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蒲宗孟传

蒲宗孟,字传正,阆州新井人。中进士第,调任夔州观察推官。治平年间,发生水灾地震,蒲宗孟上书,斥责大臣及宫禁、宦寺。熙宁元年(1068),改任著作佐郎。宋神宗看见他的名字,说:“是那个曾经上书谈水灾地震的人哪!”又召试学士院,用为馆阁校勘、检正中书户房兼修条例,进升为集贤校理。

当时三司下面新设置了提举账司官,这个官职俸禄优厚,地位关键,很多人都想得到。主管其事的执政将候选人名单上报皇上,神宗诏令将这个位置给了蒲宗孟。皇上派他察访荆湖两路,他上奏免去了辰、沅二州的役钱以及湖南的丁赋,偏远之地的人都很信赖他。吕惠卿制定手实法,但仍然允许受灾损失过半的地区可以不实施手实法。宗孟说“:百姓自己申报其家中之财产多少,官府为其登记注册,这样可以搞清楚长期以来混淆不清的地产而达到平均百姓劳役的目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法令。但却又规定受灾损失过半的可以不参与手实法的实施。我认为让百姓自己申报物产,这开始对他们就比较优厚,无所扰乱,又何必硬要等到丰收年月呢?希望皇上诏令有关官员,无论丰年或是灾年都要大力施行手实法。”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从此老百姓的负担就更加重了。

不久,同修起居注、直舍人院、知制诰。皇上又称赞他精通历史,很有史才,于是命他同修两朝国史,为翰林学士兼侍读。按照过去的规定,学士在服饰上只佩金带,宗孟为翰林学士后入朝感谢皇上的恩典时,皇上说:“学士之职位清淡而接近皇位,非其他官职可以比拟,但宫廷礼仪官员却未多加注意,在服饰方面都没有搞得很好。”于是准许他佩鱼袋,并以此为令,以后皆同此。枢密都承旨张诚一参与书局之事,颇为骄横,常以皇上之旨令要挟、胁迫朝廷官员。蒲宗孟拿张诚一所传之旨令到皇上面前对质,结果都不是那样,而往往是他借皇上之名假传的,因此蒲宗孟即叩头于皇帝前,一一陈述张诚一之罪状。皇上发觉蒲宗孟为人刚正不阿,想给以重用,即拜他为尚书左丞。

皇上在与朝中大臣谈话时,曾发出国无人才之感叹,蒲宗孟遂起而答道:“国家之人才多半被司马光之异端邪说影响坏了。”皇上沉默不语,紧盯着蒲宗孟,过了好久才说:“蒲宗孟却是没有受司马光的影响。不说别的,只就辞去枢密使之事而言,我从即位以来,还只看到他一个人这样做;至于其他的人,就算是强迫他调离,也不肯离开。”蒲宗孟听后,诚惶诚恐,觉得无地自容。仅仅过了一年,御史上书指责他沉溺于酒色以及建造府第超过了规定,即被罢知汝州。又过了一年,加升为资政殿学士,徙任亳、杭、郓三州。

郓州在梁山泺之间,历来都是盗贼出没之地。蒲宗孟到任后,即大加治理,就算犯了小偷这样轻微的罪行,也要挑断他的脚筋。这样盗贼虽然逐渐减少了,而所杀的人却也多得不可胜计。当他刚迁任河中时,御史即弹劾他施行刑法过于残酷,因此他被罢知虢州。次年,恢复其职,仍知河中。又徙任永兴军、大名府。蒲宗孟厌烦了频繁的易地调任,非常苦闷,因此请求再到河中任职。死时,终年六十六岁。

蒲宗孟性格严肃而崇尚奢侈,聚集了大量钱财,每天早晨要宰杀十头羊、十头猪,在房间里点燃三百支蜡烛。有人劝他节省一点,他非常不高兴,大怒道:“你是想让我坐在黑暗之中忍受饥饿吗?”他每天要进行很多种盥洗,分别有小洗面、大洗面、小濯足、大濯足、小大澡浴等等。每次都要几个婢女服侍,洗一次澡要用五斛澡汤。至于其他方面的享受就更是穷奢极侈了。蒲宗孟曾经写信给苏轼说“:我晚年学道很有收获。”苏轼则回信说道:“听说你的收获还很不小,但有二件事我不能不劝告你:一是仁慈,二是节俭。”这是针对蒲宗孟的过失而言的。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九 袁彖孔稚珪刘绘·萧子显
  卷八十八·列传第十八·脱脱
  东都事畧卷一百十六·王称
  卷二十六 穆宗·王夫之
  卷之五十五·佚名
  卷之十四·佚名
  卷之十八·佚名
  ◎盐务署·费行简
  五五三 江苏巡抚杨魁奏查办韦玉振擅用「赦」字及范起凤呈控堂弟串窃书籍缘由折·佚名
  第66章 背叛孙总理中山先生遗教的蒋介石·冯玉祥
  玉坡奏议巻四·张原
  卷一百六十三·佚名
  职官四三·徐松
  ●作邑自箴卷第八·李元弼
  第一章 总 论·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五·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檇李诗系卷三十五平湖沈季友编国朝闺塾师黄媛介媛介字皆令秀水人文学象三之妹与姊媛贞俱擅丽才而媛介尤有声香奁间书法钟王人以衞夫人目之画亦防染有致适杨元勲夫妇偕游江湖为闺塾师以终有湖上草王端淑曰

