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六 穆宗

  〖一〗  元和十四年,李师道授首,平卢平;其明年,王承宗死,承元归命,请别除帅,成德平;又明年,刘总尽纳其土地上马,送遣部将于京师,为僧以去,卢砻平;田弘正徙镇成德,张弘靖出帅卢龙,自肃、代以来,河北割据跋扈之风,消尽无余,唐于斯时,可谓旷世澄清之会矣。乃未三载,而朱克融囚张弘靖以起,王庭凑杀田弘正以据成德乱更酷于前代,终唐之世,讫不能平。穆宗荒宴以忘天下,而君非君;崔檀、杜元颖闇浅不知远略,而相非相;张弘靖骄贵不接政事,而帅非帅;求以敉宁天下也,诚不可得。虽然,亦何至如此之亟哉?  田弘正之输忱于王室,非忠贞之果挚也,畏众之不服,而倚朝廷以自固也。刘悟之杀李师道,师道欲杀悟而悟先发制之也。王承元之斩李寂等而移镇义成,惩师道之死而惧也。刘总之弃官以去,见淄青、魏博之瓦解,党援既孤,而抱弑父与兄之巨慝不自保也。是宪宗之世,河北之渐向于平者,皆其帅之私心违众,以逃内叛外孤之害,而非其偏裨士卒之所愿欲,则暂见为定,而实则陻滔天之水以数尺之堤耳。王遂一人沂州,而王弁即反;王承元欲去赵,而诸将号哭。抚斯势也,虽英君哲相,不可以旦暮戢其凶顽,岂徒驾驭之非人,以激成仓卒之祸乎?呜呼!天地有迁流之运,风俗有难反之机,非大有为者化行海寓,若舜之分北三苗,而洞庭、彭蠡之狂波永息,则必待天地之有悔心,而正人之气倍胜于邪慝,以力争其胜,岂易言哉?

  河北者,自黄帝诛蚩尤以来,尧、舜、禹敷文教以薰陶之,遂为诸夏之冠冕,垂之数千年而遗风泯矣。永嘉之乱,司马氏不能抚有,委之羯胡者百余年,至唐而稍戢。乃未久而玄宗失御,进轧荦山之凶狡,使为牧帅,淫威以胁之,私恩以昭之,披坚执锐、竞缰争胜以习之,怒马重裘、割生饮湩以改易其嗜欲,而荧眩其耳目,于是乎人之不兽也无几。故田承嗣、薛嵩、李宝臣之流,非有雄武机巧之足以抗天下,而唐之君臣,目睨之而不能动摇其毫发。非诸叛臣之能也,河北之骄兵悍民、气焰已成,而不可扑也。师道死,恶足以惩之?弘正、承元之顺命,恶足以化之?其复起而乐为盗贼,必然之势也。垂及于石敬瑭,而引契丹以人,欣奉之为君亲。金、元相袭,凶悍相师,日月不耀,凡数百年。而数千里之区,上民无清醒之气,凡背君父、戴夷盗、结宫闱、事奄宦、争权利、夸武虣者,皆其相尚以雄、恬不知耻之习也。天气昌,则可以移人;人气盛,亦可以熏天。胎之乳之,食其食,衣其衣,少与之嬉,长与之伍,虽有和粹文雅之姿,亦久而与化。耒甫释而即寻戈,经方横而遽跃马,欲涤除以更新,使知有君亲以效顺也,难矣。

  自开元以后,河北人材如李太初、刘器之、司马君实者,盖晨星之一见尔。而类皆游宦四方,不思矜式其乡里。邵康节犹以南人为相为乱阶,其亦诬矣。虽然,无往不复之几,必将变也。薛河东、赵高邑、魏南乐三数君子者,以清刚启正学,其有开必先之兆乎?非章志贞教之大儒一振起之,洗涤其居食衣履、频笑动止之故态,而欲格其心,未有胜焉者也。论世者,属目而俟之久矣。  〖二〗

  贡举者,议论之丛也,小人欲排异己,求可攻之瑕而不得,则必于此焉摘之,以激天下之公怒,而胁人主以必不能容。李德裕修其父之夙怨,元稹佐之,以击李宗闵、杨汝士,长庆元年进士榜发,而攻讦以逞,于是朋党争衡,国是大乱,迄于唐亡而后已。近者温体仁之逐钱谦益,夺其枚卜,廷讼日争,边疆不恤,以底于沦胥,盖一辙也。  贡举之于天下,群人士而趋之者也。其不雠者,皆能多其口说以动众者也。抑他日之可在位以持弹射之权,公卿贪势位、昵子孙、私姻亚,莫此著明,而其犯群怒也为烈。故张居正之子首胪传,王锡爵之子冠省试,摇群心,起议论,国以不靖,祸亦剧矣。李德裕自以门廕起家,远嫌疑而名位亦伸,既有以谢荐绅之怨怒;其知贡举,榜发而有“相将白日上青天”之誉;迨其贬窜,而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之思;持此以摘发奸私而快其诛鉏,何求而不克乎?幸而德裕之于唐,功过相半也,使德裕而为温体仁之奸,唐亡于其手而众且欣戴焉,又孰惩哉?

