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褚遂良传

褚遂良,是散骑常侍褚亮的儿子。大业末年,跟随他的父亲在陇右,薛举称帝时,安排褚遂良为通事舍人。薛举失败后,他投奔朝廷,被任命为秦州都督府兵曹参军。贞观十年(636),由秘书郎迁任起居郎。遂良广博地涉猎文史,特别擅长隶书,他父亲的朋友欧阳询非常看重他。太宗曾经对侍中魏征说“:虞世南死后,没有人可以谈论书法。”魏征说:“褚遂良下笔遒劲,很得王逸少书体的真髓。”太宗当天就召令遂良为侍书。太宗曾经出王府重金购求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天下的人争着携带古代书法赴皇帝的殿廷献给太宗,当时不能分辨这些墨迹的真伪,遂良一一详细论述它们的源流出处,没有一点错误。

贞观十五年(641),太宗下诏,准备到泰山封禅,先到洛阳,彗星出现在太微座,冲犯郎位。遂良对太宗说:“陛下拨乱反正,功超前烈,东狱即将大功告成,天下非常幸运。然而走到洛阳,彗星就出现,这或许是有上天不许可的事。况且汉武帝犹豫不决数年,才举行泰山封禅礼,臣下的愚见恭请陛下详细考虑抉择。”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下诏停止了封禅的事。当年,遂良迁任谏议大夫,兼任起居事,太宗曾经问他说:“你担任起居,记录什么事,大概人君能够看到它吗?”遂良回答说:“现在的起居,就是古代的左右史,写人君的言行事迹,而且记录善恶,作为鉴戒,也许可以令人主不做非法的事,没有听说帝王亲自看史的。”太宗说“:朕有不好的事。你也必定记下它吗?”遂良说“:遵守道德不如遵守自己的职责,臣的职责应当记载笔录,君王的举动必定记下来。”黄门侍郎刘洎说“:假若遂良不记,天下的人也会记下来。”太宗认为他们说的对。

当时魏王被太宗宠爱,对他的礼仪秩序等级像对嫡子一样。当年,太宗问侍臣说“:当今国家什么事最急迫?”中书侍郎岑文本说“:《左传》说‘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由此而言,礼仪最急。”遂良走上前说“:当今四方仰慕德行,谁敢做非分的事?但是太子、诸王,必须有一定的名分,陛下应当让万代效法把它留给子孙。”太宗说“:这话是对的。朕年岁将近五十,已经觉得衰老倦怠。已经由长子主管东宫,弟弟和庶子的数目将近五十,心里时常忧虑的就是这件事了。但是自古嫡子与庶子没有良臣辅佐,何尝不会倾败国家。公等为朕搜访贤德的人才,用来辅佐太子以及各王,都要求正道之士。况且事奉人年岁长了,就会摸透性情巴结逢迎,不怀好意伺机而动的现象,多由此发生。”于是限制王府官僚任职不得超过十二年。

贞观十七年(643),太宗问遂良说:“舜造漆器,禹雕切肉的砧板,当时劝谏舜、禹的有十余人,食用的器物之间,为什么苦谏呢?”遂良回答说“:雕琢妨害农业生产,锦绣赤色的绶带会妨害女红。首先创造奢侈和过分的浪费,国家的危亡就渐渐近了。漆器不禁止,必定用金做它,金器不禁止,必定用玉做它。所以诤臣必定劝谏事情渐发的开端,到它发展到极点,就没有什么可以再去劝谏的了。”太宗认为对,因此说:“作为人君,不忧虑人民而从事骄奢淫侈的事,危亡的时机可以反掌而待了。”

