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秦献记译文

秦代有博士七十人,是掌握古今历史和文献典籍的,其中以《史记》上记载的叔孙通、伏生为最有名。博士仆射周青臣,凭着当而奉承秦始皇而得到重用。淳于越就和他发生的冲突。争端一开,引起秦始皇杰书。此外,《说苑》里记载鲍白令之指责秦始皇干的是桀纣的一套,却要象五帝那样让位于贤者。他的倔强可和淳于越相比。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儒家有《羊子》四篇,共一百章;名家有四篇,那就是《黄公》。黄公名疵,还作过秦歌诗。这两个人都是秦代的博士。西汉的京房说:“赵高掌权的时候,有一个叫正先的因为指责赵高而被处死。”(孟康注:“姓正名先,是秦代的博士。”)总计,在古代传纪中约略考出八人,对于七十个博士来说,不过九分之一而已。周青臣是小材,不值一提。其余七个人,不是能够直言不屈,就是能够写作华丽文章,名声流传后世。至于没有做官和在地方上做官的人里面,朝廷的名册上没有名字,却有文彩灿然的论著的:三咱郡有成公生,他和黄疵是同时代的人,在李斯的儿子李由任郡守的时候,他四处游说不作官,著有《成公生》五篇,列在名家学派;纵横家有《零陵令信》一篇,是非难丞相李斯的。秦王朝虽然控制

论,烧了《诗》、《书》,然而从朝廷内外的官吏到出入公卿这门的布衣平民,都对犯禁无所畏惧,这其中难道是没有道理的吗?

有人说:秦王朝焚毁私藏在民间的《诗》、《书》和百家语,只有博士可以照旧收藏。这是为了要把统治人民的方法掌握在自己手里,以便愚弄老百姓。因此,叔孙通才能够凭仗着博学能文被征召,在博士的行列中听候诏令。陈胜起义时,诸生三十余人能引证《公羊》传里的话,说“臣下不得有叛逆的意图”来回答秦二世的询问。(郑樵、马端临有这种说法,其实是从《论衡?正说篇》来的,其中说:“从事聆听史官把”五经“全部烧掉,有敢私藏《诗》、《书》和百家语的,要治罪,只有博士们可以收藏。”近人都相信这一说法。)又有人说:秦代只烧“六经”,不烧诸子著作。诸子的著作,文章都在,能够看到,(汉代赵岐说)孟子的党徒虽然完了,他们的著作却并未消灭干净。

李斯因为淳于越的议论是用错误的政治主张蛊惑君主,所以建议把他们的那些书一起烧掉,以杜绝那种思想来源。淳于越本来就是个博士。商鞅把《诗》、《书》、礼、乐等看成是“六虱”,要把它们统通铲除。那些用法家来辅佐秦国的人都遵循商鞅的办法。可见,秦并不是“六经”当作好书,即便是好书也不想让博士专有。(《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说的“不是博士所掌管的,天下敢有收藏《诗》、《书》和百家语一类书……”。自从王充把这句话误解以来,就说是博士才独有这些书。郑樵、马端临等人沿袭了这种说法,就成为今天的争端。)所以,前一种说法—即《诗》、《书》、百家语为博士所收藏,是错误的。

李斯认为,战国时诸侯相互争夺,厚礼招纳游学之士是祸乱的根源。那些善于诡辩、混淆是非、不能纳入法度轨道的,就是六国诸子那一伙。不把《诗》《书》之类儒家经典烧掉,就不足以尊崇秦始皇。诸子的学说,分流多到有九个派别,他们四处游说又互相剽袭,都说自己一派的学说最好,彼此之间的攻击比对“六艺”的攻击还厉害。“现在若不把这些诸子著作烧掉,难道让它们继续闹下去吗?”“诸子”和“百家语”,名和实都是一样的。如果说“不烧诸子著作”,那么李斯建议中所说的“百家语”,又是指什么呢?诸子著作的所以完整保存下来,因为这些书大多数是抽象的议论,不记载具体的史实,加上它们的语言明白易懂,口耳相传的人多。人秦始皇执政的第三十四年烧书,到陈胜起义,前后不过五年,记忆犹新,所以能够完整地记录在帛书上。看看其它的书,诸侯各国的史书以及《礼》《乐》等儒家著作,大多数是记载史实和一些制度、仪式,不便于记诵,其中《尚书》更是难读,因此往往残缺不全。《诗经》,因为押韵,便于诵读记忆,就没有消灭,这就是证明。所以,后一种说法——即不烧诸子著作,也是错误的。

我认为写明在法令上的,除《秦纪》、《史篇》、(秦代八种书体中有大篆,——《史篇》是用大篆写成的,所以不烧《史篇》)以及医药、占卜、种树方面的书以外,宫廷和民间藏的书没有不烧的,典籍著作也没有不禁的。不过,华丽的辞章和机智的论说,使人读了入迷,这是上上下下所共同爱好,尽管在法律上明文禁止,也是限制不了的。

