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崧传

李崧,深州饶阳人。崧幼年聪敏,能写文章,当镇州参军。唐魏王继岌当兴圣宫使,兼镇州节度使,用推官李荛掌书记。崧对掌书吕柔说:“魏王是皇子,天下的希望,书奏的职责,不是荛当得了的。”柔私下叫崧替他写,拿给卢质、冯道看,道等人都说写得好。就用崧当兴圣宫巡官,升协律郎。

继岌与郭崇韬伐蜀,用崧当掌书记。继岌已经破蜀,刘皇后听信谗言,暗地派人到蜀教继岌杀崇韬,人心不安。崧入见对继岌说:“王为什么要做这种危险事?实在不能宽容崇韬,到洛阳再杀他也不晚嘛?现在远征五千里,不见诏书杀了大臣,动摇人心,是自取祸乱呀!”继岌说:“我也很后悔,现在怎么办呢?”崧才召书吏三四人登楼去梯,夜里以黄纸作诏书,用的是都统印,第二天早晨告谕诸军,人心才安定下来。

回师途中,继岌死在路途上。崧到京城,任圜判三司,用崧当盐铁判官,因守孝离职回乡。服除,范延光当镇州节度使,请崧掌书记。延光当枢密使,崧升拾遗,直枢密院。升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长兴中(930~933),明宗年龄大了,秦王从荣无法无天,晋高祖当六军副使,害怕惹祸,要求出镇外藩。当时,契丹侵入雁门,明宗选将保卫太原,晋高祖想去。枢密使范延光、赵延寿等商议很久决定不下来,明宗大怒,斥责延寿等人,延寿等很害怕,想派康义诚去,只有崧说“:太原,国家的北门,应当派重臣,非石敬瑭不可呀!”大家都同意。晋高祖非常感谢他,暗地派人感谢崧,想叫崧始终帮助他成大业。后来晋高祖率兵入京,崧躲藏在伊阙民家,晋高祖召他当户部侍郎,升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守孝期满,重新起用。

高祖死,出帝即位,用崧兼判三司,与冯玉同掌枢密使。当时,晋兵在阳城击败契丹,赵延寿在幽州谎言想重新归晋来引诱晋军,崧等人相信了。以前,汉高祖在晋掌亲军,当侍卫都指挥使,与杜重威同级加平章事,汉高祖觉得是羞辱了自己,气愤得不肯上任,晋高祖派和凝去劝说他,才肯上任。后来汉高祖镇守太原,重威代替他当侍卫使,崧也多次称赞重威的才干,于是汉高祖认为是崧排斥自己,非常恨他。崧又信延寿的谎言,叫重威率大军,在中渡被契丹打败,晋便灭亡。

契丹耶律德光进犯京城,德光多次听到延寿等人称赞崧的为人,入京城后,对人说“:我攻占南朝,只是为了得到崧一人罢了。”立即提拔崧当太子太师。契丹北返,命令崧率全族同行,留在镇州。后来麻答放弃镇州,崧与冯道等人才得以回京。汉高祖平时不喜欢崧,怨崧的人又进谗言,说崧是契丹重用的人,所以崧遇见汉的权臣,常常非常警惕谦虚谨慎,不敢得罪他们。

汉高祖入京,把崧的房屋赐给苏逢吉,崧家金宝也归逢吉。崧弟屿、山义和逢吉子弟同一处做事,喝酒半醉时口出怨言,说逢吉夺了他家的房屋资财。崧又把房契献给逢吉,逢吉更加不高兴。后汉的法律很严,杨..、史弘肇多滥施刑法。屿的仆人葛延遇帮屿经商,常常吞没钱财,屿鞭打他。延遇夜里跑到逢吉部下李澄家把这事告诉澄。那时,高祖将安葬在睿陵,河中李守贞反。澄叫延遇报告说崧和他的外甥王凝商议在山陵放火焚烧京城,又用蜡丸书信与守贞通谋造反。逢吉派人请崧到家里,从容的告知他这些事,崧知道难免一死,就把幼女托付给逢吉。逢吉把崧下到侍卫狱中,崧出来乘马,从者跑得一个也没有了。崧气愤地说“:自古以来哪有不死的人,哪有不亡的国呀?”就自己承认,受到族诛。

崧平时与翰林学士徐台符相友善,后来周太祖即帝位,台符告诉宰相冯道请求杀葛延遇,道说延遇多次得到赦免很难办。枢密使王峻听说了,被台符的义气所感动,才上奏杀了延遇。

猜你喜欢
  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司马迁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一十三·佚名
  卷之七十·佚名
  ◎冯国璋失败原因·刘以芬
  ◎税务处·费行简
  第三十七册 崇德元年十一月·佚名
  五六一 陕甘总督勒尔谨等奏查缴应禁违碍书籍折·佚名
  锦里耆旧传卷四·句延庆
  目录·恽毓鼎
  三五 学堂大概情形·周作人
  孔琳之传·李延寿
  葛守礼传·张廷玉
  卷四·萨囊·彻辰
  卷十七·王溥
  二十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欧阳闢·唐圭璋

      闢字晦夫,临川人,从学于梅圣俞。元祐六年(1091)登进士第。任石康令。   临江仙   九日登碧莲峰   涧碧山红粉烂漫,烟萝远映霜枫。倚阑人在暮云东。遥天垂众壑,平地起孤峰。   大好家山重九日,尊前切莫匆匆。黄花