当时皇子年幼的多担任都督、刺史,遂良上疏说:“从前两汉靠郡国治理人民,除郡以外,分立诸子,分割疆土,杂用周朝的制度。皇唐州县,大略依照秦的法律。皇子幼年,有的授任为刺史,陛下难道不是用王的骨肉,镇压护卫四方?这种首创的制度,比以前历代帝王高明。臣下的愚见,有小的地方处置尚不够妥帖。为什么呢?刺史郡守,人民仰赖他得到安宁。得到一个好的人做刺史郡守,当地的人民都能休养生息;遇到一个不好的人做刺史郡守,全州的人民都会劳苦疲敝。因此人君爱惜百姓,常为人民选择贤德的官吏。有的称赞河润泽了九里,京都蒙受福恩;有的兴起歌咏赞叹,活着就为他立祠。汉宣帝说:‘与我共同治理国家的,只有贤能二千石。’以臣下愚昧的见解,陛下的儿子当中年岁还幼小不能够统管人的,暂且留在京都,教给他经学。一则使他畏惧天威,不敢犯禁;二则看见朝廷礼仪,自然成长自立。因此积累知识,自己懂得做人。审察他能够治理州县,然后派遣出京。臣谨按史籍,见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三帝,能友爱子弟,从此以后,其友爱子弟之法便成为后代的榜样。封立的各王,即使各自拥有国土,年纪还幼小的,召他们留在京都,用礼法训导他们,用恩惠垂爱他们。到三帝的朝代为止,封的王有数百人,只有二个王稍坏一些,其余的都自觉追求团结,感受教化,都成为善人。那么从前的事实已经验证,希望陛下详察。”太宗十分采纳他的意见。

当年,太子承乾因罪被废黜,魏王泰入宫服侍,太宗当面应许立他太子,因此对侍臣说“:昨天青雀自己投入我的怀抱说‘:臣今天才能够给陛下做儿子,是再生之日。臣只有一个儿子,百年之后,一定为陛下杀他,把王位传给晋王。’父子的伦理,原应当是天性,我见他这样,非常垂怜他。”遂良走上前说:“陛下失言,恭请陛下慎重考虑,不要使决策错误,哪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掌政权为天下的君王,而能杀死自己的儿子,传王位给晋王的呢?陛下从前立承乾为太子,而又重新宠爱魏王,礼数有的超过了对承乾的,确实因为嫡庶不分,所以到这个样子。隋鉴不远,足可以作为鉴戒。陛下今天既然立魏王为太子,希望陛下另外安置晋王,才能够安全。”太宗涕泪交流说“:我不能。”当天召长孙无忌、房玄龄与遂良等研究决策,立晋王为皇太子。

那时,经常有飞雉聚集在宫殿里面,太宗问群臣说“:是什么吉祥的兆头呢?”遂良回答说:“从前秦文公时,有童子变化为雉,雌雉在陈仓鸣叫,雄雉在南阳鸣叫,童子说:‘得到雄雉可以当王,得到雌雉可以成霸。’文公就把它叫作宝鸡。后汉光武帝得到雄雉,于是从南阳兴起而有天下。陛下原来被封为秦王,因此雄雉出现在秦地,所以这是显示完美德行的祥兆。”太宗高兴地说:“立身的道理,不可以没有学识,遂良博识,是十分可敬重的。”不久授遂良为太子宾客。

当时薛延陀派遣使者前来求婚,太宗答应把女儿嫁给薛延陀,收纳了他的财物聘礼,不久又不给女儿与他成婚。遂良上疏说:

“我听说诚信是国家的根本,百姓的归宿,因此文王允许重新掩埋枯骨而不违背道义,仲尼宁可绝食而坚守信义。延陀从前不过是一俟斤(一个属部首领的官)罢了,遇到神兵北上,扫平了沙塞、狼山、瀚海,万里萧条,陛下威力施加在域外而恩德建立在国内,认为余寇来往奔波,必须设立酋长,于是下玺书旗鼓,把延陀立为可汗。他感念陛下恩宠的光泽,对圣上的敬慕没有穷尽,而其余各地的异族,没有不听说知道的,因此共同沐浴和风一起蒙受恩惠信任。不久连年派遣大使,向我大唐国求婚,陛下又降下皇恩,应许与他结为婚姻。于是报告吐蕃,告诉思摩,诏示中国,五尺童子人人都知道这件事。于是陛下到北门,受纳了他奉献的酒食,当时百官端正地执着手板,异族穿着衣襟向左的民族服装,虔诚恭敬地接受喜乐的酒宴,都承受到美好的声誉,口歌手舞,欢乐终日。百官聚会结束,也各有议论,都认为陛下想求得百姓的安宁,不想让边境交战,于是不惜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可汗,在于预先顾惜苍生百姓,所以感念陛下的恩德。现在一旦产生反复的念头,有了改约悔婚的心思,臣为国家惋惜这美好的声誉。