烧书本是秦国的旧制度,并不是从李斯才开始,只是到了李斯才把这个制度推行到被秦所兼并的国家罢了。韩非说:“商鞅烧《诗》、《书》,公布法令。堵塞权豪们的徇私舞弊,以成全国家的大事;禁止人们出外谋求官职,表扬努力耕作和勇敢作战的人。”这就是证明。商鞅被杀害之后,他制定的法令条文还在,遗留下来的法度和规矩也没有被废除。然而张仪、范睢、蔡泽一班人,络绎不绝,进入函谷关,不断地来进行游说,也曾屡次征引“六艺”上的故事。到了吕不韦,写了书挂在城门上,秦国的法令也没有能够绝它。在李斯之后,汉代初年,秦国制定的“挟书律”还没有宣布取消,可是娄敬作为一个戍卒,拉着小车去见汉高祖刘邦,也曾引证《尚书?泰誓》作为依据。可见,汉代的法令也没有能够禁绝它。

汉高祖是一个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人,而秦国的历代君主,也不能象李斯那样懂得“六艺”的宗旨。然而烧书的法令只是在官府放着,作为一纸空文,始终不去查考,以求贯彻执行。如今秦始皇不是平民出身,李斯又跟荀子学习过,爱好文化超过了历代君主,因此,鲍白令之对秦始皇的直谏,零陵令信对李斯的非难,成公生的游说,都没有被查办惩处,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更何况无足轻重的羊子、黄公之流呢?因为李斯灵活地运用了法令,才使秦国的民间知识分子能够从容自在地从事论著,这可以说是李斯给他们创造了条件。

至于在咸阳坑杀了四百六十人,那只是因为卢生缘故。秦始皇痛恨他散布流言蜚语,命令儒生们互相揭发。这也和东汉时党锢之狱一样,只是一时之计,并非秦始皇的法令就是要杀戮儒生。上面所提到的几个人,的确不是触犯了禁令而侥幸得免的。

章炳麟 著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十三·刘昫
  志第二十九 食货下·刘昫
  卷一百三十五·志第八十八·乐十等·脱脱
  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九·柯劭忞
  平定三逆方略卷四十九·佚名
  康熙五十一年一月至康熙五十四年十一月·蒋良骐
  纲目订误卷二·陈景云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五·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一十·佚名
  十国春秋卷一百四·吴任臣
  徽宗纪·脱脱
  朝鲜传·张廷玉
  五二、田齐为十二世非十世辨·钱穆
  世宗宪皇帝谕行旗务奏议卷八·允禄
  第二十四章 新的统一盛运下之社会情态【盛唐之进士府兵与农民】·钱穆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袁华

    耕学斋诗集 明 袁华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六耕学斋诗集别集类五明提要臣等谨案耕学斋诗集十二卷明袁华撰华字子英崑山人生於元季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後坐累逮系死於京师此集凡古体诗七卷近体诗五卷不知何人所编明史艺文志

  • 卷二十七·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二十七    宋 陈起 编王同祖学诗初稿 絶句 京城元夕【已下系丙申作】 鼓吹喧喧月色新天街灯火夜通晨玉皇不赐传柑宴散与千门万户春 湖上 长安三月又三日綉毂狨鞍富贵家笙鼓喧天兰棹稳

  • 卷七·钱子正

    钦定四库全书三华集卷七明 钱子义 撰种菊庵集一邵阳胡氏咏史诗传诵于世久矣马孝常先生尝谓予曰胡公之诗多幽僻蹇浅欲就其旧题别作一百五十篇以防学子愚以胡诗固有浅而僻者奈何儿童听习之熟恐卒难改也不若别命题而为

  • 列传第二十二 世祖九王 高宗二十九王 后主十一子·姚思廉

    世祖十三男:沈皇后生废帝、始兴王伯茂,严淑媛生鄱阳王伯山、晋安王伯恭,潘容华生新安王伯固,刘昭华生衡阳王伯信,王充华生庐陵王伯仁,张修容生江夏王伯义,韩修华生武陵王伯礼,江贵妃生永阳王伯智,孔贵妃生桂阳王伯谋。其伯固犯

  • ●卷十二·司马光

    范帅雍在延,命李金明士彬分兵守三十六寨,勿令虏得入寨。其子谏曰:“虏大举,将入寇,宜聚兵以待之,兵分则势弱,不能拒也。”士彬不从。康定元年,虏兵大至,士彬所部皆降,其子力战而死,士彬遂为所擒。金明既陷,安远、塞门

