更住应难遂前期恨不同集蝉苔树僻留客雨堂空深夜谁相访惟当清浄翁

宿成湘林下

相访夕阳时千株木未衰石泉流出【一作出幽】谷山雨滴栖鸱漏向灯听数酒因客寝迟今宵不尽兴更有月明期

喜雍陶至

今朝笑语同几日百忧中鸟度剑门静蛮归泸水空步霜吟菊畔待月坐林东且莫孤此兴勿论穷与通

酬胡遇

丽句传人口科名立可图移居见山烧买树带巢乌游远风涛急吟清雪月孤却思初识面仍未有多须

宿慈恩寺郁公房

病身来寄宿自扫一床闲反照临江磬新秋过雨山竹隂移冷月荷气带禅关独往天台意方从内请还

送禇山人归日东

悬帆待秋水去入杳冥关东海几年别中华此日还岸遥生白发波尽露青山隔水相思在无书也是闲

寄韩湘

过岭行多少潮州瘴满川花开南去後水冻北归前望鹭吟登阁听猿泪滴船相思堪面话不着尺书传

雨夜寄马戴

芳林杏花树花落子西东今夕曲江雨寒催朔北风乡书沧海絶隐路翠微通寂寂相思际孤缸残漏中

喜无可上人游山回

一食复何如寻山无定居相逢新夏满不见半年余听话龙潭雪休传鸟道书别来还似旧白发日高梳

寄毘陵彻公

身依吴寺老黄叶几回看早讲林霜在孤禅隙月残井通潮浪远钟与角声寒已有南游约谁言礼谒难

送韦琼校书

宾佐兼归觐此行江汉心别离从阙下道路向山隂孤屿消寒沫空城滴夜霖若邪溪畔寺秋色共谁寻

寄刘侍御

衣多苔藓痕犹拟更趋门自夏虽无病经秋不过原积泉留岱鸟叠岫隔巴猿琴月西斋集如今岂复言长江集卷七

猜你喜欢
  杨慧淑·唐圭璋
  甄龙友·唐圭璋
  范宽之·唐圭璋
  第二十八出 骂贼·洪昇
  第三折·贾仲明
  卷一·李贺
  《词综》(卷三)·朱彝尊
  卷三十五·徐世昌
  散花庵词·黄昇
  唐诗镜卷一·陆时雍
  诗神·刘半农
  卷四十七·高棅
  御选明诗卷九十一·康熙
  卷三十一·康熙
  卷一·温庭筠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七十一·彭定求

        卷771_1 【春日】宋雍   轻花细叶满林端,昨夜春风晓色寒。   黄鸟不堪愁里听,绿杨宜向雨中看。   卷771_2 【失题】宋雍   斜雨飞丝织晚风,疏帘半卷野亭空。   荷花开尽秋光晚,零落残红绿沼中。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三·杨仲良

      徽宗皇帝   议礼局大观政和二礼附   大观元年正月庚子,御笔:『议礼局依旧于尚书省置局,仍差两制二员详议,属官五员检讨。应缘礼制,可据本末议定取旨。』   二月壬戌,议礼局言:『臣等伏以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国家承

  •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三·徐乾学

    宋纪十三【起着雍困敦正月尽屠维赤奋若正月凡一年有竒】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徳睿烈大明广孝皇帝端拱元年春正月丙寅以大理评事钜野王禹偁为右拾遗华阳罗处约为著作佐郎并直史馆赐绯旧止赐涂金带特命以文犀带宠之禹偁即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十六·佚名

    嘉靖三十三年十一月戊戌朔○己亥礼部奏新选尚主子弟李和请如故事于内外教职中选补教习官一员量授主事职衔以本部侍郎督课之诏可○追录采淘港阵亡指挥刘勇千户孙升胡应麒镇抚李继孜义勇官徐恭各升袭赠级命有司立祠如例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七·佚名

    隆庆四年七月丁卯朔孟秋享 太庙 命宣府深井堡守备为事官杨振充本镇入卫游击将军○戊辰○升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张四维为翰林院学士掌院事经筵日讲如故○改南京刑部右侍郎李一元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 ◎进步党与段祺瑞之凶终·刘以芬