“君子不对人心色不一,情不副色,不失信于人。晋文公包围原地,命军士各持三天的粮食,三天内原地不投降,命令解围离开原地。城中的间谍出来说:‘原地准备投降了。’军吏请求文公等到拔取原地城池再走。文公说:‘信,是国家的珍宝,百姓的依凭。得到原地而失信,还有什么让百姓依靠寡人?’陛下的考虑出于意料之外,诚信在许婚之前,现在对待事情,忽然背离通常的道理,所吝惜的很少,所失去更多,情理既然不通,就要产生由猜忌而形成的仇怨,一方因此相畏惧和猜忌,边境不会没有纷乱,西州、朔方能够没有骚扰吗?那边异族因为主子被欺辱而怀恨在心,这边士卒因为没有诚信而内心惭愧,因此不能教诲边关的军队,不能勉励军人的各项事务。陛下凭借圣德神功,肃清四方极远之处,自从治理天下以来,已经有十七年,以仁德恩义而结交众多的物类,以诚信道义安抚异族,百姓没有不愉悦的,深怕没有尽力报偿陛下的恩德。天下的生民,都想报答陛下厚重的恩德;他们所生的后代,也希望报答陛下的子孙。现在能把一个公主嫁给薛延陀可汗,用来成全陛下的诚信,使此事善始善终,都有赖于陛下的圣德呀!

“再说龙沙以北,部落无数,朝廷去攻击它们,终究不能把它们打尽,只是因为可比失败了,芮芮又兴起,突厥灭亡了,延陀又强盛。因此古人谦虚对待外族而巩固内部,用仁德信义感化他们。作恶在于异族而不在于中华,失信在于他们而不在于我们。陛下圣德无边,威灵远震,于是平定高昌,击败吐浑,封立延陀,剪灭颉利。减轻刑罚薄征赋税,各种事务没有阻滞,粮食富足便宜,吉祥的符瑞接连到来。这就是尧、舜、禹也不及陛下长久。在下希望陛下对边疆远播教化之礼,广施含育之恩,但常常怪罪极远的地域,有意疏远异族,不是休战兴文的办法,不是止息兵戈为武的行为。臣因为平凡愚昧,愧居陛下身边,斗胆奉献这些瞎话,不胜战栗畏惧。”

当时太宗想亲自出征高丽,环顾身边的侍臣对他们说“:高丽的莫离支这个叛贼杀了高丽王,虐待役使高丽的人民。出师抚慰高丽的人民讨伐莫离支,应当趁这个机会,现在因为莫离支反叛亲君肆虐百姓,讨伐他非常容易。”遂良回答说“:陛下兵机神算,人不能知。从前隋末政治混乱,陛下亲手平定敌贼。到北狄侵犯边疆,西蕃失礼,陛下想命令将领攻打它们,群臣没有不苦言劝谏的,陛下独自决断进军讨伐,结果都被治除平定。境内的人民,域外的国家,害怕神威而恐惧屈服,是因为您的这个举动。现在陛下准备兴师征伐辽东,臣心里迷惑。为什么呢?陛下的神威武勇,不比前代的帝王,军队既然渡海伐辽,只期望攻克获胜,万一不能取胜,没有威力向远方显示,如果再发动忿怒的兵众,就安危难测了。”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兵部尚书李责力说:“近来延陀进犯边疆,陛下必定想追击,这时陛下采纳魏征的意见,就失去了机会。假若依照陛下圣明的决策,延陀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回去,可以确保五十年内疆场没有战争。”太宗说“:确实像你说的这样,因为魏征而误大计了。朕不想因一计不当,而指责他,现在既然又有良策,怎么肯再失谋。”因此听从了李责力的意见,策划安排渡海伐辽的军队。遂良因为太宗专心一意想攻打三韩,恐怕他留下悔恨,第二天上疏劝谏说:

“臣听说国家譬如身体,两京等于心腹,四境好比是手足,他方远地好像是在身体之外,臣近在陛下身边坐下,伏在地上奉听陛下口令,说自己想征伐辽东。臣数夜思量这事,不明白这当中的道理。高丽王是陛下所立,莫离支擅自杀他的君主,陛下讨伐逆贼收回领地,这确实是机会。关东依靠陛下仁德的恩泽,长期没有战争,只须命令二三名勇将发动四五万兵士,放飞石用轻梯,攻取它易如反掌。圣人的作为,必须遵循常规,贵在能攻克平定凶暴动乱,驾驭贤才杰士。只有陛下弘扬天地之道,煽动三皇五帝之风,提拔人物,都想尽力效命。从前侯君集、李责力,都是人们所说的庸夫,尚且能扫平万里的高昌,平定千年的突厥,都是陛下指挥作战,声望归于陛下的圣明。臣广泛地寻求史籍,到近代为止,作为君主,没有御驾亲征攻伐辽的,人臣去征伐,那是有的。汉朝有荀彘、杨仆,魏代就有毋丘俭、王颀;司马懿出征时尚为人臣,慕容真是一个超越本分自己称帝的人的儿子,都为他们的君主长驱高丽,掳掠那里的人民,削平高丽的城垒。陛下立功等同于天地,好的风尚包容了古代往昔,自然应当超越历代百王,难道止降格等同于上述的六个臣子。陛下从前剪平敌寇逆贼,有很多武臣,年纪未老,还可以任用,不是只有陛下自己可以出使,又有什么征而不胜的。

“刚巧现在太子刚刚封立,年纪确实幼小;自己余下的保卫,陛下是知道的。现在一旦抛弃金城汤池一样坚固的安全,远渡辽海之外,臣忽然三思,烦虑愁绪交集。大鱼依靠巨海,神龙凭据江河源泉,这是说人君不可以轻易地远征。况且在长辽左方,或许遇到大雨连绵不断,大水积聚波浪翻腾,平地淹没,水深数尺。带方、玄菟,海途深远无边,不是万乘之尊的帝王适宜行走践踏的地方。东京、太原,称为中心地带,东边指挥可以造声势,西边指挥足可以摧毁延陀,它对于西京,路途不远。可以在此节制调度,设置军事谋划,绑住莫离支的头颈,献进皇家的宗庙。这确实是使国家处于安全的上策,社稷的根本,特此乞求陛下降慈悲之恩,明察垂省臣之所议。”太宗不采纳遂良的意见。贞观十八年(644),拜遂良为黄门侍郎,参与总揽朝政。

高丽莫离支派遣使者进贡白金,遂良对太宗说:“莫离支虐杀他的君主,他的罪过九族所不容,陛下因此举兵,准备抚慰高丽百姓征伐莫离支,为辽山人民的君主受辱报仇雪耻。古时候,讨伐杀君的叛贼,不受他的贿赂。从前杀君的叛臣宋督送给鲁国国君郜鼎,鲁桓公接受了郜鼎,把它安放在太庙里,臧哀伯劝谏说‘:国君显示德行禁止邪恶,而今消灭德行建立邪恶,而在太庙安置叛贼贿赂的器物,百官仿效它,又怎么诛灭叛贼呢?武王攻取商,把九鼎迁到洛邑,义士还有非议他的,何况把显示邪恶叛乱的贿赂器物安置在太庙,这像什么样子呢?’《春秋》这部书,百王效法,如果收受背叛君主之人的器物,接纳杀君逆贼的朝贡,不认为是过错,怎么讨伐?臣认为莫离支所献的白金,自然不能接受。”太宗采纳这个意见,把进贡的白金交给了使者的属员。

太宗已经灭了高昌,每年调派一千多人防范控制高昌,遂良上疏说:

“臣听说古代圣明的君主,必定先治理华夏之后再治理异族夷狄,从事扩大道德教化,不使它远离衰败。因此周宣王少征伐,到边境而止;秦始皇于边塞穷兵黩武,中国分离。汉武帝依仗文帝、景帝聚集的财物,凭借军事上的余威,开始与西域交往,开始设置校尉。军队接连出征,近三十年。又在宛城得到天马,在安息采到葡萄。然而境内空虚衰竭,生民百姓流离失所,租税征到六畜,算计到了车船,因此遇到灾年,盗贼并起。搜粟都尉桑弘羊又观望君主的意思,派士卒在轮台屯田,筑城来威胁西域。汉武帝很快而彻底地追溯以往而悔悟,感情从中引发,放弃了轮台的田野,降下文辞凄切悲伤的诏书,人与神都感动得心悦诚服,境内才安乐。假使武帝又采用桑弘羊的意见,天下的生灵都将殄灭殆尽。因此光武年间国家兴旺,势力不越过葱岭;孝章即位,西域都护来归顺。