  • 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九·赵尔巽

      瑚松额 布彦泰 萨迎阿   瑚松额,巴岳忒氏,满洲正黄旗人,西安驻防。嘉庆初,以前锋从将军恒瑞剿湖北教匪,后隶那彦成、德楞泰部下,积功擢协领。十八年,滑县教匪起,瑚松额率马队从副都统富僧德战道口及滑县城下,屡有功,赐花

  • 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一·赵尔巽

      万承风 周系英 钱樾 秦瀛 李宗瀚 韩鼎晋 朱方增   万承风,字和圃,江西义宁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直上书房,侍宣宗读。六十年,典试云南。时仁宗在潜邸,赐诗宠行。累迁翰林院侍读。嘉庆三年,大考,降检讨

  • 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三十四·赵尔巽

      彭而述陆振芬姚延着毕振姬   方国栋于朋举王天鉴赵廷标   彭而述,字子籛,河南邓州人。明崇祯进士,官阳曲知县,母忧归。顺治初,英亲王徇湖广,荐为提学佥事,迁永州道参议。孔有德定湖南,荐而述授贵州巡抚,予兵三千以行。

  • 卷之二百六十二·佚名

    光绪十四年。戊子。十二月。戊寅朔。上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丙午皆如之。内外记注  ○开缺安徽巡抚陈彝奏、谢以三品京堂候补恩。得旨、着俟沈秉成到任后。再行来京。该省现办赈务及地方各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纪昀

    列传元 【三十八】○元三十八尚文申屠致远雷膺胡祗遹王利用 畅师文张照 袁裕张昉郝彬高源杨湜吴鼎梁德珪尚文申屠致远雷膺胡祗遹王利用畅师文张照袁裕张昉郝彬高源杨湜吴鼎梁德珪△尚文尚文字周卿保定人张文谦宣

  • 文征明传·张廷玉

    文征明,长洲人。初名壁,字征明,后改为征仲,别号衡山。父名林,为温州知府。征明幼小时并不聪明,稍大却聪慧起来。从其父亲好友吴宽学习文章,从李应祯学习书法,从沈周学习绘画,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相互切磋,名声日高。宁王

  • 括苍刋本序·吴师道

    括苍刋本序 余至括苍之明年岁丰讼简颇有文字之暇於是用诸郡例镂书以惠学者念战国策未有板本乃取家旧所藏刋焉是书讹舛为多自曾南丰已云疑其不可考者今据所藏且用先辈数家本参定以俟後之君子而已昔袁悦之还都止齎战国

  • 汉纪—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司马光

    汉纪—汉高帝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 [1]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 [1]冬季,十月,沛公刘邦

  • 卷八十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八十五雍正七年八月上谕二十八道初一日奉上谕朕常令奉差在外之臣工有所见闻据实陈奏昨有人奏称江南吏治平常即如徵收漕粮多加使费耗米又如税银之侵蚀石塘之倾圮该上司悉置之不问凡为

  • 卷二百七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七十封爵表三宗室封爵三【郡王贝勒贝子】郡王<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七

  • 卷第三十三·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法施所修善根如是回向:“愿一切佛刹皆悉清净,以不可说不可说庄严具而庄严之。一一佛刹,其量广大,同于法界,纯善无碍,清净光明,诸佛于中现成正觉。一佛刹中清净境界,悉能显现一切佛刹

  • 卷第十·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 【经】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

  • 卷第十四·宗密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十四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二十一上 叹梵准前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大智慧海。常有四种大智慧宝。具足无量威德光明。此智宝光触诸菩萨。乃至令得如来大智。何等为四。所谓灭一切

  • 陈拾遗集·陈子昂

    十卷。唐陈子昂撰。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光宅进士,文学家、诗人,官至右拾遗,后被贬军曹,罢职归侍。子昂聪明好学,机警过人,博览群书,精通典籍。主张任用贤能,整饬吏治。著有《陈拾遗集》。其艺术特色:第一,继承《

  • 手札节要·陈宏谋

    陈宏谋手札是陈宏谋与私交好友或同僚的私人书信集,它并没有官场文书的呆滞板重和程序化,也没有应制而作的虚伪作态,其言语浅近淳朴,感情真挚,用语简练精粹,往往是随人随地随事而发,娓娓谈来,亲切近人,说服力极强,真实

  • 大道论·周固朴

    大道论,原题周固朴撰,其生平不详。书中引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似出于五代或宋初。《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此书以老庄及《西升》,《内观》等道经为本,广论大道义理及修心体道,养生治国宗旨。全书分十八篇。

  • 异闻记·陈寔

    古代志怪小说集。旧题东汉陈寔撰。原书久佚,也不见于史志著录。晋人葛洪《抱朴子·对俗》最早引用,并明言是引自陈仲弓(寔)《异闻记》。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佚文2则。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中疑此书非陈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