  夫翘举嗳昧以报夙怨者,诚小人之术矣。然所以致此者,其情固私,其事固鄙,苟知义之所不许,亦何为而授人以口实乎?夫以贿相援者勿论已。以知交言,知其人之才,而有荐贤之任,扬之王庭,固无吝也。如其不能,则亦相爱以道,使知命而待时耳。如行能心迹他无足取,仅以文笔之长,乍然相赏,不保众论之谐,又奚足汲汲为之谋利达哉?以子弟言,其才足用也,门阴有进之资,而何须贡举?既以文就有司之试,则才而见抑,自有司之过,而于已何尤?然而相承不舍,关节公行,虽才望之大臣,他端不枉,而于此荏苒无惭,士习不端,成千余年之恶俗,伊可叹也。  内不胜妇人孺子之嚅唲,外不胜姻亚门生之洽比,恤暮年之炎冷,念身后之荣枯,一中其隐微而情不能禁,贤者不免,勿问垄断之贱丈夫矣。宗闵之于壻苏巢,汝士之于弟殷士,固也;郑覃行谊无大疵而庇其弟朗,李绅以贤见忌而有所请托,乃至裴中立以耆德元勋,何患其子不与清华之选,而使其子譔膺冒昧之荣,尤可惜也。习尚之移人,特立不染者,伊何人邪?有之,则允为豪杰之士矣。  〖三〗

  朱克融首乱,囚张弘靖,而授以卢龙;史宪诚胁忠孝之田布以死,而授以魏博;王庭湊杀推诚平贼之田弘正,而授以成德,唐之不足以兴而迤逦以亡,在此矣。河北之乱,始于仆固怀恩之割地以授降贼,成于崔植、杜元颖、王播之因乱以奖叛人。怀恩之奸,植、播、元颖之陋,固无足责者;郭汾阳位兼中外,裴中立身任安危,而坐视失图,莫能匡救,抑又何也?

  夫汾阳固有不可力争者矣。前乎河北之降,汾阳以朔方孤旅崛起勤王,威望未能大著也。清渠之败,相州之溃,亦稍挫矣。宦官忌公,夺其兵柄以授其偏裨,一出而复束京、馘朝义,方且揶揄公以功不若人;使公于此持异议,以与怀恩相牴啎,吝予降贼以节钺,既嫌于忌怀恩而毁其方略,且使怀恩虫朔方之将士,谓公压己以绌三军之劳绩;他日者怀恩叛,而朔方之众,恶能戴公如父母以效于国乎!公戢意以静持之,知不可挽,则姑听之,而有余地以图他日之荡平;公之虑深而志谨,国危君窜而社稷终赖以安,非浅衷之所易测也。  若中立以元臣受专征之命,而元稹、魏弘简居中掣之,中立抗辨以争而不能夺其宠任;其受三叛之归,锡以方镇,非徒庇三叛也,不欲公复收前日淮蔡之功名而解其兵柄也,则中立岂容伸其远虑哉?三叛受封,而公罢为东京留守,不恤唐室之安危,唯抑公之是图,稹之志也。植、元颖辈且无能为异同,况中立可自与争得失乎?用兵危事也,内有攜贰之宰执,而危乃滋甚。使中立力争弗与,决志以进讨,败者十九矣;徒杀士卒、虚帑藏,讨之不克,而复封之,身为戮而国愈蹙,此一往自任之浅图,而中立其肯身执其咎乎?