“陛下诛灭高昌,威力施加到西域,收容那里凶恶的人,作为州县。然而君主的军队开始出发的时候,就是河西供役之时,车船飞驰急运粮草,仓库十室九空,数郡萧条,五年都不能恢复。陛下每年派遣一千多人到很远的地方从事耕作防卫,与家人终年离别,万里思归。去的人费用行装,自己必须料理准备,卖完粮食,倒下机杼。路途中的死亡,还在这以外,同时遣送罪人,又须增加对他们的防范控制。那些罪人,生活在从事买卖的集市,整天不务正业,犯禁违法,只会在边城扰乱,确实对战阵无益。所遣送的罪人中,又有逃亡,官府捕捉,给国家造成事端。去高昌的路途,沙漠千里,冬季寒风凛冽,夏天炎风如焚,来往的行人,遇到这样的风大多死去。《易经》说‘:安不忘危,理不忘乱。’假如张掖发生骚乱,酒泉出现战事,陛下难道能够得到高昌一人的粮食来应付这些事吗?最终必须发动陇右各州,像流星奔驰雷电闪击般迅速地赶来救援。由此而言,这河西比方是处在心腹,那高昌是他人的手足,怎么能够耗费中华的资财,用来从事没有用的事?《尚书》说‘:不做无益害有益。’它所说的正是这种情形吧!

“陛下道德反映了天赋,威力不施到域外,在沙塞平定颉利,在西海消灭吐谷浑。突厥残余的部落,为他们册立可汗,吐谷浑遗留下来的田民,重新树立君长。又重建高昌,不是没有前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有罪就诛灭它,已经归服就扶立它。四海及域外百族,谁没有听到看到,但凡天下生灵,都会畏惧威力仰慕德行。应当选择高昌可以册立的人册立他为可汗,征召首领,送还原来的国家,使他们承受洪恩,长期成为边境的屏障。中原不受侵扰,既富足又安宁,把这一切传给子孙,遗留永世。”

贞观二十年(646),太宗在寝殿旁边另外设置一个庭院,让太子居住,绝不让他到东宫去。遂良又上疏进谏说:

“臣听说周代问安,来三次一定退下,汉朝的太子视膳(侍养义母长辈的礼节),五天才来。从前圣人的做法,规模远大。礼说:男子十岁出门就读在教师门下,住宿在外边,是为他的学业盘算。然而古代的贵人,难道没有慈心,减此私爱,是想使他成长自立。世俗人尚且还能这样,何况国君的太子呢?自然应当春天诵读诗篇,夏天依弦乐和奏而歌唱,亲近老师,体察人间的各种事情,适应君臣的道理,即使举足伸头远望,都听到高雅的音乐声。好像一年的开始有阳春,青天有日月,弘扬这一美德,才做太子。在下考虑陛下道德孕育三才,功绩包容九州,亲自树立太子,天下没有不感到喜乐自得的。既然说废黜糊涂的太子册立英明的太子,必须称得上是天下仰望的楷模,然而教育他成长的方法,确实十分错误。太子不离父母,平常住在宫内,对师傅的说教不痛快,蔑视经书谈论的道理。况且朋友不能深入交往,深入交往必定有怨恨;父子不可以溺爱,溺爱或许会产生过失。希望陛下远看殷、周的做法,接近遵行汉、魏的方法,不可以马上改变,这事必须一步一步地逐渐改变。试着以十天作为一个阶段,一半的时间送回宫中,使太子专心学习技艺来润泽自己,在天下传布美好的名声,那么微臣即使是死了,也可以说是和活着一样。”

太宗听从了他的意见。

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以上,多被太宗采纳。那年,担任银青光禄大夫。贞观二十一年(647),遂良以本官的身份检校大理卿,不久为父亲居丧期满。第二年,起用他恢复旧职,接着被拜为中书令。

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病危,召遂良及长孙无忌进入他的卧室,对他们说“:你们忠直刚烈,朕都记在心里。从前汉武帝委托霍光,刘备委托诸葛亮,朕的后事一切都委托你们。太子仁义忠孝,是你们全都知道的,必须竭诚尽力辅佐太子,永远保住宗庙社稷。”又回头对太子说:“无忌、遂良在,国家的事,你不用担心了。”于是命遂良草拟诏书。高宗即位后,赐遂良河南县公的爵位。永徽元年(650),晋封为郡公,不久因犯事出京任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征拜遂良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担任光禄大夫。当月,又兼任太子宾客。永徽四年(653),代理张行成任尚书右仆射,依旧主持政事。