  • 读礼通考卷五十九·徐乾学

    丧仪节二十二临礼周礼春官大宗伯朝觐防同则为上相王哭诸侯亦如之【注哭诸侯者为薨于国为位而哭之】【胡安国曰周制王哭诸侯则大宗伯为上相司服为王制缌麻宰夫掌邦之吊事戒令与其币器财用是王者所以怀诸侯也】干学案天

  • ●二、满洲的老祖宗·秦翰才

    满洲的老祖宗的来历,是一个神话。《清文献通考》和《东华录》都有记载。有一部小说叫做《福昭创业记》的,那首回“朱果征祥,三仙绵奕叶”,便是描写这一个神话,现在把他抄在下面: 却说满洲第一大山,名曰长白。高二百余里,绵亘

  • 一三一二 军机大臣等奏遵查文源阁应补各书分缮清单呈览片(附清单二)·佚名

    一三一二 军机大臣等奏遵查文源阁应补各书分缮清单呈览片(附清单二)乾隆五十三年十月十五日臣等遵旨带同纪昀至文源阁,查看得各书皆系上年八阿哥、刘墉督同详校官各员详加校正,尚无匣页损坏之处,所有空函二百四十九匣,现在

  • 史万岁传·魏徵

    史万岁是京兆杜陵人。 他的父亲史静,是北周沧州刺史。 万岁年轻时英俊威武,擅长骑马射箭,勇猛凶悍,敏捷如飞。 喜读兵书,并精通占卜。 十五岁那年,正值北周、北齐在芒山作战,万岁当时从父随军,两军正旗鼓相望,万岁命令身边的士

  • 四·钱穆

    隋、唐时代,一面还是大门第,一面还是寺庙里的高僧们,来作知识界最高代表。汉、唐虽同样是统一昌明的大时代,但唐代知识分子的气魄意境,却显然与西汉不同。西汉知识分子从农村中来,孤寒拔起。唐代则从门第中来,都带有贵族气分

  • 卷一百二十五之十·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五之十 朱批鄂尔泰奏摺 雍正七年正月二十五日云贵广西总督【臣】鄂尔泰谨 奏为恭谢 天恩事雍正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臣】齎摺家奴蒙

  • 鉴 古 叹 今·太虚

    论者说明之亡于流寇与满州,实由于朝野上下之腐败招之:官府坏于胥吏;地方坏于乡绅;兵不教练而肆抢;将无学术而欺诈;贪鄙奢淫者,相望于社会;所谓清流名士者,亦惟树党相攻,别立门户。寥寥数语,对照今日之时局,隐忧曷胜!(见觉群七期)

  • 论中锡女界的关系·太虚

    ──二十九年三月在科仑坡佛教妇女会欢迎会讲──方才听到关于比丘尼到中国去的历史,非常的欢喜!中国佛教史上,也请有外国比丘尼传戒的记载,最初是去了少数人,继有第二次、第三次去,才够传戒的额数。锡兰的比丘尼戒,是由阿育

  • 佛说十二游经·佚名

    东晋西域沙门迦留陀伽译昔阿僧祇劫时。菩萨为国王。其父母早丧亡。让国持与弟。舍国行求道。遥见一婆罗门姓瞿昙。菩萨因从婆罗门学道。婆罗门答菩萨言。解体所著王者衣服。编发结莎为衣。如吾所服受吾瞿昙姓。于是菩

  • 卷第十七(寒字号)·朱时恩

    佛祖纲目卷第十七(寒字号) 甲子(汉武帝元狩六年起)乙丑(改元元鼎)辛未(改元元封)丁丑(改元太初)辛巳(改元天汉)乙酉(改元太始)已丑(改元征和)癸巳(改元后元)乙未(昭帝始元元年)辛丑(改元元凤)丁未(改元元平)戊申(宣

  • 梁溪遗稿·尤袤

    诗文集。南宋尤袤撰。2卷。据《宋史·尤袤传》载,尤袤著有《遂初小稿》60卷、《内外制》30卷;《直斋书录解题》载有《梁溪集》50卷,今均佚。宋末,其曾孙尤藻刊其诗集20卷,方回曾为其作跋,称“中兴以来言诗必曰尤、杨

  • 范子计然·范蠡

    又称《范子问计然》,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农书。《旧唐书·经籍志》五行类著录“《范子问计然》15卷”,作者注:“范蠡问,计然答。”《新唐书·艺文志》农家类著录“《范子计然》15卷”,作者注:“范蠡问,计然答。”可见这是同一部

  • 曲品·吕天成

    曲论。明吕天成撰。二卷。天成原名文,字勤之,号棘津,别号郁蓝生,浙江余姚人。万历诸生。工古文词,精音律。有剧作八种,均佚。此书约成于天启三、四年(1623—1624)间。载戏曲作家九十人,散曲作家二十五人,戏曲作品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