  虽然,君如此其昏也,相如此其劣也,聋者不可使聪,狺者不可使驯,如中立者,可以去乎,而岂其木也?中立之兼将相也,与汾阳异。汾阳将而相者也,其相,宠之也,去就不关其名节,留身于浮沈之闲,以为他日社稷之寄,将臣之道也。中立相而将者也,其将,假以秉钺为三军之重,而固非将也,留身于浮沈之闲,则道以身轻,而不足为宗社生民之卫;李逢吉、元稹乃至无赖之郑注,皆可颉颃以为伍,身即留而固不足建他日补天镇海之功,多言数穷,以激小人而坚护其恶,岂徒无补,而害且因之益滋矣。元稹、魏弘简用而三叛罢征,三叛割据而元稹复相,沃膏救火,火乃愈炽,斯君子所重为中立惜也。汾阳默而唐安,中立屈而唐乱,时各有权,道各有分,人各有司,故二公者,地异而不可并论者也。

  〖四〗

  君子小人忽屈忽伸,迭相衰王,其乱也,更甚于小人之盘据而不可摇,何也?君子体国,固自有其规模;小人持权,亦自有其技术。小人骤进,深忌君子,固乐翘小过而尽反其道;君子复升,深恶小人,抑疾恶己甚,而概绌其谋。夫既执国政而行其所欲为矣,疆场之或战或守,寇盗之或勦或抚,征徭之或罢或兴,礼制铨除之或隆或替,边臣受而行之将士,部寺受而行之庶司,郡邑受而行之百姓,其善者固乐从之矣,小人之稗政,亦既不得已而奉行之,财已费,力已劳,习之已成,因之免害。乃忽于此焉,忽于彼焉,将无定略,官无定守,士无定习,民无定从,奸人缘之以持两端,愿民因之而无准则,岂特小人之病国殃民已亟矣哉?君子之以摇荡天下之视听,而俾蹙蹙靡骋者亦不保其不导以乱也。机事之泄,奸弊之兴,穷民之左右救过而不遑,士大夫之疑殆而交相嚚讼,然而政不乱、民不穷、封疆不偾、国不危亡者,未之有也。

  夫小人之能固君宠、结众心、幸成劳以侈功绩者,亦尝取天下之大略而筹之,有钳制之术,而下不敢违,有从欲之饵,而或享其利,有揣摩之机,而夷狄盗贼亦可相持以苟安。未几而尽易之,汲汲焉唯恐其复进,不循其序,而操之已蹙,乃易之未久,而小人果复起矣,取已泄之机、已乱之绪、而再用之,外之必讧,内之必困,君子小人交受其咎,非但小人之乱之也。

  穆宗在位四年耳,以君子,则裴度也、李绅也、韩愈也;欲为君子而不驯者,李德裕也;以小人,则李逢吉也,元稹也、牛僧孺也、王播也、李宗闵也;庸靡不能自固而居其闲以浮沈尸大位者,崔植也、杜元颖也;虽无大过而不克有为者,萧俛也、郑覃也。或正或邪,或才或窳,无所择而皆执国政,俄而此庸矣,俄而又黜矣,俄而此退矣,俄而又进矣,一言之忤合,一事之得失,摇摇靡定,而宦竖与人主争权,谏官与将相争势,任贤贰,去邪疑,害不可言也。并其任小人者,亦使小人无自固之地,一谋不遂,一语未终,早已退而忧危,求闪烁自全之术。呜呼!晴雨无恒,而稻麦腐于陇首;葠连杂进,而血气耗于膻中。不知其时之人心国事旦改夕更,以快一彼一此之志欲,吏乘之以藏奸,民且疲于奔命,夷狄盗贼得闲而乘之者奚若也!唐之不即倾覆也,亦幸矣哉!

  李林甫之奸也,非杨国忠大反之而犹可不乱。靖康贤奸争胜,而国以速亡。极乱之国有治人,有治人而益乱。靖乱者自有道焉,非相反之谓也。

猜你喜欢
  列传六·薛居正
  卷三·本纪第三·柯劭忞
  外篇 杂说中第八·刘知几
  孙威敏征南录 全文·滕元发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六·佚名
  卷之三百七十六·佚名
  卷之三百四·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十·佚名
  卷之四百四十五·佚名
  唐史论断卷下·孙甫
  诏狱惨言·顾大武
  卷九十四·雍正
  馆阁续録卷八·陈骙
  卷十七·戴锡章
  十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后集卷七·孙存吾

    钦定四库全书元风雅后集卷七    元 孙存吾 编四爱题咏虞伯生江东叶凯翁至京师访予芝亭之上适予谒告得数见焉见其雅适而端慎介不违于和易不茍于泛知其为孔老通家之佳士也又从知其能以道行交神明致风雨则其素守可

  • ●卷六·邵博

      论先天《八卦》之位与《系辞》不同。窃谓康节先生所以辨伏羲、文王之《易》者,为明此也。伏羲之《易》,乾南而坤北,自乾而左,巽而右,兑在东,离为阳。与起震终艮之序,则离上而坎下,震东而兑西,与先天之位,固不同矣。乾坤屯