永徽六年(655),高宗准备废黜王皇后,册立昭仪武氏则天为皇后,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责力、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一起策划这事。将要进宫时,遂良对无忌等说:“皇上的心意想要废黜皇后,必定议论这件事,遂良今天想陈述理由劝谏,你们意见怎么样?”无忌说:“明公必须极力劝谏,无忌请求继续陈述这个意见。”到他们进宫后,高宗难以开口,再三望着无忌对他说:“最大的罪过之中,绝后是最严重的。皇后没有子息,昭仪有儿子,现在想立昭仪为皇后,你们认为怎么样?”遂良说:“皇后出自名家,先朝的时候所娶,服侍先帝,妇德没有过失。先帝没有犹豫,拉着陛下的手,对臣说过这话:‘我好儿好妇,现在准备托付给你。’陛下亲耳听到先帝的善言,言犹在耳。皇后从此没有听说有过失,恐怕不能废黜。臣今天不敢曲从,上违先帝的命令,特意请陛下再三思考审察。愚臣触犯了圣上的尊严,罪该万死,只愿不辜负先朝的厚恩,哪里还顾性命。”遂良把上朝时执的手板放到殿前的台阶上,说“:还陛下这个手板。”多次解下头巾叩头流血。高宗大怒,命令带遂良出殿。长孙无忌说“:遂良受先朝遗诏为顾命大臣,有罪不施加刑法。”第二天,高宗对李责力说:“册立武昭仪的事,遂良固执不肯顺从。遂良已经是受先朝遗诏的顾命大臣,事情如果不行,则应当暂且停止。”李责力回答说:“这却是陛下的家事,不适宜问外人。”高宗这才册立昭仪为皇后,降任遂良为潭州都督。显庆二年(657),转任桂州都督。没有多久,又被贬为爱州刺史,第二年,遂良死在任上,终年六十二岁。

遂良死后二年多,许敬宗、李义府奏告说长孙无忌所造成的逆谋,是同遂良一起煽动的,于是追削遂良的官爵,把他的子孙发配流放到爱州。弘道元年(683)二月,高宗遗诏把他们放回本郡。神龙元年(705),则天遗诏恢复遂良及韩瑗的爵位。

猜你喜欢
  大事年表·佚名
   第二节 写与译·老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九·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一·佚名
  ◎全国烟酒公卖局·费行简
  第七一保结状光绪九年十月一一二一一-六·佚名
  澄斋日记 光绪卅二年丙午·恽毓鼎
  六九 桐生·周作人
  卷八十八 儒林传 第五十八·班固
  殷琰传·沈约
  王廷凑传·刘昫
  汉纪四十一 孝殇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6)·司马光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二·吴振棫
  卷二十五·佚名
  唐悦良·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昼 梦·林徽因

    昼梦垂着纱,零落的攒集,间或游丝似的摇移,还未曾开花;袅娜一片静。花竟开了,开了;纱帐下;银光盘盘丝络深沉,柔韧得像一根有时映亮,去了又来;晕紫,深赤,昼梦是颜色同颜色浮溢,腾飞……无从追踪的情绪无从追寻那开始的情绪抖擞那不可

  • 金台集题词·迺贤

    今之言诗者大氐祖玉溪而宗杨刘殊不思杨刘诸公皆侍从近臣凡所以铺张太平之盛者直写其所见云尔江湖之士寘身风月寂寥之乡而欲于暗中摸索以追逐之用心亦良苦矣果啰罗氏纳延易之雅志髙洁不屑为科举利禄之文平生之学悉资以

  •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十五)·陈寅恪

    初学集贰拾下东山诗集叁“元日杂题长句八首”其一略云: 北阙千官咸拜手,东除上宰独扬言。(自注:“上待元辅以师臣之礼。”)朝罢开颜定相贺,年年虏退有殊恩。 寅恪案:牧斋赋长句八首,此首乃开宗明义第壹章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八十九·佚名

    万历四十七年十二月庚戌朔命改进士倪启祚等二十三人授翰林院庶吉士先是九月初三日辅臣奉旨选馆各拟名次进呈<锍-釒>凡数十余上俱不报至是报可故有是命○辛亥吏科给事中张延登三<锍-釒>以疾乞归不允○壬子戎政尚书

  • 卷三十五·叶盛

    ●水东日记卷三十五中堂事记纪行录元重建羊太傅碑○中堂事记纪行录往年在京师读周伯温近光集,颇知胜国时北出道里风土之详。近见张耀卿参议纪行、王学士仲谋中堂事记,皆吾徒今日所不可不知者。纪行