  • ●清芬室诗话(竺仙)·蒋箸超

    前清乾隆三十三年,杨重英随大将军明瑞征缅甸,师败被执,讹传已降,实则抗节不屈也。缅人囚之于僧寺,越二十一年,缅酋奉表投诚,始送还,卒于途。得旨褒奖,有驾苏武而上之语。并释其子长龄出狱,授三等侍卫。重英有女曰琼华,当父在缅时

  • 卷七·杜甫

    (乾元、上元间,公赴同谷,居成都作。) 发秦州 (原注: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纪行。) 我衰更懒拙, 生事不自谋。 无食问乐土, 无衣思南州。 汉源十月交, 天气凉如秋。 草木未黄落, 况闻山水幽。 栗亭名更嘉, 下有良田畴。 充肠多薯

  • 鲍溶诗集卷一·鲍溶

    古意女萝寄青松绿蔓花绵绵三五定君婚结发早移天肃肃羔鴈礼泠泠琴瑟篇恭承采蘩祀敢效同车贤皎日不留景良辰如逝川愁心忽移爱花貌无归妍翠袖皓珠粉碧阶封緑钱新人易如玉废瑟难为寄谢蕣华木荣君香阁前岂无揺落苦贵与根

  • 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八十二·柯劭忞

      王磐 李昶 刘肃赓 王鹗 徐世隆 孟攀鳞   王磐,字文炳,广平永年人。世业农,岁得麦万石,乡人号万石王家。父禧,金末入财佐军兴,补进义副尉。大兵破永年,将屠城,禧复罄家赀以献,遂获免,金人迁汴,乃渡河,居汝州之鲁山。   

  • 卷三十二 前燕録十·崔鸿

    李产[子绩] 李产字子乔范阳人也少刚毅有志格永嘉之乱豫州刺史同郡祖逖素好从横拥部众于南土力能自固产往依之会逖卒其弟约领逖之众无绥御之才不为士卒所附产见约志趣异常谓所亲曰吾以北方鼎沸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七·焦竑

      尚寶司   南京尚寶司   ◆尚寶司   卿   少卿   司丞   ○卿   太常寺卿掌尚寶司事劉公幕墓志銘(孫陞)   尚寶司卿張公信墓表(楊士奇)   尚寶司卿孫公伯堅墓志銘(孫陞)   尚寶卿徐公文燦傳(萬士和)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一·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二十·曾巩

    钦定四库全书 隆平集卷二十 宋 曾巩 撰 外国 契丹耶律隆绪年十二嗣其父明记位明记伪号景宗初名舒噜德光之子也唐初契丹八十余年未常寇边通天时李尽忠始陷营州明年总管杨元基以奚军攻溃其衆至

  • 秦献记译文·章太炎

    秦代有博士七十人,是掌握古今历史和文献典籍的,其中以《史记》上记载的叔孙通、伏生为最有名。博士仆射周青臣,凭着当而奉承秦始皇而得到重用。淳于越就和他发生的冲突。争端一开,引起秦始皇杰书。此外,《说苑》里记载鲍白

  • ●草木子卷之三上·叶子奇

      克謹篇  ○克謹篇  貢禹曰。攻山取銅鐵。鑿地數百丈。銷陰之精。地藏空虛。不能含氣出雲。水旱之災。未有不由此也。  智襄子為美室。士茁曰。高山峻原。不生草木。松柏之下。其土不肥。今土木勝。臣懼其不

  • 春秋辨义卷五·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荘公一戊子○荘王四年元年○齐襄五年晋缗十二年卫惠七年黔牟三年蔡哀二年郑厉八年子仪元年曹荘九年陈荘七年卒杞靖十一年宋荘十七年秦武五年楚武四十八年春王正月或以不书即位自是鲁君不行即位之礼非圣

  • 卷八·梁益

    <经部,诗类,诗传旁通钦定四库全书诗传旁通卷八      元 梁益 撰小雅祈父之什【下】十月之交日食春秋左氏传眧公七年四月朔日有食之晋平公曰诗所谓彼日而食于何不臧者何也士文伯对曰不善政之谓也国无政不用善

  • 卷六·朱申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句解卷六宋 朱申 撰春官宗伯下大司乐【中大夫二人乐官之长】掌成均之灋【成均五帝学名法谓其遗法也】以治建国之学政【国有学政不治则不脩不建则不立】而合国之子弟焉【合聚也公卿大夫之子弟当入学

  • 序论·王植

    序论程子答张子书曰所论大概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寛裕温柔之气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屡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时有之明所照者如目所睹纎微尽识之矣考索至者如揣料於物见彷佛耳能无差乎更望充养思虑涵泳义理他日自当条畅○

  • 自序·慧开

    说道无门。尽大地人得入。说道有门。无阿师分。第一强添几个注脚。大似笠上顶笠。硬要习翁赞扬。又是干竹绞汁。著得这些哮本。不消习翁一掷。一掷莫教一滴落江湖。千里乌骓追不得。绍定改元七月晦。习庵陈[埃-矢+貝]

  • 卷第十九·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十九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如来现相品第二之余 【经】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大众得於如来无边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间光此光名

  • 千山剩人和尚语录卷之三·函可

    门徒比丘 今庐 今又 重梓小参小参举:&ldquo;祖偈云:&lsquo;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无真亦无伪。&rsquo;大众,须是受得真实法,方才说得个无真无伪。于今学道人,不论在家、出家,尚未望见门头户底,真伪不分,邪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