  • 纲目续麟卷六·张自勋

    【乙酉】世祖光武皇帝秀建武元年春正月方望以前定安公婴称帝于临泾遣兵击斩之书法【定安公前书莽废则不宜废者也此其不书故太子何书故太子则宜帝矣长大不能名六畜尚足以帝乎故书以称帝以者见以于人也帝王所自立者也

  • 读礼通考卷四·徐乾学

    丧期四干学案读礼始丧期何也曰古民质无有丧期后代圣人因天地万物有终始而为之制其説以期为断父至尊母至亲故加隆以尽孝子之恩加之则倍故再期也丧服小记云再期之丧三年也期之丧二年也九月七月之丧三时也五月之丧二时也

  • 卷之一百四十八·佚名

    洪武十五年九月丁未朔制 孝慈皇后神主主用栗木高六寸九分阔一寸九分趺高二寸六分通高九寸五分神宫高三寸九分阔七分深三分主椟高一尺一寸二分阔四寸八分傍阔四寸座七层高三寸通高一尺四寸二分四面俱黑漆戗金云凤文神

  • 卷之九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百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二六三 陕甘总督勒尔谨等奏遵旨查办应禁书籍情形折·佚名

    二六三 陕甘总督勒尔谨等奏遵旨查办应禁书籍情形折乾隆四十年五月十三日陕甘总督臣勒尔谨、陕西巡抚臣毕沅跪奏,为遵旨覆奏事。窃臣等钦奉上谕:今日海成奏到搜罗遗书一折,据称:绅士明理之人,现在宣扬恩旨,伊等天良难泯,自当

  • 论语集注大全卷十五·胡广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论语集注大全钦定四库全书论语集注大全卷十五卫灵公第十五凡四十一章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陈去声】陈谓军师行【音抗】伍之列俎豆礼器尹氏

  • 佛说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卷第四·佚名

    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  复次目连。于是三千大千刹土东南方。去是刹八万四千四天下国土。名三幔陀质(晋言遍等)。其佛名质多拘冲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晋言幻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现在说法。彼四天下世界尽甚好。

  • 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卷第二·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 译  尔时王舍城中。有二童子。一姓婆罗门。一姓刹帝利。其刹帝利童子。名曰寿命。是二童子。从王舍城出。于其路左。共为戏剧。彼寿命童子。久发正信。婆罗门

  • 卷第四十六·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四十六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不善纳息第一之一三结乃至九十八随眠。如是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次应广释此三结等。皆是契经所说唯除五结及九十八随眠。此中应除如是二

  • 苍白的轨迹·松本清张

    中篇小说。作者松本清张。遭受最悲凉的背叛之后,或许再纯粹的人心,也会升起恨意……当红女作家突然发疯、其丈夫与仆人相继失踪、新闻记者坠崖惨死……离奇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就像一张绵密巨大的蜘蛛网,将无处可逃的猎

  • 唐宋八大家文钞·茅坤

    唐宋散文总集。共一百六十四卷。明代茅坤编。坤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嘉靖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后落职归隐至终。本书辑唐代韩愈文十六卷,柳宗元文十二卷,宋代欧阳修文三十二卷附《五代史抄》二十卷,王安

  • 今水经·黄宗羲

    《今水经》是记述清初全国水道源流的专书。清黄宗羲撰。一卷。宗羲有《(康熙)四明山志》已著录。作者以郦道元注《水经》,虽引注广博而无稽于事实,又因时代久远,水道形势变化很大,《水经注》与清初诸图志多不相合,乃

  • 张丘建算经·张丘建

    古代数学名著。北魏张丘建著。共三卷,成书在484年之前。现传本保存92个问题(卷中缺最后几页,卷下缺2页)。所载问题大部分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有关测量、纺织、交换、纳税、冶炼、土木工程和利息等,涉及面广。就

  • 朱砂担滴水浮沤记·佚名

    元杂剧剧本。简名《朱砂担》或《浮沤记》。无名氏撰。末本。叙河南府王文用到南昌做生意,利增百倍,购得朱砂10数颗,藏之箱笼,挑担回家。路遇贼人白正,强与王文用结拜为兄弟,探知文用家中情况。文用觉此人不良,趁其酒醉逃走。

  • 岛史·佚名

    亦称《岛王统史》、《洲史》。南传佛教史书。编年体。属巴利三藏藏外典籍,是斯里兰卡二大编年史之一(另一本是《大史》)。全书共二十二章,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佛陀的生平,及其到斯里兰卡传法的传说;第二