  • ◎盛氏之阔绰·李定夷

    常州故绅盛宫保之妻庄太太,近为故夫营奠营斋,颇为忙碌。先在杭州之灵隐寺设水陆道场,超度亡魂,兼自庆五旬寿辰。盛氏族人因之成群结队,联袂赴杭,车乘翘翘,湖山生色。仅仅游资一项,竟有数千之巨,可谓穷奢极欲矣!近又在原籍东门外

  • 大事记卷一·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庚申周敬王【丐】三十九年【鲁哀公蒋十四年齐简公壬四年晋定公午三十一年秦悼公十年楚恵王章公年宋景公头曼三十六年卫出公辄十二年陈湣公越二十一年蔡成侯朔十年郑声公胜二十年燕献公十二年吴王夫差十

  • 苏绰传·李延寿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魏侍中苏则的九世孙。他们家各代都有人食俸禄二千石。他的父亲苏协,任武功郡的太守。  苏绰从小酷好学习,博览群书,尤工于算术。他的从兄苏让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宇文泰在京城城门外替他饯行。临分别时

  • 牙忽都传·宋濂

    牙忽都,祖名拨绰,睿宗之妃所生。拨绰之母名马一实,姓乃马真氏。拨绰骁勇善骑射,宪宗任命他为大将军,因北征钦察有功,赐号拨都。宪宗七年(1257)分土地与诸王侯,赐蠡州三千三百四十户与他。拨绰娶察浑灭儿乞氏,生薛必烈杰儿。薛

  • 礼二五·徐松

    郊祀赏赐【宋会要】国朝凡郊祀,每至礼成,颁赉群臣衣带、鞍马、器币,下洎军校缗帛有差。熙宁中,始诏编定,遂着为式。凡郊祀赏赐:亚献、三献皇子加赐银五百两,孙、曾孙三百两,玄孙二百两。旧式:皇子充亚献银三千两,帛三千匹,加袭衣

  • 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司马迁

    【索隐】:龟策传有录无书,褚先生所补。其叙事烦芜陋略,无可取。【正义】:史记至元成间十篇有录无书,而褚少孙补景、武纪,将相年表,礼书、乐书、律书,三王世家,蒯成侯、日者、龟策列传。日者、龟策言辞最鄙陋,非太史公之本意也

  • 卷一百九十九·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九十九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孟子第十三尽心章句上考异古本注纲维作维纲 拱作共 爲篇题作题篇孟子曰尽其至所以立命也考异古本注所以事天也无也字○章指言尽心竭性足以承天殀寿祸福

  • 卷二十一·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一春官宗伯第三之五典命掌诸侯之五仪诸臣之五等之命【注故书仪作义郑司农读为仪】正义郑氏康成曰五仪公侯伯子男之仪 贾氏公彦曰诸侯之五仪据五等之

  • 卷一百三十六·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三十六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九朝礼蕙田案古者有朝觐之礼无朝贺之文秦改封建为郡县始有朝十月之礼汉叔孙通起朝仪其制始详大朝防实始于此其冬至称贺昉于魏晋千

  • 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卷下·佚名

    宋沙门翔公于南海郡译时龙首菩萨谓濡首曰:&ldquo;去矣,族姓子!东行分卫。&rdquo;答曰:&ldquo;龙首!其幻化、野马宁有东西南北方乎?&rdquo;曰:&ldquo;吾于仁前尚不能言,况敢所说。何则然者?以其诸辩从尊所问。仁即应顺如法发遣,

  • 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佛告阿难陀。若诸世间所有灾祸逼恼。刀兵饥馑亢旱疾疫。四百四病忧恼斗诤。及八万四千鬼魅娆恼有情。所求世间出世

  • 卷五·佚名

    第三篇第一章 思惟品二五一 思惟本生谭[菩萨=行者]序分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厌出家比丘所作之谈话。彼为住于舍卫城内某良家之子,归依佛法而出家。某日,彼于舍卫城中巡回托钵,见一装饰美丽之妇人,起爱执之心,心情不

  • 十二州箴·扬雄

    地理总志。西汉扬雄撰。存一卷。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少游学,博览群书。历官郎、给事黄门。著有《方言》等。雄仿《虞箴》而撰此书, 简称《州箴》,早佚。清廖寅、王谟共辑十二条,附《汉官解诂》十二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