    进步党自创党以来,其所取政策,即系与现有势力相结合,意欲乘机而指导之、改造之,使成为我国之中坚力量,以求安定一时之社会秩序,并徐图发展。故彼之所谓结合,亦有其一定限度,与一味附和者不同,苟一旦越此限度,则彼即不能不顾及自

  • 通志卷一百九十八·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四夷传第五南蛮下岭南序畧 南粤 海南序畧 黄支 哥罗林邑 扶南 顿逊 毗骞 干陀利 狼牙修婆利 槃槃 赤土 真腊 罗刹 投和丹丹 边斗 杜薄 薄剌 防焚 火山 无

  • 陈仲微传·脱脱

    陈仲微,字致广,瑞州高安人。他的祖先居住在江州,嘉奖为义门。嘉泰二年(1202),考中进士。调任为莆田县尉,恰逢没有县令,通判又罢免柔弱与不任职的人,有关部门把县令的事委任给他。那年歉收,部卒与饥民一起造反,陈仲微立刻把作乱

  • 梁纪十九 太宗简文皇帝上大宝元年(庚午、550)·司马光

    梁纪十九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庚午,公元550年) [1]春,正月,辛亥朔,大赦,改元。 [1]春季,正月,辛亥朔(初一),梁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宝。 [2]陈霸先发始兴,至大庾岭,蔡路养将二万人军于南野以拒之。路养妻侄兰陵萧摩诃,年十三,单骑出战,无

  •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庆历熙宁之变法】·钱穆

    一、学术思想之新曙光宋朝养士经历百年之久,终于要收到他的成效。 宋朝对士大夫,并不能有教育指导的能力,只能妪姁(xū)涵育,让他们自己发荣滋长,这是一件费时而没把握的事。 在真宗时,宋朝文教算是培养到

  • 第一章 初唐兴,武功盛·吕思勉

    第一节 高祖与太宗:开国定鼎父子兵汉、唐并称中国盛世。贞观、永徽之治,论者以比汉之文、景,武功尤远过之;然非其时之君臣,实有过人之才智也。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文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

  • 卷四·赵鹏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筌卷四     宋 赵鹏飞 撰庄公十有七年春齐人执郑詹称人以执非伯讨也而詹不书族盖有罪焉讨有罪而非伯讨奈何不归之京师也然郑詹之罪不可详左氏以为不朝且冬会于幽而春遂责其不朝邪无是理也不

  • 水旱第三十六·桓宽

    【题解】本篇从上面“授时”问题伴随而来的对农业生产严重威胁的水旱灾害问题,进行辩论,并联系到盐、铁官营问题。大夫认为“水旱,天之所为”,“非唯有司之罪”。贤良则称周公之时,“

  • 如来无过功德品第八之四·佚名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毕竟成就四无所畏。王言大师。何者如来四无所畏。答言大王。所谓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障道无畏。尽苦道无畏。大王当知。一切智无畏者,沙门瞿昙。悉以觉知一切诸法。若诸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

  •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七·唐慧琳

      音妙法莲花经八卷 添品法花亦同用  法花音训序    翻经沙门大乘基撰    翻经沙门慧琳再详定  妙法莲花经者。斯乃扣邃[寂-又]之微言。警鸿机之奥旨。扬真乘以宏空。掩曦驾之冏天衢。演觉水以潜津。

  • 卷第八十·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十四静虑者。谓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品类足说。云何初静虑。谓初

  •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五·安慧

        尊者安惠造  分别根品第二之一(论卷第三)  颂曰。  传说五于四  四根于二种  五八染净中  各别为增上  论曰。眼等五根至闻声别故。颂云。  譬如明眼人  能避现险难  世有聪明者  能离

  • 古今类传岁时部·董谷士

    四卷。董谷士、董炳文撰。书前潘耒序,交待了该书的原委。董氏兄弟本欲编纂类书,分天、地、人、物四部,名以“古今类传”。其先,以岁时日次一编见示于世,为天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类传”未成,该编则独立成书,仍名“古今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